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鄉情隨筆散文(通用24篇)

老鄉情隨筆散文(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爲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鄉情隨筆散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老鄉情隨筆散文(通用24篇)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

正月初五按家鄉的年俗是“破五”,應該請竈神回家。這天晚上,由鄭大五附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小勇召集請客,所請對象是我們一個村委在省城工作和生活的其他三家:在省公安廳工作的李建軍一家、在鄭州市第11中學的李風豪一家和我們一家,按李小勇說法就是四家老鄉猴年聚會,暢敘鄉情友情,地點在他醫院附近的“蘇園大酒店”305房間。

按電話短信約定是下午6點在酒店匯合,可是,天不作美,下午下起了小雨,兒子有事沒去,是女兒5點三刻開車載我們夫妻去的。由於冒雨而行,女兒對路況不熟,本該20分鐘都應該到,結果耽誤到夜幕降臨後的6點半纔到酒店。當我們三口走進305餐廳包房時,其他三家都已在場,他們立即站起迎接我們入座。我定睛一看,李小勇的妻子、李建軍夫妻和李風豪4個大人我都認識,只有兩個帥小夥不熟悉。首先是面容白淨的李風豪很熱情地上前和我邊握手邊說:“懷俊哥,咱弟兄倆差不多有20年沒見了,你吃胖啦”,我連連點頭,他還立即介紹兩個男孩中個子較低的那位,說是他兒子,妻子因家中有位90多歲的岳母需照顧走不開,所以他爺兒倆今天當代表來了。李建軍夫婦也立即親熱地哥哥嫂嫂的叫着,並把他們的高個子兒子介紹給我們認識,我們也把女兒介紹給大家。最後東道主小勇妻子戴着眼鏡上前說:“懷俊哥,你還認識我嗎?我是和李小勇一家的”。看到她文質彬彬的樣子,不是她自我介紹,我真得一會兒想,馬上我接話說:“跟上次見到的你有區別,主要是以前沒戴眼鏡,今天我差一點兒認不出來”。正在說着,李小勇從外面走進包房,一看就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精神抖擻地和我們三位男士一一握手,和女士及孩子們拱手打招呼,然後讓大家入席,而且大家都讓我坐正中間主座席,推辭不掉,只好服從。從安排的座次看,以我爲中心(按正規我的位置是主陪席,現在安排是按老家的規矩,誰年長輩尊誰坐中間),左首依次是李風豪、李建軍、我女兒、風豪兒子、建軍兒子,右首依次是李小勇、我妻、建軍妻、小勇妻。原來多準備的兩個座位撤除(事先給我兒子和風豪妻留的),當我們問及小勇兒子時,夫婦向大家介紹,兒子正在澳大利亞的悉尼留學,春節沒回國,我們都爲他們有這樣優秀的兒子感到自豪。

待大家坐定上菜斟滿白酒紅酒之際,東道主李小勇首先舉杯發表開場白:“我和袁瑞蓮(他妻子)早就想請幾位老鄉在一起相聚,自從高中畢業1979年考上大學然後到鄭州鐵路中心醫院工作,一轉眼30多年過去了,老家也回去少,但是在座的幾位都是咱老家三個自然村先後奮鬥出來的有影響的文化人,我很關注。我是1983年來鄭州的,風豪你大概是1996年來鄭州的,建軍也來鄭時間不短了吧?懷俊哥是我們幾個學習的榜樣,1977年恢復高考後咱村第一個參加高考走出去的年輕人,後來經過努力,進步早,又當過縣鄉領導,非常不容易,對我們幾個後生影響很大。現在臨將退休來到孩子身邊工作,2012年春節後侄子路石來和建軍我們弟兄仨相聚過一次,今年加上風豪一家,咱們再聚一次,讓家屬孩子們也都交流熟悉一下,來,大家都舉杯喝杯慶新年的酒!然後我給各位敬酒。對面包房是我們大學的幾位同學聚會,我要參加一下。”他的一席話把大家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杯和他碰酒,能喝啥算啥,邊喝邊聊邊吃,三個晚輩的開車不喝白酒,以飲料代替。待他的酒敬了一遍,大家催他趕緊到那桌去應酬。

第二個敬酒的就是袁瑞蓮,她說:“我現在鄭州大學升達經貿學院教書,現在眼近視了,才戴眼鏡。我老家也是駐馬店的,西平縣呂店鄉人。和李小勇結婚後,在鄭州很高興先後認識了幾個老鄉。咱們都是從農村奮鬥出來的,上有老,下有小,都不容易。現在都在省城工作,作爲老鄉多聯繫,多溝通。今天大家難得一聚,都吃好喝好。”於是,她逐個敬酒一圈。接着,風豪、建軍分別敬酒一圈,我女兒是晚輩中年齡最大的,又在金水區委辦工作,這樣的場面見識較多,看我和她媽沒禮節性敬酒,她也站起說:“我代表俺3個晚輩不喝酒,但是喝水錶心意,認識老家的幾位叔叔嬸嬸很有幸,您沒都是俺學習的榜樣,也借花獻福,敬各位長輩們幾個酒”。於是,她也象徵性地敬了一圈。我妻子覺得女士中最年長,也輪流敬了一圈,最滑稽的事業非讓我陪着風豪、建軍兩老弟喝兩杯滿酒,不喝還不依不饒,逗得大家哄場大笑,好開心啊。最後,我看建軍妻和另外兩個男孩沒有再敬酒的意思,時間也不算早了,我就作總結性地給各位大人敬幾杯了事。

今天的喝酒不是目的,主要是圍繞在老家生活學習的往事展開話題的,很大程度上既回憶了我、風豪、建軍、小勇俺四個的家鄉和個人成長奮鬥及家庭的往事,又道出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現實生活幸福的對比回味。首先是袁瑞蓮提出我妻當建軍夫婦紅娘的往事,我妻就詳細地講述了建軍當年在部隊上軍校時家中父母給他已定親,女朋友是我當年在鄉中學當老師時教過的學生,我們西邊鄰村的,後來在村委當婦聯主任,和支書有染,被人發現傳到建軍耳朵眼兒以後悔婚,正好他現在的妻子賈先梅的姐夫在縣委辦和我是同事朱華偉,要委託我妻給小姨子介紹對象,我妻愛給人家說媒辦好事,一牽線搭橋,兩人就愛慕成親了,因我們已調外地工作,連家鄉的習俗請媒人吃魚的機會都省去了,後來,還是2005年朱告訴建軍的聯繫方式,我們來鄭州後才接上頭,吃頓飯,又到家認門。那時他們的小孩子還在上小學,現在已經在上海讀大學了,建軍也有志氣,早就在公安廳高速交警總隊當上處級警官,研究生文憑了。先梅也是鄭州農行一家的職員,一家人過上了幸福和美的生活。建軍對他曾經有過初戀直言不諱,不過承認沒有感情,父母包辦的。先梅插話說,聽說女方還到他家鬧,建軍的父母還是主張建軍和初戀對象和好,我說在老家沒聽說,因爲我離開老家也已30多年了。這個婚戀故事讓大家瞭解了他們的家庭組合過程,現在回憶起來感到十分溫暖,特別是他們的兒子聽起來會很新鮮。

我講述了建軍父親當赤腳醫生母親很能幹、他妹妹弟弟很聰明的種種往事,敘談了建軍小時候勤奮好學、吃苦能幹和當兵的坎坷經歷等給我的印象,詢問了他們一家的現狀,因爲我們兩家在老家是前後院鄰居,我輩之間關係都很好。妻子也不斷地插話補充和見證的一些關於他家的往事。我也分別講述了我對小勇、風豪、建軍三個小弟兄能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頑強不屈,努力奮鬥,走自己的路,成功地在省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事業有成,成爲家鄉人提起來都爲之感到自豪的嬌子而欽佩!當然,我也講述了現在我愛好網上寫作,總愛寫小時候自身經歷的往事,和現在每每回老家所見所聞所感,比如,我問他們是否還記得朱氏橋、代銷部、村醫張順青等,他們回答記得。我就舉例說:“像《難忘家鄉的朱氏橋》、《老家的代銷部》、《家鄉的石磨》、《老家的土屋》等散文或隨筆,目的就是記住生我養我的家鄉,老家的一草一木、一溝一河我都有感情,家鄉儘管很窮,可是她養育了我,我不能忘本。甚至我就講現在的筆名取名洪清河,就是來源於家鄉東邊的大洪河和南邊的小清河,儘管我的文章寫得不好,但是我以自己的拙筆目的是記住鄉愁,不忘鄉音,更不忘相鄰,也是給孩子們的傳承。我說完後,他們都表示贊成,也很有同感。

風豪講述了自己1979年考上師專,畢業先到楊埠高中後到平輿二高教書而不滿足現狀,曾經於1996年5月去正陽縣委看我(當時遭遇車禍右臂不能寫字在家休息),並提出讓我幫忙調正陽工作的往事歷歷在目,後來我沒答覆,他又找他同學的姐姐崔紅麗(當時是鄭11中英語教師,我老師的女兒)幫忙推薦,從縣城一下子調到鄭州第11中學,妻子從平輿酒廠也調到省城的坎坷經歷,表現了他追求上進、追求幸福的頑強拼搏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教子有方,兒子大學畢業後自己創業開公司,搞高科技產品,後生可畏。當面誇獎他兒子,兒子還很謙虛地說,我公司現在只十來個員工。我和建軍都鼓勵說,馬雲當年開公司人也不多呀,慢慢發展嘛!風豪還不忘當年我高中畢業當過他的老師的歷史,我卻說,只教你三個月,哄你們玩的。回想那時我還不到18歲,初次站講臺腿直打哆嗦,講不好話,算不上老師,可他堅持喊我老師。所以,我對他說,你選擇當老師這個職業對了,不但自己的孩子培養得優秀,還桃李滿天下,比當時你將軍我給你改行當幹部強,不要說當時我沒那個能力,就算有那個能力讓你當個鄉基層幹部,像我二弟在老家那樣,工資不高事不少,哪有你現在活的瀟灑快活呀?他連連點頭,是的是的,我大學同學聚會,都對我可尊重啦!我還向他打聽了崔紅麗、崔平生姐弟倆的情況,他說早都去深圳啦!

