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說課稿(人教版七年級必修說課)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說課稿(人教版七年級必修說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說課稿(人教版七年級必修說課)
11、《鄧稼先》說課稿
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中,《鄧稼先》爲第三單元的起始課,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同爲“精讀課文”。該單元爲“傑出人物”單元,還包括有關貝多芬、福樓拜、孫權等多人的三篇“略讀課文”,單元綜合性學習爲“我也追‘星’”。從單元總覽的反饋來看,本課爲學生自讀的“不太喜歡”的課文。
備課時,教者注意到它的如下特點:
  1、這是大科學家寫大科學家的非一般的人物傳記,內容選擇很體現個性。
  2、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在思想認識上超乎尋常,但在語言表達上則不甚適合初中生學習體會。
  3、文章涉及“兩彈一星”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背景知識,學生不太熟悉,較難理解。
  基於以上分析,在新課標指引下,教者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並有如下的教學設想:
  1、依照整體教學的思路,突出重點,長課短教,以思想內容理解帶動語言文字的學習,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2、做好準備工作,事先補充介紹有關“兩彈一星”研製情況的資料。
  3、做好拓展工作,佈置相應的課後練筆。
  4、注意立體教學,聽說讀寫全面鍛鍊並配以昂揚向上的歌曲,讓學生在音樂的陶冶中強化認識。
  5、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體觀“三個維度”的統一。
    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是可行的。學生對這“不太喜歡”的課文也學得興致勃勃,能積極投入,大膽思考,在學習中有所獲。對單元中其他內容的教學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對教材有準確、獨到的理解,注意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設計,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課例】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詞語,瞭解人物。
  2、學習從文章中獲取信息、與文本進行對話。
  3、體會文章情感,學習人物品質。
  〖體現目標的三個維度。〗 
二、教學重點
  1、提高思想認識,學做“大寫的人”。
  2、提高閱讀能力,學會從人物傳記中獲取相應的信息。
二、教學難點
  1、作品的時代背景。
  2、作品的文化背景。
  〖重難點的把握準確〗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板書課題、作者。
  2、鞏固字詞學習效果。
    朗讀一聽寫一點評
   ①宰割 ②籌劃 ③彷徨 ④仰慕 ⑤可歌可泣 ⑥當之無愧 ⑦鋒芒畢露 ⑧婦孺皆知 ⑨馬革裹屍 ⑩鞠躬盡瘁
   注意:
     “慕”、“孺”的寫法及“露”“孺”的讀音。
     “婦孺皆知”一詞可與“家喻戶曉”“鮮爲人知”聯繫記憶。
  〖積累是基礎,《課標》對識字、寫字的量做了具體的規定。教者通過讀、寫、評三種手段較好地落實了字詞積累的目標。〗
  3、速讀,提取信息。
   ⑴ 明確本文體裁(人物傳記),引導學生提取一般信息:人物經歷、人物特點。
    A、人物經歷
     (主要見第二部分。要求學生自讀後簡要概括。注意有關“兩彈”的內容。)
  參考答案:
  鄧稼先生於1924年,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這以後的28年間,他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研究和設計製造的第一線。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86年7月29日,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鄧稼先因病逝世。
  B、人物特點
  (散見第二、三、六部分,要求學生在文章中將相應的詞語圈點出來。可讓學生讀後憑記憶口述或自行概括,加深印象。)
  參考答案: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不要引人注目”
  “忠厚平實”
  “真誠坦白”
  “沒有小心眼兒”
  “沒有私心”
  “有最高奉獻精神”
  “忠誠純正”
  “無私”
  “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
 參考概括:
   忠誠愛國、無私奉獻
   ⑵ 點出本文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引導學生注意
    非直接寫“經歷”、“特點”的內容,提取特殊信息。
  〖如何學習一篇人物傳記,教師從“一般”和“特殊”兩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抓關鍵詞入手來理解人物品質、性格、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母語性特點。其實,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分組負責,4人小組討論後,課堂上進行全班交流。)
 參考意見:
  第一部分是點出歷史背景,從而突出鄧稼先是有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第三部分寫奧本海默,起對比的作用,突出了鄧稼先的個性特徵,突出了他的民族特色。
  第四部分,突出鄧稼先工作的意義之大,表現出作者與鄧第五部分,這是對鄧稼先艱辛工作經歷的具體化。
  (在交流探討中引導學生注意一些關鍵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技巧。一些感人的語段可進行朗讀體會。)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4、釋疑補漏。
  學生提出閱讀中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課堂交流,共同解決疑難。
