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上冊《登高》課堂實錄

高二上冊《登高》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高二上冊《登高》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老師擬了一副對聯,請看:“茅屋連黎庶,腐儒孤舟嘆人間疾苦;草堂鑄詩魂,聖哲七律吟世事滄桑”。大家說我寫的是誰呀?

高二上冊《登高》課堂實錄

生:杜甫

師:有何依據?

生: 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被稱爲“詩聖”。

師:說得不錯,“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爲“詩史”,他也被稱爲“詩聖”,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貢獻最大,有“七律聖手”的美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杜甫最負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請同學們集體把這首詩朗讀一遍。

(學生齊讀,讀得很有氣勢)

師:同學們讀得很有氣勢,但是這首詩中豐富的情感,大家還沒有讀出來,有人曾經評價“這首詩是杜甫用一生血淚鑄就,沉鬱悲涼,讀後令人蕩氣迴腸”,大家想不想讀出這種蕩氣迴腸的感覺?

生:想(學生很興奮)

師:要想讀好一首詩,首先必須理解這首詩的詩意。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你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還有那些詞語理解上的困惑與發現。

(學生主動自由的提問,非常踊躍)

生1:“渚清沙白”該怎麼理解?

生2:爲什麼詩人說“百年多病”?

生3:“濁酒杯”怎麼理解?

……

師:請大家思考這些問題,可以討論。

(學生思考並討論了大約五分鐘,非常熱烈)

師: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你對這些問題的理解。

(學生主動解答)

生1:我回答,爲什麼詩人說“百年多病”。“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詩人的意思是說自己晚年多病。

師:你對百年的理解是對的,但是詩人爲什麼不直接說“晚年”呢?

生2:因爲詩歌講究對仗,前一句有“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這樣寫是爲了與“萬里”對仗。

師:你說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後思考問題都能像這位同學一樣全面,下面還有哪些同學爲大家解答其它的問題。

生3:我回答……

(這一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教師只需要對學生的答案適時點撥即可,但是教師要對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多作規範)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理解了這首詩的詩意,那麼哪位同學能用概括性的語言告訴我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生:這首詩,杜甫前兩聯寫景,通過描寫自己登高所見所聽的淒涼的景象,抒發了自己因爲身體多病和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而產生的悲苦之情。

師:說得很好,既然同學們已經理解了詩意,我們再來讀這首詩,看看效果如何,哪位同學把這首詩讀一下。

(學生踊躍站起)

師:你要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讀出來。

(學生讀得很投入,但是由於對杜甫情感的把握還不是很到位,所以還不太感人)

師:你的聲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經感受到了秋意,不過情感還不夠豐富,你想不想讀得更好?

生:想。

師:要想把一首詩讀好,僅僅理解了詩歌表面的意思還不行,我們還必須深入體察情感,下面我們就來體察情感。剛剛讓同學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下面請同學們解答一下老師的幾個困惑。我的第一個困惑是:“風急天高猿嘯哀”一句中,寫“猿”的叫聲爲何用“嘯”而不用“啼”?

(學生思考)

生1:之所以用“嘯”是爲了表現“猿”叫聲的悲哀,而用“啼”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師:古人說“杜鵑啼血猿哀鳴”,用“啼”不是也能表現悲哀嗎。

生2:“嘯”與“啼”雖然都能表現悲哀的意思,但是“嘯”與“啼”好像是不完全一樣的“悲”。

師:那麼“嘯”是什麼樣的“悲”?

(學生茫然)

師: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前讀過的用“嘯”的詩句,岳飛在《滿江紅》中說:

生:(七嘴八舌)“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師:很好,大家說“嘯”中除了“悲”還有什麼?

生1:憤怒。

生2:壯。

師:對,“嘯”是“悲中有壯,悲中有憤”,既然我們揣摩出了這種情感,哪位同學把首聯再來讀一下?

(學生主動讀且讀得很悲憤)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們已經聽出了悲憤之情,你能說一說,你爲何要這樣讀嗎?

生:我感覺“嘯”字應該重讀並且儘量拉長餘韻,才能讀出這種悲憤情感。

師:說得好,可見,因爲對一個詞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能對這句詩有了全新的情感把握,以後同學們在體察詩句情感的時候一定要從詞語入手。

(學生若有所悟)

師:下面請同學解答一下老師的第二個困惑:情由景生,詩人首聯寫了六種景象,表現了孤獨悲憤之情,而第二聯卻只有兩種景象,這對於情感抒發是不是略顯無力?

(學生思考)

生1:第二聯雖然詩人只寫了“落木”與“長江”兩種景象,但是詩人說“無邊落木”“不盡長江”,可見第二聯所寫景物種類雖少,數量上並不少。

生2:第二聯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僅寫到了落葉無邊,還寫到了落葉的聲音,“不盡長江滾滾來”不僅寫到了江水的無窮無盡,還寫到了長江的氣勢,這對情感的表現都是很有作用的。

師:那麼你說第二聯與第一聯相比,詩歌的境界是漸大還是漸小?

生:我覺得漸大了。

師:爲什麼?

生:詩人見到了無邊的落葉又想到了長江的無窮無盡,不論是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比首聯境界漸大。

師:既然這樣,你可以爲大家讀出這種大境界來嗎?

生:可以。

(學生有感情地讀)

師:請你告訴我:這兩句詩,詩人到底要抒發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有些茫然)

師: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杜甫,面對如此景象,你會想到什麼?

生1:自己已經老了。

生2:生命真是短暫。

生3:感嘆自己功業無成,報國無門。

師:看來這句詩中除了悲憤還有嘆息啊!那位同學能讀出這種悲嘆之情?

