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許倬雲:中國古代王朝爲何存在盛衰週期

許倬雲:中國古代王朝爲何存在盛衰週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許倬雲:中國古代王朝爲何存在盛衰週期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似乎是一種週期。歷史學家眼中也有一種週期,他們認爲朝代由盛轉衰是一定的,開國時必定興盛太平,而這個朝代將要結束時,一定是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這兩個觀念中所說的“週期”,並不是一個必然的歷史規律,卻正好描述了一個政治共同體,將其當做一個複雜系統來看,它是如何逐漸失去自己的調節能力,以至於不能面對困難的。

許倬雲:中國古代王朝爲何存在盛衰週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說分合觀念。中國是很龐大的地區,各個地理區域天然條件不一樣,合在一起成爲一個共同體,必須是各個區域之間能夠互補而無衝突。朝代剛興盛的時候——通常是大亂以後,一個新的秩序出現了,各個地區可以重新調節,彼此形成互補的關係;在各地區之間協調與重新分配資源,也正是一個新政權的重要任務。建立一些新的交通網和新的管理制度,都是爲了要把若干互相沖突的地區,重新放在一個系統之內,這個調節的過程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比如說,漢代分裂以後,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構起一個南北之間相互協調的新秩序。漢代是東西方向的結合,物產和人力資源都是靠橫向的幾條大路和縱向的分支路線,將帝國結合爲一個整體。漢代崩潰以後,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導致南北分裂,各走各的發展路線。中間經過數百年的時間,其實南北的物產和人口配置都已經不一樣了,隋唐之間建立的大運河,就是重新結合南北的一個新的配套設施。

各區的核心與邊陲的關係,也因爲新的資源分配而有不一樣。秦漢的核心,是在於關中和中原的配合,隋唐也是如此。但是在宋以後,核心實際上在逐漸南移。北宋雖然中央政府在北方,但財富和資源都已經移向南方,甚至於南方人才也逐漸多了。這個南移的趨向延續不斷。南宋時代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國家的財力不但並未減少,反而比北宋時候更好些。“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到了明代,南北的差異更爲顯著。政府保持南北兩直隸作爲中央直轄的領土,在這南北兩個直隸之內,不分封任何親王。但實際上,北直隸是北京的外圍,大量的軍隊駐屯在這些地區,南直隸卻是財富的所在——經過大運河往北方運糧食,是北京建都後主要的糧食供應方式,明清兩代都如此。到清代晚期,沿海地區,華南和東南,都是支持國家的主要資源所在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取決於中央政府能不能有效地掌握各主要地區的資源。

  人才的選拔機制是否合理

再說盛衰週期。朝代剛起來的時候,似乎滿地都是人才;朝代結束的時候,人才都不見了。這並不是說天地生纔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分佈,而是有才之士能不能被吸收到國家的管理機構之中,以維持一個有效的管理體系。中國曆代的王朝都是帝國制度,而且中央集權的趨向一朝比一朝嚴重。也就是說,統治階層是一個密封的集團。在開國之初,功臣將相來自各方,成分是多元而複雜的,這些人才放在一起,又經過打天下的歷練,都是富有經驗的人物,他們的合作確實可以形成一個很強的團隊。一代、兩代過下去,功臣子弟成了紈絝,只知享樂,不會辦事。皇室集團本身是一個非常狹小的團體,再加上逐漸有了皇權傳嫡子的規矩,這個可以從中選擇領導的人才庫,就非常狹小了。皇權本身是不容挑戰的,於是,依附在皇權四周的權貴——包括宦官和寵臣,代表皇權統治整個龐大的國家。這個團體延續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也越小。固然中國有長期存在的科舉制度,理論上可以選拔全國最好的人才進入政府;不過,上面向下選拔人才,一定是挑最聽話的人。於是,雖然有新人進入這小圈子,兩三代以後,這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只是陳舊力量的複製品。他們不會有新的觀念,也沒有勇氣作新的嘗試。一個掌握絕對權力的小圈子,如果兩三代以後,只是同樣形態人物的複製,而兩三代之後隨着內外環境的改變,必定出現新的挑戰,這些領導者就不能應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