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國學常識與做人道理

國學常識與做人道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4W 次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道德教育。關於孝道、誠信的教育被廣泛宣傳,許多地方在少年兒童中推廣普及《弟子規》等,這些都是好事。這是涉及落實到行爲上的各種道德要求,是入門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也容易接受,容易見效果。這是古代講究的“德”。古時道、德有區分,道是指做人的基本原則,人生理想追求、價值觀等這些內容;德是指已經認識到的,道在行爲上的落實。從學習修養的步驟來說,總是從德入手,但不能只滿足於具體的“德”;特別對於從事國學普及和道德教育的人來說,更要有清醒的認識,要研究、探索如何引導受教育者從具體的德的踐行上升到對道的追求。

國學常識與做人道理

年輕人學國學有很多方法。現在在兒童中,很多地方推廣學習《弟子規》,這是比較成功,也是比較合適的。對於有點文化、有閱讀能力的人,我還是要提倡讀一兩本經典,哪怕是隻讀一本《論語》。關於經典有很多解讀,但這些解讀是否符合傳統經典的原意卻很難說,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去讀原文。當然,這實現起來有一些困難,例如繁體字、文言文的障礙等,尤其是文言文,能完全讀懂的人並不多。但我還是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讀經典,不需要太多量,從《論語》開始。經過對傳統文化100多年的批判,很多人對我們自己的文化都不太瞭解,現在需要補課,提倡讀一點經典。

讀經典是一個基礎,但並不是唯一的方式。第二個方式是從現實中學習。在古代,儒學的這種思想精神是影響所有人,指導生活實際的,已經成爲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汶川地震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蹟,每年評選的道德模範身上都能體現很多的傳統精神和美德。這是活生生的、現實的傳統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體現,是學習傳統、理解國學的最好教材

還有傳統的文學藝術作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都不是來自經典,而是來自文學著作、歷史著作,這些著作中都滲透了傳統文化精神。重要的是閱讀時要有一個目標,並不僅僅是爲了獲取知識而閱讀,增加知識固然重要,但增加知識的目的是學到做人的道理。有了這個目標,就可以有不同的途徑,根據喜好從文學作品、歷史作品或經典入手。

當然,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需要一批老師來指導,現在的'老師也都很年輕,沒有普及傳統文化教育。現在要將國學普及持久地做下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教育部門也好,民間學術文化團體也好,要注意教師的培訓。只有教師培訓好了,才能教育更多的人,向更多的人傳播和弘揚國學。

現在很多企業界精英對學習國學也有相當高的熱情,這是好現象。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這與傳統的價值觀存在衝突。那麼,企業家怎麼學國學,怎麼學傳統呢?傳統的價值觀能不能和如何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想,企業家經營企業,一定要遵守市場經濟規律,以贏利爲目標,這是肯定的。然而,就企業家個人的人生追求來說,他不應該侷限於市場經濟的狹隘眼光,把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當做唯一的目標。這樣做也是可能的。中國古代的儒商就講究社會責任,修橋補路,回報社會,不完全以個人利益爲最高追求。這個問題需要企業界的朋友們共同來思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