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搭石四年級課文教案大綱

搭石四年級課文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搭石四年級課文教案1

[設計理念]

搭石四年級課文教案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閱讀討論、以讀代講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理解想象中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做到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遷移,真正走進文本,感受體會鄉親們的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的精神。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制第7冊第六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以愛爲主題,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感情,學會關心、幫助他人,體會相互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本篇課文寫的是鄉親們擺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語言樸質,意境優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爲我們展現了鄉親們無私奉獻以及一心爲他人的人性美。編選本課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其中的人性美,二是使學生學習作者從周邊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

[學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方法。學生們可以比較準確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它們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上還是會有一定的困難。此外,搭石在農村是司空見慣的,可我們班學生大部分都是在城市裏長大,她們缺失農村生活的體驗,要他們體會搭石的美以及聯結着故鄉的小路,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想象人們走搭石、修搭石的情景,體會鄉親們的樸實、善良也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 通過聯繫上下文,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學會“洪、暴、猛”等11個生字,認識“譴、惰、俗”等7生字,正確讀寫“間隔、懶惰、聯結、清波漾漾、理所當然、協調有序”等詞語。

2. 通過“三讀(讀準、讀通、讀懂)”,自主學習,樂於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通過反覆誦讀、展開想象、質疑問難、小組合作等各種方式,理解課文,體會鄉親們的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的精神,並從中受到啓發。

4. 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點〕

感受體會鄉親們的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的精神。

〔教學難點〕

從鄉親們走搭石、修搭石等一系列簡單平凡的事件中體會理解鄉親們的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的精神。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反覆誦讀法、讀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學習課文1、3自然段,初步感知搭石以及鄉親們的無私奉獻精神。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課文2、4、5自然段,深入體會理解鄉親們的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的精神,並受到薰陶、感染。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 導入:同學們,你們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嗎?農村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生答)剛剛同學們暢所欲言的說了自己在農村的經歷,以及農村給你留下的印象,今天啊,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農村生活的課文,看看作者筆下的農村和你們印象中的農村有什麼不一樣。

2. 齊讀課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充分調動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慾望,爲下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同桌之間可以相互討論交流難寫、難寫的字詞。

2、教師引導糾正,一行人的“行”“漲”“間”是多音字,“倆”讀“liǎ”,“綽綽”是翹舌音,注意“衡”的筆順書寫。“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時性的上漲時期。

3、交流讀後感受:什麼叫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的回答是多樣的,在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的同時,引導學生感受搭石的便利,搭石是家鄉的風景)

設計意圖: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而且對母語具有一定的敏銳度,所以生字詞主要讓其同桌以及小組之間相互合作交流解決,教師在一些易錯的字詞上適當指導糾正,做到點面結合。

三、再讀課文,感覺風景美

1.引導:同學們都說到了有了搭石行走方便了,那麼沒有搭石的時候,鄉親們是怎樣過河的呢?(山洪過後,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

(1)理解體會什麼叫“脫鞋挽褲”

(2)引導學生一步步感受沒有搭石的不便和危險:工人出工要脫鞋挽褲,收工要脫鞋挽褲,人們趕集去要脫鞋挽褲,訪友去要脫鞋挽褲,訪友回來也要脫鞋挽褲,學生上學去要脫鞋挽褲,放學也要脫鞋挽褲。

(3)不管幹什麼,只要過這條河,就要脫鞋挽褲,在這一次次的脫鞋挽褲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現在是夏天,脫鞋挽褲沒關係,那麼進入冬天呢?還能脫鞋挽褲嗎?

2.引導:搭石給人們帶來如此大的便利,這一排排的搭石在作者心中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去走走那搭石,感受一下那美麗的風景。

(1)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寫了哪些和搭石有關的風景?你覺得美在哪裏?

(2)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這一自然段的學習分爲四個層次教學:

出示課件: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第一層:感受動作美

① 通過舉例子,想象,出示圖片等一系列方式,緊緊抓住“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體會理解“協調有序”。

② 帶着自己的理解體會朗讀這段話,讀出協調有序的感覺。

第二層:感受聲音美

學生自主發言爲什麼說人們走搭石的聲音會像輕快的音樂(估計學生會從腳步聲整齊,人們心情愉悅等方面進行理解)

第三層:感受倒影美

理解體會詞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出示“綽”的三種解釋:寬,不狹窄;富裕;形容姿態柔美,供學生選擇,從而加深理解。

第四層:感受心靈美

① 讀着這樣的一段話,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② 學生想象交流,討論

③ 播放人們行走在搭石上的動畫,配以音樂,使清波人影兩相和的美好畫面深深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

設計意圖:語文課堂上的語文味要通過反覆朗讀、反覆品悟語言文字才能表現出來,語言不是無情物,通過品悟語言文字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昇華情感;通過想象,將靜態的文字,轉化爲動態的場景,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小結: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搭石是家鄉的一道風景,也通過一行人走搭石感受到了這道風景的亮麗。文中還有許多描寫和搭石有關的風景,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2)這篇課文把搭石寫的如此美麗,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有感情的朗讀,並且積累你認爲美的句子和詞語。

