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愛之鏈》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二課時)

《愛之鏈》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第二課時

《愛之鏈》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師: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我說愛更是一根心鏈,栓緊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個個愛的故事。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讓我們一起去細細品味一下這根愛的珠鏈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還記得課文中講了哪兩件事嗎?

板書:喬依幫助老婦人 老婦人幫助女店主

  二、學習課文1~8自然段

1、師述:在一個風雪交加的黃昏,寒風挾裹着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一條鄉間公路伸向遠方。這裏看不見汽車,更沒有人影,一切顯得是那麼寂靜、荒涼。一位老婦人的車在這拋錨了,這是怎樣的一個婦人?這樣一個在危難中的老婦人的內心會是怎樣的?請你自己讀一讀文章2--8自然段。(學生快速默讀)(打開書)

2、全班交流。

1)“又冷又怕”--在冷風中發抖緊張地閉上眼睛

“緊張絕望”--荒蕪人煙等了一個小時幾乎完全絕望

2)誰願意通過朗讀把老婦人此刻內心的絕望、害怕表達出來。(現在,你就是老婦人)

指讀--齊讀

3、儘管老婦人此時幾乎絕望了,但她的內心始終在期望着有人來幫她一把。這時喬依駕駛着他那輛破汽車來到了老婦人面前,看到這一切,他怎麼做的,請你自己去文中讀一讀、找一找。

全班交流:

1)喬依是怎樣爲老婦人修車的?引導學生讀第四自然段,畫出描寫喬依修車動作的詞語,想象當時修車工作的困難。彙報:

“難”手和腳腕蹭破出血顧不上擦

“冷”手凍得幾乎沒有知覺清水鼻涕流下來

“髒”手上沾滿了油污衣服也更髒了

2)你從這些句子的描寫中看出了什麼?(看出修車的工作非常費勁,而喬依不怕髒,不怕累,真心誠意爲老婦人修車。)

4、課文中還有哪些段落的描寫也反映出喬依的爲人?再默讀2、3、5-8自然段。彙報:

你從喬依安慰老婦人的話中體會到什麼?(熱情、體貼、細心)

這幾句話如暖風吹拂過老婦人的心田,誰還願意來讀一讀?(假如老師就是那位風雪中的老婦人,請你安慰安慰我吧……)

…………

5、你從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樣的品質?(樂於助人的品質;喬依對老婦人是一種真心的關懷,而不是一時的敷衍;喬依竭盡全力,無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請同學們讀讀這段話,相信你讀了這段話,對喬依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喬依的行爲會有新的理解。齊讀

理解:“天經地義”什麼意思?(理所當然,不容質疑)誰能用天經地義造一個句子?

多麼質樸,多麼純潔的想法啊。再讀第六自然段。

7、引讀6、7自然段。

所以,當喬依修好車,老婦人滿懷感激地一邊打開錢包一邊問喬依該給多少錢,喬依笑着對老婦人說(全班齊讀)

8、小結:在喬依困難的時候,他曾經得到過別人愛的幫助,所以當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無助的老婦人需要幫助時,不容質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報酬,只希望老婦人也能把悠悠愛心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

 三、學習9-11小節

老婦人是愛的受惠者,因爲她得到了喬依無私的幫助,同時她也是愛的傳播者,接下來有發生了什麼呢?

1、這愛之鏈的第二個故事,就請同學們自己學習。

2、自讀9~11

3、出示填空題:

來到了小餐館,老婦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於是

自己先練習說一說,同桌互說,再全班交流。

4、讓我們再次回到那簡陋但溫馨的小餐館去感受這動人的故事,個別讀9-11小節。

5.從文中看,僑依的家庭條件好嗎?從哪裏看出來?應該說對於這樣的家庭更需要的就是錢,而他卻修車不收錢,並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怎樣理解?

 四、學習12小節

1、引讀:關上店門,女店主走進裏屋……

2、出示句子:她輕輕地親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

3、從女店主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互敬互愛、積極、樂觀……)

板書:喬依幫助老婦人愛之鏈老婦人幫助女店主

  五、總結課文

1、說說課文爲什麼用“愛之鏈”作題目?

(真情互動,人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人人都應該給別人幫助。正因爲喬依曾受到他人的許多真情幫助,所以他認爲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友愛的手是天經地義的,這正是用“愛之鏈”作課題的道理。)

是啊,所有發生的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爲愛,也正是因爲大家心中有了愛,這個世界纔會更加美好。同學們,你們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們得到過別人的幫助嗎?舉例子你們也幫助過別人嗎?舉例子,感受如何?

  六、拓展

讀完這篇文章,你一定會有很多感受,把最深的感受寫下來好嗎?(抒情、議論)5分鐘

七、建議閱讀《傳遞光明》、《仁愛季節》……

《愛之鏈》教學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小學作爲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蘊藏的人文內涵。

基於這種理念,我又在“感悟文本,內化語言”這一環節中增添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此時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報的喬依,你就是內心充滿感激的老婦人,將要分別,你們會說些什麼?其他環節和第二次一樣。我想讓“感悟”落得更實一些。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說數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爲一種語言存在的。對於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紮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思想、靈感,負載着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薰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纔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於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薰陶,才能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