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說課反思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說課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文體化備課、文本化解讀、活動化設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說課反思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說課反思

  10月8日到xx小學參加高級教師職稱說課活動,我抽到的是第一個籤,拿到的課題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前還沒用上過這篇課文,只是在揚州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課文不甚熟悉,與之前猜測的文言文方向相去甚遠,稍作調整之後,按照最近閱讀教學的一些思考完成了說課任務,現將基本思路和一些心得總結如下。

我以爲文學作品的教學應當遵循“文體化備課、文本化解讀、活動化設計”,活動化設計中注重“能力性目標,理解性預習,訓練化結構”。

  【文體化備課】

按照文章的文體特點進行備課,根據課程標準對相關文體的要求確定總體方向。

  說教材

這篇文章是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專題第一板塊“遭遇戰爭”中的一篇小說,小說的作者是德國作家伯爾,小說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爲一篇小說,按照《江蘇省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着重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瞭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探究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分析人物形象,進而探究小說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是怎樣爲塑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閱讀小說的精彩片段,品味小說個性化的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小說文本的閱讀過程大致按“綜合——分析——綜合”的思路進行。

  【文本化解讀】

相同的文體也因不同的文本特點不同而有特定教學價值,我們應根據其文本特定進一步確定教學指向。

  說教學目標環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篇外國小說的兩個突出特點就是通過人物的心理獨白和細膩的'環境描寫表現主題,因此我把教學目標確定在對這兩個重點的賞讀上。

【活動化設計】課堂的價值在於學生的成長,要想達到這一目標,課堂就必須以學生活動爲設計主體,不是取想如何把課文解讀完,而應當是設計學生的閱讀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提高閱讀能力。在活動設計中應當遵循“能力性目標,理解性預習,訓練化結構”三個原則。首先是把閱讀能力的提高作爲閱讀課的主體目標,在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其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自然會形成;其次是理解性預習,要更充分地重視預習的價值,沒有高質量的預習就沒有高質量的課堂,提高對預習的預期,把預習的任務從單純的感知性預習提升到理解性預習的高度,更加明確課堂教學的起點,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後是訓練化結構,課堂的主體構成應當是學生的活動,把教學內容任務化、文體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閱讀、學習、分析、評價、總結的每一個環節中。

  說教學流程中:

課前佈置學生三個預習題:1. 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2. 如果讓你給小說重新擬一個標題,你會擬什麼?爲什麼?3.關於文章你有什麼問題。

三個問題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初讀文本,初步瞭解課文的題旨,從我的預期來看,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主題在於對戰爭的控訴,而這個理解正是我們教學的起點。我們不能跳開學生已有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反覆講解學生已經獲得的閱讀感知,而應當以此爲教學起點,幫助學生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走一步。

上課的第一件事是學生彙報預習,基本確定文章的主旨,通過比較自己擬的標題與本文標題的對比,理解本文標題的好處,把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歸類,在閱讀中進行解決。

出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誦讀目標。

方法指導:抓住環節描寫、心理描寫的“矛盾點”“可疑點”,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其中深意”,深化對文本的解讀感悟。:

範例分析一:

擔架通過那條狹長的小過道的時候,我終於又平直地躺着了這裏有特別美、特別大、色彩特別絢麗的老弗裏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藍色的軍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閃閃。”

分析:雖傷痛在身,但主人公對周圍的環境十分熟悉,尤其是對其中有些裝飾的關注體現作者深意。對老弗裏茨佩帶的金光閃閃的勳章的尤其注意,表明“我”對他的敬佩和對戰功的渴望。

  範例分析二:

還是這麼想我的上帝,多麼令人寬慰,令人愜意的炮聲,深沉而又粗獷,如同柔和而近於優雅的管風琴聲它無論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覺得大炮即使在轟鳴時,也是高雅的炮聲聽起來也是那麼高雅,確實是圖畫書裏打仗的模樣……

分析:如此讚歎炮火的人是信奉戰爭強力的人。一個八年級的學生聽到炮聲會感覺寬慰、愜意,無疑他認爲戰爭是能毀滅醜惡、維護祖國的權利和榮譽的,可他怎麼能把德國的侵略戰爭看得如此光榮、神聖?無疑他又是受到了軍國主義思想的毒害、

  範例分析三:

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陣亡將士紀念碑落成,碑頂豎着更大的金色鐵十字,並裝飾着更大的月桂花環石雕,那麼又該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麼我的名字也將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後面將寫着:“由學校上戰場,爲……而陣亡”

分析:他想到要是在這樣的戰場上陣亡的話,一定能建立英雄的光輝業績,也一定會在紀念碑上留名,讓後人景仰、稱頌他多麼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刻上紀念碑啊!他如此確立自己的人生觀,頗有壯烈氣概,然而他如此心甘情願地走向戰場直至受傷,爲的卻不是光榮、正義的事業,而是幫助德國法西斯負隅頑抗,可見他麻木無知而對戰爭性質的錯誤認識完全是法西斯欺騙所造成的,“我”是被欺騙的一代青年的代表

學生訓練:根據範例,運用老師指導的閱讀方法進行深入閱讀和分析,形成答案,課堂展示,同學互評。

  老師總結:

通過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表現了作者對於戰爭本身所作的反思與抗爭:戰爭不僅是一場民族的災難,也是個人不幸的根源所在法西斯侵略戰爭,給無數民族帶來災難,它留下的陰影在人們身心兩方面永難抹去。

而小說中的“我”是個十多歲的少年,如果不是戰爭,本該是個在文科學校讀書的中學生他迷戀“圖畫書裏打仗的模樣”,有時到門房“昏暗的小屋”偷着抽菸。“我”糊里糊塗地上了前線,糊里糊塗地受重傷回來,不知道爲什麼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價值,這其實比較準確地概括了納粹德國時期青少年的精神狀況同時,不難看出,這正是納粹德國愚弄人民的結果,而這也正是作者對戰爭的更深層次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