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及點評完整

《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及點評完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一、感受“娘倆”的“好好兒活”

《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及點評完整

師:關於母愛,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爲她唱着讚美的歌。上週日是母親節,你在家中爲母親做了什麼事,有什麼體會?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篇非常經典的作品《秋天的懷念》,作家是史鐵生。

今年他已經59歲了,21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使他高位截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後來在他許許多多的文字裏,他都寫到了她的母親。下面就請同學們一起默讀下面這段話。看你讀到了什麼。

(小黑板出示:“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的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合歡樹》)

生:(學生默讀後發言)我讀到了他對母親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爲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親活得太苦了——“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的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師板書:苦)

師:於是他這樣安慰他自己——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師引讀)是啊,覺得母親太苦了,他只能這樣安慰,是上帝召她回去。

(點評:介紹作者的同時也介紹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把小課堂置於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之中,大氣。這跟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是一脈相承的。她圍繞作者史鐵生來組織讀物。把一篇文章置於作者一組文章之中:《合歡樹》《我與地壇》《有關廟的回憶》《病隙碎筆》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幾篇幫助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發學生去讀教材外的更多篇,竇老師找準了課內外結合的點,巧妙地處理好了“走進文本”和“走出文本”的關係。這是竇老師對以“主題”構建課堂的又一次成功嘗試。學生一定會對史鐵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後一定會去找史鐵生的作品來讀的。至於聽課的教師,就更不用說了——名師授課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培訓教師——不是嗎?一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一堂課只是語文教學網絡中的一個點,竇老師正是充分發掘了這個“點”的作用,以點帶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師:這是一段話,他的好多文章都表達了這份感情,比如課前同學們預習的的——

生:《秋天的懷念》。

師:作爲高年級的同學,我相信大家的自學能力。課前我佈置了預習任務,同學們一定自讀了。這裏有個自測題,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讀書到了哪一個臺階。

(出示:“自測:正確——流利——有感情”)

生1:我覺得我到了“有感情”。

師: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對着同學們說)他說他讀到了“有感情”,同學們,咱們就聽聽——

他怎麼個“有感情”。聽人家讀要聽音兒,等一會兒我們可要對他進行一番評價的啊!(對着該同學)好,你想讀哪兒就讀哪兒!

生1讀:“鄰居們……”(略)

師:想讓誰評價?主動權

生2:他讀得……

師:(提示)你對他說話,要用“你”——

(點評:“他”變成“你”,學生第一次體驗了“面對面”的評價,很真誠,很興奮。師生之間的評價,變成了生生之間的評價。我們看到了評價的主動權在學生,看到了動態評價的價值。)

生2:你讀的很好,不過你讀得太短了,不能表現你讀得有感情,你應該讀得長一點。(衆笑)

生1:我是因爲激動的原因。

師:也就是說,你讀得太短,人家沒感覺,你自己激動,人家還沒感覺到。你願意繼續讀下去呢,還是讓別人讀下去呢?主動權給你。

生1:(繼續讀下去)“看着看着……”

師:請你轉過去,你看,評你的那個同學又舉手了。

生2:沒錯,你讀是很有感情,但你有添字也有減字的現象,剛纔你讀的……

師:根據你平時對他的瞭解,你認爲他確實是激動呢,還是真的沒讀好。

生2:憑着我對他的瞭解,我想他是太激動了。(生1頻頻點頭)

師:讀正確是對作者的尊重,也是對你的朗讀精益求精,高標準要求呢。對他的讀的感情如何,你也可以評價一下。

(點評:竇老師的人文思想凸顯在每一個細節,在學生髮言時,非常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間的評價喜歡挑刺,竇老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評價,既激勵學生,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讓評價雙方都有“面子”。)

生2:我覺得你把對母親思念的感情讀出來了,我想你以後可以讀得更好。

師:既然你說他“可以讀得更好”,說明還有餘地呀,加個“更”字。(衆笑)你還有什麼別的見解?同桌要說話了。好,你說!

生3:我也覺得你讀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並沒有把他的脾氣的暴怒無常讀出來,像:“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語氣讀),沒有讀出動作的暴怒。這就是一點不好的地方(該生“暴怒”地讀了起來,衆鼓掌)。

師:怎麼樣?人家對你的評價,你怎麼看?

生1:我覺得你說得很正確。謝謝!

師:你對他的態度滿意嗎?