  〖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鼓勵大膽質疑問題。〗
  注意文中的一些細微之處,如:
  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乘船回國” 中的“立即”二字。
  第五部分第四自然段,面對危險時的“我不能走”這句樸實的話語。
    ……
  〖體現教師的“導”。〗
5、探究主題。
  提示學生注意鄧稼先與中華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關係。
參考表述:
  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鄧稼先、鄧稼先這類傑出人物又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6、深化認識,
 閱讀,可以視作是聽別人講話,吸收別人的知識和思想,也可以視作是與對方交談對話,這樣的閱讀更有意思,也更有收穫。下面,我們就來嘗試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更好地學習這篇課文。
  A、與作者對話
 話題:
 “你是否贊同作者對鄧稼先的評價,爲什麼?”
 B、與編者對話
  話題:
  “你是否認同‘做人就要做大寫的人’,你認爲怎樣能算做大寫的人’?”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暢所欲言,要求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即可,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真切感受。)
  〖以人爲本,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爲作者、編者、學生、教師之間心靈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凸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7、聽歌跟唱。
  緊張的學習之後,讓我們稍微休息一下,聽一聽劉德華演唱的一首歌——《中國人》。讓我們在優美動聽的歌聲中形象地感受民族豪情、浩然之氣!
(全體隨着音樂打拍子,會唱的跟唱。)
  〖重視音樂的薰陶感染作用,優美雄壯的歌聲撞擊着學生的心靈,“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進一步強化,課至此已進入高潮。〗
8、教師小結,佈置練筆。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感人的文章,認識了一個“大寫的 人”。結合課文學習,我們本次的課外練筆題目就是“大寫的人”。大家可以介紹某個人物,也可以寫自己的所思所感。
  希望大家能積極多讀好文、多寫好文,能努力好好做人,做“大寫的人”
  〖延伸性練習、閱讀和寫作結合,教書和教人結合。〗
9、學生整理筆記,完成本課學習小結。
【點評】
  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習方式的革命,即改革傳統的單向式、接受式、封閉式,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郭奕明老師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較好地運用了這種新的學習方式。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提供條件。郭老師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對課文做“精雕細刻”式的分析,而是留下大量時間給學生。整節課有2/3的時間是學生在默讀、思考、討論、發言,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其自我感受、獨特體驗代替了教師繁瑣的講解,在自主閱讀中學會閱讀。而教師則作爲一名讀者和學生一起與文本進行對話,參與學生的討論,提出個人的看法供學生參考。
  2、抓住“牛鼻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者對教材的處理非常大膽、聰明。本文較長,若按傳統教法需用三課時,但郭老師運用新理念來處理,長文短教,只用了一課時,提高了效率。本文一般性人物傳記,有其獨特的寫作角度,“個性’,很強,這“個性”也是全文的“牛鼻子”。教者緊緊抓住這“牛鼻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閱讀思考一發現問題一提出問題一質疑討論一解決問題。由於牽住了‘‘牛鼻子”,舉重若輕地帶動了整體閱讀:積累字詞知識,進行學法指導,提高閱讀能力,教會學生做人。巧妙地落實了三維目標。
但不足的是整節課沒有琅琅的書聲。《課標》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對一些重點段落的朗讀有助於培養語感、體驗情感,使學生受到薰陶感染。
12、《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是一篇教讀課文。
  本單元是以名人爲主題的教學單元,這些名人,有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孫權等等,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頌揚了他們對人類的貢獻。
【教材分析】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前文,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着力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精神,體現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參加遊行示威、起草政治傳單、羣衆大會的演說三件事作爲例證,表現了聞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爲補充,使得聞一多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着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而聞一多這個卓越的學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現出來,足見其選材的精當,結構的嚴謹。
【學生分析】
