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秋天的懷念》課堂實錄

人教版七年級上《秋天的懷念》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

  走近作者:

人教版七年級上《秋天的懷念》課堂實錄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史鐵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懷念》,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作者,咱們找個前面的同學給大家來讀一下。

投影出示——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小說家。16歲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8歲去陝北延安插隊。21歲因病致癱,轉回北京。23歲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廠做了7年的工人。後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維持生命。28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多篇,其散文《我與地壇》被公認爲中國近50年來最優秀的散文之一。小說《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師:第一遍能讀到這種程度還是不錯的。“二十三歲起到北京某街道做了七年的工人”,剛纔讀的不準確。

下面我們進一步瞭解一下史鐵生,誰來讀一下——

投影出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

誰來讀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投影出示:1972年,史鐵生21歲時,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導致高位截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了。後來,在他的許許多多的文字裏,都寫到了他的母親。母愛這個主題,史鐵生一直是筆耕不輟的,因爲他對母親的理解是在母親去世以後,這也成爲作者心中永遠的痛。

(“輟”音讀的不準,教師訂正)

  整體感知:朗讀與概括

師:那麼這篇文章究竟寫了一件什麼事呢?咱們來讀一下,也來檢查一下早自習的朗讀效果。爲了方便讀,我們來標一下自然段。找幾名同學來讀。

  學生分段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的總體不錯,但是我感覺聲音還不夠響亮。要自信,要把我們的聲音展示出來。把我們的個性展示出來。陳飛宇同學有一個詞開始讀得不準,後來她糾正了一下,“鮮血”,應該成四聲。誰能夠說一下什麼時候讀四聲?

生:在用作書面語的時候,如果是口語,就讀做三聲。

師:能不能夠舉個例子呢?

生:比如我的手受傷了,流血了。這時候讀三聲。而我們課本里,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讀四聲。

師:一般組成固定的詞語的時候,讀血,而在口語化的時候,比如出血了,血淋淋,就讀成三聲。

師:現在鍛鍊一下大家的概括能力,本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生:本文主要寫了對母親的回憶

師:這個概括有點簡略,他回憶了母親什麼呢?誰能夠具體說一下。

生:史鐵生的雙腿不是癱瘓了嘛,在母親生病的這段時間,母親無微不至地地照顧,

師:結果呢?

生:母親去世了嘛,他明白了母親的苦心,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師:她的概括有一個小問題:口頭語比較多,比較囉嗦。你重新概括一下

生:史鐵生的雙腿癱瘓後,身患重病的母親無微不至地地照顧他,母親去世後,他明白了母親的苦心,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師:好坐下,看來我們的概括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地鍛鍊。不要着急,我們慢慢來。練練就好了,敢於舉手,你就是最棒的。我們按照記敘的六要素概括,人物和事件是主要要素,同時要把握好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品味感悟:母親之苦

師:我們就先概括到這裏。老師找了一段課外的資料,這是史鐵生親筆寫的,我給大家來讀一下——

投影出示: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

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兒子,可事實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史鐵生

師:母親真的活得太苦了!那麼,你能從我們文本中找到母親苦的依據嗎?現在大家靜靜地讀書,可以手裏拿一支筆,做好批註。

師:好,就到這裏,誰來說說自己的見解。母親究竟苦在何處?

生:第二自然段

師:老師有一個要求,先把你找的句子有聲有色地讀書出來。

“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說明了母親的病已經越來越嚴重了。但是,他還在無微不至地照顧着我。也表達了母親對我的愛。

師:空,雖然找的準,但是說的空。沒有落到實處,母親怎麼就苦呢?沒有結合具體的內容來談啊。

師:好,再來,你再說,我覺得你可以說出來。結合具體的詞或者句子來談。

生:我覺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這句。

師:整宿整宿

生:我們大家的思維始終要跟着他,現在他的思維出現了停頓,我們大家隨時都要做好幫忙的準備啊!

師:你再體會,在重讀,,我覺得你就可以說出來。

生:再讀相關句子。

師:你怎麼理解整宿整宿?誰能夠幫他一下?

生:“整宿整宿”說明了母親的病已經很嚴重了,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覺。

師: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覺,“整宿整宿”說明這一夜一宿,她是從痛苦中度過,從白天到黑夜又捱到白天,那麼在這句話裏再找體現母親苦的地方。還從哪裏看出的苦?

生:母親的病這麼嚴重,但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母親一直都沒有把自己的病告訴孩子。說明母親把所有的痛苦都忍了下來。

師:那麼這裏是母親的什麼之苦?

生:病痛之苦。

師板書:母親的身體之苦。

師:但是我覺得同學們說的還不到位,聽老師讀,我看誰能夠感覺出來。誰有感覺?

