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孟子的思想精選

孟子的思想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孟子是中國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爲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孟子的思想,歡迎閱讀與收藏。

孟子的思想精選

孟子的思想

1、仁政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爲仁政學說,成爲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愛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認爲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其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爲本”,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反對兼併戰爭,認爲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認爲“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爲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2、民本思想

(1)經濟

孟子主張要“制民之產”和減輕賦稅,給人民以物質上的保障,明確指出“民之爲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人民沒有一定的產業,就不會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那麼他們爲了生存下去就會不擇手段,爲所欲爲,“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孟子認爲要“制民之產”,首先要使百姓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不違農時地進行耕種。“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同時,面對當時繁重的賦稅,孟子主張“省刑罰,薄賦稅”,認爲統治者只有減輕對民衆的奴役和剝削,使民衆生活穩定,民衆纔會服從統治,社會纔會安定。

(2)政治

①君民關係:主張“民貴君輕”,指出人民纔是最根本的。他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並對此進行論證:“是故得乎丘民而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這是說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保證政治的穩固。土穀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設立纔有意義。如果國君無道,危及國家的存在,那就應該換掉國君;如果祭祀很周到,還發生旱澇災害,就應該廢除社稷。唯有人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不能喪失,所以人民是國家的根本。

②民意即天意:他引用《太誓》語“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強調民意即天意。國君的權力是“天與之”,“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只有順應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統一天下。主張限制君權,認爲從聖人到民都是同類,人在“類”的面前一律平等。“聖人之於民,亦類也”,“聖人,與我同類者”,“堯、舜與人同耳”,他認爲人人皆可以爲堯舜。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論證了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的觀點;極力反對爲人君者大肆擴張並濫用自己的權力,主張從階級的利益出發,對此加以適當地限制,“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主張君主與臣民之間在人格上的對等,“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③管理內政:孟子認爲,無論選拔人才還是殺人,國君都要尊重民意,並非以國君的意向爲標準,而是以國人的意向爲依據。人民的意向是國君決策的主要依據。“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在對外政策中,孟子也堅持了民本思想。齊國攻打燕國大獲全勝後,齊宣王問孟子是否該吞併燕國。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吞併別的國家也要看那個國家的人民是否歡迎這樣做,他充分認識到了只有順應民心,才能達到真正的統一。

④與民同樂:國君要使老百姓敬愛自己,歸附自己,必先愛民;憂民之憂,樂民之樂。當齊宣王問孟子,爲什麼他的狩獵場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爲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還以爲小。孟子道出原因:因爲文王的狩獵場“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而齊宣王的就不能,“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與民同樂,被認爲是一個賢明君主的必備素質。孟子認爲“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種思想,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時,歷史也證明只有真正做到“與民同樂”者,纔會得到人民的愛戴,而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滅亡。

3、倫理思想

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重義輕利、仁者愛人、以德治國以及重視個人修養等思想,並在人性上作了獨立的'發揮,使儒家學說更加系統化。認爲人類存在着一種天賦的、共同的、善良的本性。人性有四心,即所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和仁、義、禮、智相結合,構成道德之“四端”(四種萌芽),認爲人生來就有四種道德品質。人之所以爲人,就在於人有天生的善良本性。但人的天賦本性,在後天是可以改變的。認爲“良知”“良能”或“良心”,是人性的根源,是人的最高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本能,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爲的主宰,人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評價、道德選擇、道德判斷、道德責任都本能地由它發出。聲、色、貨、利的引誘和腐蝕,有可能矇蔽人的“良心”,使人喪失本心,因此,人們應“清心”“寡慾”“求其放心”“明道”“集義”“養吾浩然之氣”。要“反身而誠”“存心”“養性”“盡心”“知性”“知天”,做到“至誠”“知天”便是達到了至善的道德境界。認爲作爲一種爲人處世的原則和道德教育,只能講義,不能講利。斷言,如果“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但並不反對統治者要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相反,主張“制民之產”,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滕文公上》)的著名觀點。反對墨家的“兼愛”,也反對楊朱的“爲我”,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人和人之間的“五倫”關係,並確立了處理“五倫”關係的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認爲,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爲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爲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孟子倫理思想以性善論爲基礎,以良心論爲核心,構成了比較系統的倫理思想體系,對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發展,特別是對宋明理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把天想象成爲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爲天的本質屬性,認爲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源頭。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爲基石的。

