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通用13篇)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以下是小編的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歡迎閱讀!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通用13篇)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1

1.教材分析:

《鴻門宴》是《史記》中的名篇,語言平實曉暢、情節張弛有致、人物刻畫鮮明生動。本節課在鴻門宴過程中刻畫了衆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給人以鮮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中職與普高的文言文教學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教學注重文言知識,如文言虛詞、實詞、詞法、句法等;中職學生知識積累少,語文基礎差,尤其不喜歡文言文學習,加之《鴻門宴》這篇課文篇幅長且難度較大,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減少對文言知識的灌輸,注重課文的情節和人物性格,積極倡導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合作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

2.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大意,理清宴會中的情節發展脈絡。

(2)瞭解作者運用個性化語言和動作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

3.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

(2)解決措施:通過串講課文大意、播放視頻和指導學生演繹故事,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人物性格。

4.教學難點

(1)教學難點:課文篇幅長且難度較大,學生對文言文學習興趣不大。

(2) 解決措施:佈置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準備;指導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改編和表演;授課過程中抓住波瀾起伏的情節展開,結合史實材料適當補充延伸。

5.教師準備:

(1)提前告知學生上課內容、預習方向以及解決重點文言字詞。

(2)把全班分成六個學習小組,指導學生改編並排練課本劇。

(3)利用互聯網搜索本課資料,寫好教案,做好課件並提前到教室進行調試。

6.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情境表演法

7.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 導入語:同學們,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鴻門宴》。下面我們聽一首《垓下歌》,猜猜描寫的是何許人也?

教師活動——介紹《垓下歌》背景。我們第一節課就講到鴻門宴是一場飯局,所謂“飯局”,其巧妙之處不在於飯,而在於局,這是項羽爲劉邦設下的一個局,面對殺機重重的鴻門宴,劉邦能否逃脫呢?而項羽又是怎樣鑄成大錯的,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宴會中部分。

設計意圖——設計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板書課題:《鴻門宴》——司馬遷。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學生活動——回憶舊課,明確宴會中部分爲3-5段。

學生活動——齊讀一遍第3段,思考:其中出現了哪些人物,分屬哪個陣營?

教師活動——兩大政治集團中的人物是相對應存在的,通過列表格的方式理清人物關係。

學生活動——畫出兩大陣營人物關係表

職位 項營 劉營

大王 項羽 劉邦

謀士 范增 張良

武士 項莊 樊噲

內奸 項伯 曹無傷

設計意圖:理清兩大陣營人物關係,爲下文學習作鋪墊。

(三)疏通文意,理清脈絡

本環節教學任務:

1.展示連環畫,梳理故事情節:沛公赴宴——鴻門飲宴——范增舉玦——項莊舞劍——項伯掩護——張良告急——樊噲闖帳;

2.畫出故事發展曲線圖。

(1)沛公赴宴

教師活動——劉邦早早就來到項羽大營,進入帳篷一見到項羽就跪下謝罪,一番巧言就說服了項羽。劉邦這話說的非常巧妙:一是以“臣”自稱,不稱王;二是打友誼牌,同一陣線;三是以“小人之言”推卸責任,給項羽臺階下。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再聯繫劉邦說服項伯的三招,可以看出劉邦是怎樣的人?

教師活動——項羽內心發生微妙的變化,殺心慢慢消退,甚至說出告密者曹無傷,可見項羽什麼怎樣的人?

設計意圖:根據人物個性化語言以及對比手法分析劉邦和項羽的人物性格。

(2)鴻門飲宴

教師活動——各人坐下後,這裏涉及到座次的問題。中國古代注重座位的安排,

其顯示出一個人的地位,那麼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活動——根據課文內容,每個小組派代表在黑板畫出四方位圖。

教師活動——這樣安排用意何在?【由此分析項羽此時已經懈怠,把劉邦當成其部下了,此處是對項羽自大輕敵性格的深化。】

(3)范增舉玦

教師活動——過渡語:宴會開始,項羽與劉邦推杯問盞,氣氛熱鬧,但宴會上有一個人卻是心急如焚。這個人就是范增了,原來范增與項王約定好,范增一舉玦,只要項王一聲令下,埋伏好的刀斧手就一擁而上,殺劉邦一個措手不及。但是范增“數目、舉玦”,項王均是默然不應。

學生活動——提問:眼看第一招失敗,范增是否放棄,他是怎麼做的?

(4)項莊舞劍

教師活動——小結:原本范增舉玦,會有一場暴風雨,但項羽默然不應;項莊舞劍又是一場好戲,但跑出個程咬金——項伯,又讓劉邦轉危爲安了;最後樊噲闖帳是最高潮之處,而結局將如何呢?鴻門宴真是一波未定一波又起。【板書:畫出發展曲線圖】

(四)情景再現,深化理解

樊噲闖帳

學生活動——齊讀第四段,在讀的過程中劃出描寫樊噲的詞語或句子。

教師活動——劉邦赴宴時帶在身邊的人,一個是謀士張良,一個是武士樊噲。一介武夫的樊噲會不會有勇無謀,提出問題:樊噲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活動——表演“樊噲闖帳”一幕

劇本:(對其中第四幕進行改編並表演)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從語言、動作、神態分析樊噲的形象,派代表說說“樊噲其人”。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表演及討論結果歸納樊噲形象,主要包括:忠於職守、勇猛過人、有勇有謀、不卑不亢、粗中有細,說話有理有據,見識過人。

設計意圖——並且通過表演直觀地再現人物對話、動作及神態,有助於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學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教師活動——完成故事發展曲線圖。鴻門宴真的是驚心動魄,起伏不定,有張有弛,這就是鴻門宴的動人之處。雖然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血淋淋的畫面,但跌宕起伏的情節和細膩傳神的人物描寫卻已經足夠。

學生活動:性格決定命運,根據劉邦和項羽的人物性格,思考誰更適合做領導?