生:我從翻來覆去這裏體會到母親當時已經病得很重了。翻來覆去就是疼得很厲害,無法形容了!

師:也就是根本怎麼樣?聯繫後文。

生:晚上本就是人們該休息的時候,但是她因爲疼痛卻睡不了覺,她想睡覺卻睡不着。

師:“睡不了”跟“睡不着”有區別嗎?

生:“睡不着”是有睡的動作,而“睡不了”則是想睡卻沒法睡。

師:睡不了,所以只能翻來覆去。爲什麼?

生:疼

師:爲什麼疼?

生:肝病

師:老師給大家來一個小插敘,她不是一般的肝病,她得的是肝癌。據說這種病特別疼,尤其是文中的母親已經到了晚期,疼得藥物根本控制不了。人們母親生小孩是最疼痛的時候,但是肝癌比媽媽生小孩還要疼痛十倍。你可以想象母親忍受着怎樣的痛苦,那我們應該怎麼讀啊?讓我們一起,通過讀以表現母親之苦。

母親的苦與痛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哪些?

生:第三自然段,“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形容人瘦弱,臉色不好。寫出了母親的身體很不好,她特別想讓孩子出去走一走。希望兒子能接受命運變得樂觀。

師:“央求”一詞好在哪裏呢?

生:前面說了母親病得很重了,她央求兒子去走一走,是因爲他知道自己已經活不了太久了,就是說她想盡快地幫兒子最多,讓孩子重新振作起來。

師:說得很好,咱們看看她求了多少次?前面有一個表示頻率的詞。

生:“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而到現在,她怎麼樣?

而現在她怎麼說?

生:央求

師:她的憔悴一是身患重病,更是她求了孩子無數次,得到的都是孩子冷冰冰地拒絕,那麼這時候,憔悴的.不僅僅是面容,更是心靈!爲愛消得人憔悴,但是母親的愛卻從來不曾變過!母親請求過無數次,失望過無數次,母親此時哀求自己的孩子。這裏寫的是什麼之苦?

生:心靈之苦

師板書:心靈之苦

師:有一句話啊,“哀大莫過於心死”,母親的心是哀而不死啊!這麼痛苦的母親心中始終懷着熱望。

師:母親的苦還表現在哪裏?

生:“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這段話體現了當我暴怒的時候,他的母親只能遠遠地看着。

師:爲什麼母親要遠遠地看着?

生:因爲她要給自己的兒子留一定的空間,讓他發泄發泄。

師:那麼她就徹底走開不行嗎?爲什麼母親又沒有徹底走開?

生:因爲她不放心她的兒子,怕她的兒子做出什麼傻事。

師:他的兒子可能會做什麼傻事?

生:他可能傷害自己,使勁打自己的腿,還可能自殺。

師:那麼母親是怎麼做的?

生:“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生:在我的視線之外,不讓我看到,有關注着孩子的一舉一動,唯恐孩子受到一點傷害。

師:面對暴怒無常的兒子,母親機給孩子發泄的空間,又用心在觸摸着孩子,唯恐孩子受到傷害。

還有哪裏表現母親苦?

第六自然段,別人告訴我,他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從這最後一句話我讀出了母親在臨終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更突出了他對孩子們的愛。說出了一點,但是我覺得你還沒有讀出來。那麼你可以嘗試着用重音的方式來突出強調一下應該強調的地方。

生:讀

師:你能談談你爲什麼這樣重讀嗎?

生:我重讀了昏迷前,未成年,更加突出了她在去世前的最後一點點時間還想着自己的孩子。

師:昏迷前的最後一刻還在想着,可見牽掛深入骨髓,好!就是這句,你的重音有沒有自己的理解呢?自己品讀一下,你看看重音放在哪裏?

師:有感覺的請舉手,我覺得你們肯定有。

生:別人告訴我,他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師:我沒有聽出你重讀哪裏來,你再讀一遍。

(生再讀)

師:有點感覺了,說說你的理解。你重讀了哪裏,先告訴大家。

生:我重讀了“最後”。母親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還想着他的兒子,可見她對孩子們的愛是多麼深。然後寫出了他對孩子們的呵護與關懷。還寫出了母親內心對孩子們的愛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出來。

師:就抓住“最後”來談。你重讀了最後這個詞,那最後這個詞體現了什麼?假如說你的生命最後一刻,你說的話會是什麼內容?

生:一定是最重要的,最放不下的,最牽掛的,這是對“最後”的理解。你剛纔說的有點偏離。

師:大家再讀。我覺得大家讀得還不到位。

生:“別人告訴我,他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我重讀了“有病”和“未成年”。

師:爲什麼啊?

因爲如果兒子沒病,身體好好的,他就不用這麼操心了;女兒已經成年,已經嫁人的話,就有了依靠,也就不用這麼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