小勇結束對面的同學聚會後回來說,他的經歷比較單純,幾十年就在一所三甲醫院,沒啥好說的,重點講述了他堂弟我大妹夫更坎坷的人生經歷,從一名同樣是老家縣城的一名進修學校的教師,不滿足現狀,和同學1994年下海到後來去北京人大讀研究生、留京並一家人都轉到大興區安家落戶,現在也成爲一名在職的處級領導幹部,那是多麼地不容易呀!他很佩服他的堂弟有毅力、有韌勁、有幹勁,對家庭敢於擔當,孝心重,愛交際,善寫作,艱苦樸素,現在在讀博士學位。也佩服我大妹雖文化不高,但勤勞能幹、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敢於擔當,克勤克儉,孝順之極,連續幾年從北京大年初一回家陪老人過年,親朋好友去京招待從不嫌煩,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對他們的情況也比較瞭解,補充講述了妹夫妹妹的艱苦求索往事,袁瑞蓮也不時插話,對妹夫妹妹欣賞讚揚有加。

這樣的酒桌閒聊,不知不覺中3個小時過去了,因爲還正在過年,十幾個菜盤還剩餘很多,以至於吃主食時,只要了兩盤鍋貼,每人一個。酒足飯飽,大家感覺總還沒聊夠,總有說不完的家鄉話,誰也不說離席。女兒提議用微信建個老鄉羣,推舉我當羣主,我說洋玩意我剛學還不習慣,大家都主張讓孩子幫助教會,平時在網上聊,多聯繫。然後由女兒操作我的手機,加上每人的號碼,並建議我給起名,我聽風豪的建議,爲了區別其它,我們就註冊個”朱氏橋“吧,一來有紀念意義,二來誰也不會跟我們重名,大家一致同意這個意見。同時,互相交流儲存了對方的手機號碼,表示今後多交流。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還是我說,天下沒有不散的酒席,咱們今天散夥吧!建軍陪我們一家送上車,小勇陪風豪爺倆先上車,等我們都發動車上路,他們兩家才隨後離開酒店,出門時,連服務員都說我們是今晚他們最後一桌客人。

風停了,雨住了,女兒載我們夫婦沿原路返回。我在車上和她娘倆商量,今天的老鄉宴吃得多開心談得多開心啊,下次咱們也請他們來咱家坐坐吧,她們都同意,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哪!我們這一代,最小的建軍夫婦49歲,最大我們58歲,離老年退休都不遠了,經過幾十年的奔波奮鬥離開了家鄉,就和絕大多數國人一樣,不管你平時你回家鄉的次數多少,也不管你的地位高低,而你越老越會思念家鄉,因爲那裏是你的根。許許多多的時候,做夢總是會夢見家鄉,那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和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裏有你童年的歡聲笑語和艱苦生活的深深痕跡,有你少年求學和青年青蔥歲月的深深烙印,有你的玩伴同學和親友鄉鄰,你忘不掉、抹不去,它就像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永遠駐紮在你大腦記憶裏。

所以,我們作爲家鄉的遊子,要永遠記住熟悉的鄉音,濃郁的鄉情和縈懷的鄉愁,常回家看看,家鄉人想念我們呀!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2

時光苟延殘喘,無可奈何。無可奈何的又豈止是時光?

距離會阻斷卻不會泯滅。南北方的差距已讓我措手不及,措手不及到讓我吃一碗麪都會感到幸福。我不知道我在懷念什麼,是門前的小花園?是陽臺上曬太陽伸懶腰的貓兒?是滿樹的柿子兒棗兒?是那並不整潔的柏油馬路?是一個挨着一個的柴火垛?是那到了秋季會落葉的樹?對,我想他們。

懷念多於相見。我再也見不到她的春秋。那春:萬物復甦,小草調皮地從泥土裏探出頭來;各種鮮花爭先恐後地開着,像是要參加春的集會似得;值得一提的是那清鮮的油菜花,置身於黃色海洋,那種異樣的清香還是別有景緻的;不知道爲什麼河邊總是有那麼多的歪脖子樹,或許是小時候就遭到孩子們的壓迫吧。遠處跑來幾個剛放學的孩子,毫不費力的爬上那棵歪脖子柳樹,折下一柳枝,稍擰兩下,抽出裏面的芯木,稍一加工變成了可吹奏的柳笛,他們歡快的吹着蹦跳着消失在薄暮中。那秋:碩果累累。姊妹多的家庭孩子們通常會圍在一起等爺爺去切分那一份月餅,然後各自拿自己認爲大的那一個。乾枯的小手捧着月餅,用牙齒一點點地咂進嘴裏,我相信這是世間最幸福的表情。在秋天,就是這麼容易讓人滿足。在樹林裏挖一個簡易的竈臺,幾個小夥伴有的那拿番薯,有的撥弄竈臺,有的撿柴火。在這樣的分工協作下,黑乎乎的燒番薯便出廠了。儘管臉上手上都被畫上了黑妝,他們仍笑着享受着。

不勝唏噓,以爲見多了的人,處多了的事,走多了的路,看多了的雲,倘若割捨,定不會不捨。以爲無比有意義的事,到達之後才發現不盡然。昆德拉言:“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我以爲那人那事那路那雲我會割捨,並沒有。

我只是,想家了。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3

前陣場場春雨飄落,淅淅瀝瀝的雨滴似有彩色的魔力,點染了桃紅柳綠,牡丹吐蕊像高貴的佳人,綻放絕代芳華;柳絮飛落,和着暖暖的陽光輕鋪大地;櫻桃花開,一簇一簇似飛舞的精靈,春天那樣的奼紫嫣紅。

柔柔細風拂過臉龐,輕飄暖意,伸鼻而嗅,空氣中滿是花香,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滿身舒暢。

穀雨季天氣回溫,留戀於詩情畫意的春朝時,一抹鄉情勾起我的溫暖回憶。“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夜雨晝晴的天氣是農耕的大好時節。原因如此,現在家鄉已是忙着春天的播種吧。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糧。”春天是農忙的時節,小時候的記憶裏大人們總是那麼忙碌。“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習棉花苗是小時候春季我最常見的農事。有的人家會先做好棉花土堆,然後在裏面種下棉苗,趁着穀雨時節的陣陣春雨把棉苗栽上,一年穀雨季,花苗沾雨生。

記得小時候沒事的時候,總是拿着一杆爸爸買的魚竿,和小夥伴去河邊釣魚,雖然每次都沒釣到,因爲我總是把魚竿紮在地上,然後把魚漂向河裏一扔,就不管它了,讓它自己去“找”魚吃,我們則去躺在草地上打滾,拿着自己的衣服去油菜花叢裏捉蝴蝶,一起開心的玩。

最愛做的事莫過於去爬柳樹,春雨過後,天氣晴朗,惠風和暢,叫上幾個玩伴,手裏拿着從小賣部買的甜汽水,揹着家人偷偷的去河邊爬柳樹,那幾棵柳樹好像我們小時候的“安樂之所”。我們快速地爬上樹幹,幾個人各自坐在較粗的柳樹枝椏上。不得不說,春風真暖,迎着和風幾個人在樹上笑着,說着這幾天誰爬樹給家裏人逮住了,誰考試又不及格了,喝着甜汽水,感受着春天的快樂。

穀雨時節,經常下雨,柳木幾番抽新,柳枝已經不細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絲垂下綠絲絛。“綠色的絲條隨風而舞,如天際的碧玉絲帶,身姿靚麗,不得不說真的很漂亮。折一段柳枝,用手使勁把裏面的硬枝杆給抽出,只留下一個柳樹皮,然後我們就放在嘴邊吹起來,聲音比我小時吹的口風琴還要好聽,我們叫它柳笛,它是我們小時最有趣的樂器。我上學還不會忘了把它帶上,在上學的路上和小夥伴們吹響柳笛,高興之餘,有的小夥伴唱着在教堂剛學的歌曲,“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童的歌聲在盪漾,喔喔喔喔他們唱,?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

雨生百穀,於是有了穀雨的低唱,萬物生長於大好春朝,望着眼前的花兒搖曳,耳聞鶯啼歸春,濃濃鄉情於心中蔓延……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4

人一生,有許多種感情,而有一種感情,卻像一條河流。

那天,我到北京,參加一個散文作品研討會。當時,天空陰暗,下着瓢潑大雨,幾乎看不到前面的路。我出了站,立即感到有一種潮潮的、陰冷的涼氣,溼漉漉地浸透全身心,我知道,這涼氣不僅僅是來自天空的冷雨,更是來自異鄉的孤單和無助。當時天色已晚,不熟悉路途的我,還要趕往通州,正茫然無助時,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這個電話,我不太熟悉,聽到聲音,才知道是平打來的,他讓我在火車站南廣場等待,很快來接我。

我很感激,不禁想起和他第一次見面的情景。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見到他,相同的鄉音,讓我們有了更多的話題。他說他16歲那年,在一個鄉里當通訊員。那個鄉,是老家縣城最偏遠貧瘠的地方,但我很熟悉。那時,我父親和哥哥都在那裏工作,我還小,正上學,但是每到暑假,就去那裏生活一段時間。父親教我寫字、看書,哥哥帶我到樹林裏粘知了、打斑鳩,或到河裏摸魚捉蝦,讓我美美地飽飽地吃上一頓大餐。雖然,時隔多年,這些記憶,漸已模糊,但每每想起,感覺很美好。

我和他聊着天,不由想起一首古詩:“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意思是說,一個女子見到一個公子,好生眼熟,便問他仙鄉何處,那個公子說,莫非小姐與在下相識?但是在下從未與小姐相遇過。女子說,公子莫怪,非小女子魯莽衝撞,實是公子與失散多年的兄長有相似之處,家兄十年前被一異人擄去,多方找尋,至今未果,家父思子心切,如今已年老體衰,日日盼子歸來。適才小女子見公子與幼時家兄相貌依稀相似,便有此一問,並誠邀公子前去家中做客。

我與這位女子有着相似的情況,但不完全相同,我的哥哥已經離開我20年了,因爲意外觸電身亡,留給我的是無盡的疼痛和懷念。我沒有想到平不但認識哥哥,而且交情深厚。當時,他們都是16歲的年齡,又都來自家鄉秣陵鎮,自然有了更多的接觸。週末,他們時常結伴一起回家,那時班車很少,來回30多公里的路途,騎着車,一邊看田野風光,一邊談笑風生,其樂融融。除此之外,他們還互相交流哪個女孩漂亮,讓他們心旌搖曳了;或者哪個女孩對他們伸出了橄欖枝,該不該接受。有個叫玉的女孩,喜歡平。有個叫香的女孩,喜歡哥。當時,他們風華正茂,瀟灑英俊,自然備受女孩矚目。兩年後,他們爲了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又一起到東北當兵,軍旅感情更加深厚。當然,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到這個鄉。

當時,我聽他說起哥哥,說起這些經歷,不由從心理上對他產生一種親切感,有些故事,我曾聽我哥說過。而他聽到我哥哥已經去世的消息,也很難過,安慰我說,以後我就是你親哥,你是我妹,有什麼困難和需要儘管說。但由於時間緊張,沒有深聊,彼此留下電話,各自散去。隨後,各自忙各自的工作,沒有太多交集。這次,他得知我要去北京開會,便發信息說到時一定聯繫,來車接我,並讓我把火車班次告訴他。我想到太麻煩了,他是一個公司的董事長,辦有天然氣能源公司、飯店和影視公司,時間很寶貴,再說西站又嚴重堵車,不忍心和他聯繫,想不到他先是派司機來接我,司機因爲積水堵在路上,他怕耽誤時間,又自己親自開車來了。

隨後,我們驅車來到一個比較有特色上檔次的飯店,爲了營造一種和諧而歡樂的氣氛,平約來幾個同鄉。彼此雖然不相識,但鄉音相同,說起家鄉的人和事,都熟悉。漸漸,大家有了越來越多的話題,氣氛也變得熱烈起來。家鄉小鎮就東西一條街,不足一公里,一眼就能從西望到東,再普通不過,僅有的一處風景,就是一棵樹幹中空的大槐樹。而這些同鄉,有經商的,有從政的,且離家多年,走過不少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好山好水,恐怕都比家鄉繁華富麗。然而,那些地方,只是過眼雲煙,走過,也就走過了,甚至忘記了,而家鄉卻是他們心中的福地、聖地。

