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詩兩首》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詩兩首》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詩兩首》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詩兩首》教學反思

《詩兩首》這一課是由《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兩首外國詩歌組成。

第一首教學時我以童話《漁夫與金魚的故事》導入,教法主要採用誦讀法,以班齊讀、師範讀、合作誦讀、自薦讀多種形式使學生慢慢領悟詩歌內涵。第二環節採用提問法,圍繞“欺騙、鎮靜、懷戀”三個重點詞,再結合學生月考、軍訓等實際生活經驗,啓發學生感悟詩人真誠坦蕩的胸懷與堅韌樂觀的人生態度。

由於第二首詩是蘊含深刻的哲理詩,以及課堂時間有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前兩節。通過詩人久久佇立後,選擇了“荒草萋萋”“少有旅人足跡”的一條人生之路,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生活中是選擇人云亦云,貪圖安逸還是選擇不畏艱險堅守自己的追求。最後點撥此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並輔之以《礁石》這首詩,以礁石“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所象徵的人格魅力來給予學生審美陶冶。

公開課結束後,在周校長趙老師帶領下全體語文組教師以及立即展開評課活動。針對這堂課提出了很多切實的意見。我將大體意見總結並反思如下:

一:在課堂動態生成過程中,過於重視教學預設的實現,未做到以學生爲主體。在講《未選擇的路》時,我以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來導入,有學生大聲喊道:“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我馬上以“這位同學說的是東北小品版的,今天咱們主要參考一下但丁版”一句話帶過,公開課上本來就比較沉悶,這句玩笑本來可以作爲一個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機會。但我以設計好的教學思路爲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學生頭腦裏常常有些意想不到的潛能與想法,這往往可以變成課堂的亮點,比如就此問題可以讓同學們討論一下對於是“走自己的路”還是“走別人的路”應該怎樣選擇。在動態的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該互教互學,學生的每一個想法都應該受到尊重與關注。

二:思想情感教育不當

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思想教育就像是空中樓閣,披着陽春白雪的面紗,看似柔情似水,實則是老生常談乏味無聊。我認爲主要原因是在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從自己角度出發濫抒情,反而剝奪了學生感覺、知覺、探討、發言的權利。

在公開課上,我適時地向學生灌輸了自己預設的思想情感,但當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時,往往又淺嘗輒止,沒能從學生立場出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多說多想,自己大談特談只能成爲陳詞濫調。不應該害怕學生說出膚淺或不利課堂教學的想法,而是應在此基礎上以機智的語言、靈活的態度化困境爲亮點。

三:學情分析不到位,備課時沒備好學生。

在公開課上的提問環節,有位同學問道:“一切都是瞬息”這句詩中“瞬息”是什麼意思?我卻沒有準備這個問題,僅以它的同義詞“瞬間”帶過,實際上可以就這個詞進一步表現出詩人蔑視困境的胸懷以及堅信一定能度過艱難的信念。而作爲教師的我卻沒能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在稱勾中學這樣的鄉中,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素養還不深,學生的深層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有待培養與提高。學生對於語文學習大多習慣以讀代學,認爲只要讀會背會課文,熟記生字詞就是學好了語文。初一的學生正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教授高效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上課的時候,教師更應該多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上下功夫,在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應以啓發爲主多培養其自學能力,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

四:教法上值得借鑑和改進的方面

1:激勵法

在公開課上,我多次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啓發學生投入到學習環節中去,評課時多位老師對這一點給予了肯定。我以後還會繼續使用這一教學法,另外也會嘗試採用小組競賽法,用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嘗試火車式回答法,把全體學生納入教學活動中。

2:板書問題

首先板書設計不合理,雖然有板書,但過於雜亂,沒有條理性。其次在評課時指導老師指出:板書沒有重點,沒將知識點板書到黑板上。如果將知識點板書到黑板上,學生會對本節課要掌握的東西更加一目瞭然從而做到心中有數。

這堂公開課,爲我提供了一個參加教學實踐的展示自己的平臺。而評課環節更是給了我一個自知的機會,只有在清楚自身問題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才能吸取經驗教訓,改進不足,從而在語文教學上取得進步。

稱勾中學語文畢燕

  《詩兩首》教學反思二

從初一接手這個班級起,就明顯感覺到學生整體朗讀水平較低,每次齊聲朗讀不是把聲音拖得長長的聽得人昏昏欲睡,就是讀出如行軍般的感覺,把文章的意境完全破壞了。探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還在於學生在朗讀時對文本缺乏深入的理解,沒有得出自已個性化的感受,對語氣、語速、語調缺乏正確的把握,又如何能讀出其中的韻味呢?在上本課時,基於本文是由兩首詩歌組成,而詩歌教學重點還在於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爲詩歌設計朗讀腳本,通過討論,給詩歌標出停頓、重音(並說明爲何讀重音)、語氣。討論結束後,四人小組中推舉出一人站起來朗讀詩歌,一人陳述朗讀腳本的設計。讀一節分析一節,最後評出最佳小組。

這一環節設計的精彩之處在於,將朗讀、品析、設計融爲一體,讓學生將靜態的文本轉化爲動態的腳本,融入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獨特的個性化體驗,對詩歌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事實證明,讀得精彩的小組,在朗讀腳本的設計中也體現出對詩歌內涵的正確理解。

而且這一工作是在小組內協作完成的,組內各人員分工明確,有的負責分析,有的負責記錄,有的負責朗讀,有的負責陳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

但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遺憾。因爲個別學生陳述的聲音不夠響亮,其他學生聽不清楚,需要教師一再強調,浪費了一些時間,從而導致展示朗讀腳本的小組不夠多,參與面不夠廣。

在優秀小組陳述完自己的設計後,沒有及時引領學生進行朗讀,加深印象。

以上遺憾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得到彌補。

  《詩兩首》教學反思三

這是兩首外國詩,兩首都富於生活的哲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屬勸戒詩。面對被生活所欺騙的狀況,詩人摒棄了消極和失望,而是以積極和達觀的態度去處置,甚至那不公正的遭遇也會變成一種財富。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理解起來要更難一些,但同時想象的空間也要更大一些。詩人眷戀曾經沒有選擇的路,正表明他對已選擇、已走過的路的堅定不移和無所追悔。也許,選擇的遺憾是永存的;因爲有了遺憾,選擇才更有價值。這正是“未選擇的路”所要告訴我們的。

因爲這兩首詩是詩人經過人生的大悲大苦而寫就的,所以對人生經歷和閱歷都有限的七年級學生,作過多過深的要求是有點不符合實際的。如果我們過多的糾纏於詩歌的寫作背景,則又會侷限學生的思維和詩作本身的指導意義。故指導學生學習這兩首詩,恐怕只能“不求甚解”了,其領悟的程度也不能追求劃一和相同了。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開始能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