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重點:

1、知識:瞭解賓語(疑問代詞)前置的規律。

2、能力: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鑑賞、誦讀,陶冶性情。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詩句內容、意境;積極意義和消極性。

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輔助手段——幻燈片。

教學安排

一課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瞭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淵明(367-427)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辭”是一種古代文體。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也稱楚辭;又因屈原所作《離騷》是這種文體的代表,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賦並稱,統稱爲辭賦。這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富於抒情和浪漫氣息,很象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

2、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爲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麼,關於陶潛你們瞭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檢查課文預習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種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爲形役

2.童僕歡迎,稚子侯門

3.農人告餘以春及

4.復駕言兮焉求

5.胡爲乎遑遑欲何之

6.樂夫天命復奚疑

(二)解說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活用情況

1、眄庭柯以怡顏

2、園日涉以成趣

3、時矯首而遐觀

4、悅親戚之情話

5、樂 琴 書以消憂

6、或棹孤舟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1、審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悅親戚之情話

4、聊乘化以歸盡

三、研習課文

關於作品的結構層次:

呼喚歸去;閒適生活

隱逸情懷;抒懷言志

(一)、讀解課文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指名朗讀本段)陶淵明爲什麼要選擇一條歸隱田園的道路?

明確:1.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嚮往恬靜的田園生活。

2.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作者既不願賣身求榮,又不願服食求仙,順乎自然、乘化而歸

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3.作者顯然是經過大徹大悟之後才作此決定的。

怎樣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種消極情緒?

世與願違——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歲暮年衰——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人生無常——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樂天知命——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個桃源世界!

(二)討論。

1、全文主旨:厭棄黑暗官場;熱愛田園風光;嚮往隱居生活。

2、“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四、總結

1、陶潛,入仕爲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2、借鑑寫作:寄情於景;託物言志。

五、佈置作業

(一)作文訓練

將《歸去來兮辭》改寫爲記敘文。

要求:

1.注意刻畫人物的心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場景描寫。

2.改寫時不改變文章的原義,忠實於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爲題,寫一篇隨筆。

板書設計:

自責 鄙棄官場

自悔 蔑視權貴

辭官 嚮往田園

自醒 淡泊明志

隱居 閒適自在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之二

[教學目的.]

一、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二、朗讀並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瞭解辭賦的特點。

三、弄懂並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讀--一字一詞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二讀--概括地讀,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三讀--細細品讀,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五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後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爲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園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於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纔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註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鑑賞文章都弄錯了的。我們的課本也以訛傳訛,弄錯了。

二、通過序文,瞭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指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於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三、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最後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爲形役”,爲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

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接下來四句,“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裏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如“出岫之雲”“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鬆”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該段可以分三層,跟韻有關係。

開頭到“熹微”(押韻i/ui)爲第一層。再到“盈樽”(押韻en/un)爲第二層。再到本段結束“盤桓”(押韻an)爲第三層。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着表示要與世想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爲快樂,以琴書爲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並且在農事閒暇,乘興出遊,“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車”後承“亦崎嶇而經丘”,“或棹孤舟”後續“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後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鬱,但細品全段,基調還是靜謐而愉說的。

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爲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着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對這樣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們不能籠統、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的真實而複雜的感慨,作者曾經品嚐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後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於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複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並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

四、注意寫作特點。

1,情景交融,寓情於景。作者的感慨、喜悅、遺憾,不是直接生髮,而是在描景繪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藉助於對景物的形象生動的描繪。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詩情畫意充溢字裏行間。

2,語言樸素,音節和諧,用詞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呈現出一片天然和諧純淨之美。

3,層次清晰,大體是“議論→描繪→生髮”三大部分,描繪部分又可細分爲“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個小層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義的景物描寫,並說說喻義何在。

答案:“鬆菊猶存”,“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二、如何理解結尾兩句話的思想?談談你的看法(答案見“自讀點撥”)

三、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這裏給學生提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註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後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廕生退意後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於對文章的理解。

答案:後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後直述,不相侔。”對此,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爲‘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爲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錢先生認爲本文自“舟遙遙以輕”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啓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我以爲這樣來體會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潛此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爲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爲‘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謀篇特點的祕密所在。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三

一、教學內容分析

《歸去來兮辭並序》位於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抒情散文。鑑賞抒情散文是一個用心靈去探尋美的歷程,需要用心靈去貼近它,去感受它藝術境界的美妙。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盪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涵。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傳世名篇:文章表達了作者辭官歸田的強烈願望和歸途上的心情,敘寫了田園生活風貌,以及迴歸田園後的生活樂趣。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對這篇作品評價甚高:“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讀其文,我們若穿越其田園詩清新、淳樸的狹巷,撲面而來的則是一縷中國古代聖潔、飄逸、浪漫、悠遊的隱士遺風。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初中階段及高中語文前四模塊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文言修養。因而摒棄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講求語法的傳統上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問題,注重由語言之路徑、入文學之堂奧。

多數學生喜歡陶淵明,如果誘導得當學生是會積極參與的。以前也學過許多陶淵明的詩文,對他有一定的瞭解,基本能把握他詩文的平淡自然的藝術特點。而對於他在文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則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把握即可。但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則有一定的難度,因爲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學會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

三、設計思想

關於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高中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基於此,我確定了預習在這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新課標又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本文教學擬將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挖掘,也改變文言文傳統教學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賞析《歸去來兮辭》的藝術特色。

2、探討作家作品和時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間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鑑賞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鑑賞其藝術特色的能力。

2、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習慣,鍛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

難點:《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歸隱的看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

1.個性閱讀:閱讀課文,自主解決文言字詞的難關,通過查找字典和根據課文的註釋來進行翻譯全文。解決以下問題:

(1)瞭解作家、作品

(2)熟讀成誦(早讀課落實)

(3)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4)在以前所學過的陶淵明詩文的基礎上,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課堂分組探究:根據學生自身對課文內容的瞭解以及自身的興趣,把學生分爲三個小組,由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確定深入探究的課題重點: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見工緻的語言風格

(3)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3、明確探究課題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論文、課件展示、專題講座等。

新課導入:

大家很熟悉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吧,屈原面對楚國的政治腐敗和自己的政治失敗,選擇的是寧死不屈,以自投汨羅江來表達對當權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對社會現實的的抗爭以及對楚王的忠貞。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另外一位同樣偉大的詩人,這位詩人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爲我們曾經學過他的文章,他生長於兩晉時期,同樣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選擇了一條怎樣的道路呢?(學生都能明確回答)對這兩位偉大詩人面對同樣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選擇,我們更欣賞哪種選擇呢?也許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暫且不加以展開討論。有一句話說的好:詩言志。詩文要表達而且能表達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過他的《離騷》和其他詩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淵明也同樣通過他的詩文表達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29歲入仕、41歲歸隱、63歲辭逝”的陶淵明的最真的自白《歸去來兮辭》,來分析陶淵明文章的藝術特色以及談談我們如何看待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