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散步教案設計大綱

七年級上冊散步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嗎?當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時候,父母是怎樣做的?還記得你當時的心理感受嗎?下面是關於七年級散步教案設計的內容,我們一起學習《散步》,看看一個既是兒子又是父親的中年人,在與一家人散步時,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想的。

七年級上冊散步教案設計

【設計總理念】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話題

我的寫作教學原則之一是鼓勵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

原則之二是必須在解決寫什麼,爲什麼寫的基礎上才指導學生進行怎樣寫的技巧學習。在我看來,作文的範文不僅提供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教給學生怎樣發現生活中的寫作話題。

最好的學生作文不是關於火星或者其他未來世界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東西可寫,是因爲他們認爲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

二、濃縮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語文教材不是知識的講解形式,而是知識的使用形式。教師應濃縮教學內容,把蘊藏於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煉出來,把學生必須學習而又可能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這篇課文而言,這個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就是以小見大的作文方法。

爲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啓發(提問)要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做到全局性啓發。以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三、儘可能地教出課文原有的美來,儘可能把課文交給學生來讀

愛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註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爲獲得靈感而讀書。

基於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反思,我嘗試在教學中把點菜的權力還給學生即教學不一定根據教師的計劃來推進教學,教師將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優化課堂結構,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作爲單元作文的範文,應該說它與單元重點(記敘的詳略)聯繫得不很緊密,因爲此文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把詳略看成是本文的特點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與重點,應依據範文,擬爲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和家庭題材的作文寫作。

文章的立意比較深遠,據作者的自述,這篇文章寫作的起點是孝,但由於孝已經寫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點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據此,這篇文章就有了一個由故事層面與哲學層面組成的多層次的中心。在學習時雖然不必講這些術語,但應該理解這一點。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巧妙的結構和優美的語句,這是學生作文技法方面的範本,在教學時應注意進行點拔。

【教學目標 】

1、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閱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細節,感受課文;

難點: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蘊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裏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儘可能不着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你們一家人都喜歡些什麼?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臺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逛商店什麼商店?幾個人?什麼櫃檯?只看不買嗎?買些什麼?

看書各看些什麼書?誰先看?誰向誰介紹?有時一本好書不會搶嗎?對書中的人物觀點大家意見一致嗎?有沒有發生過爭執?你現在你們爭執的根本原因(深層原因)是什麼?

下棋等誰先喜歡的?其他人又是怎麼喜歡上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麼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爲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麼,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髮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

因爲關於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說你們來寫什麼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現在我知道應該說: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麼?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爲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爲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範文的學習:導入 範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我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師範學院的老師,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來證明他所說的話。這實在是一篇情真意切,優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位教師是怎樣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寫得興味盎然,引人入勝的。[板書]

三、整體感知範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嚐,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參:(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我是個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意圖:閱讀感知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說真有什麼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閱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範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說說,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麼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說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爲一箇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啓後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後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啓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願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母親爲什麼不願出來?爲什麼又出來了呢?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母親對兒子怎樣?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麼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遠了會累

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也很聽話

小時侯我聽話出於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於信任和尊重。

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並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後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說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願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打算怎麼辦?

爲什麼?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麼意思?

最後走大路了嗎?爲什麼?

這反映了母親什麼樣的情感?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

委屈兒子。

大路方便老人,爲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摸摸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

那麼,爲什麼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不,因爲母親兒子都很輕。

中年人肩負承前啓後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爲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裏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進程式,因爲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五、依據範文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小見大

教師提示:這篇散文寫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作者有沒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拿來寫呢?作者是怎樣做的?

[或者:教師設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過散步這樣的小事,表現了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進而讚美了敬老愛幼這種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結論: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什麼是小?請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s: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思考後決定走大路(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主意,(母親喜愛孫子)這些細節描寫,細緻而傳神,表現了一家人互相理解體諒的情感

全篇只寫了散步一事,但讀來饒有興味,除了真情動人外,再一個原因就是敘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兒子走在後面,散步已經起步,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裏起了一個波瀾: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於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記敘擺脫了平鋪直敘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母親對孫子的親情。

什麼是大?(課文短短八百字,卻是一曲溫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內涵的三個層面清晰可辨,耐人尋味。)

故事層面:親情。

文章的基本線條是: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我母親依從了我兒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從而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的互相愛護、尊重、體貼和理解。

寓意層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稱敘述,與其說爲了真實親切,不如說爲了強化主體意識,實現使命感。文中的我,一箇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當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時,覺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裏通過特寫鏡頭的定格描寫,強化了中間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強化了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當我們從生命與時空的意義上來審視三代人的散步時,卻應該說,這裏還隱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學道理。尤其是兒子的一個偉大發現: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是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具有哲學的色彩。

【設計意圖: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是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它的基礎是對文本的學習,因此,它放在對文章的閱讀賞析之後。而且由於在課堂之始已着力於小(故事、細節、情節)的指導,此處就着力於對大的理解。】

六、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練習

[這一步未必進行,有必要則行之;無必要則刪之。]

仿寫練習一:

依照句子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寫一句話,要出一家人的一個分歧點或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有時候,( )個人也會

後來發生了

仿寫練習二:

依照句子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爲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寫一段在家庭成員產生意見分歧或矛盾時,我的心理活動(請注意,你可能不是決定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模仿)。

仿寫練習三:

我說: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水波粼粼的魚塘。

七、由一到多,從多篇中悟得一法

[這一步也是機動,有時間行之,時間不足放到下一課時進行。]

閱讀學生習作《散步》,體會換一角度對家庭生活題材的把握方法,進一步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並且體會文章詳略的處理方法。

教師指導:

1、 莫懷戚的《散步》是從一箇中年人的角度來寫的,沈愚的《散步》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由於角度的不同,兩篇文章在敘述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 由於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轉換成需要教育幫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詳略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它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八、小結:

1、 大家要相信一點:好作文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來;許多細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體味,用匠心去構思,就能寫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結合適應性考試的近滿分作文)。

2、 對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寫記敘文,以小見大不失爲一種有效的好方法。小處要能見細,即要有細節;大處要落實,即不能刻意誇大。

3、 這樣的好文章很難得,大家要爭取把它背出來。這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說作文的技法是建築的設計和建築技術,那麼好文章的朗讀背誦就雖對材料的積累沒有大理石、花崗岩、好的木材鋼筋,我們怎麼能建造出美麗的高摟呢?

九、作業 :

1、仿寫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