生3:滿意。

師:給他們掌聲!(學生鼓掌。)掌聲的原因,他們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同學們對課文中出現的兒話音較多的兩句讀得很準。我們再讀讀。(讀“咱娘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強化之爲後文作鋪墊。)

師:你們剛纔給我的啓發怎麼那麼大呀!一下子讓我覺得,平常說的這個“有感情”,怎麼這麼模糊!他有感情的讀,是這樣,可那位同學的朗讀卻是那樣的。

生:有人聲音細,有人聲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於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讀出的味兒也就不同。

師:是啊,讀書是個人的,我們在尊重別人的朗讀的同時,我們也有自己的滋味,我們不再評價別人,你讀得“真有感情”啊。這真有感情,而應該說讀得有特點,讀得有個性,讀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課件“讀出韻味”)

(點評:“讀出感情”是語文課堂經常聽到的,可什麼纔是“有感情”,確實是一個模糊概念。讀一段文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帶這種感情可以,帶那種感情也可以。“由於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讀出的味兒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別人,又要讀出個性理解。竇老師生動形象地演繹了“個性化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出自己的韻味,這纔是真正的“讀出韻味”了。)

師:讓我們一起再大聲提示一下自己。

生:讀出韻味。

師:不信,我們先讀讀課題的韻味。

師:(板書)懷念、秋天——生讀這兩個詞語;中間加一個字“的”——生讀出這個詞組)。注意:懷念的“秋天”——你的眼前會是怎樣的情景?

生1:懷念秋天裏發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銘心的事。

師:帶着你的想象讀課題。(讀略)

生:“懷念的秋天”,讓我踏着秋天的落葉,陶醉在小路上……

師:帶着你的理解讀出你的韻味。(讀得陶醉)

生:我的眼前出現的畫面是,一個人在懷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飄落的黃葉,那從北向南的雁陣……

師:好,帶着你的體會讀吧。(讀得舒緩)

師:注意:把這兩個詞語調一下,再讀。

生:秋天的懷念。

師:有什麼變化?最後一個男孩,雖然你在最後,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詞語位置變了,我覺得秋天的某個事件或者某個人物……變成了深深的懷念。

生:或者懷念秋天裏的給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葉子或者一片花瓣……

生:我明白了,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澱成了一種感情就是懷念。

師:讀出你的理解了喲,這題目的韻味兒就出來了!(拍該學生肩膀,衆笑。)

(點評:讀出韻味,當然要讀出課題的韻味。巧妙地把課題中的詞序調換一下,讓學生想象不同的場景,在想象中,推進一個一個的場景,帶着不同的體驗進行朗讀。)

師:現在我們就走進課文,品品課文中文字的味道。

師:通過讀書,我們知道課文寫了幾次秋天裏看菊花的故事?

生:兩次。第一次沒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過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親要推着他去,沒去成。

師;這是爲什麼?

生;他雙腿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根本沒有心情的。

師:是的,作爲21歲的年輕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癱,自然受不了這個打擊。讀讀課文,讓我們體會他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時的心情。

生:“雙腿癱瘓後……”(學生讀的好)

師:(引讀課文,進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歸的雁陣,他會——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師: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他會——

生:猛地把東西摔向前面的牆壁。

師:還有呢,媽媽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麼勁!

(點評:這一堂課裏,竇老師三次使用這段教材進行引讀。“望着望着北歸的雁陣——”“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第一次,在作者體會“好好兒活”之前,表現作者的喜怒無常;第二次,體會母親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忍”着怎樣的痛苦向作者說“好好兒活”;第三次,作者體會到應該“好好兒活”之後。三次引讀,分別了展示了三種不同的情景,讓學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兒活”是怎樣在作者身上產生強大的力量的。

師:作者覺得活得沒勁。課文有一句話,請同學們大膽想象,作者又會怎麼樣呢?

(出示課件: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我——)

生1:……我會想起小時侯像落葉一樣盡情飛舞的情景,可是現在再也不能像落葉一樣飄飄灑灑了呀,我活着還有什麼勁?

生2: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我不禁暗暗流淚,我的命運就像那落葉一樣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點評:敏銳地抓住訓練點,別開生面地進行語言訓練設計,“樹葉飄落”這一意象,引發了學生的聯想,帶着傷感,充滿詩意,學生深情地墜入了“我”當時的情感之中。這語言訓練中有豐富的內涵,豐厚的情感。)

師:“我”活着還有什麼勁兒!原來活蹦亂跳的,現在突然坐在輪椅上,發這麼大的脾氣,此時的他的確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對他這副樣子,你會怎麼做?

生1:我是他的妹妹的話,我會勸他說,人人都有苦,但不要隨便發泄這苦,這會更傷你的身體的。

生2:我會安慰他,人不一定沒有雙腿,就會變得懦弱,人沒有雙腿,還是可以幹出一番大事業。

生3:我可以告訴他,你可以練一項體育技能將來參加殘疾人奧運會,說不上能拿大獎呢。

生4:雖然你的腿癱瘓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靈去感受。

(點評:學生“勸”的過程,就是他們的思想成長的過程,同時也爲後面進一步體會母親毫不張揚的愛埋下伏筆。)

師:謝謝同學們,你們的愛心讓大家感動。不過我想採訪你們,你們講得道理很對,建議也不錯,不過,請你設身處地的想想,他能聽進去嗎?(學生停了停,開始議論,有的搖頭,有的說聽不進去。)

生:嗯,他也許聽不進去。

師;是啊,面對這樣的兒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怎麼做更合適一些?讓我們看看母親是怎麼做的吧。

生: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我從母親的動作中看出她勸兒子要好好兒活。

師:感謝你,讓我們大家跟這名同學一起討論討論母親的做法。

(出示課件文字: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師:請你們默讀這句話,注意這幾個動作。(老師點示“撲”)母親“撲”下去的會是什麼?