而平的感觸更爲深刻,他說,他離開家鄉多年了,父母已去世,老家沒什麼親人了,但在異鄉有了委屈,想流淚的時候,就想回故鄉看看,總覺得那裏有一雙溫暖的大手會爲他撫去創傷。就在不久前,他遇到了一件煩心事,便回故鄉一趟,在母親的墳前坐了兩個多小時。對他來說,在異鄉,無論遭受多大的風雨,走多麼崎嶇的路,都沒有流過淚,一個人默默承受,因爲沒有可以哭訴的地方,只有回到故鄉這片親切而厚重的土地上,才淚如泉涌,把所有的委屈都傾訴出來,因爲母親生前,常常和他嘮嗑,給予耐心的開導和鼓勵,這使他心裏好受許多,感到自己好像是一枚遭受風霜的枝葉,回到故土,才盡情舒展,生機勃勃。

他還說因爲思鄉情切,當他非常疲憊的時候,翻看舊時的照片,就好像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回到父母身邊。他記得有一次,連續坐飛機去幾個城市,耳朵有半個月聽不到聲音,旅途極其勞頓,連個說心裏話的人都沒有,這時候,就在手機上翻看這些照片,看着看着,老屋門前升起的裊裊炊煙,與小夥伴捉迷藏的打穀場,夏日裏去游泳、摸魚的小河,幻化在眼前,讓他追回生命中走過的那一段無比珍貴的時光,所有的勞累都煙消雲散,壓力自然得以緩解。

我們邊吃邊聊,意猶未盡,總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但爲了不耽誤我趕路,大家只好收回話題,依依不捨地各自離去。隨後,平送我到通州所下榻的賓館。當時天已晚,路上積水很深,我心裏過意不去,便對他說,謝謝你,給你添了這麼多的麻煩。可他說,應該感激的是你,我平時忙忙碌碌,難得像今天這麼放鬆和陶醉過,是你使我找到了久違的快樂。他這一番發自內心的真心話,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詩:身在異鄉爲異客,長年漂泊思故鄉,偶逢曾經是往交,情不自禁淚潸然。也確實,他從18歲離開家鄉,一晃30年了,一直在異鄉拼搏,苦過、累過,我的到來,勾起他許多美好的回憶,慰藉了他漂泊在外思鄉的心。同時,我也被深深感染感動,這種濃濃的鄉情,如一團爐火,烘烘燃燒着。雖然此時,車窗外雨下不停,陣陣涼氣襲來,可溫暖的鄉情,漸已烘乾我身上的潮溼和涼氣,驅走了孤獨和寂寞。

很快,我到了下榻的賓館。他和我依依揮手告別,看着他漸漸遠去的背影,我深深感悟到:鄉情,是伴隨一個人一生的感情,故鄉在,它就在。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5

春節對我多麼的沒有吸引力,我對寒冷多麼地沒有抵抗力,但今年春節我要必須回老家看望我姑姑叔叔。因爲今年姑姑61歲的本命年,重之重,不像別的時候。在我們老家那邊,本命年是相當地被重視,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全部去祝壽,不能一丁點地疏忽,否則過年的喜慶會被沖淡。何況我那熱情好客到至極的姑姑的過壽宴,如果我不去參加,他們和我的心裏都會埋下不愉快。我承受不起他們那裏缺一個人的遺憾。我知道,姑姑他們一心期待的不是我們的禮物,而是她那早已準備好的滿桌子的美味佳餚在迫不及待的在等我們。我要提前幾天好好空着肚子去大口大口地去吃掉那些好吃的呀,只有這樣姑姑姑父二老的臉上纔會掛上充滿幸福的純真無暇的笑容啊!

姑姑是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因爲養育五個孩子(四男一女),姑姑家的生活一直很拮据,直到最近幾年孩子們個個成家立業纔有了好轉。但是姑姑招待客人的食物的豐盛和熱情度從來沒減弱過,再困難的時候也從沒缺過招待客人的好吃的,甚至遠比富裕人家的待客還豐厚。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去姑姑家,保證讓你吃得比任何時候多和好,更沒有不吃飯就走的可能。姑姑對親人的愛全體現在對他們吃住的無微不至的關照上。她的孩子們現在已經在城裏不缺大肉大魚吃,但姑姑只要有機會就給孩子們捎去她親自做的好吃的,甚至包餃子烙餡餅捎過去,有時候給我也捎過來特產。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個門,姑父也是非常配合姑姑的熱情好客,那實惠勁甚至超過姑姑。每當我們到他們家,姑姑興高采烈地邊聊天邊擺上茶桌,擺上一大桌的炒米奶茶各種奶製品糖果之類的。姑父剛說一句就人不見,那是着忙上倉房拿肉、上外面弄柴禾燒大鍋烀肉去了。那是爲了不讓我們在茶桌和酒桌間久等。等到我們在姑姑的盛情說讓下吃好糖果奶酪炒米的時候,姑父烀的肉也差不多了,接着姑姑就再炒幾個一直爲客人留着的好菜。我們怎麼求她不要太忙乎、簡單就行,但全當白說,非要至少6到8個菜,而且主食必須是餃子餡餅。在她看來米飯太簡單,遠遠表達不了她對客人的一片心意。在吃飯期間還不停地讓着你,把菜肉夾給你碗裏,恨不得喂到你嘴裏。再靦腆害羞客氣的人在他們家吃不好是不可能的。今年的祝壽宴在街裏飯店裏舉辦,但熱情的姑姑姑父還是不停地站起來、挨個讓着客人要多吃,我說飯店裏我們從來不客氣的,你就不用老是讓着了,她還是不放心,總怕我們吃不好。等吃喝完了,姑姑姑父就開始勸你在他們家多住幾天,意思是還有很多好吃的沒來得及給我們吃。那種熱情讓人無法逃脫,直到心痛。

想給姑姑送點東西或幫助她一下,那是很難實現的。以前因爲姑姑生活困難父親想幫助他妹妹一把,但姑姑反而想方設法換着形式更多地回贈她哥哥。今年我去他們家沒等我拿出禮物,輕快的姑父先給我孩子的口袋裏揣壓歲錢,很讓我無可奈何。就這樣姑姑他們從來不給你一個回報的機會,只會給你一種心痛的熱情和關愛。每當我看到他們不顧一生的操勞、純樸善良真心真意地面對親人面對周圍每個人的時候,每當看到他們寫滿勞累和艱辛的臉上總掛着那對生活充滿熱情感激的笑容的時候,我的心自然而然被滌盪得很清澈和簡單。可不是嗎,活着不就是爲了好好地愛我們的親人嗎。

有句話說,“好人才是不可得罪的。你得罪了他就再也別想贖回,因爲你的罪孽沒有被他存放,內疚終身的將是你自己。”從我的奶奶到姑姑叔叔他們都是這樣的好人。我不熟悉佛教,但我知道他們都是我身邊的活佛。因爲有他們,我不用再學習佛書,我都依然太理解和懂得什麼叫真正的真善美。

在我老家那兒,不僅是我姑姑叔叔,還有很多父老鄉親,都是這樣的淳樸善良的好人,都是爲人特別熱情好客。我每當看到他們的時候心裏只有一股熱浪,毫無雜念。他們臉上寫着的純勞動人民的形象很讓我洗禮和受益。雖然我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個勞動人民,但我還是沒有像他們那樣不管寒冬酷夏,在田地裏耕耘和勞作,也沒有他們豁達和樂觀。所以看到他們的時候我總有一種慚愧和心痛,以至於無法形容的內心的無助感。

我總希望他們少一些勞累,總希望科技再迅猛地發達,好讓他們種地放牛不用那麼太累。每當看到他們那被風雨吹打的面龐和勤勞的雙手、那麼的黝黑和粗糙不堪,但他們的笑容還是那麼的天真燦爛乾淨真誠的時候,我心裏真的很痛很不平。城裏人,尤其有些所謂的幹部,整天在辦公室裏坐在軟椅上喝茶看報“鬥地主”輕鬆打發日子,還去做什麼健身減肥足療美容的時候,我那最可愛的人們啊,不管風裏雨裏,不管節假日,還是上山種地放牛餵豬。哪兒來的美容減肥娛樂和享受啊。

老家那兒是半農半牧地區,地廣,家家二百畝的農田,加上勤勞的他們家家又放牛又養豬養雞。可見,又是農民又是牧民的活兒他們一兩個人要同時去忙碌。雖然現在種地已經半機械化了,家家早已有各種機械化的農用車和工具了,(現在小轎車也有了)但一家一百多畝地的農作物和多種養殖,就一兩個人去完成,那是相當的累。不管春夏秋冬、從早到晚沒有一個空閒的時候。他們雖然地多但產量低(沙地多),多幹少得。雖然收入不少,但在生產上投入的往往佔收入的一半。還是靠天吃飯,碰雨水少乾旱的一年,更是白忙碌一年。我敢肯定,他們是全國最辛苦勤勞的一羣人。當然,現在家鄉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提高了。可我還是永遠祝願家鄉,更加發展和現代化、更加美麗富饒!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6

我拖着一個塞滿了換洗衣服和雜物的行李箱,從居住的小城回到我的鄉村。7月的假期,小城的太陽很霸道。

我的家鄉,家鄉里有閒散苦悶的鄉親,他們的辛勤勞作就是幾畝薄田。從我有了牢記的記憶以來,這裏永恆不變的日月輪迴,永恆不變的吹着四季的風,我也在四季風的吹拂下漸漸長大。其實,我的心裏很多時刻很排斥這樣一股很閒碎的風。就像現在,我討厭眼前這些人,他們好像很喜歡也很擅長把某一人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舉動通過自己的口舌不厭其煩的咀嚼壓榨無數次,然後還覺得很有味的傳播出來,然後另外的人會接過來繼續揉捏添彩,然後就有一個四不像的“藝術品”撂之一邊,然後就會聽見全自動麻將桌裏的骰子歡快的跳動,那個倒下去仍然會自動屹立的長城,沒有孟姜女的悲壯哭泣,只有朱氏嫂杜氏嫂的樂此不疲。

有時,也有些人會很閒碎的說我忘了家鄉,我知道這個評價這個概念太大,並不適合我。因爲人常說:有娘就有家,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我的父母時不時住在這裏,這兩年我也可以擠空回來小住,這已經足以欣慰。還有,家鄉的方言我不生硬,還是說得很地道。不需要每天說着我的塑料普通話。我也和鄉親們一樣把廁所說成“茅房”,茅房沒有茅草遮蓋,或是也夠不成“所”,所以叫了“茅”,樸實的名字。通往茅廁的小徑旁牽牛花仰着笑臉,還有幾顆花椒樹綠了紅了。

上院的大娘後嫁外鄉數十年,70多歲病重客返家鄉,幾天之後終於安然的閉上雙眼,與世長辭。然後就聽到鞭炮聲,這是我到家的第二天凌晨,於是聽到了各家門口報喪的聲音:“東屋,西屋,磕頭嘍”!