在現代社會,領導需要怎樣的素質?

設計意圖:我所教班級是較爲特殊的的工讀班,他們一半時間在校學習,一半時間在外頂崗實習,結合學生自身經歷談談性格決定命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

教學反思

(一)反思一: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要求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本節課運用“小組討論法”,把較多時間給了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肯定學生的表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反思二:採用多種方式教學。根據學生注意力發展的特徵,本節課中我綜合運用了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採用情境表演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方法教學,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

(三)反思三:滲透對學生情感教育。本節課我以故事情節展開,着重分析人物形象,講述“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適當延伸,讓學生注重完善自我性格。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2

【教學目標】

1、整理積累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把握特徵,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通過表演、討論和分析,對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積極思考人生,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字詞句的落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課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落實重點字詞句,概括《鴻門宴》一文的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請大家猜一個謎語,謎面是“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大家猜,這是說得誰?對,是司馬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選自其“信史”的《鴻門宴》,由此來領略司馬遷用生命鑄就的《史記》的藝術魅力。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聽《鴻門宴》一文的朗讀,整體把握文意。

2、默讀課文,結合註釋進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決兩個問題:

⑴ 識記文中出現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在一百個字以內)。

三、研讀課文,解決重點、難點

1、概括《鴻門宴》一文的故事情節。(此題開放性較大,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設計者看法:

宴前:欲殺劉邦斷絕後患;鴻門營中戰雲密佈。

宴中;殺劉保劉險象環生;鴻門筵席刀光劍影。宴後:劉邦逃脫後患無窮;鴻門營帳空餘怒恨。

2、檢查重點字詞句的落實。

多媒體展示:

1、下列各句加橫線的字讀音、意義有錯誤的是:(CE)

A、如今人爲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爲相(wéi,做)

C、爲擊破沛公軍(wéi,替)

D、大王爲人不忍(wéi,做)

E、且爲之奈何(wéi,對待)

F、吾屬今爲之虜矣(wéi,被動)

G、若屬皆且爲所虜(wéi,被動)

2、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D)

A、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B、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陽間行

C、項伯殺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D、素善留候張良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屬賓語前置句的是:(A)

A、大王來何操

B、亞父者,范增也

C、貪於財貨

D、若屬皆且爲所虜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距關,勿內諸侯納

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隙

⑤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座

⑤張良出,要項伯邀

5、辨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古今含義:

①約爲婚姻

古義:古:兒女親家。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產生的夫妻關係。

②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今義:山東省。

③將軍戰河南

古義:黃河今義:泛指河流。

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變故。今義:程度副詞

6、找出文中的成語:

附學生回答: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四、佈置作業

1、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六個個方面來整理本課重點的字詞句。

2、查找相關材料,瞭解課本劇的寫法,將史記中的《鴻門宴》改寫成話劇《鴻門宴》。(注:必須是古文版,不允許戲說)

3、通過網絡等方式蒐集關於劉邦、項羽的詩詞名句和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評論英雄人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樂背景下,循環播放關於鴻門宴的故事情節的圖片。

二、導入

鏗鏘有力的琵琶曲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長嘯、拔劍自刎的古戰場。下面,再讓我們跟着由本班同學改編、表演的課本劇《鴻門宴》,走入刀光劍影、險象環生的鴻門筵席,重溫楚漢相爭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三、學生觀看自編自演的課本劇《鴻門宴》;直觀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討論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關於劉邦、項羽兩個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寫,並在旁邊做點評。

2、老師引導學生評價:演員表演是否準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3、學生暢所欲言。

(注:此步驟目標,在於通過對演員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評價,進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當然,此題時間可長可短,如果時間允許,可讓評價學生把認爲演員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認爲應該有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從而達到文學作品欣賞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默雷特”的效果。當然,人物形象也越讀越鮮明。即本部分要儘量引導學生回到課本,反覆品味。)

4、“演員”與學生一起探討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還是要結合課本,具體到每一句話來分析評價)。

附最後基本達成的共識:

劉邦:是一個善於用人;善於應變;敢於決斷;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項羽:是一個年輕氣盛;驕傲自滿;寡謀輕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學生討論關於英雄的話題

1、分別調查一下認爲劉邦是英雄的人數和認爲項羽是英雄的人數。

雙方就劉邦和項羽誰是真正的英雄展開辯論。(注:可結合提前發放的史實資料。)

3、給心目中的英雄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投影提示:

可以是對英雄的欽敬之情;

可以是對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對英雄進行富有創意的個人評價等。

六、結合新時代,老師進一步補充英雄內涵

魯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說過,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不乏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爲民請命的人和捨身求法的人,而他們正是我們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滅的“脊樑”。

歷史上我們有許多“脊樑”;新時代,英雄人物亦是層出不窮、,在抗非典戰役中譜寫了華美生命樂章衆多醫護人員;剛剛駕駛神舟一號成功返航,創造了國家航天史上新紀元的楊利偉;除惡愛民的任長霞;在雅典屢屢讓國旗升起的奧運健兒……哪一個不讓我們心生崇敬?哪一個不是我們時代的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了”多少英雄,又衝來了多少英雄?誰纔是彪炳史冊的真正英雄?只能留於後人評說。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英雄,每個階級有每個階級的英雄,每個人有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就讓我們努力做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吧!

