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高考作文素材: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示例

高考作文素材: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高考作文是一種特殊的作文,既不同於文學創作,也不同於平常的作文訓練,帶有較大的規定性,具有突出的技巧性,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高考作文素材,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作文素材: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據說,在美國曆史上,曾有過這樣兩個人,一個是愛德華家族,其始祖愛德華是位滿腹經綸的哲學家,他8代子孫中出了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和1位副總統;而另一家族的始祖叫祖克,是個缺乏文化修養的賭鬼和酒鬼,他8代子孫中有300多名乞丐,7個殺人犯和60多個盜竊犯。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竟可以產生如此源遠流長的影響,這不禁使人想起“希望工程”中的兩句宣言: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1.給句中加點的字注音、釋義:

(1)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磚石墁地,成爲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種戶外的空間。

(2)在其他體系建築中,屋頂素來是不受重視的部分,除掉穹窿頂得到特別處理之外,一般坡頂都是草草處理,生硬無趣。

(3)在《詩經》裏就有“如鳥斯革,如?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

(4)至於樑、柱、枋、檁、門、窗、牆、瓦、檻、階、欄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戧獸、正房、廂房、遊廊、庭院、夾道等等。

答:

2.在下列句子的空格處填上適當的虛詞:

(1)因此,門窗的位置和處理都極自由,由全部用牆壁至全部開門窗,乃至 沒有牆壁 沒有門窗(如涼亭),都不妨礙負重的問題;房頂或上層樓板的重量總是由柱承擔的。

(2)斗拱的裝飾性很早就被發現, 在木構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在磚石建築上也充分應用,它成爲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3) 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 遵循着那些法式。

(4)我們若想用我們自己建築上的優良傳統來建造適合於今天我們新中國的建築,我們就必須首先熟悉自己建築上的“文法”和“詞彙”, 我們是不可能寫出一篇中國“文章”的。

答:

3.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

(1)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間屬於一家的關係。

(2)兩柱之間也常用牆壁,但牆壁並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

(3)建築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4)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

答:

4.根據課文內容,簡要說說什麼是中國建築中的詞彙和文法?爲什麼將其稱之爲詞彙和文法?

答:

5.根據你的體會,下面句子中需要着重理解的詞語是哪些?爲什麼?

(1)中國的建築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築體系。

(2)3500年來,中國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發展了這個體系的特長,不斷地在技術上和藝術上把它提高,達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輝煌成就。

(3)在木結構建築中,所有構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們外表形狀上稍稍加工,使成爲建築本身的裝飾部分。

(4)在這裏,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答:

6.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實踐和體會,對於自己的閱讀方法和閱讀過程要注意反思。請說說你是怎樣閱讀下面這兩段文字的?並和同學們交流,然後想一想,你的閱讀方法好處在哪裏?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1)斗拱:在一副樑架上,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在柱頭上加上一層層逐漸挑出的稱做“拱”的弓形短木,兩層拱之間用稱做“鬥”的鬥形方木塊墊着。這種用拱和鬥綜合構成的單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樑的折斷之可能的。更早,它還是用以加固兩條橫木接榫的,先是用一個鬥,上加一塊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頭挑出去承託上面其他結構,最顯著的如屋檐,上層樓外的“平坐”(露臺),屋子內部的樓井、欄干等。斗拱的裝飾性很早就被發現,不但在木構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並且在磚石建築上也充分應用,它成爲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2)屋頂在中國建築中素來佔着極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彎曲的,已如上面所說。當屋頂是四面坡的時候,屋頂的四角也就是翹起的。它的壯麗的裝飾性也很早就被發現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體系建築中,屋頂素來是不受重視的部分,除掉穹窿頂得到特別處理之外,一般坡頂都是草草處理,生硬無趣,甚至用女兒牆把它隱藏起來。但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匠師們很早就發揮了屋頂部分的巨大的裝飾性。在《詩經》裏就有“如鳥斯革,如?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詩經》開了端,兩漢以來許多詩詞歌賦中就有更多敘述屋子頂部和它的各種裝飾的辭句。這證明屋頂不但是幾千年來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並且是我們民族所最驕傲的成就。它的發展成爲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答:

7.“運用這‘文法’的規則,爲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彙’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文中的這個句子含有極其深刻而豐富的內涵,請你對就近的古代建築作一次調查,就其怎樣“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問題,寫一段簡短的介紹文字。

答:

8.閱讀別人的文章,不僅可以從中學習許多新穎的見解,不僅可以學到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而且有時候還可以從中發展新的研究的課題。這篇文章,由於篇幅的限制,作者有許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因而也留下了不少供你研究探討的空間。請你細細品味下面的語句,說說如果你是一個建築愛好者,對下面語句中提出的問題還可以怎樣繼續深入探討?