三天後,就有哀樂響起來,偶爾會聽到一小段兒媳的哭唱腔:“媽呦,親的呦,丟下了喲,親的呦……”記得以前的人很會哭喪的,搭起的喪棚下會席地而坐多個女孝,輪番哭喪,哭得傷心,哭得生動。不管心裏哭的哪個親的,傷心的,但還是很感人肺腑。而今,所有的喪禮哭聲都很稀薄,大多由哀樂取代。是人情淡漠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我想無從考證。看起很通世俗禮數的嫂子說是因爲大娘沒有女兒的緣故,還說女兒少了就是冷清我也便且信了去。

而後,就由四個兒子,多個侄兒合着請了當地民間合唱演出團,鑼鼓喧天的唱了兩晚,還特地安排了“弔孝”戲劇選段。次日,便聽到墨守成規的叫喊聲:“男孝子磕頭了,孃家人磕頭了……”然後,伴隨着鞭炮聲,便有兒童排隊舉着花圈,葬布,就有男人們推着木板車拉着棺木去土葬,幾年沒回來,看到木板車終於改成三輪車或耕地手扶。

我是不熟悉這些世俗禮數的,印象裏知道的輪廓也只有這些。我只知道人都需要落葉歸根的。我總是猜想:人土葬後怎樣一點點被時光的土腐蝕得面目全非。記得當年婆婆去世火葬後,老公總是說有奈何還是要選擇土葬。

因爲工作,這些年沒有回來過,一些年老甚是年壯的人先後去了不少,我都不能像村裏的人們一樣瞭解詳盡。不過我看到以前男耕女織的生活有了改觀,男人們出去打工了,一些媳婦就到了本地新興的琉璃瓦廠、陶瓷廠上班,有專程的麪包車接送着呢。她們的生活很程式化。吃——睡——吃——睡。

我也是這樣的程式化,只是睡眠一直不是很好。有時躺在牀上不停地按着遙控器,色彩在房間裏變幻跳躍,很多時刻,躺在有點硌的骨頭生疼的牀板上,聽着母親好不容易響起的鼾聲、夢魘聲,在黑暗中睜着空洞的雙眼,不知道還要不要數綿羊。

有那麼幾個晚上,月光斜照着木格子窗射進來,夜更加寂靜空蕩。我便躺着假裝很有詩意,想着很多事情。想着幾天前我站在風雨飄搖的站臺上,長長的軌道,翹首的姿勢,別離的傷感,想家的思念,那樣的糾結;想火車上顧不上昏睡的自己;想那幾個男青年時不時瞟來的無聊的目光;想童年時在水泥坑上睡覺的樣子;想老爸爲我買彩燈佈置新房;想時光裏父母斑白的雙鬢;想我漫長的一生;甚至想某些鄰居鄉親到底是死了還是活着;想我是醒着還是夢着……

凌晨2點,給兒子把了尿,然後摟着兒子睡着了。

也有那麼幾天,天空霹靂雷聲,開始下雨。雨中有扛着鋤頭奔跑的鄉親,然後就有聚在一起避雨談論這場雨的人們。父親告訴我:“下吧,這樣久旱的莊稼就有趕頭了,這樣也不會太熱了,家裏沒有空調!”

一到下雨天或者颳風,父親還會一再告訴我:“走路別在東房屋檐下。”因爲風雨沖刷,樓上的瓦片會掉下來,因爲那老房子年久失修。還說咱將就着住一段。說這話老爸臉上有關心和歉意,讓我很不自在,我說沒關係。

其實很有關係,因爲下雨地板還會潮溼,我和母親的關節就會風溼疼痛。還有,感覺席子上黏糊糊的,房間裏瀰漫着潮氣,枕頭上好像也有點黴味。我有點潔癖,對氣味也很敏感,所以眼下的這些都足以讓我不舒服。但隨即想到和父母在一起,就想到了風雨同舟,相依爲命這些詞,並被感動着。於是接下來就很積極地改善這些讓我不舒服的因素,然後就能夠慢慢安睡了。

當你離鄉背井,一別經年,當你重新踏上故土,心中必有許多熟悉與感慨縈繞。我還很懷念兒時的小夥伴,只是不經意間,都已各奔東西,各自成家立業,很少聚在一起相約爬山或打球了。時光將我們已經推出了很遠,也將我們銳利的棱角一點點磨鈍了,好似都變得沉默、淡然了。偶爾遇上了,話題也就是:有新房子了沒有?要麼就是各自的兒女上學考學如何;還有說說某個兒時學習不成器的同學後來發達了,有情人了……

記得那年我上初中,表哥大學畢業在家,一時沒有安排工作,舅舅和他父親在村裏挖了兩年礦洞,掙下了不少錢,舅舅蓋了很多間房子,還爲兩個表哥娶了媳婦。大學畢業的大表哥娶的媳婦長得也很白淨,只是個子不是很高,舅媽嫌棄這個兒媳沒有正式的工作,怕以後表哥後悔,然而表哥鐵了心要了表嫂,可是不過兩年,就聽說表哥厭了表嫂,鬧着離婚,緊接着就聽說表哥到了一個煤礦上當會計,並且看上了高挑風情的出納員。然後離婚鬧劇更激烈了,表嫂舍不了白胖的不到三歲的兒子,可表哥還是鐵了心要離,村裏的人都背後罵表哥“陳世美”,表嫂吃藥自尋短見幾次都未能拉回丈夫的心,在我離開家鄉的那一年,我親眼看見我父親和幾個鄰居把表嫂擡在擔架上送去醫院洗胃搶救,那已經是第三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幸好安全獲救了,只是還沒能挽回表哥的愛,表嫂死了心,離了。

這次我回來,見了前表嫂留下的兒子,在爺爺奶奶的拉扯下,那個白胖的小不點已經長成了懷揣心事的少年,高大俊逸。表哥偶爾回來看他們,但還是以新建的家庭爲重,後表嫂當年就帶着他10歲的兒子嫁給表哥,後爲表哥生了一個小子。我見過一次後表嫂,描眉畫眼,雖是比表哥還大了幾歲,不過打扮入時,多了幾分風塵與精煉。

看着成長中的少年,我的眼前浮現的是前表嫂的眉眼,白淨的臉上,眼睛一笑起來像一對彎月,很是好看。我知道表嫂經常回來看兒子,給他過生日,給他買幾百元的籃球,給他買手機,給他織毛衣,我很是同情她。

阡陌紅塵裏,也不知誰在等誰的相濡以沫,誰該與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只希望有生之年,不管曾經擦肩或是轉身,彼此都要安好。

木格子門窗,褪色的窗簾,寫字檯上我曾經留在上面的筆跡,比我年紀還大的石臺階,還有角落裏在八卦網上細長細長八條腿的蜘蛛……所有的都是那麼熟悉,它們也都熟識我,雖然不知道我的喜怒哀樂,但他們始終那麼靜默地看着我,就讓我感到安心。眼前的一切都能勾起我無窮盡的記憶與思念。

家啊,我心頭暖暖的默唸着這個詞,知道歲月靜好,祈求一切安好!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7

這裏所說的鄉,不僅僅是故鄉的鄉,也是鄉村的鄉。

對於我們這些住慣城市的人來說,一提鄉村腦海裏就浮現出藍天、白雲、牛羊,田野、蜿蜒的小河、樸實的笑臉這些靈動的畫面。

鄉村給我的感覺是陌生而親切的。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小時候也曾隨母親回過幾次老家,記憶中的鄉村就是嫋嫋的炊煙,空曠的田野,清晨響亮的雞鳴聲和黃昏此起彼伏的羊叫聲。還記得小時候去姥姥家,那時交通還不便利,我和母親坐一天的火車,然後再倒三個小時的汽車纔來到大姨家。大姨家是姥姥家的中轉站,我們需要在大姨家住一晚才能去姥姥家。冬天的鄉村很早就安靜下來了,我們下車的時候已經是伸手不見五指,遠遠的聽到幾戶人家的犬吠聲,路邊的土房裏透出微弱的亮光。大姨夫接我們到家裏時,孩子們已經都睡了。母親和大姨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低聲交談着,而我已經困得睜不開眼睛了。

第二天清晨,我被大姨呼呼地拉風匣聲吵醒。這時,滿屋已經飄蕩着燒柴火的煙霧味和小米粥的香味了。吃過早飯,大姨夫套着騾子車,拉着我和母親向着姥姥家的方向“駛”去。

正逢歲末年關,村裏的孩子們追逐着點着零星的小鞭炮,不時傳來“砰”的一聲響。村邊的井口旁結着厚厚的一層冰,幾個孩子拿着布條做的小鞭子抽着陀螺,還有兩個孩子在滑着冰車。村莊裏屋頂的煙囪上冒着白色的煙霧,那是村人們在炸麻花,饊子,壓粉條,蒸饃饃……一片繁忙的景象。

出了村子,要過一條大河,河水已經結冰了。大姨夫把騾子的四隻蹄子上包上布,防止打滑,又給我和母親的身上圍上厚厚的被子,然後開始坐在騾子車前面趕車,他揮舞着手中的皮鞭,“啪啪”的抽在騾子的身上”,嘴裏還“嘚嘚…”地吆喝着,高大地騾子打着響鼻,口中噴着白霧,向着前方飛奔而去......

那些年的冬天,天氣特別得冷,快到姥姥家時,我的兩隻小腳已經凍得麻木了,聽媽媽說我被凍得哭着喊:爸爸,快來救救我呀!爸爸,快來救救我呀!… 這時前面依稀出現一個魁梧的身影,原來是老爺來接我們了。老爺穿着肥大的皮襖,帶着厚厚的皮帽子,把我背在後背上朝着村口走去,我頓時覺得溫暖多了。

姥姥家養着很多牲畜,有大黑狗,小花貓,大肥豬,一匹紅棕色鬃毛飄逸的馬,還有一羣羊和幾隻下蛋的雞。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匹馬太過高大,讓我望而卻步,是三舅的專屬,餵馬飲馬都是三舅一手操作,我只敢遠遠的觀望;大肥豬在豬圈裏養着,只能沒事幹隔着豬圈看看;小花貓跑得太快,剛摸到她那柔軟的毛,就一個箭步竄上了房頂;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條大黑狗了,我常常從堂地窗戶上的貓洞裏把麻花嚼碎了餵它,而它則把兩隻狗蹄蹄搭在窗臺上時刻等待着我的恩賜。媽媽還在奇怪,怎麼給我端了一盤麻花一會就沒有了,原來都進了狗肚子裏,哈哈。這隻大黑狗和我的感情最好了,每當有村裏有人來家串門時我就給他們看狗,我把大黑狗的眼睛用手矇住,等人們進了家以後,我才鬆開,大黑狗還以爲我和它鬧着玩呢。許多年以後,我都上高中了,再回到姥姥家時,它還依然記得我,還在院子中央和我搖尾巴呢!

北方冬天的鄉村有一股特殊的味道,這是一種混雜了泥土、麥秸、牛糞的香味;北方冬天的鄉村有一種溫馨的氛圍,那是清晨藹藹的炊煙和黃昏牛羊歸圈的氣息;北方冬天的鄉村時刻演繹着令人怦然心動的畫卷,那是村人們站在結滿冰層的、光禿禿的井口拿着牛皮桶靠着兩隻雙手艱難提水的驚險場景。

還記得姥姥坐在炕頭上倚着小方桌在煤油燈下納着鞋墊的樣子;還記得姥爺在半夜爲剛出生的小羊羔餵食黃豆的情景;也還記得三舅在鍋頭邊攪着熱騰騰的豬食的背影;還有年關接神時院子裏那團亮亮的火焰和媽媽帶我離開老家時她眼中那亮晶晶的淚珠……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電燈電話都通了,想他們時可以打一通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或者坐着大巴半天就能來到親人身旁,但是,那些年回老家的歲月、家鄉人樸實親切的臉龐和那些個家鄉冬季寒冷而又溫馨的畫面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8

“大海啊大海,你是我的故鄉,海風吹,海浪搖……”一首老歌將我的思緒帶到了遠方。

是啊,鄉是我們的情;鄉是我們的根;鄉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誰人會不思鄉呢?

