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宋史 > 《宋史》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宋史》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隱逸中

《宋史》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王樵 張愈 黃晞 周啓明 代淵 陳烈 孫侔 劉易 姜潛 連庶 章詧 俞汝尚 陽孝本 鄧考甫 宇文之邵 吳瑛 松江漁翁 杜生 順昌山人 南安翁 張舉

王樵,字肩望,淄州淄川人。居縣北梓桐山。博通羣書,不治章句,尤善考《易》。與賈同、李冠齊名,學者多從之。鹹平中,契丹遊騎度河,舉家被掠。樵即棄妻,挺身入契丹訪父母,累年不獲,還東山。刻木招魂以葬,立祠畫像,事之如生,服喪六年,哀動行路。又爲屬之尊者次第成服,北望嘆曰:"身世如此,自比於人可乎!"遂與俗絕,自稱贅世翁,唯以論兵擊劍爲事。一驢負裝,徒步千里,晚年屢遊塞下。畫策幹何承矩、耿望,求滅遼復仇,不用。乃於城東南隅累磚自環,謂之"繭室"。銘其門曰:"天生王樵,薄命寡智,材不濟時,道號'贅世'。生而爲室,以備不虞,死則藏形,不虞乃備。"病革,入室自掩戶卒。治平末,職方郎中向宗道知淄州,訪繭室,已構屋爲民居。得樵甥牟氏子,乃知改葬。因而即其地復作繭室及祠堂,刻石以記之。

張愈字少愚,益州郫人,其先自河東徙。愈雋偉有大志,遊學四方,屢舉不第。寶元初,上書言邊事,請使契丹,令外夷相攻,以完中國之勢,其論甚壯。用使者薦,除試祕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顯忠而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爲置青城山白雲溪杜光庭故居以處之。丁內艱,鹽酪不入口。再期,植所持柳杖於墓,忽生枝葉,後合抱。六召不應。喜奕棋。樂山水,遇有興,雖數千裏輒盡室往。遂浮湘、沅,觀浙江,升羅浮,入九疑,買石載鶴以歸。杜門著書,未就,卒。

妻蒲氏名芝,賢而有文,爲之誄曰:"高視往古,哲士實殷,施及秦、漢,餘烈氛氳。挺生英傑,卓爾逸羣,孰謂今世,亦有其人。其人伊何?白雲隱君。嘗曰丈夫,趨世不偶,仕非其志,祿不可苟,營營末途,非吾所守。吾生有涯,少實多艱,窮亦自固,困亦不顛。不貴人爵,知命樂天,脫簪散發,眠雲聽泉。有峯千仞,有溪數曲,廣成遺趾,吳興高躅。疏石通逕,依林架屋,麋鹿同羣,晝遊夜息。嶺月破雲,秋霖灑竹,清意何窮,真心自得,放言遺慮,何榮何辱?孟春感疾,閉戶不出,豈期遂往,英標永隔。抒詞哽噎,揮涕汍瀾,人誰無死,惜乎材賢。已矣吾人,嗚呼哀哉!"

黃晞,字景微,建安人。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遊,自號聱隅子。著《歔欷瑣微論》十卷,以謂聱隅者枿物之名,歔欷者嘆聲,瑣微者述辭也。石介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晞走匿鄰家不出。樞密使韓琦表薦之,以爲太學助教致仕。受命一夕卒。

周啓明字昭回,其先金陵人,後佔籍處州。初以書謁翰林學士楊億,億攜以示同列,大見歎賞,自是知名。四舉進士皆第一。景德中,舉賢良方正科,既召,會東封泰山,言者謂此科本因災異訪直言,非太平事,遂報罷。於是歸,教弟子百餘人,不復有仕進意,里人稱爲處士。轉運使陳堯佐表其行義於朝,賜粟帛。仁宗即位,除試助教,就加廩給。久之,特遷祕書省祕書郎。改太常丞,卒。啓明篤學,藏書數千卷,多手自傳寫,而能口誦之。有古律詩、賦、箋、啓、雜文千六百餘篇。

