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核舟記》課堂教學反思三篇

《核舟記》課堂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核舟記》課堂教學反思【一】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核舟記》課堂教學反思三篇

在這次自錄課的過程中,我認真準備了《核舟記》這一課書。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註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係,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後,不僅使人“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歎爲觀止。

自錄的這節課,學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②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卓越技藝。

要想達到上述的學習目的,就要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湛;然後以空間爲序具體加以說明;(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背。)最後概括總結。第三段是重點段落,應抓住人物的神情,隱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兩膝,歷歷可數的念珠等細節,來體會雕刻品的精細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進而領會本文的準確、簡明的語言。

這課書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環節較清晰

這節課是本課書的第三節課,前兩節主要是讀熟課文、疏通文意;這節課主要任務是理解,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 讀書環節;

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基本功。因爲學習文言文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語言感性材料,這些語言感性材料只有通過誦讀,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句、段、篇等語言材料,培養文言語感,才能很好的落實。朗讀文言文,應讀準音,生字字音要通過書上的註釋,查閱工具書讀準。讀多音字,應先弄清讀什麼音時是什麼意思,確定了詞義,才能讀準字音;也可以結合句意,確定讀音。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讀音應是“jī”;在後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讀音是“qí”。通假字的讀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爲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讀作“yòu”。要暢通朗讀課文,還應讀好停頓,特別是句中的停頓,它是用來顯示句子的層次的,單從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

一上課,科代表就帶領同學們讀這篇課文,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了語文的學習氛圍中,這種學習氛圍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同時。學生們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悉課文的目的,爲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 學生自己閱讀,分析問題階段;

學生讀完課文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都是怎樣突出‘奇巧’之意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回答出來需要學生把整個文章都看遍之後才能分析出來,我認爲,給學生提的`問題不要過小、過碎,不然學生會摸不着頭腦,聽得糊塗,自然回答的也糊塗。所以我開始就提了一個問題。

問題提出之後,我就把學生分組,一組看一段,前後桌的同學可以交流。學生們是先自己看書,然後再交流,這樣使學生既認真看書了、思考了,有不至於很盲目。這期間老師就可以及時與學生交流,聽聽學生們的看法,

(三) 學生展示環節;

十分鐘之後,我讓學生每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寫出自己組的答案。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顯現得非常積極踊躍,爭先恐後地上黑板寫自己組的看法。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調動了學生

(四)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環節。

由於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於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雲”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於“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並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儘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着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

一段說完之後,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

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認爲是一種既快、又明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一)由於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並且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二)由於學生是自己寫的板書,佔的地方很大,使得後來我的總結在黑板上顯現的有些隨意,不是很工整,地方顯得小。

這次的備課與反思,使我在新學期的教學有了新的方向,下學期我會更加努力,搞好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

  《核舟記》課堂教學反思【二】

《核舟記》是一篇實物說明文,文章運用說明和描寫相結合的筆法生動地介紹了明末雕刻家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術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讚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篇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其次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總括全文,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文章第二層是本文重點,即詳細介紹舟的各個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了舟的船頭、船倉、舟背幾個部分。我在教學這一層是亦按照作者的說明順序進行詳加講解,每一部分都要求學生閉眼默想其情態,且教學船頭時還請了三個學生表演了東坡、魯直、佛印的神情、姿態。學生興趣很高,參與積極,師生互動成功。最後當我提問“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核舟”時,教室一片安靜,之後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說,可總是把一“核舟”支離破碎,沒有一個完整。

課後,我一直思考這一問題。同時腦海中又浮現另一與之相似的教學情景:《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三個鏡頭片段的組合,最終呈現一幅優美而帶有悲涼的風景畫。我在教學時同樣是按照作者描寫景物之順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把文章分割成五幅圖畫,讓學生領悟其意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最後要求學生把五幅圖畫疊加爲一幅圖畫,也要求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學生卻完成得很好。

思前想後,兩相對照,突然間恍然大悟。教學《核舟記》時乃是“分割”,“疊加”未能相互結合,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理所當然是片面的。

何爲“分割”“疊加”呢?

