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漢學”與“國學”的區別

“漢學”與“國學”的區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何爲“漢學”?何爲“國學”?小編爲大家解說:

“漢學”與“國學”的區別

日前,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ce)攜帶《曹寅與康熙》等新書來華舉辦首發式,並在多所高校進行講座,所到處既有諸多學者爲其站臺,更有大批學生前來聽講,在學界和媒體引發新一輪“漢學熱”。但“漢學”當熱,然不可將之混同爲“國學”。

漢學(Sinology)是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學者研究和介紹中華文化的學問,歷經遊記性漢學、傳教士漢學、學院派漢學,以及側重研究中國現實問題的“中國學”(Chi-na Studies)等幾大階段,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面對中國浩瀚的文化和複雜的現實,漢學家們皓首窮經,著書立說,既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也帶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寫了世界的文明進程。比如,歐洲“啓蒙運動”就深受來華傳教士介紹的儒學的啓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前夕閱讀的則是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的名著《美國與中國》。

不過,中國學界對漢學的追蹤和介紹僅有100多 年的歷史,且忽冷忽熱,不成系統。其中,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國內曾分別興起一股“漢學熱”,原因是這兩個時段中國社會變動劇烈,思想爭鳴活 躍,國人迫切希望通過漢學來了解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以及中華文化的。此次史景遷訪華引發的新一輪“漢學熱”,則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時代背景下, 國人試圖藉助漢學對自己國家崛起和文化復興進行的一種心理上的印證和調適。

不 難看出,漢學不僅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樑,還是中華文化反觀自身的'鏡子。通過漢學,中華文化既能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也能瞭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態 中的方位和價值。因此,中國有必要資助各國漢學研究,尤其是應系統地對漢學進行歷史梳理,動態跟蹤,名著翻譯,甚至可以像編纂《儒藏》、《道藏》一樣集成 大部頭的《漢藏》,藉以進一步促進中華文化的自我省察和海外傳播。

然 而,漢學雖有重要價值,但亦不可無限拔高。迄今爲止,在中國尚未有一本人人必讀的漢學著作或一位家喻戶曉的漢學大家——就像中國學界雖然研究西方哲學百餘 年,但從未產生過一位研究西方哲學而在歐美國家享有卓越聲譽的哲學家一樣。因爲,漢學在本質上是一種“西學”,是西方人用西方價值觀念、學術範式來研究中 華文化的學問。對漢學家而言,中華文化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客觀對象,就像實驗室的試驗品或博物館的展覽品一樣,很難內在於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 很少負有弘揚和光大的責任感。

但是,中國人註定做不了中華文化的旁觀者。因爲,千百年來積累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化,亦即通常所說的國學,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正如國學大師章太炎所言:“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學者,須對國學有一種“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否則,遺失國學就等於拋棄了傳統,丟掉了根本,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整個國家和民族就會得歷史失憶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 人遺憾的是,百餘年來中國人一度迷失國學,崇拜西學,形成了一種與“西學心態”互爲表裏的“漢學心態”——前者指試圖以西學取代國學,後者指像漢學家一樣 把國學僅視爲學術研究的對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體驗並證成國學的優美價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國學界還出現了以獲得外國漢學獎項爲榮,以邀到一兩個二流漢 學家參加學術會議爲耀,甚至是“國學家”和“漢學家”互爲“代銷商”,彼此吹捧,共謀學術名望乃至經濟利益的灰色學術現象。

上 述現象的實質是國學的“漢學化”,如任其發展下去,國學將會變成一種“在中國的漢學”,而漢學乃至西學則會變成“在中國的國學”。中醫的可悲結局就是前車 之鑑。中醫本是“國醫”,自有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但幾十年來卻拼命用西醫的“科學”理論和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結果適得其反,屢屢被西醫宣佈爲“僞 醫學”。

漢學當熱,但不能將之混同爲國學,更不能以之取代國學。今年是以1814年法國法蘭西學院設立漢學講席爲開端的“學院派漢學”誕生200週年,我衷心祝願漢學能早日成爲國際顯學,更希望中國能大踏步復興自己的國學,同時熱烈歡迎海外漢學回家,使自己成爲世界漢學的中心——正如民國時期史學大家陳垣先生所說:“現在中外學者談論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日本如何,沒有提到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