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高考作文不能違背平民教育理念

高考作文不能違背平民教育理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記者:我最近在您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國文學進入裝神弄鬼時代?》,引起爭議,而我讀此文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作文也進入這個時代了,你覺得有道理嗎?

高考作文不能違背平民教育理念

陶老師:您說的作文是學生平時的作文還是高考作文?

記者:應試作文,現在有的學生不關注現實,經常用裝神弄鬼的形式花樣,或者靠倒騰古人名言警句滿天飛,試圖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陶老師:現在學生要表達的真實想法和教育部門、老師的要求有一些脫節,不太能夠講真話。比如學生對所謂榜樣人物、主旋律之類東西其實有自己的認識,但真正想說的話不一定可以說出來。我們的教育常常是鼓勵人講假話的。

記者:我也有同感。我去年在中央電視臺節目的時候,有一句話被廣爲流傳作文的訓練成了一種撒謊的訓練。

陶老師:哈哈,這也不光是作文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在公開場合說的話和自己內心想說的話不一致,人格分裂導致話語分裂。而最最基本的分裂是我們的生存環境的分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全部是分裂的。

記者:是的,現在孩子的作文有兩套話語系統,一套給老師、應付考試的,一種是給自己寫日記、寫博客的。

陶老師: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實感,現在的情況是作文以及其他在公共場所流行的話語是虛假的;而真情實感只有在日記或者博克里面表現。

記者:您認爲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麼寫,對孩子的人格、審美標準、價值觀念的養成有影響嗎?我比較擔心,有一些孩子經常用另類的方式表達另類的想法。

陶老師:另類這個術語現在很流行,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應該是反主流、反潮流,張揚自己的獨立個性。但是我注意到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所謂另類雖然有些反主流的意味也就是不那麼官方化,卻沒有反潮流的意味我指的是市場主導的商業潮流。這表明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複雜性:主流常常不代表潮流。另外,我還注意到另類主要侷限在生活方式和消費(包括文化消費)的領域,政治上的和意識形態上的另類仍然是不允許的,年輕人好象也不怎麼關心政治。他們只要娛樂至死,只要娛樂領域有自由就可以啦。但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卻是政治自由。

記者:這樣來說,另類是個中性詞。

陶老師:是的,就看實質性的內容是什麼。

記者:葉聖陶有一個觀點,訓練學生作文是在訓練一種表達能力,是應用性文章的訓練,是受用終生的。在這個基礎上,天分好的成爲作家,不適合當作家的就做個普通的會寫文章的人。但最近幾年,青春文學寫手的炒作比較厲害,明星示範效應起作用了,孩子們都朝着文學寫作去了,基礎性的寫作被忽略了,您覺得呢?

陶老師:葉聖陶的觀念體現了一種平民教育思想,認爲中學甚至包括大學的教育,不是培養天才,着眼點是培養全民的語文素質,因爲基本的寫作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這和培養天才很不一樣。天才需要一種很偏或者很奇特的才能,一個天才常常在某個方面具有非常的天賦,而在另一些方面卻出奇地笨,其智力甚至不及一般人。天才的教育是畸形的,是不可能普及的,也沒有可供推廣的模式。但是基本的寫作能力的訓練卻是有基本方法的,是可以普及的。天才的教育沒有可操作的模式。現在的一些少年才子,像韓寒,不是現行的教育制度可以培養出來的。有一段時間,有人呼籲高考語文就考一篇作文。我覺得不合適。因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天才。如果培養天才可以這樣考。不摻入價值評價,我以爲現代教育是、而且只能是平民教育。

記者:所以說學生階段應該,還是着眼基本能力的訓練。

陶老師:是的,現代教育是平民化的,現在有些家長不按照現行的教育模式培養孩子,有些的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套方法是很個性化的,是不可能推廣的。劍走偏鋒。只能是個別的現象。