(3) 最後,讓我們帶着我們的感受,我們的體會,再次齊讀課題。

  搭石四年級課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讀十一個字,會正確書寫八個字,聯繫上下文理解“譴責、理所當然、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詞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悟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品味文字,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2.通過“採訪”“表演”等形式,把學生帶入文本描寫的情境之中,使他們在角色換位體驗中深入文本,增進理解。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鄉間搭石這一平凡事物,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體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真情並從中感受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詞語,品讀課文,想象畫面,從平凡的事物中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體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真情並從中感受美。

教學難點:

初步感悟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三、教學策略

《搭石》這篇文章通過質樸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了鄉間人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境中,體現了人們一心爲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人、家鄉事無限而深切的懷念之情。教學時可以採取如下策略:

1.以“感情朗讀”爲主線,體驗文本之美。

通過自主默讀,感悟人們走搭石的行爲美;通過想象畫面、配樂誦讀,感悟人們走搭石協調、有序的畫面美;通過整體回讀,感悟人們走搭石的情意美。

2.以“創設情境”爲手段,體會文本內涵。

爲縮短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本設計力求通過“採訪”“表演”等形式,把學生帶入文本描寫的情境之中,使他們在角色換位體驗中深入文本,增進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搭石

我們跟隨作家劉章爺爺來到他的家鄉,這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這裏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鬱鬱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流動的小溪。但作者始終難以忘懷的卻是溪中的這一排普普通通的石頭,這就是搭石。

【設計意圖】一曲明快輕鬆的樂曲,配以教師的深情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鄉間美景之中。

(二)回顧課文,提出質疑

1.回顧課文內容。

初讀了課文,我們跟隨着作者的描述,看到了發生在搭石上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誰能說說:你都看到了哪些畫面呢?(預設:擺搭石、走搭石)

2.通過預習,你對課文內容有什麼困惑嗎?

預設:爲什麼說這平平常常的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一排排搭石聯結着鄉親們怎樣的美好情感呢?

出示課件: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也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初讀課文後提出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本課時老師應引導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去讀書、去思考,進入第三個環節的學習。

(三)深入體會,品味搭石

1.出示學習提示,請同學們按照要求學習課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然後交流反饋,表達見解。

出示課件:

默讀二至四自然段想一想:從哪些地方能看出搭石是家鄉的一道風景?先畫出讓你感受深的句子,再圈出讓你有感受的詞語,然後在旁邊簡單寫出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爲美的切入口,讓學生在體會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礎上,挖掘其蘊含的情感美。“自學提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自主閱讀,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2.學習畫面一:鄉親們擺搭石,換搭石。

(1)在欣賞“擺搭石”的風景時。

抓住“早早地”“譴責”等詞語,理解將搭石擺放好的原因。

出示課件:

秋涼以後,人們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如果別處都有搭石,唯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責這裏的人懶惰。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着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①爲什麼“早早地”?(秋涼以後,如果人們來來去去還趟着水走,是很涼的)

②那爲什麼人們會“譴責”沒有擺好搭石的村民懶惰?(因爲十里八村的鄉親都要在寒涼的水裏走,所以這個村子的人會受到譴責)

③同學們,聯繫上下文我們明白了人們擺搭石的原因,體會到了早早地擺放搭石的重要,是爲了讓人們免受秋的寒涼,也不會受到鄉親們的譴責。

④指導朗讀。

(2)在欣賞“換搭石”的風景時。

①品味文字,以讀促悟。

上了點年歲的人每次遇到搭石不平穩的這種情況會怎麼做呢?

引導學生關注關聯詞語“無論、只要、一定、直到、才”來回答。

②創設情境,隨機採訪。

兩三個學生接着談體會後,順勢採訪學生:看來,不少同學都對這句話有體會。好,那麼咱們師生合作一下。你們就扮演這裏上了年歲的人,我扮演記者,看到此情此景,我很想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呢?下面,我就採訪你們其中的幾位。準備好了嗎?

創設採訪情境:

師:老人家,您找到這塊合適的搭石就不容易了,爲什麼還在上面踏來踏去呀?

預設學生髮言:我心裏不踏實!這樣踏幾個來回,才知道它穩不穩,免得人走上去東搖西晃。

師:大娘,我看您在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塊什麼樣的石頭啊?

預設學生髮言:姑娘啊,你不知道,這擺在溪中的搭石,一定得找平整的、方正的。

師:大爺,您都在這搭石上踏了好幾個來回了,歇歇吧!

預設學生髮言:不累,不累!這溪中的搭石只有多踏幾個來回,它才穩當啊!