簡而言之,“分割”就是把教材內容或教材中的某一整體事物分割成若干板塊。“疊加”即就是把“分割“出來的若干板塊再重組,還原教材的整體性。”分割“教學可以使學生更準確詳細地把握事物細部特徵。而”疊加“則可使學生整體把握事物的全貌。兩者在教學中相互相承,更有利於學生感知事物或把握文章的內涵。

我們又如何更好的運用“分割“”疊加“,才能使其在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首先,教師要把能整體把握教材,高屋建甄的分割教材,這樣才能保證分割的內容,不論是事物的各個部分,還是文章的各個板塊的合理性。其次,保證疊加的可行性。“疊加”不是簡單的組合,可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角度.方法,卻保“疊加”後能還原事物本身得到一個整體。

具體來說,在教學《核舟記》時,根據說明順序可把“核舟”分割成“船艙”“船頭”“舟尾”“船背”四個板塊,然後可根據舟的組成從頭到尾或從高到低的疊加。同時也可以根據說明對象的不同狀態分割成“靜態”“動態”兩個板塊,然後動靜疊加。既注重了“核舟”的細部特徵,也還原了“核舟”的“原貌”。學生就能從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式欣賞到藝術品“核舟”的美。

總之,在教學,靈活運用“分割“”疊加“,能充分挖掘教材,能保持教材的整體性,能讓學生更全面更準確把握文章內容,瞭解事物特徵。

  《核舟記》課堂教學反思【三】

八年級的教材編排與七年級的有所不同,文言文不再是每一單元有一篇,而是把文言文集中到五六兩單元。這學期我們先學習的是第五單元,《核舟記》是第五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也是本單元中最長的一篇,共六段,其中第二至四段是主要部分也是要求背誦的部分。考慮到《核舟記》是一篇自讀課,我想到了長文短上,精心設置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整體感知;二、理清思路;三、重點文言字詞、句用練習題體現,通過課件展示;四、主體部分(2—4段)的學習以及背誦指導。

其中第三個環節是重點,但面太大,一點一點梳理下來,枯燥又費時。於是用練習的方式呈現,會的自行解決,有疑問的再重點講解,有針對性,同時目標又能落實。

第四個環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本文是說明性文章,介紹一工藝品,本就有些枯燥,何況還是學生不熟悉的文言文,而且還要求背誦。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快速地感知,形象地理解,進而背誦呢?

在第2-4段學習中,我根據相應的段落的具體情況,採取了不同方法讓學生巧妙地背誦,背誦效果很好。具體做法爲:

第2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首先了解結構方位介紹順序。這一部分是從核舟的整體到核舟的船艙部位,具體來說,從核舟的整體(長——高——中)——局部的小窗——啓之——閉之——右刻——左刻來練習背誦,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背誦,取得了功倍事半的效果。

第3自然段,學生容易對蘇軾和黃魯直二人的動作神態及相互的方位配置產生了混淆,爲此,我引導學生三人一組,首先疏通段落的文意,然後三人配合模仿相互的動作神態,把無形的文字語言轉化爲有形的動作演示語言,然後根據有形的動作、神態進行背誦,尤其是注意兩個人的手的相互位置動作,膝的相互位置,這樣就解決了蘇軾和黃魯直的雙手的左右和兩個膝的左右的混淆的難點,從三人配合模仿動作,再到要求每個人描畫三人的動作、神情,既而按照畫面的神情動作進行復述,乃至背誦,這樣就事倍功半地解決了這一段的背誦的難點,也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4段背誦的難點是兩個舟子的動作的配置,也是出現左右混淆的問題。爲此我引導學生首先把兩個人的左右位置及其左右手的動作相互關係理清,如兩個舟子是從右邊到左邊的順序來介紹,右邊的舟子是從左手到右手,左邊的舟子是從右手到左手,這樣就形成了總體是從右邊舟子到左邊舟子,具體的兩個人的手是從“左——右——左”的結構形式,這樣背誦就省力多了。

課堂上,學生積極活躍,教師引導周密,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最重要的是學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速度快多了,而且學得很開心。通過這節課,我深刻認識到了教師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深入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