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識點整理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識點整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識點整理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識點整理

原文: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重點詞解釋、譯文、分析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1)據:統治,割據。 (2)於:在。 (3)方:才。 (4)級:層 。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6)患:嫌,擔心 (7)其:這個。

(8) 雲:說。 (9) )布:鋪排 (10) 故:所以。 (11) 如此:這樣(12)乃:於是,就 (13) 如:像 (14) 初:從前,當初。

譯文:錢氏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塔晃動,工匠師傅說:“還沒有鋪好瓦片,上面輕,所以像這樣。”於是就用瓦片鋪蓋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

課文分析:以上是第一層:講了:建塔過程中塔身出現不穩定的問題,憑工匠們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這裏首先交代建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一個“患”字,突出了“塔動”這一主要問題。塔“動如初”,說明了建築工匠未能解決這一主要問題,因爲“塔動”的關鍵不在於“未布瓦”。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15)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 (16)密:暗中,祕密地

(17)使:派 (18)其:他的 (19)之:的

(20) 貽以金釵:貽(之)以金釵 相當於 以金釵貽(之)

【介詞結構後置】 貽(yí):贈給 之:喻皓的妻子以:用,把 (21) 之:的。

(22)此:這,指解決塔動 (23)易:容易。(24)耳:語氣詞,可不譯

(25)但:只。(26)訖(qì):終了,完畢。(27)實:使結實 使動用法(詞類活用)

(28)釘:用釘子釘 名詞用作動詞(詞類活用)(29)之:木板。

(30)如其言:如:遵照 其:他的,喻皓的 言:話,言論

(31)塔:塔身。(32) 遂:於是,就。

譯文:實在沒有辦法,工匠師傅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贈送給她金釵,向喻皓請教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着說:“這很簡單,只要逐層鋪好木板,並用釘子釘牢,就不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做,塔於是就穩定了。

課文分析:以上是第二層 講了:喻皓採用“布板”“實釘”的方法,解決了“塔動”問題。

“無可奈何”一詞道出了大家對解決“塔動”這一難題無計可施,反襯了喻皓很輕易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突出喻皓技術之高。“密使”“貽以金釵”,寫出了匠師爲解決“塔動”問題,費盡心機,從側面反映出在當時解決“塔動”問題之難。對這一難題,一個“笑”字寫出喻皓的神態,突出了他解決這一問題的輕鬆。“此易耳”短短三個字,體現了他胸有成竹,技藝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筆帶過,用事實說明了喻皓的技藝高超。

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33)蓋:因爲。(34)彌束:緊密約束。彌:更加

(35)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後六面

(36)相:相互 聯:連接 如:像

(37)胠篋:打開的箱子。胠篋,音qūqiè。胠:從旁邊打開,打開。

(38)履:走,踩踏 其:那 (39)相:相互

(40)持:支撐 (41)皆:都(4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43)其:他,指喻皓 (44)精練:精熟

譯文:因爲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自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技藝精熟。

課文分析:以上是第三層,解釋“塔定”的原因,並寫了衆人對此事的反應。“人皆伏其精練”,從側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築方面的高明。

學習難點:

1.《夢溪筆談》這部中國文化史上的綜合性的筆記體鉅著,總結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課文所選的兩則,《以蟲治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上的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這種方法不僅是促進農業增產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這種防治方法不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第二則《梵天寺木塔》記述北宋著名建築家喻皓解決高層建築木塔不穩定的過程,反映了我國古代在建築理論和技術方面所達到的高水平。

2.《夢溪筆談》兩則,文字簡潔生動。《以蟲治蟲》只用了70個字就記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蟲危害秋田作物時應運而生,迅速徹底地消滅了蟲害,保證了農業大豐收的情況。《梵天寺木塔》僅用130個字就清楚地記述了喻皓解決“塔動”問題的經過,傳神地描寫了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準確地解釋了木塔穩定的原因。

3.詳略得當是這兩則短文又一特點。《以蟲治蟲》介紹子方蟲的天敵比較詳細,介紹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徵,數量之多,剿滅子方蟲的情況,而介紹子方蟲爲害則一筆帶過,這樣就突出了“以蟲治蟲”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記敘喻皓的語言較詳,因爲這最能體現他技藝的高超。對“塔遂定”的原因也寫得較詳,因爲這是木塔穩定的科學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師按喻皓指點實施,不是本文的重點,則以“如其言”三字一筆帶過。這樣安排詳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