  青少年學生非常活躍,他們肯動腦、有思想,對新科技在行,對新信息敏感,但初一的學生,即便他們內心激情澎湃,表面上卻非常矜持,不熟悉的不說,拿不準的不談;同時,他們雖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廣闊的視野,但怕講錯了被同學取笑而不願擡頭說話;雖然其中不乏優秀學生、優秀幹部,但畢竟傳統的課堂事嚴肅的,不苟言笑的,所以他們不愛發言、爭論,而這將勢必影響課堂學習氛圍。要想讓課堂活躍起來,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只有讓他們成爲課堂教學的主角,他們的大腦才能興奮起來,思維才能動起來,想他們所想,說他們所思,課堂也才能活起來。
【教學目標】
  根據時代的需要,大綱的要求,教材的情況,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傾向,我確立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啓發式,討論研討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是這一節課的指導思想。我採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爲教學新理念,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點撥,啓發學生思維,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鑽研課文,故我打算採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故我將採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
  1、採用《最後一次講演》錄音片斷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所需的特定氛圍。從理性到感性讓學生身同感受中碰撞出思想火發和想象空間。
  2、 緊扣主題,走入文本,觸摸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通過設疑、討論、朗讀、理解,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
  3、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知識走向實踐運用,滲透了對學生的人文思想的教育,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4、課堂練筆上,一方面間接總結整理主題思想,起昇華主題作用,另一方面讓學生寫即是自主,後互相交流,交流的過程中又啓發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種探究。
13、《音樂匠人貝多芬》說課稿
一、內容簡介
課文寫的是“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按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着,以一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己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本文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成功地表現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二、教學設想
作爲“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作爲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而本文的重點是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爲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力表現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要全面瞭解貝多芬,僅靠課文遠遠不夠,還需要學生課外收集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深入瞭解這位不凡的音樂巨人。所以我把學習主題定爲“走近貝多芬”,結合課內外的資料,分別從“聆聽他的故事,閱讀他的靈魂,感悟他的精神”三個角度去認識貝多芬,解讀貝多芬,學習貝多芬。
課內準備安排兩課時。
三、學習目標
1、走近貝多芬——聆聽他的故事 閱讀他的靈魂 感悟他的精神
2、學習本文“以形傳神”刻畫人物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提早一星期要求學生課外查閱貝多芬的有關資料,獲得對貝多芬的整體印象。推薦書本: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傳》、《約翰?克利斯朵夫》,豐子愷的《關於貝多芬》。推薦網站:;;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命運交響曲》。
出示幻燈片: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並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爲他自己,而且爲着人類。這樣一種超生和創造的力,只有自然界裏那種無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羅曼?羅蘭)
此時在你耳畔迴響的正是音樂巨人貝多芬傾其心血譜寫的《命運交響曲》,這首雄壯激越的交響曲唱響天下,曾激勵了千千萬萬的人。除了他的音樂,你還知道他的故事嗎?你瞭解他的內心世界嗎?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貝多芬,聆聽他的故事,閱讀他的靈魂,感悟他的精神。
出示學習目標:走近貝多芬——聆聽他的故事 閱讀他的靈魂 感悟他的精神
(二)聆聽他的故事
貝多芬,你知多少?
讓同學們根據查找到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行互相交流,如:生平事蹟、音樂成就、逸聞趣事、不幸遭遇等,爲後面閱讀他的靈魂奠定基礎。
(三)閱讀他的靈魂
用“從作者……的描寫中,我看到了一個……的音樂巨人?”說一段話。
提示:分別從肖像的刻畫與語言的描寫中去挖掘。
1、肖像刻畫中重點抓住臉部表情的刻畫與服飾的描寫。
(這些肖像刻畫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表現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髮,都在印證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着他對於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
2、語言描寫中重點理解下列語句:
(1)、“你們竟敢到獸穴裏來抓老獅子毛”你知道貝多芬的想法嗎?
