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精編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精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導語:《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精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精編

  《三國演義》成語

懊悔無及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只着數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無及。”

傲慢少禮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自襄陽趕劉玄德不着,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

傲睨得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原來曹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議。”

傲睨自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簡雍在城下喚門。(劉)璋令開門接入。雍坐在車中,傲睨自若。”

安身之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得荊州爲安身之地。”

不成體統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

寶刀不老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忠(黃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倍道而進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一擊可擒也。”

不置褒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嘗造花園一所;造成,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

門上一‘活’字而去。”

龍肝鳳腦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備聞公將去,如失左右手。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

龍肝鳳髓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備聞公將去,如失左右手。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

一臂之力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不出所料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出言不遜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名不虛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探囊取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呼風喚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赤膊上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大仁大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至於劉琮降(曹),豫州(劉備)實不知;且又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抵足而眠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周瑜)曰:‘久不與子翼(將*)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詭計多端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緒曰:‘維詭計多端,詐取雍州。’”

鼓角齊鳴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緩兵之計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孔孟之道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鬆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

寬以待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

老弱殘兵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城中無糧,可發老弱殘兵並婦人出降;彼必不爲備,我既以兵繼百姓之後出攻之。”

悶悶不樂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

萬死不辭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曰:‘適間賤妾曾言,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笑容可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琴。”

心術不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宮日:‘汝心術不正,我故棄汝!’”

忍辱偷生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止因未與將軍一訣,故且忍辱偷生。”

身在曹營心在漢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五回

怒目而視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能征慣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賠了夫人又折兵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威風凜凜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回:“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休聲美譽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慼,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爲萬世統。”

削鐵如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

招兵買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於是遂起軍往汝南駐紮,招兵買馬,徐圖徵進。”

天愁地慘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

推誠相見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土雞瓦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隱介藏形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

無名小卒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

物傷其類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引虎自衛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有機可乘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時伐之,更等何時?”

  《三國演義》人物故事:

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

怒鞭督郵(張飛督郵)

溫酒斬華雄(關羽華雄)

三英戰呂布(劉備關羽張飛呂布)

連環計(王允貂蟬董卓呂布)

三讓徐州(陶謙劉備)

淯水之戰(曹操典韋張繡胡車兒曹安民曹昂)

轅門射戟(呂布劉備紀靈)

煮酒論英雄(曹操劉備)

過五關斬六將(關羽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

千里走單騎(關羽曹操)

古城相會(劉備關羽張飛趙雲)

官渡之戰(曹操袁紹)

三顧茅廬(諸葛亮劉備)

大戰長阪坡(趙雲張飛)

舌戰羣儒(諸葛亮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程秉嚴畯)

羣英會(蔣幹周瑜曹操)

草船借箭(諸葛亮魯肅曹操)

火燒赤壁(周瑜曹操諸葛亮)

三氣周瑜(諸葛亮周瑜)

割須棄袍(曹操馬超)

截江奪阿斗(趙雲張飛孫尚香周善)

定軍山之戰(黃忠夏侯淵張郃)

敗走麥城(關羽關平潘璋馬忠孫權)

白衣渡江(呂蒙)

火燒連營七百里(陸遜劉備)

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備)

七擒孟獲(諸葛亮孟獲)

失街亭(馬謖王平司馬懿張郃)

空城計(諸葛亮司馬懿)

楊修之死(曹操楊修)

  《三國演義》主要缺陷: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比較有影響的瑰寶,以及列入了中國古代文學四大名著,但是它的缺點也不少。

首先是歷史的宿命循環論,如開頭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毛本中得到強化,還有作者極端蔑視黃巾軍起義,稱之爲“流寇”“反賊”,突出了作者的封建思想侷限性,還有各種封建迷信在其間如“孫策殺于吉”“關羽玉泉山顯聖”“左慈擲杯戲曹操”等,這都是在閱讀時應該剔除的封建糟粕,除了在原著中保留,其它改寫本基本刪除了這些東西。以及描寫方法的一些失敗“劉備長厚而似僞,諸葛多智近似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

在《三國演義》的教學和研究中,有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說《演義》“總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建國以來出版的幾種比較權威的文學史、小說史,大多如此敘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學史、小說史、辭典,仍然沿襲此說。以訛傳訛,實不可不辨。

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的說法,其實源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那份《三國志宗僚》。但這裏卻包含一連串的`錯誤:

第一,《三國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學者們並未仔細點數,只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四百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志宗僚》而言,也是不準確的。

第二,更爲重要的是,《三國志宗僚》大致抄錄自陳壽《三國志》目錄(包括紀、傳和附傳),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面的楊戲、諸葛喬、陳祗、衛繼、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渙、張範、涼茂、國淵、徐奕、何夔、邢顒、鮑勳、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面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鍾離牧、是儀、胡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

第三,同樣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志宗僚》,如蜀漢方面的陳式、鄧良、樊建、費觀、高翔、胡濟,曹魏方面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幹,東吳方面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沈瑩、張布、張悌、趙諮,其它政治集團的何進、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等,都是如此;至於《三國演義》虛構的許多人物,當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志宗僚》。

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之說乃是粗枝大葉的產物,完全是錯誤的。

那麼,《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我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辭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阿斗”、“後主”、“先主”等),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總共1230個。這些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有姓有名,總計大約1000人;極少數沒有姓名者,也與其它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係(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某些沒有姓名的過場人物,如那位因敲詐勒索而被張飛鞭打的督郵、水鏡莊上那位一見劉備便叫出其姓名的牧童、臥龍岡上那位不耐煩記一長串頭銜的清雅小童等等;至於一般的“使者”、“差役”、“軍士”、“侍女”之類,更不計算在內。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一共寫了1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0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