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反思2篇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反思一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反思2篇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歌選自古詩教材四年級上,詩歌體裁爲愛國主義詩歌。作者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游。本課旨在通過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含義,以及詩人在詩中寄予的情感。基於以上特點,本課我採用瞭如下教學環節:

首先,以學生學過的陸游愛國詩歌《示兒》導入,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其次,讓學生通過朗讀三遍原則,初步瞭解古詩基調。通過找同學彙報朗讀,教師進行評價,糾正學生朗讀方式的基礎上,鼓舞學生朗讀激情,調動課堂氛圍。

在翻譯古詩的環節上,我採用讓學生根據提示自行翻譯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把握詩歌整體脈絡。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基調,理解詩人情感,讓學生自己挖掘出詩中所蘊含的是詩人“愛國”的博大情懷。之後,再從詩文中找到愛國情感的表現方式,這樣設計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也使理解更加深刻。

本課最後情感的昇華,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完全投入其中,感受其情。

正思:縱觀本次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完整,孩子們基本能夠掌握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情感,並能夠得到情感的薰陶渲染,孩子們從詩歌的學習中得到情感的浸染。

反思:這是一首愛國詩歌,所以,詩歌寫作背景的介紹更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感,同時從詩歌的題目“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入手,提醒學生古代的月份是按農曆月份算,實際上,應該是陽曆的十二月中旬,引導學生想象南方陰冷潮溼的環境,一個年邁的老人,孤獨的生活在淒涼的村莊,更能夠爲學生塑造想象意境,能夠更好地理解記憶詩歌。

通過公開課的準備和講授,深刻地認識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真正含義,只有老師深刻、深入的瞭解古詩的含義,才能深入淺出的爲學生講解,從達到課堂內容最大限度的延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反思二

  詩人陸游所處的南宋距今8百多年,那麼如何引領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呢?

一、結合寫作背景,挖掘主旨。

詩必有感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實生活激發點燃後抒寫的。本詩作者滿懷報國之志,卻壯志難酬,被罷官歸隱,年老體弱之際報國之心仍矢志不移。瞭解了時代背景,學生能跟深入的體會作者

的愛國熱忱和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二、引導學生髮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啓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怎樣才能進入意境呢?這就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

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魚之江海中,自有無窮樂趣,而後發現情致理趣所在。所以教學中,我充分藉助多媒體的感性渲染,啓發學生大膽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三、反覆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像,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於此。感知階段過後,則要使情景完美統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對詩歌的理性認識。

顯然,以上幾種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詩的教學都要綜合應用多種方法,學生纔會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有許多不足之處:

1、沒能很好的體現以讀爲本,讀的太少

新課伊始,沒有讀課文就直接讓學生進入自讀預習階段;學生預習完後,應幫學生正音,檢查讀詩情況,但這個環節又落下了;在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及詩句的意思,只是單純的理解,沒有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理解;在體會將軍的品質時,學生能抓住關鍵詞句去體會,此時,教師又忽略了讀。因此,整堂課下來,學生幾乎沒怎麼讀,更別說體現以讀爲本了。

2、 教師的引導沒能體現導向性

教師引讀的導向性十分重要,在學生體會完將軍的形象後指導朗讀時,學生能帶着敬佩的感覺去讀,但教師應引導學生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比如:別人聽了這個故事怎樣去讀?你讀了這個故事怎樣讀?

3、 蒐集資料方面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一方面內容較少,另一方面不太適合,因此必須提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篩選,必要的話,教師要自己蒐集資料,以便更好的爲教學服務。

4、 我的思考

要想上好每一節課,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備課充分,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做好課前預設。教師要不斷學習,及時反思,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做一個博學多才的人。語文教學要體現以讀爲本,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