出示課件:

想一想,說一說。

大娘,我看您在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塊什麼樣的石頭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爺,您爲什麼要在石頭上踏來踏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藉助“隨機採訪”這一學生感到新奇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體會人們在調整搭石過程中“找”“踏”的行爲,從中感受鄉親們“一心爲他人着想”的淳樸情感。

(3)回扣“一道風景”。

老師總結:村裏人及時擺放,精心調整搭石的畫面真是家鄉的“一道風景”。

3.學習畫面二:一行人走搭石。

(1)品味語言,想象畫面。

出示課件: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協調有序”什麼意思,誰知道?(相互配合得好,很有順序)

誰能想象這情景,讀一讀這一行人是怎麼協調有序走搭石的呢?

開火車師生合作學習。讓一組第一個同學做前面的,第二個同學做後面的,第三個同學做前面的,第四個做後面的,依次類推:

前面的擡起腳來,(一組一桌小朋友讀)

後面的緊跟上去。(一組二桌小朋友讀)

前面的擡起腳來,(一組三桌小朋友讀)

後面的緊跟上去。(一組四桌小朋友讀)

…………

出示課件: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

前面的——擡起腳來,

後面的——緊跟上去。

前面的——擡起腳來,

後面的——緊跟上去。

…………

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老師總結:人們沒有踩腳,沒有人掉入水中。動作是那樣地默契,那樣地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協調有序。

【設計意圖】這樣的情境創設,關注了每個學生,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課堂。學生彷彿自己就在走搭石,在情境中體會了什麼是協調有序。

(2)體會“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指名配樂讀:這個情景打動了你、我,咱們一起讀讀。請大家看大屏幕,找兩個同學分別來讀,其他人靜靜地欣賞這有聲有色的畫面。

清早,晨霧還沒有散去,只見在朝霞中,鄉親們就說說笑笑地來到搭石前,他們是怎樣走搭石的?每當上工——

到了黃昏,夕陽灑下了它最後一縷光輝,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一路歡歌笑語,又來到搭石前,他們又是怎樣走搭石的呢?每當下工——

你們看,作者描寫得多麼生動啊!不僅寫出了聲音美,還寫出了形態美,爲我們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

【設計意圖】此環節力求通過品析文字、想象畫面等方式引導學生將讀與悟有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激情,以情導讀。

4.畫面三:兩人面對面走搭石。

我想這一行人走搭石時的畫面一定印在了你們的心裏,那麼兩個人走搭石時,又是怎樣的表現呢,你還體會到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抓住“總會”“止步”“招手示意”談自己的感受,老師可以讓學生相對而站演一演,走進文本,感悟村裏人先人後己的美德。

5.畫面四:年輕人和老人走搭石。

兩個人走搭石,互相禮讓。那麼,遇上老人過搭石呢?

出示課件: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1)依託“伏”字感受淳樸,理解“理所當然”。

學生抓住“伏”字談自己的感受,老師順勢讓學生說一說“伏”的意思,表演“伏”的動作,再說一說年輕人爲什麼要“伏”下身子。

學生談到“理所當然”,老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村裏人世代沿襲的敬老的民風和民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關注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學習通過抓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探究體驗,認識到家鄉這種禮讓敬老之美體現在時時處處,延續於世世代代。

(2)激發想象,練習表達。

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碰上小孩,提着重物的外鄉人,殘疾人……走搭石,村裏人會怎麼做呢?

出示課件:

年幼的孩子

提着重物的外鄉人

殘疾人

…………

假如碰上_______,村裏人會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設計意圖】有效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想象,聯繫表達,使學生在感受什麼是“協調有序”“人影綽綽”的基礎上,感受到這美是動作美,更是心靈美。

6.再回扣“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設計意圖】四個畫面,有主次的教學,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並且通過三次吟誦中心句,使學生每次都有不同體會和感悟,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一詠三嘆,不露痕跡地理解人文內涵。

(四)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學習第五自然段。

總結:這些“理所當然”的美,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那一排排搭石還僅僅是一排排聯結故鄉小路的石頭嗎?它還聯結着什麼呢?(聯結着鄉親們的美好情感)

2.看來,在你們的心中已經深深地記住了這一排排默默爲人們提供方便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因爲搭石上有情、有愛、有美。大聲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出示課件: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也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在深入體會、品味搭石環節中,不斷感受到村裏人淳樸的民情和美好的民風,此時以讀代講,學生再理解“搭石聯結鄉親們美好的情感”便水到渠成。

(五)課外延伸,讀寫指導

1.同學們,作者具體地描繪出了人們擺搭石、走搭石時美麗生動的畫面,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風景美、人情美。普普通通的搭石爲什麼給作家劉章爺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呢?預設:他小時候走搭石,年輕時走搭石,離開家鄉數年後,還要回來走搭石。這一排排搭石,他不知見過多少次,也走過無數次。

教師小結:作者就是這樣留心觀察生活,從“搭石”這麼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

2.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美無處不在,像這樣的“搭石”還有很多,你發現了嗎?

(六)佈置作業

小練筆: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美”無處不在,你發現了嗎?請你回想身邊那些普通的人、平凡的事,把想到的情景寫一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