【設計說明】

本案設計集中體現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這篇文章的整體學習,用改編《鴻門宴》,表演《鴻門宴》,觀看《鴻門宴》和評論《鴻門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學生活動穿起來。從而實現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在活動中求發展”的山東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識點的落實,我也擯棄傳統的串講法,而是把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獲得認識。老師只是精心設計練習和課後作業。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獨立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設計中我也有意識擯棄傳統的灌輸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評點,去判斷,去爭論,去思考。在討論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總之,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是本案設計的總的指導思想。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的文言文知識(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2.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言行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3.瞭解重要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並能夠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4.學習歷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輝品格,並以史爲鑑,以人爲鑑,完善自己的性格。

【重點難點】

1.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精煉的動作描寫。

2.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3.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知識鏈接】

一、作者介紹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少時隨父在長安研習經史,二十歲後,遊蹤幾遍全國,考察風俗,探訪古蹟,採集傳說。初任郎中,後繼父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承繼其父遺志,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後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述,完成《史記》。

二、背景介紹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楚國舊貴族項梁率侄項羽(24歲)於會稽起義,泗水亭長劉邦(48歲)也在沛起義後,歸項梁領導。後來項梁由於恃勝而驕,被秦將章邯擊殺。章邯得勝後,移師圍趙。這時楚懷王一面命宋義爲上將,項羽爲次將,北上救趙;一面命劉邦攻秦,並與諸將約定:“先入關(函谷關)者王之”。宋義停軍不進,爲項羽所殺。項羽率軍隊與秦軍大戰九次,最後在鉅鹿徹底擊潰秦之主力軍,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秦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爲王。由於秦主力軍爲項羽所破,劉邦就很順利地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咸陽後,爲了收買民心,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申明軍紀,廢除了秦朝一系列嚴刑苛政,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於是派兵守關,想做關中王,駐軍於霸上。

項羽擊敗秦軍後,也向函谷關進軍,破關而入咸陽,駐軍於鴻門,並準備消滅劉邦軍隊。就在這樣的劍拔弩張形勢下,出現了“鴻門宴”這場激烈的鬥爭。

三、文體介紹

《史記》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記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史事。它不僅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先生曾譽它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正說明了《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四、關於座位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則爲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會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爲南向,再次爲北向,西向侍坐。官高爲尊居上位,官低爲卑處下位。

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爲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五、關於輩位

在我國的舊曆中,春季的3個月分別叫孟春、仲春和季春;伯﹑仲﹑季、叔是兄弟次第之字。比賽中將成績最佳者稱冠軍,第2名稱亞軍,第3名爲季軍。

【基礎積累】

(一)解釋加點的實詞

1.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2.范增說項羽曰:

3.沛公居山東時:

4.急擊勿失:5.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6.且爲之奈何:7.秦時與臣遊:

8.君安與項伯有故:9.孰與君少長:

10.沛公奉卮酒爲壽,約爲婚姻:

11.故幸來告良:12.大王來何操:

13.故遣將守關者:14.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1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16.不如因善遇之:

17.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18.因擊沛公於坐:

19.常以身翼蔽沛公:20.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2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22.道芷陽間行:

23.度我至軍中,公乃入:24.沛公則置車騎: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距關,毋內諸侯:

2.張良出,要項伯:

3.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5.令將軍與臣有郤: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字,解釋其用法與意義。

1.吾得兄事之:

2.常以身翼蔽沛公:3.沛公軍霸上:

4.道芷陽間行:5.籍吏民,封府庫:

6.范增數目項王:

7.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8.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9.沛公欲王關中:

10.項伯殺人,臣活之:

探究案

【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的片段描寫,概括他的性格特徵。

2.從文中找出有關劉邦的片段描寫,概括他的性格特徵。

3.關於其他人物形象

(二)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情節的高潮,分析一下此情節。

(三)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何寫作特點?請簡要分析。

訓練案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C.范增起,出,召項莊D.張良出,要項伯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②故幸來告良③乃令張良留謝④噲拜謝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爲”字按意義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若屬皆且爲所虜②何辭爲③爲之奈何④公爲我獻之⑤爲擊破沛公軍

⑥竊爲大王不取也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②⑥/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籍何以至此B.大王來何操C.豎子不足與謀D.沛公安在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沛公奉卮酒爲壽,約爲婚姻B.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C.所以遣將守關者D.封閉宮室,還軍霸上

6.下列對有關課文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司馬遷。《鴻門宴》選自本書的《項羽本紀》。

B.《鴻門宴》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是緊扣住情節的發展,通過人物間的矛盾和鬥爭以及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情態等來體現的。

C.“秋毫無犯”“勞苦功高”“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詞語,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爲南向,再次爲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爲侍坐。從座位安排上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文的文言文知識(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言行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自學、討論、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重要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並能夠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學習歷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輝品格,並以史爲鑑,以人爲鑑,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成語的原話是什麼、出自哪裏大家知道麼?對,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元前206年,在新豐鴻門(今陝西省)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宴會,史稱“鴻門宴”,這也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一次攸關宏圖偉業以及性命的宴會,那麼“鴻門宴”到底是怎樣的一次宴會?項羽和劉邦又在宴會上顯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鴻門宴》。

二、展示學習目標(略)

三、瞭解作家作品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史稱“太史令”。著有《史記》,後人又稱《太史公書》。《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作爲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蹟;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所以魯迅讚譽它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背景介紹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爲“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爲主要矛盾展開。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鬥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五、檢查預習,正音

欲王wàng關中饗xiǎng士卒爲wèi擊破沛公軍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鯫zōu生說shuì我戮lù力目眥zì跽jì

卮zhī酒瞋chēn目彘zhì肩杯杓sháo

數shuò目項王靳jìn強

六、初步感知課文

快速瀏覽全文,根據“鴻門宴”這一線索,劃分文章層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會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會中。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會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和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也可根據故事的開端(第1自然段)、發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結局(10—11自然段)、尾聲(第12自然段)劃分文章層次。

七、探究文本

1、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重點句子翻譯:

