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17課《登鸛雀樓》課堂實錄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17課《登鸛雀樓》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座樓(出示),它叫鸛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17課《登鸛雀樓》課堂實錄

數名學生讀“鸛雀樓”

師:因爲有一種叫鸛雀的鳥經常棲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鸛雀樓。故址在我國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時還在,後來被黃河水衝沒了。鸛雀樓本來不出名,就因爲一個人寫了一首詩而名揚四海。這個人叫王之渙。他是唐代的大詩人。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因爲這首詩,鸛雀樓成爲我國古文化的象徵。今天我們來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師:誰來讀讀課題?

數名學生讀課題

師:誰來讀讀古詩呢?

指名學生讀。

師:老師將本課生字單獨列了出來,各自讀一讀。

生各自讀一讀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師:在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讀準後鼻音。

生:“木”不能都城“末”

師:大家說的真好!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

師:現在老師去掉拼音,你們還認識嗎?

指名學生讀,開火車讀。

師:大家都有已經掌握了生字,我們再來讀讀古詩。

生讀古詩。

師:在每一首詩中都藏着畫面,你們能讀出來是什麼樣的畫面嗎?

請同學們邊讀詩句,邊看圖,看看在圖上可以找到詩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圖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黃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還可以找到大海。

師:大海離鸛雀樓比較遠,我們只能看到黃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並不能看到大海。

師:請大家說說“白日依山盡”是指什麼靠着什麼?

生:太陽靠着羣山。

師:說的真好。請大家說說,讀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

生:我彷彿看到太陽靠着山落下去了,黃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彷彿看到夕陽靠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落下去,看不見了,黃河的水正滾滾地流向大海。

師:詩人短短的兩句話就讓我們看到了這麼美的畫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說,我還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呢!怎麼辦?

生:再登上一層樓。

生: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要再往高處爬。

師:詩人和你們想的一樣,他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示詩句)。

兩千多年前,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引讀),詩人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於是詩人說(引讀)。這首詩主要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寫詩人看到詩句是——?寫詩人想法的詩句是——?

這首詩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生齊讀道理

師:這首詩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爲最後兩句詩(齊讀),也是因爲它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齊讀)。現在人們常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勉勵自己或朋友。

同學們想更上一層樓嗎?

(指數名同學讀古詩)

爲了以後我們能在學古詩時更上一層樓,現在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古詩學法。

師領讀:

1、初讀,讀準字音。

2、細讀,理解字詞。

3、精讀,體會詩意。

4、賞讀,想象意境。

師:希望同學們能用這種方法學習以後的古詩,使我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現在我們一起來學寫三個字。(依、欲、更)

師:誰能說說寫這幾個字要注意什麼?

生:“依”是左窄右寬的字。

生:“欲”是左右等寬的字,寫的時候要注意。

生:“更”的一撇很重要,要寫正,寫得有力。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下面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書空生字,注意筆順。(課件演示)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筆順在習字冊上認真寫好着三個字。

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通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初讀古詩,然後將生字單獨列出來,指名學生讀,並說說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讀準,再去掉拼音指名讀、開火車讀。

在本課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通過展現畫面,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可以找到哪些古詩中出現的事物,再通過引導理解“依”的意思,讓學生說一說“我彷彿看到了。”從而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以“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色怎麼辦呢?”引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理解。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在本節課中,我覺得在朗讀指導上還不到位。一是時間花的不夠,二是指導方法欠妥當,應該將古詩的朗讀節奏標示出來,便於學生朗讀。再者就是可以通過課件展示黃河奔騰不息的畫面,讓學生感受黃河的壯觀,從而讀好“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另外還應充分發揮老師的範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