生:因爲兒子不想活了,所以母親撲下去的一定是兒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師:啊?“信念”?把其中的一個字換一下意義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頭。

師:好。其實,你很會聯繫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撲”帶進去句子裏,讀給我們聽。(生讀,很有力量)

師:那麼,我還要問,“母親抓住我的手”,“抓”住的僅僅是我的手嗎?

生:母親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頭,她想抓住我,怕我輕生。

師:就把你的體會送進去,讀。

生;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活。(生讀。掌聲)

生;我想補充,母親抓住我,也是讓我必須具有好好兒活下去的信念。(再讀)

師:請再默讀這句話,看看母親“忍”住的究竟是什麼?(小組討論)

生:我明白了,母親隱瞞自己的病情,沒有告訴兒子。

生:“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睡不着覺。”

生:鄰居把她送到醫院時她是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

生:她病已經進入晚期了。

師:用醫學名詞說,這是——

生:肝癌。

師:肝癌什麼症狀?除了課文的說明,還有哪位同學或聽課的老師知道嗎?

生:(該生哽咽)自己的老爺就是這種病死去的。(他說不下去了。聽課老師站起來接着講,自己的父親就是得這種病去世的。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來越大,還吐血,不是一個痛字了得……)

生: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親。

師:母親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親愛的同學們,一個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無法用語言描述,而且還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這樣的母——親!那麼這樣的一位得絕症的母親,有沒有“看着看着北歸的雁陣,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沒有。

師:她有沒有“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把東西摔向牆壁”?

生:沒有。

師:有沒有大聲喊着“我活着還有什麼勁”?

生:沒有!

師:母親爲什麼沒有這樣做?

生:爲了兒子!

師:送她一個字。

生:愛。

師:這愛就是——

生:忍。

師;帶着你們的體會讀這句話。(咱娘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師:請再讀課文,琢磨琢磨,母親忍住的還有什麼?

生:母親還忍住了兒子的病給自己帶來的打擊。

師;謝謝你的發現,請具體講講。

生:對這樣的打擊就像天塌下來一樣,但這樣的痛苦不能讓兒子知道,她還要讓兒子堅強起來。所以,面對這樣的雙重打擊,母親讓兒子去看花:“聽說北海的菊花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師:繼續談,我可不評價。

(點評:雖然說“不評價”,但“繼續談”已經給了正面的評價,學生體會到了其中的鼓勵。而且這鼓勵不是來自一個遠距離的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一個近距離的可愛的甚至有點頑皮的老師。“繼續談”同時也把學生思維引向深遠,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有利於引發更多學生的更多精彩。)

生:母親想讓兒子看花,讓心情變得愉快一些。

生:母親也是一個愛花的人,所以母親讓兒子去看看花兒。

師;母親幾次要求推着兒子到北海看菊花?

生;兩次。第一次;“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師:我聽出來母親的“央求”,誰再讀讀這句話,再體會體會母親的央求。(讀略)

師:注意,母親還是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母親不僅僅自己的病讓自己憔悴,爲兒子操碎了心,更會讓她憔悴。

師:所以啊,是一副憔悴的臉上現出的央求般的神色——再讀!(讀略)

生:母親是個愛花的人,就是說母親熱愛生活,也要讓兒子像她那樣接受現實,熱愛生活。

生:當兒子有去的意思——“什麼時候?”的時候,母親就——“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兒子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

生:當兒子說——“好吧,就明天”的時候。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可我又不耐煩的時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竟然笑了,還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着:“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

生:母親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裏。她還笑着——你看,兒子的話讓她“喜出望外”,讓她高興得坐立不安。這一切都是爲了兒子,讓他學會快樂,面對未來充滿希望。

師:好,帶着你對“忍”的理解再讀一讀。(咱娘倆在一塊,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師:謝謝你們,讓我們在這個“忍”中體會又一層韻味。那麼,再請同學默讀課文。看看母親還忍住了什麼。

生:忍住的還有兒子的抱怨。因爲母親對兒子特別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兒子的摔東西,砸玻璃等暴怒無常的脾氣。

師:好!會讀書,請再細讀讀,看看母親又是怎麼“忍”的呢?