①旦日饗士卒,爲(吾)擊破沛公軍

譯:明天犒勞士兵們,替我打敗沛公的軍隊。

②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譯:現在進了函谷關,(竟然)對財物絲毫不取用,對婦女一概不寵幸,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歸納重要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沛公軍霸上軍:名詞活用爲動詞,駐軍。

欲王關中王:名詞活用爲動詞,稱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小的方面。

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古:函谷關以東今:山東省。

文言句式

狀語後置句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貪於財貨

省略句沛公軍(於)霸上爲(我)擊破沛公軍

判斷句此天子氣也

4、思考:這一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開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無傷告密這一導火索,然後寫了雙方的駐地和兵力、范增的進言等情節,爲下文的人物活動作了鋪墊。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5、學生自由朗讀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勾畫出來。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註釋,逐句翻譯課文。

6、翻譯重點句子: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的軍營中,暗地拜見張良,把情況全部告訴了他。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把守函谷關,不要讓項王等進來,您就可在秦國的土地上稱王了。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派兵遣將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爲了防備其他盜賊進入和發生意外的變故。

7、歸納2-5段重點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活用爲動詞,與……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活用爲名詞,急難、危急的事、緊急的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形容詞活用爲名詞,舊交情。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裏、連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秦地可盡王王:名詞活用爲動詞,稱王。

臣活之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詞活用爲動詞,登記。

古今異義:

約爲婚姻古:結成親家今:結婚的事,或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所以遣將守關者古:……的原因今:表結果關係的連詞。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意外的變故今:副詞,譯爲“很、太”。

通假字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文言句式

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頓,不譯。

狀語後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張良與(之)俱去毋從(其)俱死也。

成語

秋毫無犯:原指任何細小的東西都不侵犯,現多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羣衆的利益。

7、回顧課文,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項伯夜訪張良和張良獻策兩件事情。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於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劉邦對項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爲壽,約爲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爲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這段文字是情節變化的關鍵。

八、佈置作業

鞏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識。

預習課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課時

評解課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勾畫出來。

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註釋,逐句翻譯課文。

重點句子翻譯:

①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着沒有反應。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譯: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譯: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爲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

三、歸納重點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從:使動用法,使……跟從。

范增數目項王目:名詞活用爲動詞,使眼色。

若入前爲壽前:名詞活用爲動詞,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止:使動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動用法,讓……爲王。

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活用爲動詞,施刑、處罰。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詞活用爲動詞,接觸、沾染。

通假字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古今異義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分別指河北省、河南省。而聽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的說。

文言句式

被動句若屬皆且爲所虜!

賓語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憑什麼,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前置

判斷句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成語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於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勞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勞,功勞很大。

四、快速瀏覽第6至9段,思考下列問題

1、鴻門宴上發生了哪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提示:劉邦謝罪、項王設宴、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

2、鴻門宴上劉項雙方的形式關係是如何轉化的?

提示:宴會上正面交鋒——項羽主動劉邦被動,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這是情節“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是情節“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這是情節“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鬥爭不可避免。但項王不應,這是情節“一落”;項伯“翼蔽沛公”,這是情節“二落”;樊噲闖帳,慷慨陳詞,竟讓項羽“英雄相惜”,這是情節“三落”;劉邦在鴻門宴上終於將危險消弭於無形,化解了被動的局面。

3、“項莊舞劍”對推動情節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舞劍”事件發生,使剛剛緩和的宴會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把整個情節推向高潮。

五、佈置作業

1、鞏固6-9段的文言知識。

2、預習10-12段。從全文找出項羽的言行及劉邦的'表現,分析這兩位人物形象。

第三課時

一、評解課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歸納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道芷陽間行道:名詞活用爲動詞,取道。

文言句式

賓語前置句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豎子不足與(之)謀!

判斷句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動句吾發屬今爲之虜矣!

成語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別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魚和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裏,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3、這10-12段主要寫了什麼事?

提示:沛公脫險,劉邦鋤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關項羽言行的語句,朗讀體味,回答下列問題:

1、當初下令殺劉邦的是誰的主意,最後放走不殺劉邦的又是誰?從“大怒”到坦然接受劉邦的禮物,爲何有這樣的轉變?

提示:因勝利果實被奪,尊嚴受損而怒;因劉邦刻意奉迎,尊嚴得維護而放過敵人

2、在宴席上項伯護劉,樊噲闖帳,劉邦逃走,項羽的反應如何?

提示:熟視無睹;大爲褒獎;無動於衷

3、項羽爲何不面南而坐?對范增示意有何反應?對主動告密的曹無傷的態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輕敵;默然對待勸諫;不重視誓死效命者

4、以上種種說明項羽是個怎樣的人?

提示:寡謀輕信、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缺乏政治遠見、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劉邦的表現和性格

1、劉邦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他是如何應付的?

提示:求救張良,拉攏項伯。

2、劉邦在宴會時,對項羽說了什麼話?他說話時的語氣是怎樣的?

提示:謙虛恭敬,唯恐不周。

3、劉邦逃離敵營時,對張良說:“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既然是辭謝,爲何不立刻讓張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脫險。

4、從劉邦對項伯、鯫生、曹無傷的態度來看,你覺得劉邦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拉攏利用;爲隱瞞自己的錯誤而嫁禍;對背叛者毫不手軟。

5、以上種種說明劉邦是個怎樣的人?