(一學生自告奮勇且讀得很投入,但是並沒有完全讀出悲嘆之情)

師:怎樣才能讀出悲嘆之情呢?哪位同學再來讀一下。

(學生主動讀且讀得比較到位)

師:這一聯既要讀得氣勢開闊,有包容宇宙之意,“無邊落木”“不盡長江”二語要一氣讀出;又要讀出悲嘆之情,就必須將 “蕭蕭下”“滾滾來”讀出餘韻。

(教師範讀,學生鼓掌)

師:下面請同學們解答一下老師的第三個困惑:有人說“這首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境界宏大,而後兩聯只感嘆自己的.命運,境界不像前面的詩句那樣開闊,這首詩的前後境界並不吻合 ” 你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學生非常茫然)

師:(點撥)寫景往往爲了抒情,然而應該大景配大情啊,詩人後四句到底是不是感嘆自己個人的命運,抒發個人悲情?

生:是的,“悲秋”“常作客”“多病”“獨登臺”“霜鬢”“停濁酒”都是在寫自己。

師:詩人爲什麼會這樣呢?請用詩中的語言回答。

生:就是因爲“艱難苦恨”。

師:詩人因何“艱難”,又“苦恨”什麼?

生:世事艱難,“苦恨”自己歷盡辛苦,兩鬢蒼蒼,卻功業無成。

師:說得很好,可見杜甫並非僅僅爲個人而愁啊,他更是爲國運而愁,爲天下蒼生而愁;詩人是把天地蒼生都埋在胸中,這種思想感情是何其豐富深厚啊!由此可見,三四兩聯宏大境界有沒有縮小?

生:沒有。

師:後人都將杜詩這種境界開闊且基調悲慨、感情豐富深厚的特點叫“沉鬱”,那麼,我們該怎麼把這種沉鬱之情讀出來呢?大家自己讀一下,看看如何才能讀出這種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

師:請一位同學爲我們範讀一下。

(學生主動讀且讀得低沉而渾厚)

師:你能說說爲什麼這樣讀嗎?

生:“悲”“常”二字要重讀;“病”“獨”二字要重讀,這樣才能加重悲苦情緒。

師:你說得很好,看來呀,要想讀出情感,重讀一定要處理得好;不過我覺得最後一聯,你讀得還不是非常到位,同學們同不同意我的觀點?

生:同意。

師:哪位同學再讀一遍尾聯。

(學生讀)

師:你能說說爲什麼這樣讀嗎

生:“艱難苦恨”四字應該重讀。

師:那麼“潦倒新停濁酒杯”呢?

(學生稍有點茫然)

師:詩人爲什麼要登高?

生1:爲了思鄉。

生2:爲了排遣愁緒。

師:詩人有沒有排遣愁緒?

生:沒有。

師:詩人不僅沒有排遣愁緒,反而增添更多新愁,大家說一般如何消愁?

生:喝酒。

師:但是詩人有沒有喝酒?

生:沒有。

師:詩人爲什麼酒杯已到脣邊又輕輕放下?

生:說明詩人心事重重。

師:說得很對,詩人慾罷不能啊!所以當我們讀到最後一句時,應該讀出悲咽之聲。哪位同學再把最後一句讀一下。

(學生讀)

(教師範讀,學生鼓掌)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整首詩齊讀一遍。

(學生讀)

師:悲哀、悲憤、悲咽,讓人倍感悲涼;悲秋、悲己、悲國,讓人深陷悲思。同學們還想不想更深入的把握這首詩的韻味?

生:想。

師:如果能將自己融入詩歌的意境,我們會讀得更好。老師深感這首詩天下第一七律的美譽,把它改成了一首五律,請看:“天高猿嘯哀,風急鳥飛回。無邊落木下,不盡長江來。萬里悲秋客,多病獨登臺。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鬢。”大家說老師這首五律與杜甫的《登高》相比,你更喜歡哪一首?爲什麼?

生:我喜歡杜甫的詩,我感覺老師的詩太簡單了,沒有韻味。

師:爲什麼呢?我這首詩與《登高》意思並沒有多大區別啊,爲什麼韻味全無呢?

生:老師的五律與杜甫的七律相比缺少了“蕭蕭”“滾滾”等詞語,詩歌中的形象不生動了。

師:說得對,老師的五律缺少了情境化的詞語,讓讀者失去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們始終覺得詩人在詩外。由此可見,大家讀這首詩也不能只讀出秋景,或只讀出秋情,還要讀出景中的杜甫,情中的杜甫。現在就讓我們輕輕地閉上眼睛,穿越歷史的隧道,來到1200多年前,讓我們靜靜的聆聽杜甫老人那沉重的嘆息。

(音樂起,學生閉上眼睛)

師:(深情訴說)那是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長江之濱,面對無情的江流,耳畔不時傳來淒厲的猿嘯之聲,他就是杜甫,此時,我們就是杜甫,客居他鄉,老病孤舟。

(簡短停頓,教師範讀全詩,學生非常感動)

師:此刻我們的心情都很悲愴,同學們,讓我們全體起立,把這首詩滿懷深情地背誦出來,以表達我們對杜甫無限的緬懷之情!

(全體學生起立,師生共同背誦)

(音樂起)

師:“走在歷史上那個悲愴的角落,一聲淒厲的嘯撣去記憶的塵,還有一隻低迴的鳥,一片秋天的葉,凝視着我。假如可以追尋,就讓那穿透千世的遐思,那載負沉重的痛,都和着這有節奏的韻律,都化作這古樸的風。就讓我漂泊在那個高臺,靜靜地咀嚼——你如霜的兩鬢!”

(下課鈴聲響起)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