(1)在平面佈置上,中國所稱爲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這種建築物以及一些聯繫性的建築物,如迴廊、抱廈、廂、過廳等等,圍繞着一個或若干個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這種佈置中,往往左右均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這同一原則,也常應用在城市規劃上。

(2)在木結構建築中,所有構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們外表形狀上稍稍加工,使成爲建築本身的裝飾部分。例如:樑頭做成“桃尖樑頭”或“螞蚱頭”;額枋出頭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頭”或“菊花頭”;將幾層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橫木做成“三福雲”等等;或如整組的'斗拱和門窗上的刻花圖案,門環、角葉、乃至如屋脊、脊吻、瓦當等都屬於這一類。它們都是結構部分,經過這樣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裝飾的效果。

(3)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爲主要材料。

解析與答案

1.答案:(1)màn,用磚、石等鋪地面。(2)qión?lón?。本指天,此處引伸指中間高而四周下垂的屋頂。(3)?,huī,野雞。(4)戧,qiàn?,支撐斜脊的斜樑。

2.答案:(1)既……也……。並列關係。(20)不但……並且……。遞進關係。(3)無論……都……。注意:句中有“怎樣”任指性詞語,是“無條件關係”複句的特徵。(4)否則。前句正說,下句反說。

3.解析:運用比喻,是本文主要的說明方法之一。本題通過對文中精彩比喻的賞析,體會比喻說明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可把複雜抽象的道理說得簡單明白的特徵。

答案:(1)以弟兄關係來比喻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築與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的關係,形象地說明了它們屬於一個系統(大家庭),從而可見中國建築的影響力之大已超出了國家的界限。(2)以“帷幕”比喻牆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築中牆壁的作用:“隔斷內外”,“劃分內部空間”,而不擔負承重的任務。(3)以“文章”比喻建築,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壯觀的建築,用“小品”比喻小巧別緻的建築,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覺經驗,來體會建築規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瞭。(4)熱河普陀拉的窗子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窗子,一般讀者都沒有見過,三言兩句說不清,作者把窗子比喻成“一句話”,“內容”則是比喻窗子的功用, “詞彙”比喻窗子的形式,這便簡明形象地說明二者雖然形式不同,但解決的問題相同。

4.解析:這是本文說明的重點之一,文法和詞彙是比喻的說法,答題時要簡明地說出它們的比喻義。爲什麼將其稱之爲詞彙和文法,是要指出它們在中國建築中的作用。

答案:文法是指建築中的法式,也就是風格和手法,是世世代代沿用的慣例。詞彙,是指建築中諸如樑、柱、枋、檁、門、窗、牆、瓦等等構件。之所以稱之爲文法,是因爲“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築物和個別建築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係”;之所以稱之爲詞彙,是因爲它們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築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5.解析:這是一道主動閱讀能力測試題。閱讀時,能不能把注意力指向句子中表達重要信息的關鍵詞語,是衡量閱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誌。

答案:(1)是“獨特”一詞,這個詞引出了本文說明的中心,閱讀時要體會文章說明了中國建築的哪些特點?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特點?(2)重點在“技術上和藝術上”。下文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作者在這裏將其概括爲“技術上和藝術上”兩個方面,並且與下文提到的“結構性”和“裝飾性”相照應。(3)重點注意對下文有領起作用的“加工”“裝飾”等詞語,因爲下文正是具體說明進行了怎樣的加工,從而使其“取得了高度裝飾的效果”。(4)“可譯性”,這是領起下文的中心詞語。

6.解析:本題與上題一樣,都是主動閱讀能力測試題,所不同的是,上題側重在句子的範圍內,本題則擴大到段的範圍。閱讀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必須明白自己有沒有讀懂,而且要知道怎樣讀懂。前者是理解問題,後者是方法問題。這些都閱讀能力的基本之點。

答案:(1)閱讀本段文字的基本方法是劃分層次,在此基礎上概括層次大意。本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至“叫做‘斗拱’”,用下定義的方法,介紹了“斗拱”的結構。第二層至“樓井、欄干等”,說明“斗拱”在結構上的三個作用。餘爲第三層,說明“斗拱”的裝飾作用。