自古有辛棄疾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遊子的思鄉情感人肺腑;有袁凱的“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離別的不捨請淋漓盡致;有賀知章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多麼深的愛意才能寫出這無奈與可悲的自諷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這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啊,老了才得以歸來,簡單無華麗詞藻的描述,卻道出了詩人對故鄉濃濃的愛與眷戀。

將士們征戰沙場,是出於對國家的愛與責任,他們要保衛他們的故鄉,因爲那裏記着他們生命中的一切;海外華裔破海而來,是因爲他們的根在祖國,情在故鄉;這裏是他們的血脈之源啊,這裏是他們的虔誠信仰,我呢?我的根在哪?我的故鄉在哪?17歲青春中漫步的我迷茫在“根”這片原始大森林裏。

迷惘感如蜘蛛網緊緊抓住我的大腦,然後收緊收緊……突然,一棵樹向我投來了枝葉,擺脫了束縛,我急忙跑去尋求庇護。挨近了,定睛看時——哦,那是家,是有爸爸、媽媽的家——這是我的“鄉”。憶起小時候,常愛牽着爸爸的小拇指,拉着爸爸向零食店走,那是爸爸總愛寵溺的揪一下我的朝天小馬尾,然後一隻手把我抄在懷裏,爸爸的懷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今生最愛的男人——爸爸是我的鄉,當人還有爲我操勞一輩子的叫“媽媽”的女人。正是因爲有他們我纔有家,家裏纔有溫暖,纔有愛。

遠處有一棵參天古樹向我展開了笑顏,充滿着博大,雄壯的枝條迎風輕蕩,好像在向我招手,訴說着五千年來那難以剪斷的血脈親情。哦,那是我的國,是中國,是華夏五千年的孕育,是我的故鄉。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這個育我教我的國家,是我最摯愛的祖國。我享受着祖國的恩澤與保護,是祖國給我讀書的機會,給我穩定的社會環境,給我蒸蒸日上的生活條件。我愛我中國,我愛我故鄉。

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圓。鄉是我們的情,鄉是我們的根。鄉給我以保護,我們也要爲故鄉盡一份心,盡一份力。爲父母多獻一份孝心,爲祖國多做一些努力。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9

秋風習習,又一個收穫的金秋時節。而我卻要惜別家人,去遠方打拚。

望着站臺上送別的父親,我淚眼模糊,父親的形象逐漸清晰……

山路上,我蹦蹦跳跳,象只出生不久的羊羔,哼着剛學會的兒歌奔跑。父親揹着那背柴,追趕着我,喊着:“小心跌倒”。餓了,釆野果吃,渴了,有山泉水喝,累了,爬上父親的柴禾背,拿一枝樹梢空中搖。父親摸一把汗,愛憐的提醒我:“淘氣寶,坐好”。

山坡坡上,我東奔西跑,一會兒摘花,一會兒拽草,父親在樹蔭下幫我捉蟲喂鳥。

田地裏,父親鋤草澆苗,我戴着父親的大草帽,俯下身子靜靜地在一旁幫父親拔草。

上學了,父親左肩挎着我的書包,右手拉着我的小手,叮囑:“從小就要學好”。書包裏早爲我添了一個蘋果,幾把紅棗。細心的父親,爲我想的多周到。

放學了,等候在校門口的父親,笑盈盈地接過我提着的書包,笑問我:“今天學的好不好”,我努着小嘴,要吃路攤上的冰糕。“乖,家裏早給你把冰糖水熬好”。

燭光下,我坐進父親的懷抱,聽父親講山的故事,述水的模樣,捧人的榜樣,評“鬼”的下場。那時候,我就崇拜的父親象神仙一樣,佩服父親的博學,敬重父親的識廣。

我的學習成績,父親似乎從來沒有放在心上。考好了,父親賞我一個鬍子拉碴的熱吻,考砸了,也常把我高高舉過頭頂,鼓勵我:“我兒行,下回一定拿個頭一名”。課外書給我買下一厚錠,弄的我好象處處對不住父親。

在父親的讚許中,我的學習興趣倍增,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精神,成了這山溝溝裏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

父親陪我走進大學校園。一下客車,手提肩扛,我的行李被父親一掃精光。無論我怎樣懇求,父親就是一樣不讓。哎,父親呀,我的未來仍扛在你的肩上。

排隊報到,父親站在隊中央;領取生活用具,父親樓下摟上,東奔西忙;鋪牀安放,樣樣周詳。我羞紅臉,靜靜地站在一旁,熱淚滾出兩行。

分別時,無限感傷。父子相對不相視,噙在眼裏的淚水在眼框裏轉了幾個來回,始終也沒有流出來。雙手擊掌,十指緊扣,高高地舉過頭頂,擁抱在一起,相依相偎,互送堅強,互給力量。臨別贈言樸實的和家鄉的土豆一樣:“不要想家,學會自已獨立生活……”。

寒假我返回家鄉,出站口父親踮腳向裏張望。當我衝出站口,父親仔細把我打量,接過行囊,又把我的手牽上,兩隻大手緊扣在一起傳遞着愛的能量。

一路走來,父愛一直伴在我身旁。順境,父親送來讚許的目光;逆境,鼓勵我拼搏;同甘苦,共命運,呵護我成長。

父親呀,家庭重擔你承擋,肩頭扛起幾代人的熱望,引領全家人突圍自然災害,戰勝人爲禍害,溫馨的大家庭人人幸福安康,贏來了鄰里羨慕的目光。

父親,你是兒的至親,你是兒的至愛,你是兒的至尊;你是兒的根,你是兒的宗;給兒至高無尚的生命,賜兒天高地厚的養育恩。兒沒有在你的溺愛中沉淪,骨子裏延續着你堅韌,寬厚,剛直,嚴謹,博愛,細緻,認真……的人品和傳承了你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精神。

汽笛聲聲,列車就要啓動,站臺上送行的父親,臉上,額頭的縐紋明顯增多,雙鬢染上了白霜。強撐着的壯健的身軀,微微顫動了一下,只有那緊握的拳頭,還能顯示出父親的剛毅。眼角溼潤,揚起嘴角,強顏微笑,祥目注視着我,嘴脣微微呈動了一下,似乎想說點什麼……

奔馳的列車上,我探出了身子,揮動雙手,熱淚盈眶,淚光中我用盡了生平的力氣,高高地喊了一聲,“父親,保重!”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0

我以欣喜的心情,又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到家鄉,再次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走回熟悉而溢滿鄉情的村莊,呼吸着家鄉特有的氣息,聽着濃濃的鄉音,接受着鄉親們熱情淳樸的問候,一股股暖流傳遍全身,激動的我兩盒香菸一支支地遞到了鄉親們的手中。

一抹暖陽撒在街巷的盡頭,我踩着碎石路走進小巷,彷彿又回到了童年,兒時的記憶頓時鮮活了起來,心裏暖暖的,回家的感覺真好。

走進院門,隨口一聲:“媽,我回來了”,父母雙親定格在驚喜的一瞬,風燭殘年的父親臉上笑開了花,蒼老羸弱的母親高興的眼裏閃淚花。“咋,回家也不給媽提前打個電話?”

一踏進家門,我就醉在了家的氛圍中,淹沒在家的味道中。

幾間破舊的土房,在父母親手中,拾掇的乾淨整潔。火爐上的鋁壺裏噴出暖暖的熱氣,鄉村特有的農家味道,瀰漫在家中,讓人心靈徹底放鬆,感到特別溫情。

在家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我完全放下了做作,還原真實的自我,脫掉外衣,緊挨着父親坐在炕沿邊。一杯家鄉的土茶水送到我手中,我接過這份關愛,家的味道散發在這土茶的淡淡清香中。

時剛過午,一碗熱氣騰騰的手擀麪,內置一個荷包蛋遞到我面前,我從母親手中接過,送到父親手中,家庭的溫暖,家的味道在這一接一遞中傳送,家真好。

午飯一家人吃的酣暢淋漓,其樂融融,滿屋子的親暱與溫馨,家裏四處洋溢着溫馨祥和的氣氛。

在父母的眼中,我永遠是個孩子。飯後,我象兒時一樣依偎在父親身旁,享受着愛撫,溫馨着和家人在一起的全部情感,濃濃的親情包圍着我,那是一種幸福的味道。

我打量着這個我成長的地方,還保持着我熟悉的原樣,書櫃中的一本本書,相框中的一幀幀照片,臉盆架上的一塊塊毛巾,一把茶壺、一頂帽子、一把椅子,都儲存着家的氣息,透射出家的味道。

午後,在殷紅的殘陽裏,田野風送來了陣陣泥土拌着牛、羊糞味的香腥,我和父母相伴在田地裏尋覓蒲公英的芳芬……

家是精神的樂園,家是感情的港彎,家是靈魂的棲息地。家裏有我的至親至愛,家是我的魂牽夢縈,家是我永遠牽掛的地方,也是個充滿溫暖的地方。

家有着真實而又強烈的生活氣息,家的氣息是一種熟悉的,習慣的味道。

我滿足農村老家這種怡人的真情溫暖着一切的味道,鍾愛這種質樸、平淡、安祥、溫情、深情而又充滿愛的特殊的氣息,熱戀這鐘無法言傳的怡人韻味,呼吸着家爽暢的味道,我遠離喧囂和煩惱,徹底放鬆。呼吸着家溫馨的味道,我有了歸宿感和踏實心情。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1

曾經拼命擠進來的城市,居住久了,生出許多厭惡來。當年避之不及的鄉村,現在竟然時常在靜夜闖入我的夢境。

久居在看似繁華的城市的水泥格中,做着枯躁機械的工作,走着家——單位——菜場三點一線的線路,消費着錢買來的服務,呼吸着窒息的空氣,處在繁雜的人事關係中,成天做作着,繃着的臉和城市陰沉沉的天空一樣,好象和誰鉚着勁,在莫名的壓力下又防備着什麼。

鄉村碧野晴空,天寬地闊,阡陌縱橫,空氣清新。沒有污染的山泉溪流會沖走你一身塵埃,洗淨滿臉晦氣,無涯無際靜謐幽涼的月光會漂走你的煩躁,浮起遐想。粗瓷大碗灌進豁達坦蕩,也灌進鄉情的溫馨和親暱。重新認識“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田野彎着脊背的大伯大媽,隨意推開柴門走進有黃狗搖尾迊接你的農家,不必顧忌避諱地說着因說錯而招白眼的家常閒話,放心自如地呼吸着混雜草木泥土醇厚芬芳的空氣。

鄉村的人腳踏黃土地,心生黃土情,耳聞鄉土音,眼觀農家事,堅守祖輩習俗,在黃土地上躬耕細作,心平氣和地繁衍生息着。鄉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散發着古樸的神韻和質樸的味道。

鄉村有活蹦亂跳的羔羊,有憨厚敦實的黃牛,有吃苦耐勞的驢騾,有憨憨的豬,乖乘的兔,呆呆的鵝,有報曉的花公雞,誇蛋的老母雞,更有純樸、熱情、善良的鄉民。

鄉村少了那扇森嚴、冰冷的鐵門,少了査戶籍一樣的“驗明正身”,不會隔着“貓眼兒”瞧人,一聲大叔、大媽,拉起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同聚在的不分株距行距的一道田壠裏。