(提示:從修辭的角度及貝多芬的性格來理解:這是比喻的說法,一般人都以爲他很可怕,很難接近,而“客人”“竟然”來拜訪他,女傭也未經允許就讓客人進門,他對他們的做法感到吃驚)
(2)、“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提示:一方面指一棵樹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但他已耳聾,還比不上一棵樹;另一方面耳聾後他遠離紛爭,心靈純淨、安寧,人的心靈還不如樹純淨。)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裏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你理解它的深層含義嗎?
(提示:查找貝多芬的相關資料——不幸遭遇來輔助理解: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創作激情,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作慾望旺盛之時,遭到耳聾的打擊,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拼命”“巴望”表現他與不幸命運作鬥爭的決心。)
(4)、“聽我心裏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裏希望寫的音樂!”聽出了他心靈的呼喚嗎?
(提示: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深層次的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深刻內涵:貝多芬以他的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裏,已經成爲生命的象徵,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的“心裏的音樂” )
(四)感悟他的精神
用“貝多芬,我想對你說……”句式交流學習心得,說說心中的貝多芬,感受他的精神給自己帶來的啓悟。
(五)拓展延伸
貝多芬在耳聾後仍堅持創作,並且寫出了美麗的曲子;我國也有瞎子阿炳,在失明後拉出了動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些人都是身處逆境而奮鬥不息,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請舉例。
(提示:輪椅上的傳奇科學家——斯蒂芬?霍金;用毅力之光驅散生命黑暗的海倫?凱勒;在輪椅上放飛夢想的張海迪……等等。)
(六)作業
以“向生命強者致敬”爲題寫一篇讀後感
14、《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說課稿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引導學生嘗試“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育界的老前輩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爲了不教”。這裏的“不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自讀”“自學”來理解文章,有所收穫。葉老的話並沒有隨着時代的發展被摒棄,人們越來越發現這句話的內涵博大精深。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正確學習方式的養成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正是現代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質疑發現問題、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1、讓學生準備好字典。
  2、教師深入研讀課文和相關資料,以便課上隨時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問。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課型:自讀實踐課。
  開放自讀課堂,讓學生用讀來彌補老師的不足,讓學生用讀去打開探究性學生的窗口,去獲取的知識,這無疑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開放自讀課堂,老師並不因此在課上就無事可做,只不過老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不是課堂的“統治者”,而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在課前要深入研讀課文和相關資料,課上要結合文章,正確把握學生的閱讀方向,使學生的閱讀活而不亂,博而不雜。
【教學過程】
一、發現閱讀
  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入選課本的每一篇文章,在思想內容上、寫法上一定有獨到之處。例如:本文在內容上寫出了四個作家的不同個性,在寫法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的特點,由此寫出了人物不同的個性。如果老師簡單地把這些告訴學生,學生就會“紙上得來終覺淺”,如果學生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去發現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就會真正學有所得。此外,學生在閱讀中的發現,老師要認真對待並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髮現與探究的熱情。)
二、質疑閱讀
  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在閱讀中解決問題。
  (教師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開動腦筋,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以豐富閱讀思考的內容;對那些閱讀能力較差的、自己還不能很快地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學生,教師可提供問題,讓他們去探究、解決,這樣可以克服他們在閱讀中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可提交到老師上,老師可選擇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和新穎的問題,在班組內討論。通過在閱讀中的質疑惑、答疑,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維的能力。)
三、討論閱讀
  4人爲一組或同桌2人爲一組;邊讀邊議,或先讀後議;可朗讀或默讀。形式不拘,只求有效。
  (在閱讀中討論,在討論中閱讀,既可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又可促進學生間合作。在分組討論後,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彙報他們討論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這樣,學生就可集思廣益,從而較全面地把握課文的重難點。)
四、整合閱讀
  將本文的與本單元前3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整合、得出相關的結論。
(整合閱讀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用這種方法讀書,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基礎,能把握數量多、範圍廣的信息,並具有較強的信息整合能力。學生一般不具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恰當選擇比較的內容,例如:本文與本單元前3篇文章可就寫人的方法進行比較,進而運用求同思維,得出寫人的一般技巧。)
15、《孫權勸學》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孫權勸學》。懇請各位專家多多指教。
  下面我將按照說教材、說教學設想、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過程這幾個環節來展開說課。
