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十三歲的際遇》備課資料彙總(蘇教版七上)

《十三歲的際遇》備課資料彙總(蘇教版七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課文說明

《十三歲的際遇》備課資料彙總(蘇教版七上)

一、就結構和行文而言,這篇散文有它的特點。有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比較講求章法,精心佈局,形式顯得縝密、謹嚴,讀者很容易掌握其脈絡、層次;有的散文,只是圍繞中心,牽住一條線索組織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較鬆散、自由,但脈絡、層次也清晰可辨,如魏巍的《我的老師》。這篇散文卻不同,它只是抒寫一種心境或情緒,錯綜變化,全憑主觀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顯得更加隨意,似乎無跡可求。

這篇散文的開頭寫道,“我”七歲時看到北大的湖光塔影的照片,內心“悄悄升起”了“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之情,這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以後寫到北大圖書館。作者之所以把圖書館作爲學習生活的重點內容來描述,是因爲把圖書館看作知識的象徵。上北大,就是爲了要掌握知識,探尋未涉足過的世界。北大之所以引起“我”的“驚奇、喜悅、感動”之情,也正是由於這一點。因此,“我”對北大的這種特有的感情,在對圖書館的描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接着從寫圖書館到寫人。寫人又分爲寫同學、老師和“我”。寫同學對知識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氣、橫溢的才華、敏銳的思想,寫老師的治學、爲人、育才,寫“我”兩年來的充實時光。北大人是北大的主體,作者在對北大人的描寫中,充分抒發了自己的“驚奇、喜悅、感動”的感情。文章又以詩歌述志,寫到由留戀北大轉入到想離開北大,由想離開北大轉到抒發對北大的感激之情。最後以暮年歸來,再“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夢幻結束全文,流露了“我”對“湖光塔影”的無限深情,並與開頭呼應。

作者把文章分作三個部分,以空行爲標誌。第一部分是概括描寫自己與北大的關係,抒發對北大的感情;第二部分重點寫圖書館與北大人,進一步抒發對北大的感情;第三部分一唱三嘆,強調自己與北大血肉相連的關係,突出對北大的深情。

二、這篇散文是以第一人稱“我”來寫的,這樣便於抒發感情,也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但有時用第三人稱,比如第四段,寫“我”在兩年後回顧兩年前的自己。這就突破了“我”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把時間由到北大的第三個秋天,一下就挪到了兩年前,把空間由“三十五樓下”移到了“結冰的湖面上”。這種寫法類似電影畫面上的意識流,使文章顯得變化多姿。

本文有時用第二人稱。比如第五段,一連用了三個“你”,這三個“你”所代表的被敘述者的對象,還是“我”。這樣寫,“我”似乎變成了兩個人:一個扮演問話者,一個扮演被問者,這方法比自問自答顯得生動活潑,能加深讀者印象。

三、這篇散文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比喻迭出。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把嚮往北大的學生比作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與船工,都十分恰當。又如,以“不繫之舟”自比,“玫瑰”“綠陰”“寧靜的港灣”是與“不繫之舟”相關聯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綠陰”是兩岸誘人的景色,“寧靜的港灣”是“不繫之舟”前進中的“避風港”。

然而,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文字的優美,而更在那由作者個性同語言美質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調。閱讀本文,我們應該留心:作者怎樣在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積極修辭,靈活地結構和安排語句,使語言產生特殊的審美效應。我們留心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爲了更深細地體味出作品內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對北大的特殊感悟。

關於練習

一、熟讀本文,整體感悟作者對北大的深情。看本文用空行隔開的三個部分,是怎樣一步步地表達作者的情意的。

這道練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第一部分是“我”從七歲到十六歲的生活剪影,即七歲的夢想、十歲的信心、十三歲的際遇、十六歲的回顧,是從總體上表現我對北大的深情。

第二部分先回憶北大圖書館,在對圖書館的描述中,表現了“我”對北大的特殊的感情。接着由寫圖書館寫到同學、老師和“我”,歌頌了“北大人”特有的風采。這是具體展示,從面上轉到點上來敘述。

第三部分一再表示要作“不繫之舟”,渴望從海洋深處爲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反覆歌頌北大,流露出對北大的無限深情。這是結尾,由自己對北大的深情轉到渴望爲北大增加光彩。

全篇回憶了“我”從七歲到十六歲的一段生活。以“湖光塔影”的照片所產生的夢想開始,以暮年歸來,再“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夢幻結束全文,讚頌了北大,抒發了“我”對北大一片深情。

二、本文作者所表達的那種“精神的魅力”,對你有什麼啓示?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略。

  教學建議

一、先由教師範讀,或者放錄音磁帶,或者同時放關於北大概況的錄像帶,使學生受到感染。然後由學生默讀,在默讀中深化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着重體味作品內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對北大的特殊感情。

二、課文詞彙豐富,學生可以做詞語卡片,積累一些詞語。有些詞語可能比較生疏,要求學生查工具書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由教師釋疑。課文內容也比較豐富,學生在一節自讀課內可能難以全部吸收、消化,可以允許存疑,在以後逐步求得解決。

三、關於作者田曉菲,可作簡單介紹。1985年,她在天津十三中學念初中時,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本文是1987年10月,她爲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週年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