關於天人關係,孟子認爲天與人二者是相通的。從天的方面來說,天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一切都是由天決定的。從人的方面來說,不僅人的善性來自天賦,而且人心的思維功能也是天所賜給的。人心具備天的本質屬性,只要儘量發揮、擴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認識天。

孟子極力追求盡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爲了達到這種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養的方法和認識論的思想,強調主體的自覺、向內追求,認爲如果達到了這種境界,可以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5、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孟子認爲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還不如好的教育。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須輔以善教,這是因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從“性善論”出發,孟子闡述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認爲,人性本善,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這四者是仁義禮智的四端,因此,人具有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孟子·告子上》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說明人之善性是天所賜予的,仁義禮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但這只是一種善端,人之賢愚,決定於對這種先天的善性能否存而養之,擴而充之。如果自暴自棄,就會失掉這種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發揚天賦的善端,因此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學習,就可以成爲聖人,“人皆可以爲堯舜”。由此可見,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2)教育目的和內容

(1)教育目標:培養“君子”“聖賢”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君子”“聖賢”“大丈夫”以德爲主,德才兼備。《孟子·滕文公下》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此,孟子指出了培養目標——“大丈夫”的主要標準:富貴不能亂我之心,貧賤不能變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節。這就是說,一個能自覺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人,一定要經得起富貴、貧賤、暴力的考驗,把封建的道德意識轉化爲自己的堅定信念。孟子明確概括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目的——“明人倫”。《孟子·滕文公上》說:“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具體來說,“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後世稱爲“五倫”,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的。

(2)中心內容:“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倫理道德爲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之義爲倫理道德的基礎,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

孟子的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的思想,成爲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爲孔孟。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又字子車、子居(待證實)。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爲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爲孔孟之道。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併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爲多數學者所採用。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孟子本爲魯國三桓之後,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爲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作文

孟老師是我們的語文老師,我的習作也是他精心栽培出來的,老師因爲知識淵博,又姓孟,所以,很多人都稱他“孟子”。

開學時,孟子向女生保證,如果沒犯很大的錯誤,他絕對不管我們,他說我們上了五年級自控力強,所以相信我們。

孟子的每節語文課都會給我們講習作,他是作家,爲了自己的學生,放棄了自己的寫作計劃,每天幫我們批改作文,發表作文,教我們怎樣生動、形象地描寫一個人,怎樣……

在學習方面的嚴格,我們已經領教過了,但他總能給犯錯的學生一次改正的機會。記得那一次,我在宿舍和陳心誼講話,被鄒級長抓到了,而且全校通報。就在第二天早晨,孟子慢慢地走進教室,輕輕地說:“陳心誼和廖思雅,你們跟我來一趟辦公室。”我們倆個當時嚇得瑟瑟發抖,慢吞吞地跟着孟子走進靜得嚇人的辦公室,我的眼淚已經不由自主地落了下來,那一顆顆眼淚,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寶石,我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不敢靠近孟子!

“知道我爲什麼叫你們來辦公室嗎?”孟子說話時的眼神很溫和,不像我想象的那樣像殺人的眼神。

“知……知道……道……”我邊抽泣邊說道,“我們……中……午睡覺時講話……被……批……了!”

“廖思雅,你一第次哭時,我就知道你的班級集體感很強,從那以後我就知道,你會改掉以前所有的壞習慣,努力做一個優秀的自我……”孟子的語氣很平和。

孟子繼續說:“陳心誼,我一直覺得你是個文靜優秀的孩子,這次,我就不在班級說這件事情了,希望你們兩個能知道我的用意!”

我們慢慢回到了教室,從那以後,我不僅知道了在宿舍怎樣安靜睡覺,不打擾他人睡覺,還懂得了怎樣學會寬容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