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看雲識天氣》課堂實錄

七年級上冊《看雲識天氣》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一:導入新課

七年級上冊《看雲識天氣》課堂實錄

師:我們先來做個謎語遊戲——運動會上都有它,請猜一個字。

生:[舉手]動。

師:同學們認爲呢?

生:不好。

師:再請一個同學說說。

生:雲

師:能不能說說你的根據,好嗎?

生:因爲,“運”“動”“會”三個字中都有“雲”字。

師:很好。不知同學們有沒有學習過“雲”的英語單詞?

生:有,cloud!

師:不知同學知不知道“雲”字的繁體?請一個同學來寫好嗎?

生:把“雲”字的繁體“雲”。

師:很好!我們能不能從這個字看出點什麼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氣有關。

生:我覺得天上有云時,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師:同學們說得都不錯,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對雲和天氣的關係有了一定的認識,並掌握了一些規律,今天我們來學習的《看雲識天氣》,我們來看看雲與天氣有什麼樣關係……

二:品味語言

學生齊讀第1段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段文字嗎?

生:喜歡。

師:爲什麼?

生:因爲它很好。

師: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

師:還有嗎?

生1:沒有了。

師:還有補充嗎?

生2:還有一些詞語用得很好。

師:你能不能說說哪個詞語用得好?

生2:“招牌”這個詞用得好。因爲形象的寫出了雲與天氣的關係。

師:說得真好。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運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小到一個詞語、大到一個句子,可以說這樣的句子很多。請同學們用這樣的形式來說:“我喜歡這……個句子,因爲……”來表示你對本段語言的評價。如:我喜歡“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纔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因爲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學生動手寫句子,教師巡視。學生舉手發言。

生1:我選擇“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我喜歡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招牌”生動地寫出了雲和天氣的關係。

師:說得不錯,誰再來說說。

生2:我選擇“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羣,來來去去。”我喜歡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天上的雲恣萬千,優美可愛。

三:課堂遊戲

在找出各種雲和雲上的光彩這後,教師讓學生以一種雲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紹。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寫雲彩的句子;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③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或在書上作記號,或寫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

師:[示例]“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着,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爲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大家知道我是誰嗎?”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狀,排列很勻稱,我中間露出碧藍的天幕,如果你遠遠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羣,大家猜一猜我是誰?

生:[齊聲]高積雲。

生2:我常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出現,有時我成一種美麗的光圈,裏層是紅色,外層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風雨的徵兆。人們也常常議論我說什麼:“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你們可知道我是誰——

生:[齊聲]暈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圖體現“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培養能力”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活動貫穿課堂始終,無論是對文章信息的篩選,還是對語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師直接“灌輸”,而是由學習主體的自主體驗而發現的。教師的作用變爲真正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學習活動的促成者,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也不是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命令性的任務去驅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遊戲化,用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

教師以教材調動學生,使學生樂學,並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爲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教師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行爲的引導、點撥、調控,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即定的目標展開,通過朗讀、默讀、品味、模仿、遊戲,進行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產生自行學習的內在動機。

其次,本案例中對於說明性文章進行一些探索。說明文的閱讀教學不能等同於地理生物或其他學科,其他學科側重的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規律,而語文課中說明文教學,雖是以科普短文爲文本,但教學的側重點應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即通過文本學習語言、培養細緻觀察的科學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學知識——這是其他學科的任務,語文課堂不必包辦。毫無疑問,在這短暫一節課中,學生對雲與天氣的關係瞭解肯定是粗淺的,但這已無關緊要,學生可以在日後結合生活實際去認真觀察實踐。

舊有的說明文教學常是學習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機械繁雜,教者吃力,學者厭煩。本案例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力求刪繁就簡,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識點的全面,抓住語言訓練這一重難點,去除細枝末節。對說明性文章的閱讀教學作了一些探索。

再次,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避開以往教學中過多的強調修辭和語法知識,不作繁瑣分析,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感情,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的結論,而是進行了知識的生成過程,符合“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的發展的過程”的新要求。同時,教師以課文爲藍本,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讓學生評析、模仿、加工、遊戲、創造,雖然稚嫩和粗糙,但卻是學生對文本真實的體驗和對話,並在對話中經歷類似於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實踐證明,這樣的語言訓練,是有效的,也是學生樂於接受的。

最後,但不足這處也是明顯的:(1)教師在時間的控制上,不盡合理,顯得前鬆後緊,結課甚至有些倉促。(2)由於農村中學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師製作的課件無法應用到教學中來,使得課堂不夠流暢。(3)對於學生的發言,缺少適當的激勵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