生:“……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師:這裏重複用了一個詞,那就是說,母親的忍體現在——

生;“悄悄地”。還有一處,也是“悄悄地”——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師:母親這“悄悄地”忍的細節被你發現了,感謝你給大家的啓發。請任選一句讀一讀。(學生讀,隨機課件出示: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2、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3、……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師:把“悄悄地”去掉,再讀讀上面的三句話,任意選擇一句談談你的看法。

生:我談第三句。因爲母親一說“跑”和“踩”,就會想到兒子的腳癱瘓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親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說母親在兒子面前說話特敏感。

生:這個“悄悄地”體現了對兒子的歉意,覺得自己怎麼那麼粗心,說話不注意呢?

生:這“悄悄地”也體現了對兒子的關心。

師:還能把關心再具體一點嗎?

生:母親對自己的話很敏感,就連說話都那麼小心。就是怕兒子傷心,她在兒子面前特別小心。

師:用個成語,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師: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啊,請你讀讀這句話,讓我們跟着你體會母親的“小心翼翼”。(生讀。掌聲)

生:我談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體會不到母親的苦心。她想讓兒子盡

情地發泄一下,就又悄悄地進來,這就更體會母親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擾兒子。

生:的確,母親出去了又回來,回來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紅紅的,說明剛哭過,可是在兒子面前還要忍,一句話,就是爲了兒子。也就是同學說的 耐心無比啊!(生讀得很慢。)

生:我說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動靜。如果母親不是“悄悄地”,就那麼隨便的出去,根本就體會不到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和關心。

師:把“關心”再具體些,就是對兒子特別的——

生:無微不至,也就是特別細心。

師:是啊,她的心比針尖還細啊。把你的感受送進去再讀。(生讀得較輕)。

師:母親的腳步還是稍重了一些,再輕一點兒。(生讀得很好。掌聲)

師:你們真會讀書呀!由於你(握住該學生的手)的啓發,引領着大家體會到母親痛心中還要細心、耐心、小心——因此,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見的愛。

(點評:三個“悄悄地”,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體現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進語言中讀出來。通過閱讀產生體會,再把自己的體會“送回去”,讀出來。竇老師的課堂很少是一問一答的機械,多的是讀書,談感受。語言和思維,朗讀和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有韻味的朗讀,從文字的裏面摳出情感來讀,這纔是真正的讀書。)

師:經過同學們的品味,我們感到這“撲”,這“抓”後的“忍”——除了忍住對兒子的抱怨。還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兒子的病痛給自己的雙重打擊!這是一位怎樣的忍啊。

生:母親太理智了,太堅強了!母親的忍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生:這忍中,我感覺到了母親所忍住的巨大痛苦!

師:大愛無形。兒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讓母親苦上加苦——然而母親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師再次回扣“苦”字)

師:也是母親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師再次回扣板書“苦”字)

師:那麼,“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好好兒活”究竟要告訴兒子什麼呢?

生1:要接受現實,不要自暴自棄。

生2:現實已經這樣了,未來還長着呢,兒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壯年,你的路還長呢,更要堅強起來啊。

生4:她要在僅有的時間陪伴兒子一起好好兒活。

生5:她要兒子堅強地活下去,不要發脾氣,要找到一條好好活的路,讓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壓倒。

生6:她要告訴兒子面對生活的打擊要學會忍受。

師;母親沒有你們說的那麼精彩,那麼豐富。母親的話不是豪言壯語,只有那萬箭穿心的“忍”哪!但你們所說的都含在了這句再簡單不過,再樸素不過的話裏——

生:“好好活”!

師:所以,這“好好”兩個字的韻味、複雜的情感都蘊涵在這裏——母親告訴兒子怎麼去面對有殘缺的生命的理兒,真是意味深長啊。同學們在下面好好讀一讀。(生自由品讀。)

(點評:“好好兒活”是竇老師爲本節課教學確定的主題。她以獨具慧眼的解讀,把教學主題由“母愛”昇華爲“好好兒活”。這是竇老師在反覆研讀教材,研讀史鐵生後確定的。爲了突出這個主題,竇老師精心地抓了這句話:“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把這句話作爲貫穿整個課堂的主線,把指導對這句話的感受和朗讀作爲教學重點。

竇老師抓了三個動詞“撲”“抓”“忍”,讓學生體會到母親要“撲”滅兒子想死的心,“抓”住兒子活下去的慾望。尤其是“忍”的品味的高明。緊緊圍繞“忍”,牽一髮動全身,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體會意思,一次一次地把體會到的意思“送進去”讀出來。一次一次的讀,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過來。在課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體會到一層意思,學生就讀得更好了,情感體驗也更深了。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兒活”。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樣,母親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與“良苦用心”不僅送進了兒子的心裏,更送進了孩子們的心裏——真可謂一“忍”三嘆!)

  二、探究“我倆”的“好好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