提示:善於用人、能言善辯、能屈能伸、臨危不懼、狡詐多端。

三、項羽、劉邦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試析作者是如何刻畫鴻門宴上活動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1、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及對當時那種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的氣氛的渲染,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歷史脈搏緊張的悸動。

2、運用對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爲鮮明突出。文章對劉邦的刻畫,都是爲塑造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另外如謀士范增與張良,部將項莊與樊噲,內奸項伯與曹無傷,都是相互映襯,彼此輝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動:

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後人評價各異:

杜牧有《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李清照有《詠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王安石有《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試比較分析這幾種看法,並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五、課堂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人格魅力。可以說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樂觀地估計了戰爭的形勢,喪失了應有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裏惟一的支柱或許就是每次戰鬥贏得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爲世人書寫下了只屬於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抗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四。

2、預習《陳情表》。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5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鬥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瞭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一、二段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

講讀、討論

【教 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

1、通讀課文,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複習“楚漢相爭”的歷史

二、導入新課

1、朗誦《垓下歌》,體會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

三、講讀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1)王( )關中 (2)說( )項羽

(3)好( )美姬( ) (4)爲( )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1)軍( )霸上 王( )關中

(2)說( )項羽 (3)成( )五彩 爲( )龍虎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1)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對情節展開起了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2)項羽接報大怒,“怒”字包含了什麼內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1)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公豈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項伯”

“距關,毋內諸侯”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庫”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1)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矛盾出現轉機;二是“張良獻策”,是情節發展的關鍵。

(2)張良與項伯皆談到“義”,聯繫課文說說古人的“義”,該如何看?

提示:(略)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段,教師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這兩段記敘了幾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情節逐步展開,爲後來事態演變作鋪墊,留下必要的伏筆。

四、佈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1)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麼?舉例說明

(2)范增之謀爲什麼不能得逞,他何處不及張良?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瞭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

討論、講讀

【教 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張良爲何提議見項伯?此處輕描淡寫有何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過人之處在此,顯示張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與劉大驚失色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預習作業),解釋下列詞語:

從( )百餘騎( )數目( )項王 且爲所( )虜 客何爲者( )

二、讀講課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所記之事。

提示:一是“劉邦謝罪”;二是“項王設宴”;三是“范增舉珏”;四是“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

提示:不誠心。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

3、提問:課文插圖是否有不妥處,分析,找出依據。

提示:(略)

4、提問:項留飲,演出”舞劍“一幕,”留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爲是。范增一再暗示項,要他除劉,項默然不應,可見並未經策劃。這一變故是範一手導演,由於沒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終不了了之。

5、”項莊舞劍“在情節上有何作用,爲後人留下何成語?

提示:項留飲,情節已緩和,“舞劍”發生,形勢再度緊張,從而引出”樊噲闖帳“,故事推相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

3、提問:“樊獪闖帳”是高潮。從哪幾方面刻畫這一人物的?

提示:從語言,行動,外貌等方面濃墨重彩寫樊噲,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4、樊與劉講話只語句變化有否區別?

提示:二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重在辯解,樊重在責之以義;策略上不同。劉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爲守”

小結:三、四段記述宴會上劉、項的鬥爭。劉邦謝罪,矛盾緩解,范增舉珏,危機四伏,項莊舞劍,險象環生,樊噲闖帳,達到高潮。項羽惟恐擔“不義”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範計,終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四、佈置作業

1、自讀課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課文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6

教學目標

分析文中人物言行,體會人物性格形象

能力目標

學會用現代的眼光、自己的眼光,評價人物

方法介紹:

結合時代,結合人物,結合文本(三結合)

其中文本閱讀最重要,也最理性,最具有說服力

重難點突破:

一、閱讀全文,找出有關項羽心理的詞句

1、項羽大怒曰

2、項王默然不應

3、項王未有以應

二、分析原因

1、項羽爲何大怒

1)沛公欲王關中(欲和項羽爭奪天下)

2)使子嬰爲相(秦項不兩立—收買人心)

3).(佔有財物

2、項王的怒,說明了什麼。結合史記項羽本紀,一生最多的表情就是大怒

不理智,因個人好惡而做決策

3、項王默然不應,爲什麼?

項王已經不想殺劉邦,爲什麼不想殺?

劉邦:

1、戮力攻秦——敘舊(事實:早就想爭奪天下)

2、不自意先入關——奉承(蓄謀已久)

3、今有小人之言——討好(迴避劉項不兩立的重點)

——劉邦以情動人,以退爲進

而項羽反應如何——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羽內心慚愧,拋出曹無傷,掩飾自身的理虧(缺乏政治眼光,侷限於個人情感)

4、項王未有以應,爲什麼?

1)秦末之亂

2)懷王之約

3)劉邦之功

——樊噲以理服人,直言進諫,殺劉則將走秦朝滅亡之路

項王無以應,不知如何應對,看重道義,但缺乏政治才能,更無政治眼光,和相應的權術

歸納:1、不理智 、重感情、重道義

三、拓展

對比項羽和劉邦的兩首詩歌,分析形象

項羽

勇武過人,但至死都迷信武力,有情有義,但不懂政治;

劉邦

人品低劣,但精於政治,渴望人才,善於用人,終成帝業。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7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

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的規律。

掌握“舉”、“謝”等文言詞語。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烏江(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二、背景介紹:

故事發生在陳涉起義之後的第三年(前206)。陳涉起義之後,出身楚國貴族世家的項梁、項羽叔侄和出身農民又當過亭長的劉邦,也先後起兵反秦。陳涉失敗後,項梁等擁立楚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項、劉爲楚懷王所轄主力軍。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非常惱火,立即破關直抵新豐鴻門。

字詞補註:

欲王關中:王,動,稱王。

爲擊破沛公軍:中省“我”。

范增說項羽:說,勸說。

夜馳之沛公軍:之,動,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裝句,也是省略句。

臣爲韓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稱謙詞。

秦時與臣遊:遊,交往。

范增數目項王:數,多次;目,名-動,使眼色。

約爲婚姻:兒女親家。

三、“爲”、“之”用法彙集:

爲:1、君爲我呼入:介,替。

若屬皆且爲所虜:介,被。

何辭爲:語氣詞,無義。

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聯繫動詞,像是,如同。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第二個“爲”,動,制定。

使子嬰爲相;客何爲者:動,做、幹。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爲之奈何:代,代事。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動,到。