(2)閱讀這段文字同樣要運用劃分層次的方法,第一句點出本段的中心,“極其重要”表現在哪裏呢?第二層則通過中西對比,具體說明表現在“巨大的裝飾性”方面,第三層引用《詩經》及其他文人的詩文,證明屋頂的裝飾性是中國建築的特徵之一。通過這樣的閱讀,能夠把握文段的基本意義。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這一步,則遠遠不夠,還必須運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屋頂的裝飾性表現在哪裏呢?文中指出,“屋頂的四角也就是翹起的”,屋頂和出檐“如鳥斯革,如?斯飛”,“像翼舒展”。那麼屋頂爲什麼會作如是裝飾,它有什麼樣的含意呢?這就必須讀一下《詩經·小雅·斯干》:“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斯飛,君子攸躋。”對此,朱熹在《詩經集傳》中解釋說:“言其大勢嚴正,如人之竦立,而其恭翼翼也,其廉隅整飭,如矢之急而直也,其棟宇峻起,如鳥之警而革也,其檐阿華採而軒翔,如?之飛而矯其翼也。蓋其堂之美如此,而君子之所升以聽事也。”讀到這裏,我們便恍然大悟:原來屋頂的裝飾有着深刻的人文意義,它象徵“君子攸躋”,希冀屋子的主人“步步高昇”啊!經過這樣的探究,對這段文字的含意,不就理解得更深刻了嗎?

7.解析:建築所表達的“極不相同的情感”,也就是建築物所表達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建築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大土壤中生長、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寓意。對此,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進行考察,例如屋頂的設計:“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斯飛”,是爲了表達“君子攸躋”的美好祝福。此外古人還將“仙人”、“福獸”等造象置於屋脊上,雕於棟樑上,以追求“趨吉避凶”,祈求“如意吉祥”。滿人以蝙蝠爲吉祥之物,於是清朝貪官和?的私宅廊檐上刻有9999只倒置的蝙蝠,寓意“萬秋福到”。又如中國建築以色彩象徵“貧賤尊卑“:《禮記》:“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倉,士?。”《易經》:“天玄而地黃。”陰陽五行以黃、金二色代表大地,皇帝以此爲屋頂;清朝規定宮殿、陵廟可用黃色琉璃瓦;親王府用綠色琉璃瓦;民居用素色。紅色象徵中堅、莊嚴、尊貴,皇宮的檐柱、圍牆均是紅色。又如北京天壇,在天壇之圜丘壇第三層太極石上輕聲呼喚,能聽到四方傳來的回聲。這本是聲學原理應用於圜丘建築的精妙所在,卻附會上了封建禮教與神學的註釋。當一朝帝王在此祭天時,四方迴應猶如“昊天上帝”的“訓諭”,象徵天賦王權,而實質是強化帝王統治的正統權威。天壇迴音壁的象徵意義也是如此,在中央甬道的“三音石”上能聽到多重回音,所謂“人間私語天聞若雷”,表示出天帝與皇帝的“明察秋毫”。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不同的屋頂、匾額、楹聯,不同的佈局、結構、裝飾,等等,均有着不同的含義,象徵着不同的社會意義、等級制度。讀懂古建築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領悟比建築自身豐富得多的民族特色。

答案:略。

8.解析:這是啓示我們要用探究的觀念讀書。我們讀書不能只是吸收前人的經驗和知識,而且應該抱着審視和探究的心態讀書。所謂審視的態度,就是對前人和名人的東西不盲從,要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分析、判斷,去僞存真,去粗取精。所謂探究的心態,就是要探究前人和名人是怎麼探究的,研究他們探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他們的探究是否正確,是否已經窮盡真理。經常保持這樣的心態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答案:(1)這個句子需要探討的問題是:中國建築羣體的佈局,爲什麼“往往左右均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中國傳統建築羣體佈局採用中軸對稱的形式,其主要建築物位於中軸線上,而次要建築則對稱分列主要建築物的兩側。如明清故宮、北京四合院等,這吻合了“尊者居中”的儒家“禮”制)

(2)這段文字應當探究,中國建築的構件,例如昂嘴、脊吻、菊花頭、麻葉頭、三福雲、螞蚱頭等,爲什麼都取自然景觀中的物象?(中國建築古典柱式結構是從自然形態發展起來的,柱身像樹幹,斗拱像樹枝,因之自然形態的裝飾風格最爲突出,如菊花頭、麻葉頭、三福雲、螞蚱頭等,這樣的結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了我們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3)本段文字要探究的問題是:爲什麼其他地區的建築“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爲主要材料” ,而中國建築數千年來,始終以木料爲主要構材?(這裏有兩種全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因爲中國建築用石方法失敗。中國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欄等,大多鑿石爲卯榫,使其構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壓力而壘砌之。中國石匠也不知在兩石縫間墊以富於粘性而堅固耐壓之墊物,使兩石面完全接觸以避免因支點不勻而發生破裂。總之,注重木材,不諳石性,是建築材料落後的根本原因。另一種觀點則認爲,中國古代建築喜用木構而不用石材,這並不是技術問題,是社會文化現象,是受到《易經》的影響。“金、木、水、火、土”,“木”象徵春天、綠色、生命,用於給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磚、石,“此生歸無,可再生”,多用於爲死者修建陵墓、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