一個久居城市生長在鄉村的人,漫步在大街上,咋就看到的全都是陌生面孔,呼嘯而過的鐵圪瘩咋就那樣無禮而又冰冷,置身於樓宇的森林中,咋就會變得勢利的小肚雞腸到斤斤計較,咋就找不到屬於自已的一片天空,身處廈林樓海的夾縫,驚悸寒顫,生怕“樓歪歪”摔到。

城市花壇裏的花花草草,呆板單調,妖豔中多了奉迎,有刻意雕琢的跡痕。鄉村生長的花草,不修飾,很隨意,一年四季自由自在。城市裏的花草是供欣賞的,鄉村的花草是爲自已生長的,爲那一個季節,爲那一方土地,爲故土的美麗。

鄉村的勞作是辛苦的,成就感也是非常現實的,回報也是及時的。

城市人活得自我,鄉村人活的自在。

城市人活得壓抑,鄉村人活的豪放。

鄉村沒有“吸菸有害健康”的忠告,沒有“禁止通行”的警告,更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吿。

鄉村的殺豬菜全村人享受,享用的是飲食文化,感受的是親情,友情,鄉情。

我願在鄉間的小路上漫遊,我想在田間呵護幼苗,我享受鄉村的溫馨,想找回那久違的親近。

黃土地養育了我,身居城市的我,幾十年來總是因爲割不斷的血脈情緣,與鄉村保持着緊密的聯繫,鄉村是我的根,鄉村有我的魂。我是鄉村的一顆苗,我是鄉村的一棵草,我是鄉村的一株樹,我是牆頭一塊石,我是田間一把土,我是溪流一滴水,我是田園母親心頭一塊肉,走千里,走萬里,走不出與生倶來的眷戀和讚美。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2

故鄉,一個溫暖的字眼,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故鄉的點滴故事,時不時的這些故事畫面像微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播放。

一次和朋友閒聊談起了家鄉冬天烤火用的火桶,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吧?呵呵,這算得上我們獨特的發明。故鄉位於湘西山區,由於冬天寒冷,山區林木繁多,燒製木炭比較方便,所以家家戶戶都喜歡用木炭取火 ,於是木製火桶也就因此誕生了。

一個長方形的大木頭箱子,裏面用一層木柵欄隔開,下面放置火盆,裏面燃燒着木炭,坐在裏邊很舒服,用一牀棉被擋風,暖氣都被圍在火桶裏邊了。一家人圍坐在火桶的方形條邊上,腳放在火桶裏取暖,然後嗑瓜子,看電視,聊天,打撲克,真是很開心,那溫馨的場面這一輩子也忘不了。人少就乾脆窩在火桶裏邊睡覺,對了,還可以把紅薯和土豆、花生、板栗埋進木炭的熱灰裏邊煨熟,吃起來那個香呦,比山珍海味還香甜。我二姐最喜歡窩在火桶裏打瞌睡了,每次睡覺之前都要躺在裏面睡個舒服,全身烤得暖呵呵的才肯上牀去睡覺,要是誰把她吵醒了,還得捱罵呢,嘻嘻。

老爸很疼我,爲了方便我寫作業,做了一塊活動木板架在火桶上,這樣我就可以搬個小板凳坐在裏邊寫作業了,全身熱乎乎的。有時候我把書皮套在小說的外面,偷偷看小說,有一次看得正入迷呢,卻被老爸當場抓住,氣得他把書一下子扔到院子裏去了,當時嚇得我頭也不敢擡,興虧有老媽護着我,才少了一頓揍。火桶是暗紅色的,老爸空閒的時候買來油漆仔仔細細的刷了個遍,這才光彩照人。之後那油漆的光亮一直縈繞在夢中,令我牽腸掛肚,溫暖的火光卻一直照亮我的心。

過年去大山裏的姨媽家裏過年,沒有汽車的時候要走兩個小時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達姨媽家。走累了,就在路邊的石頭上坐下來休息一下,看看路邊的風景,一片原生態的森林鬱鬱蔥蔥,一眼望不到頭,時而有野兔和山雞從草叢裏竄過,肥肥的,可愛極了。野兔膽子挺大,竟敢停留在不遠的地方回頭好奇的張望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口渴了,不用自帶礦泉水,這山間就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解渴,井邊有好客的鄉親擺放的木瓢,可以用來勺水喝。夏天,清涼甘甜的井水喝到肚裏,甭提多涼爽了,整個人精神百倍,疲倦一掃而空。

不時有山裏人揹着土特產從大山裏走出來,他們是到外面的鎮子上去趕集的,賣了錢換些生活用品。他們走慣了山路,不曾覺得累,也不用休息,健步如飛,天黑之前還要趕着回家幹農活呢。也有那牧童牽着牛兒來放養,牛兒怡然自得的吃着草,牧童就在一旁玩耍嬉戲。歇息夠了,我們繼續前行,終於看到村口的那顆大松樹了,每次經過這棵松樹,媽媽都叫我作三個揖,她說松樹公公會保佑我長命百歲的。

姨媽家的房子是用山上的杉樹做的,共有上下兩層,冬暖夏涼,整個樓房的木板都用桐油漆了一遍,姨父說桐油能夠防潮、防蟲,所以隔個幾年又會重新漆一遍,經過風吹日曬,房屋已經呈現出一種古銅色。樓上的閣樓很通風,姨父在哪裏養了一窩蜜蜂 。說起姨父來還真是挺能幹的,他是大隊的幹部,能讀會寫,會養蜂,會做米糖和麥芽糖。小時候我最愛吃那白白糯糯的米糖了,還有那黃黃的麥芽糖可以拉扯的很長很長,亮晶晶的,嚼起來很有韌勁。姨父家裏還種了花生、紫薯、和板栗,那些紫薯很甜很粉。

有一次我們去摘板栗,高高的板栗樹上結滿了開了口的板栗。板栗外面是一層帶刺的殼,用棍子一敲,板栗就掉下來了,我沒摘過,直接用手去撿板栗,誰知道那殼扎手,哎呦,那個疼,眼淚水都出來了。表姐和表哥都笑話我,他們給我一個特製的夾子,用來夾板慄,這樣就不會扎手了。姨媽家的板栗很大一顆,除了留一些自己吃,其餘的都拿去集市上賣掉。

揹着滿滿一揹簍的戰利品回家,我們把板栗,花生、紅薯扔進火坑裏用材灰埋起來,帶殼的板栗發出一聲聲爆響,噼裏啪啦的像放鞭炮。姨媽家的火坑和我們家烤火的火桶不一樣,她們直接在地上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坑洞,燒的是材火,山裏的木材特別多。大家圍着火坑吃着香香的板栗,紅薯、和花生,有時候還有烤雞蛋和土豆,別提多開心了。

過年的時候,就在廚房的火坑上面掛上自己家裏殺的豬肉燻烤臘肉,切成五六斤一塊抹上鹽,風乾後用鐵絲穿起來掛在火坑上面用橘皮、茶殼,木屑燻烤十幾日,烤得直冒油,烤的黃黃的,香香的土製臘肉就制好了,可以放上幾個月也不會壞的。

過年的前幾天,家家戶戶要搗餈粑,用自家上好的糯米放到鍋上用大木屜蒸熟,然後擡到石臼裏用一根大木棒使勁捯飭,就是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漢輪流上陣,也是個費力氣的活。寒冬臘月,大家打着光膀子輪番上陣,喊着號子,嗨呦!嗨呦!全身直冒熱氣,那場面真是一副最美的寫真照片,男子漢的'力量美都展現了出來,可惜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條件,不能用相機記錄下來。通常要耗費一天時間,餈粑才能做好,等餈粑做好了,女人們也把飯菜做好了,男人們圍着桌子喝酒吃肉,興高采烈的談論一年的豐收,女人孩子也高興的穿上新衣去放鞭炮了。

剛出爐的餈粑熱熱乎乎,可以直接入口,又香又糯,好吃極了。放硬了以後可以泡在水缸裏儲存很久,只要經常換水就行了。還要做一個磨盤大的餈粑,用繩子穿起來掛在牆上,這是慶祝豐收的意思。吃的時候用刀切一塊下來煮熟就行了,當然餈粑有很多種吃法,可以燒烤、油炸、放白菜豬油煮着吃、也可以撒上白糖吃,或者是包上黴豆腐和酸菜、蘿蔔。不管哪種吃法都深受大家喜歡,所以過年做餈粑的風俗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

表哥結婚的時候,我也去了,他們是按當地的風俗習慣拜堂成親的。我記得那年下着大雪,表哥帶着未過門的新嫂子和我一起去集市上買生活用品 。當時下起了大雪,林子裏一片雪白,那一片片厚如棉絮的白雪讓我們都不忍心留下腳印。雪很大,松樹枝掛滿了雪花,很美,見過霧凇嗎?美的觸目驚心,雖然沒有相機,沒能留下最美的照片,但是那一副最美的圖畫讓我過目不忘。我們三個人童心大發,打起了雪仗,玩累了就往雪地上一躺,彷彿天是被,雪地是柔軟的席夢思。

強烈的白光讓我眯起了雙眼,真愜意啊,正在享受的時候,忽然從樹上飄落一層雪花,落在我的腦門上,脖子上,涼絲絲的,睜眼一瞧,原來是調皮的表哥搖落了樹枝上的雪花。要結婚的人了,還這麼頑皮,我說回去告訴姨媽去,表哥笑嘻嘻的說:“好妹妹,不告狀的話,回頭到了集市上我幫你買新衣服穿,怎麼樣啊?”我氣鼓鼓的說,今天就放你一馬。到了集市,果然熱鬧非凡,我第一次逛這種小鎮上的集市,做買賣的,買東西的都是農村人,大家討價還價,熱火朝天。集市不大,就是一條街道兩邊擺滿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價格便宜。表哥沒有食言,給我買了一件新衣服和一雙雨鞋,因爲我的鞋子被雪水打溼了。逛完集市,買了該買的東西,我們回家了,一路上依然嬉笑打罵,鬧個不停。

第二天是結婚的大好日子,我和娶親的隊伍走了很長很長的山路纔來到新娘子的家,這個家也是木頭房子搭建的。吃了早飯,長長的隊伍出發了,因爲要趕在中午之前拜堂成親,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趕路,生怕錯過拜堂的好時辰。在鞭炮聲中,隊伍穿過村口的水井,回到姨媽的村子。井邊栽種了兩棵柿子樹,這兩棵柿子樹總是結滿又大又甜的柿子,讓人眼饞。

新郎倌和新娘子牽着一條打着同心結的紅綢走到堂屋,向兩位老人三拜九叩,這是我第一次看中式婚禮。新郎官和新娘穿的都是中式禮服,只見新郎官頭戴禮帽,新娘子頭蓋紅帕頭,我恍惚回到了清朝。在大家的喝彩聲中,主持人開始舉行儀式,三叩首,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雙方就算禮成。

我們簇擁着新娘子回到洞房,新郎官滿面春風,新娘子則是嬌羞動人。洞房佈置得很喜慶,大紅的喜字貼滿了牆壁和衣櫃,牆上和地上都用新的塑料布蒙了一層,花花綠綠的很好看。雙人牀上整整齊齊的疊放着陪嫁的被子,十幾牀紅的,綠的,花的整整齊齊的碼放在一起,手工刺繡被面上繡着龍鳳圖案,預示着百年好合。牀中間灑滿了紅棗、花生,意思是早生貴子,民間都有這風俗。鋪牀的大嫂都是家庭和睦,生過幾個孩子的,新娘子坐在牀上靜靜地等待着新郎,而新郎這個時候敬酒去了。等新郎回來的時候,大夥還要鬧洞房呢。大人鬧,孩子吵着要吃糖,真是把耳朵都吵聾了,不大的房子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新婚就是圖個熱鬧,越鬧越好,沒辦法,就這樣新娘子還不能生氣。俗話說新婚三天無大小,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能開新娘子的玩笑。

婚禮結束,我拿着姨媽送的板栗、臘肉和餈粑回家了。記得我揹着重重的背蔞爬了兩個小時的山路,再坐公共汽車回到家中的時候,我哇地哭了,坐在地上直撒潑,老媽望着我任性的樣子哭笑不得:“你這個傻丫頭,這麼點苦都受不了,將來怎麼嫁的出去哊?”說完我就破涕而笑了,嘿嘿,不過是撒撒嬌而已麼?