記者:您好像對今年的北京的高考題有自己的見解。

陶老師:我認爲出得不好,把自由發揮和隨意發揮弄混了。高考作文題一方面不能把思路限得太死,否則考生沒有自己發揮的餘地。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沒有限制,隨意寫。今年北京地區的作文題選擇的兩句詩因爲脫離了上下文根本不可能知道其準確的含義,怎麼理解都可以。當然,你也可以乾脆以春雨和落花爲題目叫學生寫一篇作文,乾脆不給題解。可是這個作文題偏偏給出了四個提示,而這四個提示互不關聯,莫名其妙,相當的無厘頭,象林長治的《Q版語文》中的選擇題差不多。這樣會搞得學生無從把握出題者的意圖,不知道怎麼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必然不倫不類。

記者:今年的很多高考的許多題目都表現出了詩意,您怎麼看?

陶老師:我想這種現象反映了一種對現有高考作文題的反思,出題者也希望題目更靈活一些。記得有幾年的作文是非常死板的,好象有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束縛學生的思路。

記者:如果考生文學功底深的話,對這樣的題目理解就比較容易,理工科的學生就覺得有點不好寫了。

陶老師:不一定。如果文體不限,應該對文理科的學生影響不大。比如有個題目是《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在題材、文體、文類方面都沒有限定,理科的學生也完全可以寫好。北京的題目既想讓學生髮揮,又給莫名其妙的限制,不三不四。當然,象《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這樣的題目,也比較容易套制和事先準備。現在中學生作文訓練很多,而且常常把一些文章背下來了。這些背下來的作文很容易直接套到《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這個題目上面。

記者:幾個人出題來面對全國的評析,實在是不容易。

陶老師:這是現在出題者面臨的一個矛盾和悖論:如果對學生的限制太死,那麼創造性受到限制;但是如果題目比較抽象、靈活,又很容易套作。

記者:有老師說,前幾年,北京的命題只給了會寫議論文的學生一定空間,您認爲呢?

陶老師:相對來講,議論文的普及性強,詩歌什麼的普及性差。但我更贊同不限定文體。

記者:文體意識淡化是時下學生中的突出特點,您覺得好不好呢?

陶老師:文體是人爲劃分出來的,所以是相對的。散文和詩歌的界限就不是很明確,所以有散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活的,文體的規範是死的.,不能讓死的東西束縛活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文體意識淡化或者跨文體寫作沒什麼不好。但是,淡化和跨的前提是對文體有基本的瞭解。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給學生灌輸文體意識文體理論,教給詩歌的特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寫,戲劇的特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寫,這樣的灌輸和訓練一直到大學。所以文體的淡化其實是返璞歸真,和根本不懂得文體爲何物是兩個概念。

記者:我最近連續發表了一些文章,如《作文創新要從規範開始》,和您的觀點有一些不同。三大文體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各自有內在的邏輯和章法,如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家在交流的時候,如果把這個順序和邏輯打亂,就沒有辦法交流了。而時下有些所謂的另類文體,如處方體、數學公式體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陶老師:章法和邏輯還不是一回事。邏輯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不管是選擇什麼文體,一個人要想把議論文寫好,邏輯不通是絕對寫不好的,因爲他思維混亂。但是章法是一些文章的結構、寫法上的傳統慣例,比如開頭怎麼開,起承轉合怎麼安排,這些東西我覺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先提出問題再一步步解決,但是先提出結論再一步步論證,其實是無所謂的。這就象寫小說,順序好還是倒敘好?沒有絕對的標準。

記者:最後請您回答兩個問題:學生如何對待作文?老師如何給學生出題考作文?

陶老師:對學生來說嘛,應該把寫作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人有思想感情要表達,自然要寫作文,所以作文不是強加的東西。

記者:對老師呢?

陶老師:我考大學的時候,差不多還是一篇作文定終身的那種。當時的命題方式,帶有一種明顯的精英教育傾向,它可能選拔出天才,但弊端也很明顯,很多人會因爲偶然性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我覺得現在今天這個時代,老師考學生的作文題目,太虛和太實都不好,體裁也不要太限制,意識形態色彩儘量弱化。關鍵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且是絕大多數的學生有話可說而且說真話。如果他說的是言不由衷的話,老師一眼就能夠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