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賣炭翁》課後反思

《賣炭翁》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下面是關於《賣炭翁》課後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賣炭翁》課後反思

  《賣炭翁》課後反思1

4月26日上午第二節課,我試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執教了《賣炭翁》一課。沒上課之前,我結合最近學習及自己領會的教學評一體化的思想內涵,並運用盧臻老師在八十中提出的“文言並讀,一帶一路”構想中的文言文教學的四個環節(針對目標,提出主問題;問題帶動,多維解讀;文意統領,言隨文動;夯實基礎,結在人文)擬定教學方案,並在楊主任的指導下多次修改,向模式靠攏。直到講課的頭一天夜裏,又寫該到凌晨一點。自認爲基本上符合該模式的教案思路。

在上課時,我思路始終清晰,但進程難以順利推進,結果是最關鍵的評價任務這個環節輕描淡寫草草收兵,成了我心中的一大遺憾,倍感對不住聽課的老師,久久心情沉重難以釋懷。究其原因,我覺得有如下幾點,需要今後規避。

第一,對自己的學生估計太高,導致預習環節極不充分。因爲預習不足,僅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上就來回糾纏,本想着能順理成章地推進,結果是不理維艱,消耗了10多分鐘時間。這個環節產生問題之後,反過來也導致了“文言並讀”的變形變味,因爲字詞已經糾纏出了結果,最起碼一部分“言”,不再需要“隨文動”了,於是就使這個模式有點扭曲甚至變形了。

第二,主問題的推出晚了一步。我本想在主問題提出之前,先解決字詞攔路虎和事件概括兩個問題,也就是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其實,這樣一安排,正好直接造成了字詞讀音及意思的糾纏,似乎合情合理。豈不知這又誤入了課堂教學的老一套舊模式。如果,把主問題提前一步拋出,帶着主問題推進每一步的教學,就完全可以體現“問題帶動,多維解讀”和“文意統領,言隨文動”的教學思路。在當天下午65中教研時,小崔和小虎也提出了這個問題,正好與我的思考相吻合。

第三,在主問題帶動下的“寫作技法”的分析歸納這個活動中,顯得不夠嚴謹。因爲寫作技法分爲好多類別,如人物刻畫方法、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結構章法等。學生在結合詩句分析時,沒有明晰的思路,看到什麼說什麼,沒有“類屬”的意識。如果能在深入自學和討論後適當歸類,按類別表述就完全可以避免了學生回答思路混亂的情況。問題當然在“學習指導”上,事先考慮簡單,指導局部缺位。

第四,觀看自己的視頻之後,還發現一些問題。其一,前後環節之間過渡生硬,不夠自然。各環節之間本該有恰當的收束和引領,但因爲課堂教學流程滯澀,導致心理有了些壓力,於是本該自然的教態弄得不自然,過渡語的問題是緊張的心理導致的。其二,學生過於謹慎,不敢大膽回答質疑。這個班,原本是課堂氣氛最爲輕鬆活潑的,但因爲有別的老師聽課有人錄像,學生就神經緊繃正襟危坐了,這種狀態反讓老師更加不自信,心中產生消極因素。面對這個問題,老師應該展示課堂上的機智,比如可以講個小故事,說句俏皮話,開個玩笑等,這樣把緊張的'氣氛鬆弛下來,課堂上會收到更好地學習效果。

總之,想作爲一位真正的創客,就必須勇於打破舊我,重塑新我,雖然可能會有陣痛,但破殼之後就會蓬髮出新的生命!

  《賣炭翁》課後反思2

這是一首敘事詩,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

在開始準備這節課時,我就以平時講語文課的模式來備課,重點句子的分析指導,體會朗讀。一節試講課下來課堂環節的設計全被推翻了。“這是誦讀課,一節課要以不同形式的誦讀爲主”在組內同仁的指導下,我這才漸漸明白了誦讀課應該怎樣去講。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並展開教學的,先是佈置學生課外預習,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其次在備課時,體現我們學校校本課程的特點,把學生在這六年來所積累大量的相關唐詩、宋詞、古詩文及作者等相關知識做以簡單的彙報檢查,然後再導入到本課的教學,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極大興趣,在經過老師的配樂朗讀,學生的個別讀、分組讀、男女生等多種形式的層層深入朗讀。從作者到詩意,再到其意境,指導學生在讀中悟。學生讀出了古詩文的節奏與韻味,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後達到熟讀成誦。也真正達到了誦讀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