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學習目標】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1、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字詞。

2、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理解文章所蘊含的哲理。

  【學習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蘊含的哲理。

  一、切入背景,導入新課

師:在明媚的春光裏,有這樣一天,滿朝文武可以脫下官袍,集體休假;青年男女可以不受禮教的約束,盪鞦韆、放風箏,對歌抒懷,愛我所愛;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們到野外郊遊踏青。也正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這一天,在美麗的蘭亭溪畔,一場盛大的聚會開始了。在這場聚會結束之時,一個人用他遒勁有力的大筆書記錄下這一幕,千古流芳!這場集會被稱之爲--蘭亭集會,這個人正是--王羲之。

  二、感受書法,由字及文

師:王羲之書法被稱之爲"飄如浮雲,矯若驚龍"。這就是其代表作《蘭亭集序》(幻燈片顯示),其中二十個"之"風神各異,充滿生命的靈動(幻燈片顯示)。與書法交相輝映的,還有其浸潤人心的文字。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羲之的心靈世界--《蘭亭集序》。

  三、預習檢測,掌握字詞

(幻燈片顯示)生齊讀字音,單人提問,解釋字義

 四、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老師來讀第一段,找兩位同學分別讀二三段,其他同學思考:1、用一句話概括出作者記敘了一件什麼事情;2、它給作者帶來了什麼感受?請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主要情感的一個字來概括。(指定學生,師生分別朗誦)

師:兩位同學朗誦的非常好!請問:作者記敘了一件什麼事?

生:蘭亭集會的盛況。

師:它給作者帶來的感受呢?

生:第一段寫蘭亭盛況,情感是樂;第二段抒發人生感慨,情感是痛;第三段交代了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情感是悲。

師:很好(板書:樂、悲、痛)

師:讓我們一起看一看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集會,能引發作者如此豐富的情感變化。

 五、對比感知,作者之樂與痛

師:大家齊讀第一段,用文中原話找出事件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天氣、環境、活動和感受。

生(齊讀,回答):時間:暮春之初;地點:蘭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活動: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感受: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好,大家找的比較準確,但在回答感受的時候,老師有點不同意見。在"信可樂也"之前有一個詞語"所以",請問"所以"是什麼意思?

生:用來。

師:很好,用來是表示目的的,這個詞語前後內容有什麼不同?

生:前面是集會內容的描寫,後面是感受。

師:好!那我們先看"所以"之前的內容,有哪些是讓人感到快樂的呢?

生1:時間好,春光明媚;景物也很美,有山、水、竹。

生2:活動高雅,喝酒盡興,吟詩作對。

生3:天氣好,天公作美。

生4:參加聚會的人也很好,都是文人雅士。

師:是啊,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加上賢主、嘉賓,這個三月三,美到了極致。在微醉的春風裏,王羲之與天地相融,書寫下千古傳奇!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讀第一段。女生讀,男生傾聽。(女生齊讀第一段)

師:這麼美的時刻,作者爲何而痛呢?自由閱讀第二段,找出抒發作者感慨的句子,分組討論,作者爲何而痛。(小組活動)

師:哪個小組來分享一下你們的研究成果?

小組1:"向之所欣"句體現了作者痛的原因。這就話說作者以前感到快樂的事情已經變爲陳跡,爲快樂消逝而痛;何況人生的長短聽憑造化,生命終要終結,爲人生苦短,生命無常而痛。

師:很好,老師追問一句"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原因是什麼?

生:是快樂短暫。

師:從哪裏看到的?

生:俯仰之間,說明時間短暫。

師:不錯,說明痛的原因是歡樂易逝,生命短暫。還有沒有其他的句子來說明痛的原因?

小組2:由"欣於所欲"句可以看出,也是說歡樂易逝,因爲只能"暫得於己"。

師:單純說歡樂易逝嗎?作者說"感慨系之",感慨是隨着什麼而來的?

生:情隨事遷。

師:對,蘭亭集會是愉快的,但正是其盛大,難以再有,所以十年、二十年之後,再回憶這美好時光,難免會在無限回味的同時,悲慨歲月無情,美好易逝。(板書:逝)大家注意文中有一個"況"字,它與前面的句子是什麼關係?

生:遞進關係。

師:作者想強調的痛的原因是什麼?

生:"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也就是說人生太短暫。

師:很好。所以,作者後面纔會發出感慨"死生亦大矣。"是啊,"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再圓滿的團聚終將離散,再堅強的生命終將死亡。現實,像鐵一樣生冷,擺在了王羲之的面前。男生讀第二段,女生傾聽。(男生齊讀第二段)

 六、深入感知,作者之悲

師:這種生死之痛,是王羲之一人一時之痛嗎?

生:不是。

師: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生:第三段。

師:但第三段作者沒用"痛"字,而是--

生:是"悲"字

師:同學們齊讀第三段,用文中原話回答:1、平時,我們說"悲痛",悲與痛是一個意思,在本文中,悲與痛有什麼區別?悲是否比痛程度更深呢?2、王羲之如何看待生與死?

師:哪位同學回答第一個問題?

生:文中的"痛"是說王羲之自己,"悲"是說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看今人,與今人看古人一樣,程度上更深一層。

師:很好。歷代文人騷客也都曾在他們的文字中表露過這種被嘆,你能想到哪些詩句?

生1:曹操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爲土灰。"

生2:李白也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生3:《赤壁賦》中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生4:還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師:不錯!在這一段,王羲之將一人一時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程度更深。但面對無法迴避的生死大事,王羲之是怎麼看待的呢?用文中原話來回答。

生:"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師:這裏,作者認爲生與死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

師: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爲嚴酷、社會十分動盪的年代,士大夫逃避現實,不務實際,認爲生與死是一樣的,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爲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但是,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臧克家也有詩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人,他還活着。"人,只有懂得生死的不同,才懂得珍愛生命。

 七、後之覽者,有感斯文

師: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於人生的悲嘆,但悲嘆不等於悲觀。作者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作爲"後之覽者",品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話說呢?

生1:我們無法掌握生與死,但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裏做有價值的事情。

生2:我覺得王羲之很偉大,他雖然感慨人無法掌握生死,但是卻用自己的人生給我們做出瞭如何生的榜樣,他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正是因爲生命如此脆弱,才能將我們的意志鑄造得如此堅強。與其說文章時作者發出的悲嘆,不如說是對人生懷有一種悲憫情懷與憂患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看到有限生命後的無限價值,於絕望處升起希望,更懂得在風雨中微笑前行!

同學們,生如夏花般絢爛,王羲之做到了,希望大家也能綻放生命,不負年華!最後帶着感悟,我們再讀《蘭亭集序》。(生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