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課文《前方》課堂實錄

高一課文《前方》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師:大家把課本打開到63頁,看看文章之前的這副圖片,請同學描述一下畫面。

高一課文《前方》課堂實錄

生1:一輛車裏幾十個人擠在一起,很擁擠。

師:看到了擁擠不堪的車廂。再請一位同學說一下。

生2:我看到了幾雙眼睛,幾雙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就像書上寫的一樣,他們可能都沒有離過家,所以他們的眼神充滿了對前方的期待與希望。旁邊那個男的可能是在遠方受到了傷害而歸來的。

師:看的很仔細,還有從其他角度來觀察的嗎?

生3:我看到一個男子託着下巴望着外面,眼神很迷茫。我覺得他們可能有的人是在歸家,有的人是在離家。離家的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同時又感到很害怕,所以他們的眼神是迷茫的。歸家的人也許是在外面受到了傷害,所以帶着悲傷的神情。

師:很好,讀出照片豐富的內容。其實這是印度一位攝影師拍的名爲《前方》的照片,曹文軒看了這副照片以後也想到了很多,於是他就寫了《前方》這篇文章(PPT打出題目)

師:首先,我們一起看一下作者的介紹。

曹文軒,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學生髮出感嘆)

代表作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 《草房子》、《紅瓦》、《細米》等

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PPT演示)

師:此文與曾經所接觸過的散文一個不同之處在於文章和照片結合了起來,這種由攝影和文

字構成的新興文體稱爲攝影散文。

這種文章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PPT演示)

師:作爲一篇攝影散文,曹文軒是如何入手寫的,是怎樣把圖文結合起來的?

(學生輕聲各有說法,老師點名回答)

生:用了兩個設問把照片聯繫起來。

師:對,由設問來引出對象,我們一起讀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師:這兩個設問就是對照片上的人進行猜想。文章開始沒有對畫面進行詳細描述,而是猜測,由畫面展開聯想,這也是成功的攝影散文的表現。它不被攝影作品束縛,不成爲代板的文字解說,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和生髮。兩者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成爲有機的藝術整體。(PPT演示)

師:通過猜測,作者得出一個怎樣的結論?

生:歸納一個事實:他們正在路上。

師:這些正在路上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與“離家”有關,而對“離家”大家有什麼想法?你想離家嗎?

生1:不想離家,離家就意味着自己要洗衣服,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依靠,遇到什麼事情都得自己解決。

生2:想離家,因爲外面的世界更廣闊,能給我更多機會。

生3:家裏有爸爸媽媽,讓我感覺很溫馨,離開家到外面的世界會遇到許多挫折,所以不想離家。

師:家對同學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生:(坐着各抒己見)溫馨,有爸爸媽媽,給我依靠……

師:家,對大家來說更多的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能給你們溫馨的感覺,所以你們不想離家,而作者對於“離家”是什麼態度呢?我們一起來讀出作者的想法。

生:(齊答)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師:作者爲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沉默)

他用了一個詞——剋制不住,可見“離家”慾望的強烈。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讓作者有這樣的慾望呢?從文章3—7段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說說作者的理由。

生: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充滿誘惑。還有“離家也許是出自於無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師:原來作者認爲“離家”是出於外界的誘惑,出於無奈。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生:“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人離家是出於前方的召喚。

師:對了,還有就是出於“前方”的召喚。這個“前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生:給人以憧憬,一個未知的、美好的地方。

師:文中有句話說:“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這樣的“前方”有什麼特徵?

生:給人幻想,朦朧而不確定,吸引着人往前走。

師:人生中也有這樣一個驅使你向前行駛的東西,那是什麼?

生:夢想、理想

師:種種特徵歸結,“前方”就像是我們人生的“理想”。另一個原因就是“理想的召喚”。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大家再看看第三段作者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場景?

生:動物遷徙的宏大場面。

師:人類的祖先也是從那樣的年代過來的,我們的潛意識中仍保留着這樣的習性,因此“離家”還有一個原因是遷徙的習性。

(PPT演示: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離家的原因:遷徙的習性

外界的誘惑

出自於無奈

理想的召喚)

師:因前方的誘惑、召喚,爲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人們便離家,登上了征程。作者認爲這是一個怎樣的旅程?

生:(齊答)是一場苦旅。

師:作者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爲什麼呢?(相互之間小聲議論)

生1:我覺得人在家的時候會有一種孤獨感,所以就要離家去尋找精神寄託,而在尋找的過程中又始終會想家,所以說人生是一場苦旅。

生2:人的一生總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會面臨選擇,所以作者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師:你的意思就是追逐理想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奮鬥是艱辛的,道路是坎坷的,所以人生是一場苦旅。再請一位同學來談談。

生3:人在家的時候總是受到外界的誘惑想要離開家,而離家在外受到挫折時又想回到家,所以我認爲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其實你說的作者也看到了,在文章第十段中就有這樣的描寫,請同學找出這些語句,說說作者的想法。

生:“坐在這輛車裏的人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裏,開始他們的旅途。”“在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把一車人搖得東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師:你讀的這些語句寫出了作者的想法,但我們要學會概括他的意思,首先是因車擁擠、路面坑窪不平而受皮肉之苦,所以是一場苦旅。另外還有嗎?

生:“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還有“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與茫然”,這些都讓人覺得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作爲一篇攝影散文作者看到了照片上旅人“惶惑與茫然”的眼神,也借用了錢中書、豐子愷描寫的旅途場景,都表明了人生是場苦旅。

(PPT演示: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

現在社會的經濟發展了,外界的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變,作者也看到了“有許多人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或火車上進行他們的旅行的”,這種情況下作者的看法是什麼?也是“苦旅”嗎?

生:是

師:爲什麼呢,這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說的?

生:是從抽象的人生旅程來說的,這時也是苦旅。

師:此時作者爲什麼認爲“苦”呢?我們把目光伸向下一段,找出作者的思考。

生:我覺得是在第11段,他說因爲人“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永遠在路上流浪,永遠處於一種尋覓的過程之中,所以說人生是一場苦旅。

(PPT演示: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

師:講得很好。那麼“目的地”是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