今日之事何如:結構助詞,的。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結構助詞,使主謂結構詞組化。

第二課時

一、文章的結構:

全文以“鴻門宴”爲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爲線索。

宴前:(戰或不戰)

1、項羽準備立即發兵擊劉。

2、劉邦拉攏項伯,答應前去謝罪。

項羽輕信項伯美言,許諾罷兵。

(局勢由張而弛)

宴中:(殺或不殺)1、劉邦詭表心跡(初步穩住項羽)。

范增舉玦(氣氛由弛而張)

項莊舞劍(更爲緊張)。

樊噲闖帳(一觸即發,極度緊張)。

項羽賜座(由張而弛)

宴後:(追不追)1、劉邦乘機離席(危機仍未排除)。

項羽受禮(坐失良機,放虎歸山)。

范增拔劍撞鬥(由此內部矛盾轉化)。

全文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寫宴會前立、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問:共寫了哪幾件事?

曹無傷告密。(導火線)

范增分析情況。(激化矛盾)

項伯夜訪張良。(形勢有所轉化)

張良與劉邦商討對策。

項伯勸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情節的高潮。

問: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請指出:

三起:1、“范增數目項王”暗示動手。(緊張)

范增以項莊舞劍爲由,刺殺劉邦。(嚴峻)

樊噲闖入帳(緊張到極點)。

三落:1、項羽不怒樊噲,稱之壯士。

項羽賜樊噲酒肉,賜座。

劉邦以“如廁”爲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後,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

問:此事給項羽和劉邦分別產生了什麼影響?

對項:坐失良機,加深了項、範矛盾,埋下了最後失敗的禍根。

對劉:劉誅殺了曹無傷,內部更加團結。

二、人物:

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優柔寡斷,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劉邦: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

一個以“鬥力”見長,一個以“鬥智”見長。

小結:

佈置作業:完成本課《課課練》。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及該課所處的地位作用: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節選自《史記》。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爲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設下的一個富有殺機的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表現,是長達五年的楚漢相爭的序幕,名爲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鬥爭。作者以嫺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衆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生動地對比了雙方的高下,並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如何通過本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學習創造性閱讀。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利用人物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鬥爭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習一分爲二地評論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和價值目標:

①感受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②認識項羽悲劇的原因,吸取“驕兵必敗”的歷史教訓。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漢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漢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①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②學習一分爲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的教學難點爲:

學習創造性閱讀,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一種技術。根據該課的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 學生誦讀,老師範讀,整體感知,築好文言基礎牆。

2、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打造學習共同體。

3、 拓展延伸,啓迪心智,創設課堂訓練營。

三、說學法

1、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批註法,學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並用,破疑解難在其中。

四、說課時安排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本文。

第一課時:瞭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泛讀課文,要求讀懂。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理清故事情節,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泛讀課文,要求讀熟。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進一步梳理文言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

五、說教學過程

1、疑問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氣氛,我的開場白是這樣安排的:

秦王嬴政掃六合後,成爲統一中國的始皇帝,雄視天下,風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時,車馬儀仗,威風八面,場面非常宏大。人們是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紛紛爭相跑來觀看。在這人羣中,有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讚歎。一個說:“彼可取而代之!” (我可以取代他)。另一個說:“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後來這兩個人都成了歷史中的風雲人物,他們就是劉邦和項羽。

2、瞭解作者,知人論事

鑑於學生已在初中接觸了司馬遷作品,本課由學生先行總結,教者最後明確和深化,講析作者的生平、創作和人格特徵。在陳涉、吳廣起義和楚漢相爭圖片後,簡要介紹時代背景,創設課文學習情境。

3、整體感知,瞭解大意

(1)藉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文中課下注釋,通讀全文,把握大意。

(2)讓學生採用講故事的方法複述課文,並以六字短語形式來概括從開端至結局的情節,短語的主語一定要是文中出現的人物。這樣,時刻突出人物形象、情節進程和性格衝突。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9

一、說教材

《鴻門宴》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第六課。本文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古代記敘散文,在內容上,作者通過把巨大的歷史事件與豐富的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從人物的性格、語言以及人物衝突等幾個方面,將劉邦雖貪財好色,但有勇有謀;和項羽雖氣拔蓋世,但有勇無謀的人物性格進行鮮明對比,揭示了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發人深省,給後人以啓示。在語言上,作者在傳記文學著作上,具有獨創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覺地靠攏人民向民間語言學習;受有明顯的影響。許多民間傳說與歌謠諺語,都成爲作者創作思想與創作語言的重要來源,構成作品的新鮮血液。使它的語言藝術,推進到中古時期散文文學的一個新的高峯:淺切、明白、活潑、樸實。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文是一首古代記敘散文,通過激烈的矛盾衝突展現劉邦、項羽、項伯、張良、樊噲等人的人物性格。但是學生對於評價人物還只存在片面的評價,不能夠一分爲二的評價歷史人物,沒有科學的歷史觀,所以應多加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常識,學會辯證性地分析人物,評價人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誦讀全文,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學習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學會辯證性地評價歷史人物,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談話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角色扮演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伊始,我會以談話法和藉助多媒體演示棋盤的圖片吸引學生興趣,並設疑:爲什麼貪財好色的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取得勝利,而無論在兵力上還是人心上都略勝一籌的英勇善戰的項羽卻失敗了呢?通過這種導入方式,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帶着問題去理解文章。

(二)整體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法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語感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整體感知環節:

首先,我先會向學生介紹作者,作品及相關史實,從而對司馬遷先生和他的作品《史記》有着初步的瞭解,學習司馬遷先生雖在獄中受辱,但是卻意志堅定,飽受艱辛完成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其次,我會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解決生字詞,通讀並翻譯全文,理解文章大意。並設置問題:在鴻門宴這個故事中地點上有什麼改變?我將在學生回答問題基礎上總結得出:

①(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宴前)。

②(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鬥爭(宴中)。

③(第5、6、7段),述會後餘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鬥;劉邦誅殺曹無傷(宴後)。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對宴前、宴中和宴後的文章脈絡有着清晰明瞭把握,從而爲接下來的深入研讀環節,品析重點詞句和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

(三)拓展延伸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環節設計爲:

請7名同學分別代表項王、項伯、劉邦、張良、樊噲、范增、項莊按照書中情節,分角色扮演。注意文章人物性格和語氣。

通過這樣的環節設置,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更深入的體會多樣的人物性格,體會項羽失敗而劉邦勝利的原因。

(四)小結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的學習觀。

所以小結環節:我將採取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回顧本堂課的內容,這樣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讓學生把握文章內容。

作業環節:課下蒐集有關詩人記敘描寫項羽的詩作,下節課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作業設置,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分析歷史人物。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10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類型:古代記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鴻門宴》屬於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覆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故事發生的相關背景。

2、瞭解文言實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的一些規律,理解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識。

3、學習本文緊湊地安排故事情節、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寫法。

4、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述精神,樹立正確的讀史觀,學習一分爲二地評論歷史人物。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1、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一分爲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教學難點爲:文言實詞的理解對人物性格的全面多角度分析

二、說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更多注重學生的活動。

三、說設計意圖: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四、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着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着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爲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五、說教法

新課程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體驗。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地爲學生提供共享資源,創設互動平臺,從而爲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決定本文教學中主要採用三種方法,即:目標導學、自主合作、遷移創新。

“目標導學”即根據相應的學習內容設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如關於朗讀、積累的教學。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學中主要體現爲分組歸納和小組討論交流等。

“遷移創造”是將閱讀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如讓學生創編課本劇《鴻門宴》等。爲了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我設計運用錄音帶、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並印發課文翻譯等文字資料。

創新構想:在學習文言知識及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自編自導課本劇,以深入理解分析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形象

六、說教學過程

(一)翻譯理解部分。

我設計的是兩個環節。

學生活動:一是讓學生粗讀原文,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翻譯大意,重點完成三個內容:依據文脈推斷不懂的詞義,點出重點的實詞,框出通假字並歸納規律;

二是讓學生細讀原文,進一步落實字句的翻譯,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實詞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規律總結。兩個環節是由簡入難的過程。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淺易,並且是典範的記傳性文體,因而對高一學生來說大部分內容比較易於理解和翻譯。對那些不易懂的字詞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前後涉及的情節加以推測、判斷,以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好方法。要求學生點出重點實詞、框出通假字,主要是爲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異讀現象、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的詞語,並進一步得出規律,指導今後的文言文學習。

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難度較大,也是本文教學的兩大難點。要求學生標出有活用現象的字和劃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於兩點考慮:

教師小結:

1、積累一定數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導學生加以分類,找出每類的相同特徵,並抽取出來形成規律性的東西,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能由學會一個到會學多個。

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養成用符號法表示重點字句的好習慣,如點、框、圈、劃線等符號應約定一致,便於突出翻譯中的重點、難點及複習。

我的提示着重歸納了實詞“幸”“如”“舉”“謝”等,名詞活用、使動用法、賓語前置、被動句和省略句,全部採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學生填充相關內容,既是訓練又是歸納。

(二)分析人物部分。

學生活動:學生上演自導自演的課本劇,主要人物:項羽、劉邦、項伯、範曾、樊噲、張良等,其他同學進入情景觀看並分析

教師活動: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爲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

2、項羽、劉邦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活動教師啓發: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着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於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爲問題2的鋪墊,並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爲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爲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鬥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說是性格悲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劉邦不去鴻門向項羽謝罪,會有怎樣的結局?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又會有怎樣的結局?

這是兩個假設性的問題,目的在於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藉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啓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鍊語言表達。

4、文中還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簡略說說他們的性格。

設置這道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鮮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組人物的對比塑造,爲總結人物刻畫方法作伏筆。

(三)刻畫方法部分。

由於前一部分的鋪墊,學生會比較容易地歸納出在矛盾中和對比映襯中刻畫這兩條,而在初中學過的《孔乙己》等小說中刻畫方法也會使較多的學生聯想到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這一條,所以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快歸納出來。

(四)課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寧的比喻——有時歷史的發展就像一個人想要進入一大串房間中的一間,卻陰差陽錯地進入了另一個房間——對全文進行總結,給學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鑑。

作業佈置:

一聯繫情節背誦第三、四段;

二寫一篇讀後感,談談你從“鴻門宴”故事中得到的啓示。

(五)板書設計:

最上方兩行分別橫寫標題“鴻門宴”和“司馬遷”。板書重心是項羽、劉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邊橫寫“項羽”,中間對應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爲人不忍”,右邊對應其形勢的轉化情況“主動”到“被動”;下半部分左邊橫寫“劉邦”,中間對應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詐果斷”,右邊對應“被動”到“主動”,各自用線相連,上下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板書設計可以突出本文人物傳記的特色和人物的鮮明性格及由此產生的形勢逆轉,是爲教學重點的突出服務的。

七、說創新構想:

學生對文言文有時間空間上的距離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也很有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掃清字面障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導自演課本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加強對人物性格的分析。

八、方案實施過程問題:

1、學生文言基礎還需繼續鞏固加強

2、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易流於單一化,教師應適當啓發引導,使學生全面多角度理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11