  第一、說教材。
  本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有關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爲人類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生動感人、廣爲流傳的事蹟。《孫權勸學》講的是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認真學習的故事,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文章簡練生動,用語不多,但能在寥寥數語中描摹出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和心理,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堪稱人物語言描寫的精品之作。同時文章宣揚了一種謙虛好學,重視閱讀的昂揚向上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
  第二、說教學設想。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麼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爲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適當運用”的十六字方針。“吟誦爲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把對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信息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進行擴寫、補寫、續寫(不是說讓學生學寫文言文),對文本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爲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爲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整個課堂,教師預設大致程序,許多具體內容教師可根據課堂生成靈活駕馭和調控。
  第三、說教學目標。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強調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文言文教學作爲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現代文教學共同承擔起這一重任,只不過側重點可有所不同。《孫權勸學》作爲一篇精練的文言文,是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簡練生動的筆墨,個性鮮明的對話,極富特色。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把它放在七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中,緊扣住單元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名人的品格,態度與精神這一要求,同時新教材將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單元中,也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與積累文言知識,提高自己的文言閱讀能力。有鑑於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瞭解並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並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 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2、 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並能進行創造性閱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體驗。讓“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故事情節、人物個性。
  2、探究交流。採用師生同讀同講的方式。(在師生、生生交流中,達到知識互補和提高,有助於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虛心接受正確意見,不斷追求進步,努力讀書學習的精神。
  第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由三國演義說起,引出呂蒙,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教師在介紹時採用說書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語言),激活學生的興奮點。
  二、辨讀課文,對照註釋讀準字音、節奏。
  1、學生自由讀,對照註釋讀通課文。培養學生看註釋的習慣。
  2、單個學生表演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點評。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課文的朗讀要求。對難句的朗讀老師要抓住契機調動學生進行探究,不可輕易放過。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發揮激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聲情並茂,搖頭晃腦,拿腔拿調的讀,讀出古韻古味。
  三、教師範讀,學生點評。
  教師聲情並茂的吟誦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同時讓學生給老師的朗讀挑刺,學生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可被充分激發。
  四、析讀課文,理解文義。
  採用文白互讀的方式,一學生讀原文,另一學生用白話文進行解說。解說時要力求語言生動流暢,再現原文神韻。這樣可避免傳統逐字逐句翻譯的機械和刻板,既可培養學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在文白互讀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及時進行點評,加深學生對重點文言詞彙的理解。同時,通過投影對常用文言詞彙進行疏通檢測。
  五、分角色演讀,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
  學生扮演孫權、呂蒙、魯肅,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態、語氣等進行角色朗讀,揣摩品味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學生演讀的時候引導他們細細品味,用“------寫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語言。這樣,學生在自主的體驗探究中就可以輕鬆的突破本課重點,學習並掌握富有情趣的對話描寫。
  六、創造閱讀。
  接受美學認爲,讀者對文本的閱讀不應是被動的,而應參與到對文本的再創作活動之中。文中有多處空白,爲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話省略了許多未說的內容;“蒙乃始就學”,如何學,本文沒說,儘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呂蒙究竟談了些什麼讓魯肅大驚?這些內容儘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去補充。學生在補充時可文言可白話,可文白夾雜,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七、聯想鏈接,精神內化。
  本文給了我們什麼啓示,請用一句俗語或名言或古詩文名句進行解釋。
  八、吟誦課文。
  學生能背則背,不能背就讀,課堂在課文的吟誦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