童年的故事真是說不完道不盡,家鄉的點滴早已匯成一條涓涓細流,經常流淌在我的夢裏,永無止境。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3

明鏡 的月亮懸在天空,溶溶的月色使我感到心曠神怡,望着深藍的天空,我陷入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望月遐思,對月詠唱。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驀然醒來,望着一輪明月,纏綿而渺遠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李白的《靜夜思》,寥寥20個字,撥動了多少客居異鄉遊子的思鄉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送嬋娟。”

蘇東坡把自己悲歡離合的淒涼感傷情緒,和月的陰情圓缺作比,盼望與自己遠方的親人共賞明月,更激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

望着明月,我優遊遐思,幻想的翅膀飛啊,飛啊……驀地,一顆星星閃爍着星光,把我從夢幻中拉回現實來。

大地像一張碩大無比的宣紙,溶溶月光透過枝葉,在宣紙上留下斑駁參差的黑影……

……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4

在我的記憶中至今還難忘那段在鄉下生活的日子裏,在農家吃的那碗鮮香可口的麥魚面,從那以後無論生活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工作在窮鄉僻壤。那碗香氣四溢的麥魚面,始終縈繞在我的記憶裏不曾忘卻,那濃濃鄉情至今還一直久久浸潤着我的心田。

那是七十年代,我在清溪村糧油收購站工作,八月份的一天,我和站裏一位同事到村裏瞭解糧食入庫情況,走在清溪河邊,高大的楓樹上知了叫個不停,此起彼伏。使人感覺更加悶熱,幾隻水牛臥在水塘裏喘着粗氣。受不了酷暑的炎熱,田野的樹木和農作物全都低着腦袋默默無語。

走進村落,小橋流水人家,一幢幢瓦房依山傍水,真是“綠水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片靜謐。我的同事帶我走進一戶他熟悉的農家,向他們要碗水喝,主人客氣的讓我們坐下,寒暄後,給我們一人端來一碗白開水。屋內陳設是那樣簡陋,一張方桌,放着兩條木板凳,沒有粉刷的牆壁,不時有塵土掉落,一個半導體的小收音機,正播放着劉蘭芳說的評書《岳飛傳》,雜音干擾也聽不清什麼。其實那時候,村裏農戶的生活都很困難。喝完水,我和同事起身準備離開,這時主人的妻子從裏屋走出來,執意留我們吃飯,說:“午飯時間了,還走什麼?”我們怪不好意思,那時候靠糧票吃飯,他們也困難啊!但是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我們只好留了下來。

主人的妻子繫上圍裙,去竈屋張羅,我和同事嘀咕“在他家還能吃到什麼呀?”不經意間從竈屋飄來生平我從未聞到過的香味。本來就已經餓了肚子,這時不爭氣地咕咕叫起來。只見主人的妻子從後面端來兩碗麪條,從碗裏飄出的香味,我那時感覺聞所未聞,白色的麪條、碧綠的香蔥、淡黃的小麥魚,色香味定格在眼前。

以前,在城裏早就聽人說,清溪河有一種魚,形小似麥粒,又值麥熟時節上市,人們稱之謂“麥魚”。每年蠶老麥熟枇杷黃的時節,成羣的麥魚,由上游順流而下到清澈見底的清溪河中嬉遊,村口那段河面很寬,並有一長溜的淺灘,漁民們在淺水灘上築一道簡易的土壩,一根毛竹劈成兩半,橫臥在土壩上,竹瓦朝着下游,使上游流水形成“瀑布”,麥魚羣遊戲水,逆流而上,黑壓壓的一片,宛如墨汁潑進了水裏。它們游到“瀑布”下面,湍急的河水迫使成羣的麥魚分成幾股,當其中一股游到同竹瓦相遇時,又分東西而去,最後自投羅網,墜入漁人早已設置的“迷魂陣”中。麥魚進入篾籠後,漁人迅即取出籠子,回到家用竹團筐攤開晾乾,然後用篾篩子盛魚放在火桶上烘烤。烤乾的鮮麥魚,顆顆似珍珠,金燦燦、亮晶晶,頭尾齊全,甚至魚眼還完整無缺。麥魚是名貴水產品,肉嫩鮮美,香鮮可口,可以鮮食,也可以加工成麥魚乾,做成“麥魚燉雞蛋”、“辣椒炒麥魚”、“雜燴麥魚醬”等美味佳餚。“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今天卻有幸在這個熱情好客的農家嚐到了。那香味頓時讓我垂涎欲滴,我擡頭望着這個不起眼的農村婦女,因辛苦勞作而粗糙的雙手,如何烹飪出如此美味佳餚。我和同事相視一笑,毫不遲疑地吃完這碗香氣撲鼻的麥魚面。連剩在碗底的一點湯,也毫不遲疑的端起碗來,仰頭喝了下去。

歲月無聲流逝,清溪河邊的垂柳綠了無數次。這個純真的年代和那碗香味四溢麥魚面,在記憶深處卻永遠難以忘卻。如今那些善良的人們該有了更美好的生活,清溪河的小麥魚下面,還依然是那樣其味無窮吧。我真想再去嚐嚐!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5

“我這裏有老家的酸菜和老臘肉,有時間來撮一頓啊”。離開家鄉20年,最愛聽的還是這句話。

老家是久負盛名的“雪梨之鄉”,除了雪梨,就數酸菜和老臘肉了,酸菜和臘肉讓許多的遊子魂牽夢繞。兒時看見在外面工作和打工的鄉親們離開家鄉的時候,行李中最醒目的就是老臘肉和酸菜,當時百思不得其解,實在是不明白這兩樣東西爲什麼這樣受歡迎?

兒時的家裏很窮,除了宰年豬的時候可以吃上一點鮮豬肉,平時都是吃掛在廚房牆壁木樁上的老臘肉,而且也不是頓頓都有,家裏煮臘肉一般是有客人來或者是鄰居幫忙幹農活的時候,煮臘肉的日子對我們這些小饞貓來說,就是過年!酸菜卻是我們飯桌上天天都有的,兒時的老家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早早起牀後,除了在家裏煮飯的人外,其他的人都到外面幹活。

春天的早晨,天剛麻麻亮,我們幾姊姊就在家裏大人的吆喝聲和威脅聲中,老不情願地睜開惺忪的雙眼,慢吞吞地背上背篼到山坡上去割墊圈草或者割豬草。冬天的早晨就更慘,搓着快凍僵的小手,在黃土地裏撿玉米杆(煮飯引火用)。說是“撿”,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家鄉缺水,秋天割了玉米以後,父輩們就用耕牛犁地,黃土地便成了滿滿的土疙瘩,這土疙瘩,大大的,硬硬的,用鋤頭或者“土巴錘”去敲碎,沒有水份的土巴疙瘩,振的我們的小手全部裂開了口,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把堅硬的土疙瘩敲碎,然後把裏面的玉米杆裝進高過自己的大背篼。爲了得到家裏大人們的表揚,我們都拼命地敲土疙瘩,拼命地把背篼裏的玉米杆裝的多多的,有時還在滿滿的背篼上面堆個大大的尖。等到紅紅的太陽照到了地裏,家裏煮飯的人就會站在房屋頂上,扯開喉嚨叫着家裏人回家吃飯。我們也在家人的吆喝下,揹着大大的一背篼玉米杆,在鄰居大人的誇獎聲裏,滿心歡喜地回家吃飯了。

家裏的早飯不是白米飯,因爲家裏根本沒有大米,有時甚至連小麥面都吃不上,在我童年的記憶裏,家裏的早飯基本上是烘洋芋玉米麪饃饃,菜是大大的一碗酸菜或者醃菜,沒有新鮮的蔬菜,偶爾飯桌上會有一小碗豆豉炒臘肉,這一小碗就成了我們這些小饞貓攻擊的目標……

家鄉酸菜的做法很特別,和市場上賣的不一樣。首先酸菜的材料必須是圓根櫻,圓根是一種根莖蔬菜,說是蔬菜也不全面,應該說是根莖植物吧,因爲它的莖葉用來煮酸菜,根是圓圓的蘿蔔,可以生吃,也可以和臘肉一起燉着吃,被霜打過的圓根蘿蔔甜甜的,清爽可口。宰年豬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用年豬骨頭燉滿滿的一大鍋圓根蘿蔔湯。甜甜的湯讓我們在還沒有正式吃飯時,就已經喝了一碗又一碗。

十一月份打過霜以後,就是收圓根的時候了,週末早早的就和家裏的大人們到圓根地裏,收圓根不用工具,我們小孩子們使足了勁,雙手抓住圓根櫻一拔,就連蘿蔔一起被拔出來了。我們把拔出來的圓根堆在一起,大人們就拿刀把蘿蔔和莖葉分開,蘿蔔撿大個的放在背篼裏,背到早挖好的地窖裏和胡蘿蔔一起埋起來,平時煮臘肉和過年的時候用。大人們把沒有蘿蔔的圓根櫻像編麻花辮一樣編起來,編的大概有三四米長,然後把編好的圓根櫻搭在房架上風乾。以備開春沒有菜時煮。餘下的圓根櫻大人們就洗得乾乾淨淨的,燒一大鍋不沾油的水,燒開了就把圓根櫻放在裏面打個滾,這時的火候最關鍵,時間長了,圓根櫻就會膩,時間短了,圓根櫻就太硬,嚼在嘴裏費勁。酸菜的酸母子也是關鍵之中的關鍵,有老酸水時,圓根櫻煮好撈在早準備好的大木桶裏壓緊,然後把老酸水加熱後,趁熱倒在桶裏,拿一個大大的圓石頭壓好,在用油布把桶口封嚴實蓋上桶蓋。經過一天一夜的發酵,第二天早上把油布取開,酸酸的味道撲面而來,抓一根嚐嚐,半邊腮幫子都軟掉了。美味的新鮮酸菜就這樣誕生了(如果沒有老酸水,就可以在煮圓根櫻時煮幾個嫩白瓜或者蘋果,也一樣可以達到效果)。

酸菜的吃飯有很多種,可以炒,可以煮,還可以涼拌。兒時記憶最深的是酸菜土豆麪塊,那時候家裏沒有多餘的糧食,晚飯基本上就是酸菜洋芋絲面塊。說是面塊,其實到了我們的碗裏,面塊的影子都見不到了,全是洋芋絲和酸菜。家裏有年老的祖祖和爺爺,媽媽在面塊剛剛起鍋時,就把面塊挑起來給祖祖和爺爺吃了,我們吃的就是剩下的酸菜和洋芋絲。所以兒時的我,特別討厭吃酸菜。