教材分析: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課文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爲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鴻門宴名爲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鬥爭。作者以嫺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衆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生動地對比了雙方的高下,並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已稍有一些文言基礎,但總體上來說,基礎是比較薄弱的,有些學生甚至對最基本的句式都無法準確斷句和完整翻譯,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也不是很高漲,缺少自主發現和探究的熱情。因此,根據我們的學情,我們決定在重點梳理掌握文言字詞的基礎上,也關注對人物性格的分析,通過品讀兩個人物對事以及對周圍的人的態度去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給學生傳達文學作品作爲人文的一面的魅力、精神領域的營養價值以及對學生進行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把握人物形象,能夠對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2、學生通過分析英雄人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導入

二、分析性格

三、拓展延伸

四、合作探究

五、隨堂練筆

楚漢相爭時,劉邦、項羽二人的鬥爭及政治地位

1、對待內應:

預設:

劉邦:立誅殺工於心計

項羽:項王許諾胸無城府

2、對待內奸:

預設:

劉邦:治軍嚴謹

項羽:治軍無法

3、對待謀臣:

預設:

劉邦:爲之奈何知人善用

項羽:默然不應不善用人

4、對待對手:

預設:

劉邦:北向座能屈能伸

項羽:東向坐驕傲自大

1、劉邦

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夏,樑王彭越謀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

預設:自私自利

2、項羽

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預設:有情有義

劉邦和項羽誰是你心中的英雄?

分組討論,形成觀點,說出依據。

以《我心目中的英雄——》爲題,寫一個小短文。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12

教學目的:

1、瞭解文中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的表現手法;

2、認識“鴻門宴”這一斗爭的性質,注意本文情節起伏的結構特點,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3、重點學習“軍、擊、內、如”等實詞和“其、而、則、乃”等虛詞,瞭解課文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1、瞭解文中人物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

2、掌握“軍、擊、如、信、謝”等文言實詞和“因”、“爲”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做到讀文爲主而兼顧讀史,二者做到相輔相成。

2、注意作者運用對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根據本文重點、難點,總體上採用誦讀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導入課文。

二、讓學生自己整理有關《史記》的知識,快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三、問題設計:

①全文按鴻門宴的前的前後過程分爲幾部分?

②宴前共寫了哪幾件事?用精煉的詞語概括。哪件事是“導火線”,這一部分在情節發展上有什麼作用?

四、學生帶着問題②誦讀(1─2)節,教師指導學生不懂之處。

五、作業佈置:請學生在理解(1─2)節的基礎上誦讀(3─4)節。

第二課時

六、學習(3─4)節

七、問題設計:

①宴中這部分共寫了哪幾件事?它圍繞對劉邦的態度反映了項羽、范增之間什麼矛盾?

②文中的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樊噲分別具有什麼性格的特點?通過他們的哪些言行表現出來的?

八、學生帶着問題①②讀(3─4)節,並讓同學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佈置作業:⑴背誦(3─4)節

⑵完成練習(二)P91

第三課時

十、先檢查學生背誦(3─4)節情況。

十一、先齊讀(5─5)節,然後和學生一起解決其中問題。

十二、再齊讀(5─7)節。

十三、問題設計:

文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

十四、整體把握全文的寫作特色,並要學生自己分析項羽、劉邦的形象。

十五、作業佈置:①背誦(3─4)節,完成練習(三)②整理文言實詞及特殊句式等。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材分析 篇13

一、學習目標

1.瞭解文中揭示的項羽的悲劇性格;

2.體會緊張複雜的情節、戲劇性的場面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3.掌握文中出現的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二、學習重點

把握緊張場面對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學法指導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掃除讀音障礙,能通順朗讀;

2.查註釋,初步瞭解文意,掌握課文訓練重點中要求理解的詞語的含義;

3.查資料,瞭解與課文有關的背景材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析主旨,明確全文情節發展過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關係及作者態度;

3.析特色,瞭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二)問題探究

1.鴻門宴的鬥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後,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係是如何轉換的? 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雲密佈;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雲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鬥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藉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於無形 宴後(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藉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於張良受託,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爲“憤怒之爲”

3.從鴻門宴鬥爭中試分析劉、項性格特點 項羽“自矜功伐”、“爲人不忍”“輕信項伯,許諾善遇劉邦,一不忍;聽信劉邦,不應范增,二不忍;寬容樊哈,產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緣自項羽自矜功伐,這一切不僅使他喪失了殺劉邦的時機,而且導致最終的“烏江自刎”相比之下劉邦則複雜多了:既膽怯又勇敢(聞項怒則怯,赴宴會則勇);既機智又狡詐(拉項伯,先責己是智,罵鯫生、責告密者則詐);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無怨言,出而未辭覺失禮);既知人善任又善納忠言(以張良爲佐並聽從其建議)等

4.試列表圖示鴻門宴層次內容: 項羽劉邦前提 兵十萬,霸上宴前(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怒 范增澆油定項伯夜告懼 收買項伯定主動被動宴中(三起三落)范增舉玦一起 項莊舞劍二起 項羽按劍三起樊噲受賜一落 樊噲責羽二落 沛公離席三落宴後(兩悔兩受)項羽受璧 范增毀玉劉邦毀約

張良受託被動主動性格特點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詐;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納忠言

四、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加橫線的詞讀音、意義有錯誤的是:( )

A.如今人爲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爲相(wéi,做)

C.爲擊破沛公軍(wéi,替)

D.大王爲人不忍(Wéi,做)

E.且爲之奈何(wéi,對待)

F.吾屬今爲之虜矣(wéi,被動)

G.若屬皆且爲所虜(wéi,被動)

2.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B.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項伯殺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D.道芷陽間行 素善留候張良

3.屬賓語前置句的是:( )

A.大王來何操

B.亞父者,范增也

C.貪於財貨

D.若屬皆且爲所虜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距關,勿內諸侯

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

⑤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⑥張良出,要項伯

5.辨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古今含義:

①約爲婚姻 古義: 今義:

②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 今義:

③將軍戰河南 古義: 今義:

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 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