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談談孔子的學習之道

談談孔子的學習之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導語:孔子之所以能成爲聖人,在於他一直堅持學習,不斷進修。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孔子是如何的好學吧!

談談孔子的學習之道

在端正好學習態度的基礎上,孔子認爲好學的人還要“敏於事慎於言”。即一個善於學習的人,要在事上敏感果決,在言上謹慎平實。將事與言的表現納入衡量好學者的範疇是孔子好學觀的一大特色,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內在要求。

我們習慣將讀書學習與工作實踐看成兩個環節。在孔子看來,這恰恰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一般而言,學習者往往容易從書到書,對待事情並不積極,甚至認爲事情與學習無關,是學習之外或者學成之後的事,這是孔子反對的。孔子認爲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是實踐能力的鍛造,要從對待事情上勘磨檢驗。所謂“敏於事”是指對待事情果決明快。現在社會的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學習與實踐脫離,辦事能力極低。古人認爲,學習的效果與功夫反映在事情的'應對與辦理上。《易經》雲:“君子伺機而作,不俟終日。”就是指要抓住事情辦理的尺度與火候,不要等,馬上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敏於事的人也是一個有效率的人。

同時,孔子認爲,一個好學者要慎於言。儒家認爲,人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未必。同時說比較容易泛泛,所以言語上謹慎一些,就不會把話說大了。朱熹說,言常苦於有餘,行常苦於不足。即話容易說冒,做事難於做到位。而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常常需要考慮到事難行,故需敏;言易出,故需謹。慎於言,就不會不懂裝懂,也不會固步自封。如果語言上自滿,容易自己形成暗示,不會與時俱進。從而難以把學習當成日常的功夫。儒家主張“尊德性而道問學”,意即德性再高也要在日常中不捨問學。慎於言,要求一個善於學習的人要隨時保持謙虛。宋人有句雲,“辯道不如平氣”,即與其口沫橫飛爭高下,不如心平氣和,慎言敏行。二者可鑑修爲之高下。

所以,學習一定與實踐結合,要防止唯實踐而功利;如求學只爲事功,就很容易拋棄和忽略學習,一味在事功上求成。孔子說敏於事,是指對事的反應要敏捷而非事功要強大。同時,也要防止唯口頭而輕實踐。孔子說慎於言,則指不能以言帶行,言甚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