代淵,字蘊之,本代州人。唐末,避地導江,家世爲吏,有陰德。淵性簡潔,事親以孝聞。受學於李畋、張達。年四十,鄉人更勸,舉進士甲科,得清水主簿。嘆曰:"祿不及親,何所爲耶?"還家教授,坐席常滿。安撫使舉鳳州團練推官,不就。知益州楊日嚴又薦之,遂以太子中允致仕。謝絕諸生,著《周易旨要》、《老佛雜說》數十篇。田況上其書,自太常丞改祠部員外郎。晚年日菜食,巾褐山水間,自號虛一子。長吏歲時致問,澹然與對,略不及私。嘉祐二年九月,有疾,召術士擇日,雲"丙申吉",頷之,是日沐浴而絕。

陳烈字季慈,福州候官人。性介僻,篤於孝友。居親喪,勺飲不入於口五日,自壯及老,奉事如生。學行端飭,動遵古禮,平居終日不言,御童僕如對賓客。裏中人敬之,冠昏喪祭,請而後行。從學者常數百。賢父兄訓子弟,必舉烈言行以示之。

嘗以鄉薦試京師不利,即罷舉。或勉之求仕,則曰:"伊尹守道,成湯三聘以幣;呂望既老,文王載之俱歸。今天子仁聖好賢,有湯、文之心,豈無先覺如伊、呂者乎?"仁宗屢詔之,不起。人問其故,應曰:"吾學未成也。"公卿大夫、郡守、鄉老交章稱其賢。嘉祐中,以爲本州教授,歐陽修又言之,召爲國子直講,皆不拜。

已而福建提刑王陶言其爲妻林氏所訟,因詆烈貪詐,乞奪所受恩。司馬光爲諫官,率同列爭曰:"臣等每患士無名檢,故舉烈以厲風俗。烈平生操守,出於誠實,雖有迂闊不合中道,猶爲守節之士,當保而全之。若夫婦不相諧,則聽之離絕,毋使節行之士爲橫辱所挫。"陶說遂不行。

元祐初,部使者申薦之,詔從其尚,以宣德郎致仕。明年,復教授本州。在職不受廩奉,鄉里問遺絲毫無所受;家租有餘,則推以濟貧乏。卒,年七十六。

孫侔,字少述,與王安石、曾鞏遊,名傾一時。早孤,事母盡孝。志於祿養,故屢舉進士。及母病革,自誓終身不求仕。客居江、淮間,士大夫敬畏之。

劉敞知揚州,言其孝弟忠信,足以扶世矯俗,求之朝廷,呂公著、王安石之流也。詔以爲揚州教授,辭。敞守永興,闢入幕府,亦辭。英宗時,沈遘及王陶、韓維連薦之,授忠武軍推官、常州推官,皆不赴。

少與安石友善,安石爲相,過真州與相見,侔待之如布衣交。卒,年六十六。

初,王回、王令、常秩與侔皆有盛名,回、令不壽,秩爲隱不竟,唯侔以不仕始終。

劉易,忻州人。性介烈,博學好古,喜談兵。韓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論》,授太學助教、幷州州學說書。不能屈志仕進,寓居於虢之盧氏,習辟穀術。趙抃復薦其行誼,賜號退安處士。易作詩,琦每爲書之石,或不可其意輒滌去,琦亦再書之。尹洙帥渭,延致尊禮,狄青代洙,遇之亦厚。治平末,卒,琦作文祭之雲:"剛介之性,天下能合者有幾?淵源之學,古人不到者甚多。"其敬之如此。熙寧察訪定戶役,詔易家用處士如七品恩,得減半,示優禮雲。

姜潛,字至之,兗州奉符人。從孫復學《春秋》。用田況舉召試學士院,爲明州錄事參軍。以母思鄉求致仕,敕過門下,知封駁司吳奎封還之,而與韓絳共上章以薦,徙兗州錄事參軍。從奎闢鄆州教授,奎升堂拜其母,又薦爲國子直講、韓王宮伴讀。謁宗正允弼,吏引趨庭,潛不答,呼馬欲去,遂以客禮見。

熙寧初,詔舉選人淹滯者與京官凡三十七人,潛在選中。神宗聞其賢,召對延和殿,訪以治道何以致之,對曰:"有《堯》、《舜》二《典》在,顧陛下致之之道何如。"知陳留縣,至數月,青苗令下,潛出錢,榜其令於縣門,已,徙之鄉落,各三日無應者。遂撤榜付吏曰:"民不願矣!"錢以是獨得不散。司農、開封疑潛沮格,各使其屬來驗,皆如令。而條例司劾祥符住散青苗錢,潛知且不免,移疾去,縣人詣府請留之,不得。家居卒,年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