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1K 次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安塞腰鼓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1】

1.在課下讓學生做批註上課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時,可能會出現熱情不夠、不敢表達的現象,而他們不少人卻是做批註了。就可以在上課的時候針對文章的個別部分讓學生小組交流一下,這樣再回答時就可能會更加敢於表達,因爲可能從同組的同學那裏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讀。另外,組內交流時,組內成員也可能看到自己沒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學注意到的解讀。

2.有些問題可以以選擇的方式讓學生判斷,如句與句的排比,段與段的排比。可以先講完這三種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斷而不是找到句子去問他們這句話用了什麼手法,那種排比?

3.排比與反覆共同使用更加增強了氣勢,要比單用一種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纔將兩種結合使用。

4.公開課冷場時或需要檢測反饋時,可以叫課代表或用同學推薦同學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2】

新課標認爲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三個注重,即注重情境創設,爲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爲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爲對話豐富內涵。

上課時,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同學們對安塞腰鼓有直觀的感受,並且將自己的感受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教師對安塞腰鼓進行簡要的介紹。帶着這樣的感觸與瞭解讓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大聲地朗讀課文,即本次課的第二板塊:讀腰鼓。朗讀完成之後,小組之間相互展示、點評,第三板塊:品腰鼓。找出文章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體會其作用。首先要求學生獨立勾畫,然後小組交流,並且討論:你所勾畫的語句或語段是怎樣傳達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從句式、用詞、修辭手法等角度考慮)第四版塊:悟腰鼓。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作者借對安塞腰鼓的讚美,表達了對黃土高原人們那種奮發向上精神的讚頌以及對那種強大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讚美之情。最後,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句話或一段話,描寫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時《擊缶而歌》的場面。體會並運用作者鏗鏘有力、富有節奏感的語言。

教學中,展示視頻很好地將學生引入課堂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對安塞腰鼓簡練的介紹使得學生對其有所認識,加深印象。但在讀腰鼓這一環節中學生是先讀課文,教師只是要求學生讀出節奏、重音,把握語速和語調。因爲學生的朗讀,沒有涉及到作者寫作意圖的領悟,整個朗讀過程學生表現熱烈整個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學生只是會讀但卻並沒有讀懂,顯得有些華而不實。其次,在品腰鼓的環節中,學生沒有讀懂,在勾畫出傳遞自己感受的句子,去品味那份屬於自己的感受時,語言就顯得蒼白所以這一環節有些遺憾。而且由於學生對句式等知識沒有接觸過,所以即使給出提示學生也很疑惑,以至於出現了短暫的冷場。所以這一環節應先給出示例,以便讓學生有所參考,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很多。學生的仿寫環節,由於有了對安塞腰鼓宏大場面的感受,學生在看到由2008個擊缶隊員表現的同樣盛大、壯觀的《擊缶而歌》時,很容易被感染。挑一兩個句子或一段話仿寫,對七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並不大,因此這一環節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總而言之,這節課一個課時完成以上三個學習目標有些緊張,前兩個基本達成,但第三個目標由於時間緊湊,沒有很好的完成,學生並沒有真正感受到屬於安塞腰鼓和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3】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風情。”當我們的目光掠過繁華而又精緻的大都市,也許會爲那裏的珠光寶器、燈紅綠酒所陶醉。然而,當你在漫天黃塵中看到一場鼓樂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會讓你熱血沸騰,那種種的浮華和嬌柔,就會遁形得無影無蹤,只有“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所以,在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我希望學生能從陝北高原的“歌手”劉成章的吟誦中着重體會“安塞腰鼓”的沖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

由於缺乏必要的多媒體設備,學生很難從感性上認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國研究者的感嘆:“沒想到溫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還有這樣劍拔弩張、野性未泯的一支。”學生都還記得香港迴歸慶典上那氣勢恢弘的歡慶鑼鼓,靜想一分鐘,就進入情境。學生自由誦讀本文,都能體會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讀出幾分鏗鏘。讓他們爲安塞腰鼓加一個定語,大多選擇“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詞語,對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麼,安塞腰鼓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和流傳下來的呢?爲什麼我們的中原腹地聽不到這昂揚的生命音響呢?我和學生一起回顧歷史。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曾擁有過強秦、大漢、盛唐的雄睨世界。陝北高原自古就是邊關要地。秦時的大將蒙田曾率30萬大軍鎮守陝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將率兵抵禦西夏入侵;明朝“延綏鎮”長城,幾乎承擔明朝中後期北方邊境一半的防務。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戰場上,遇敵來襲時,是報警的訊號;作戰失利時,是求援的呼聲;兩軍對壘時,是助威的號角,贏得勝利時,是慶功的笙歌。古代戰場上擂鼓鳴金的場面永遠消失了,然而這種張揚激情與力量的儀式,卻深深根植於陝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麼,本文僅僅是在歌頌安塞腰鼓嗎?學生略做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文章是借歌頌安塞腰鼓,謳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謳歌衝破束縛阻隘的強烈願望、謳歌陽剛之美、謳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現以及奮鬥不息的黃土高原人!但是問題出來了:西北一向是貧瘠落後的代名詞,至今還處在被開發之列,作者如此傾情頌揚,卻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難道是在謳歌貧窮嗎?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謳歌的不是西北的貧瘠落後,而是渴望掙脫貧窮落後的西北高原人!因爲“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並沒有因生活的貧窮和封閉而喪失希望。“創世”的激情始終奔突不息,盼望搏擊,希望不泯,而這種不向環境低頭的精神就會打破落後的枷鎖,獲得重生!

這篇文章噴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學生很容易發現排比的運用在文中比比皆是,這種增強語勢的修辭最適合激情的抒發。經過討論,大家又發現本文句式上很特別,多用短句。爲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的第一句話:“中華民國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羣兩君開追悼會的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讓學生體會,長句適合表達深沉、壓抑的情感,短句則因語句鏗鏘,簡潔有力而使文章結構緊湊,便於抒發奔騰昂揚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