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多篇彙總)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多篇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導語:每當到了端午時分,大街小巷就成了快樂的海洋。好吃的糉子,激烈的龍舟競賽,有着中藥味兒的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還有雄黃酒、小香囊......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多篇彙總)

  篇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考慮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可以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現在,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不過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篇二: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每當到了端午時節,大街小巷就成了快樂的海洋。端午節也是我最愛的節日:好吃的糉子,激烈的龍舟競賽,有着中藥味兒的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還有雄黃酒、小香囊......

糉子是端午節的象徵,嘉興的五芳齋馳名中外,肉糉味道鹹鮮、豆沙糉子甘甜不膩,還有好吃的火腿糉子。我的外婆在端午節時還會做幾隻糉子給我吃,外婆先把豬肉切成大約五釐米的細條,用醬油、米酒浸泡一夜,糯米則用浸過肉的醬汁加鹽拌勻。包糉子的時候,外婆先把糉葉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之後,就是煮糉子了。1小時後香噴噴的談氏糉子就完成了,那味道真是令人難忘。

賽龍舟真熱鬧,所有人都跑去南湖邊看龍舟賽,萬人空巷。只見在遠遠的湖對岸有一排龍舟,龍舟中站着幾個大漢,他麼正活動着身軀,準備着馬上要開始的比賽。裁判一聲哨聲,幾十條龍舟一起進發,每一個選手都努力的划着,和着那鼓手的鼓點,努力的划着。那鼓手也認真的敲着鼓,鼓聲就像雷鳴一樣,震耳欲聾。幾條龍舟你追我趕,就像幾條巨龍在水上掠行。漸漸地那條插着白旗的龍舟在衆龍舟中脫穎而出衝在了最前面。岸邊也有許多人在爲他搖旗吶喊。正當大家都在爲“白龍”的優勢呼喊的時候,“藍龍”衝了上來。它“吼聲”更響,氣勢更足。“藍龍”上的勇士也更有精神頭。“藍龍”慢慢超了上來,但“白龍”不願那麼輕易地被趕超,鼓手更用力的擊起了鼓,勇士們也更賣力的划龍舟。“白龍”的支持者又振奮了起來,搖旗吶喊。這一次的龍舟賽,不到最後一刻是決不出誰是最後的贏家。最後“藍龍”最先奪標,衝過了終點,“白龍”的支持者頓時泄了氣。其實輸贏不是重點,重點是在看賽龍舟中的快樂心情。

端午節給我們帶來了那麼多歡樂,我們也要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有紀念屈原、紀念曹娥、紀念伍子胥等幾種說法。紀念屈原是最多的說法。據說,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人們每逢五月初五投五色絲糉子,以驅蛟龍。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

在我的記憶裏,這端午節就是端午節,快樂而有趣。

  篇三: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很喜歡端午節,因爲這是我的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雖然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我的家鄉地處河南南部的中原地區,按說是過北方形式的端午節,但由於我們這裏是山水相間,有北國小江南之稱,也就有了獨特的端午習俗,既吃糉子、戴香包、插艾葉、喝雄黃酒,又有北方少見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的龍舟賽。說道這裏,大家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來看看我家鄉的端午節呢?

家鄉民俗認爲,五月爲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

“五味草”。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雞蛋或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喝雄黃酒。

“孩子,端午節了!起牀咯!去洗洗臉吧!”“哦”我應答了一聲。剛洗完臉,就來到廚房找吃的。可倒黴的是,一來到廚房就給媽媽拉着幫忙裹糉子了。一開始我還不願意的,可是看着這些花花綠綠的材料,童心又起了!一會拿片裹糉子的竹葉,放點材料,一會拿着草繩綁呀綁,終於,在我的努力下,完成了我第一條糉子。吃完飯後,我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

於是,我便去河邊看賽龍舟。我拿着自己裹的糉子,一面吃一面走着去。端午節前幾天,他們就擺開了陣勢。龍泉湖兩岸,紅旗飄飄,彩旗獵獵。比賽那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龍泉湖兩岸,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江邊泊着兩條龍舟——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它們龍頭翹起,蓄勢待發。隨着一聲震天的鑼鼓響起,兩條龍舟幾乎在同一時間,同一秒鐘,向着同一的目標進發。船上鼓聲震天,船中坐着30名勇士,分列在船的兩側,每人手中緊握劃板,一鼓作氣。河岸上,觀戰的人羣高聲吶喊起來:“黃龍加油!”“青龍加油!”划船的勇士聽着這激情的吶喊聲,個個憋足了氣力,揮舞着劃板,身後激起的水花濺起一道道波瀾。寬闊的河面上,波濤滾滾,兩條龍舟劈江斬浪向着河對岸疾馳。一條百十米寬的河牀,不到五六分鐘的時間就橫渡過江。一場比賽下來,雙方不分彼此。那種緊張激烈、扣人心絃的競渡場面,令人們歎爲觀止。比賽結束後,誰都不願離開,大家站在岸邊回味着賽船的無窮樂趣……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羣衆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爲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端午節,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家鄉的端午節是我永遠的幸福快樂!

  篇四: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岳陽汨羅市屈子祠鎮屈子祠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爲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三個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爲頭端午,五月十五爲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爲末端午。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糉子、飲雄黃酒等。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

  篇五: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高手——媽媽。今天的早上,我跟媽媽學習包糉子。媽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裏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糉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一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媽媽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糉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

我和爸爸着兩隻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着鍋子,問媽媽:“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吃呀?”媽媽總會笑着說;“你們這兩隻‘小’饞貓!”“等等,等等”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