不知不覺時,我已經過了討厭吃酸菜的年齡了,在離開家鄉來到這美麗的大草原上,這裏沒有了家鄉的酸菜,沒有了那種綠油油的圓根櫻,沒有了甜甜的圓根蘿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陌生。

偶然一個日子,我看見一家小飯館的門上寫着賣有家鄉的酸菜面塊,心裏那個激動,彷彿看見了家鄉那成片的圓根櫻。快步走入,點了一碗老家的酸菜面塊,心裏忐忑不安地猜測着酸菜的模樣,回味着自己曾經討厭的酸味。面塊好了,在酸酸的味道中,我看見碗麪上躺着的竟然是正宗的老家臘肉炒的正宗的老家酸菜!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兒時的記憶全部濃縮在裏面了,只是沒有了討厭,而是滿心的感激:感激這種酸酸的故鄉味道,感激兒時的濃濃記憶,感激遊子漂泊的心有了棲息的地方,感激自己還能品嚐活着的滋味。

故鄉的臘肉又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臘月間裏,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宰年豬了。家鄉的年豬都是肥肥的,壯壯的。家裏有學生的,都會把日子選擇在週末,這樣學生就可以一飽口福了。兒時宰年豬的日子我們比過年還期盼,早早起牀躲在屋頂上,看父輩們把豬趕出圏,幾個人一起,逮的逮豬尾巴,逮的逮豬耳朵,宰豬匠手裏拿着一圈皮繩,套住年豬的雙腿一拖,年豬就倒在地上不能動彈了,父輩們把年豬放在殺凳上,宰豬匠從背後單腿跪壓在年豬身上,左手把豬頭使勁向後託,右手拿着宰豬刀,對準年豬的脖子,用力刺進去,旁邊的人趕緊拿鐵桶接住噴出的豬血,豬血是個好東西,可以用來做酸菜血旺,也可以蒸血糕饅頭。血糕饅頭的做法很複雜,要有經驗的老年人才會蒸。

宰年豬家家戶戶都要請客,父輩們把豬肉分好,用鹽和花椒醃一會,然後一雙一雙地掛在廚房裏面的吊杆上,因爲只有用廚房裏面煮飯的炊煙慢慢薰出來的臘肉才香。而且老家的年豬是不喂飼料,只喂玉米麪和土豆,肉質細嫩,肥而不膩,深得人們的喜愛。

離開老家的日子,每當身心疲憊時,總是懷念家鄉的酸菜和老臘肉。工作之餘,幾個老鄉邀約一起,到有酸菜和臘肉的飯館裏,來一盤豆豉炒臘肉,一盤青椒炒酸菜,那個味道啊,讓人忘記了所有的煩惱。“歲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這些遊子啊,不管走得多遠,心都在故鄉那片美麗的土地上。

濃濃的故鄉情哦,多少遊子爲你魂牽夢繞!

濃濃的故鄉情哦,你讓多少文人志士訴說衷腸!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6

有人說,美是傾國傾城的女子那嫣然一笑,撩撥起我們內心火熱的激情;有人說,美是一首飄蕩夜空的歌謠,使孤寂的孩子得到心靈的慰藉,有人說,美是秋日裏翩翩起舞的小草,爲蕭瑟的季節增加點點甜密。

世間的美麗風情萬種,有太多需要我們去發掘。當我們苦思冥想的時候,突然腦海中靈光一現,原來故鄉纔是最美的地方。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早已迷醉在故鄉的情懷之中。

初到焦作的時候,看着一望無際的平原,心裏異常得興奮。對於從小生長在丘陵地帶的我來說,可以算是大開眼界。爸爸說:這裏冬天風一定不小,注意保暖啊。餘音剛落,爸爸就轉身離去,給從未離家的我徒增些孤獨的感覺。就這樣,帶着對大學的嚮往,我忙碌在學校的各個角落裏。冬天在我的期待中悄然來臨,正像爸爸所說的那樣,刺骨的寒風夾雜着冷漠朝我襲來,給我這無所依靠的孩子一個下馬威。由於對成功的渴望,每天都在所難免地浸泡在寒冷刺骨而又潮溼的空氣中。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是我在大學裏最困難的時刻,令我欣慰的是有宿舍兄弟和黎明陪我走過那一段艱難的時刻。帶着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一路走來,是他們讓我感受久違的溫暖,那屬於家的感覺。

如今的我,經過一年的鍛鍊,在自己的領域小有成就,也不再感到孤獨,因爲我知道,有很多朋友陪着我前行。然而在清冷的冬日的夜晚,那原本淡淡的思鄉情緒愈來愈重,最終未能承受住時間的重壓,破碎成一幅溫馨的畫面,勾起我兒時的記憶。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他,美麗的白髮幸福中發芽,天使的魔法溫暖中慈祥”。還記得杰倫的歌嗎,聽着他對媽媽的讚美,我又想起生我、養我的媽媽,想起那個溫馨的家,想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冬季裏孩子們最盼望的還是過春節,幼時的我也不例外。千盼萬盼,終於等到了大年三十,胡亂的把手中的作業一扔,就跟着爸媽和姐姐一起去準備年夜飯、不過在做飯前我們都要貼上春聯,據說這是爲了祈福。還清楚的記得,在貼對聯時老爸老媽總要吵上幾句,不知他們是高興地生氣,還是有意爭執?接下來的年夜飯可輪不到我這個男孩子的插手,此時只有媽媽和姐姐在忙碌着。這時的老爸總會叼着煙到街上去,如果看到啥好吃的都會給我們買回來,現在想想,老爸真好。在放假的日子裏,通常情況下我都會跑出去瘋玩,可是在大年三十我可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趁着媽媽不注意,就悄悄地溜進廚房,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吃。

終於到了開飯的時候,走進門溫暖的氣息就撲面而來,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坐在桌子前吃着團圓飯,有說有笑。完全感受不到冬日的寒意。吃完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着央視給我們帶來的豐盛的“年夜飯”,那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聲、幽默的小品相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和家人在一起過年是多麼幸福的事。而如今我們兄妹卻相隔千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帥寶,把你的歌關了,該睡覺了”,室友的一句話打斷了我的思緒,但那顆不安的心早已飄蕩在回家的路上,於是決定了,回家!

在週四的晚上很帥的披着風衣,戴着帽子和自己喜歡的墨鏡,踏上回家的路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7

在北京生活時間長了,我常常看着穿梭的人羣,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家鄉究竟在何方?

歷史課上,老師講着各個王朝的興衰,我總覺得對西周、秦朝、大唐有着莫名的親切,我的老家就在茂陵旁邊,西安的名勝古蹟我也轉過好幾遍。陝西這個地方是很多朝代的定都之地。我爲我的家鄉陝西的悠久歷史而自豪,也爲我出生在陝西而自豪。據說在新中國選首都的時候,西安僅以一票之差落選,我小時候一直覺得惋惜。

在陝西上了幾年學,我轉學來了北京。北京,這個繁華的都市,與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區別太大了。擁擠、忙碌的人羣,聳立的高樓讓我感到陌生和不安。我漸漸熟悉這裏的生活,漸漸融入這裏的生活。現在我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九年了,已經淡忘了小時候的街道,小時候的夥伴。我更習慣生活在北京這片土地上,不再回到家鄉去了。現在,我將北京看作我的家鄉。在北京,我知道怎麼乘坐公交車,怎麼換乘地鐵,去哪裏逛書店,去哪裏逛街。在北京,我有朋友,有家人,遇到來北京的外地人,我也可以給別人指路,可是,我對現在的西安一無所知,我來到西安只能像別的旅遊者一樣,去哪裏都需要地圖,需要打車,需要別人爲我指路。西安,對於我,只是一個陌生的城市,它已經不再是我熟悉的故鄉了,也沒有我熟悉的人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身爲北京人的自覺。當別人談起老北京的生活習俗,談到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驕傲,我總是回想起西安的老城牆、街道上混合着油煙和飯菜的香味。我對北京的傳統文化並不熟悉,我也不太習慣走在小衚衕中。我還保留着一部分在陝西的生活習慣,我愛吃陝西的小吃,陝西的美食,有時候說話還會不自覺地帶上陝西腔。

我的家鄉究竟是哪裏的呢?我有着西安和北京兩個地方的生活。在初二的社會實踐,我回到了陝西西安。在西安的幾天,我感受到了熟悉的火車站,熟悉的陝西話,熟悉的名勝古蹟,熟悉的陝西美食。我站在西安城牆上,看着陌生的街道。這裏我陌生又熟悉。我好像明白了什麼,西安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一直留在我的生命中,現代化的街區我不熟悉,但是這裏一直流傳的傳統文化一直能夠引起我的共鳴。

回到北京,我知道西安離我並不遙遠,它的文化一直陪伴着我。我習慣北京的生活,我愛北京這片土地,但是西安一直紮根在我心中,我的家鄉永遠都是我出生的西安。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8

一個黃昏,太陽悄悄地隱到山後,天邊只剩下一片片紅色的雲彩,家鄉的小路就像一條河,我就象河裏的一條小船,向日思夜想的家蕩去。走近那棵爬滿鄒文的老梨樹,烏鴉從頂上驚飛,稀疏的樹葉在秋風中悄然落下。

傾聽兒時那叩響心扉的聲聲呼喚,噙滿思鄉的淚水,清脆的鳥鳴啄破了重重山巒的阻隔。思戀,是一陣陣春天的雨,溼透了對家鄉一點點的記憶;家,是我溫暖的源泉。

兒時的天真活潑被時光一點點帶走,的路一步一步往前延伸。一盞孤燈用微弱的光,照着我走過每一步。孤寂,被抑制不住的思緒帶走。穿着母親一針一線縫補的灰制服,走過房前彎彎的田坎路,無聲地走出了村子,沒有驚動一隻飛鳥。

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曾想過,不知哪一天,樸實的膠底鞋還會把我帶回生我養我的小山村。雖然歲月把我和那村莊及貧困而溫暖的家分開太久,但身在外鄉的我,總是難忘那溫馨的山野。

當年山凹裏顯得自然古樸的茅屋,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家,一聲聲雞叫,一陣陣狗吠,一縷縷炊煙,顯得那生存的空間是多麼自然平靜而和諧啊。祖祖輩輩停靠的驛站就是故鄉。我心靈的鐘,總是被切切的扯響,光陰飛逝,夢裏依稀,母親釀製的米酒曾多少次在我的心裏流淌。

沒有故鄉的人少了幾分牽掛,他不用走出生命的村莊。故鄉有我的母親,母親就是我的故鄉,有故鄉的人情緣難了,每時每刻都有回去的慾望。

故鄉是我思戀的歸宿,故鄉孕育了我的理想。故鄉,我的母親!母親,我的故鄉!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19

玉盤獨行萬星疏,清秋唱晚蟬飲露。獨倚軒窗望鄉遠,無眠長風借天路。——引

許多年以來,不敢面對老爸已經離世的現實,冥冥之中,老爸始終與天國無關,那溫熱的氣息,似乎從沒離開過我的指尖,每每提起筆,好像就觸摸到老爸的艱辛。

時光摧殘了思念,老爸離去的多年後,自己也踽踽着步履,步入中年,兒時的記憶總在不經意間,爬上記憶的搖椅,在風中盪來盪去,老爸象一座大山,撐起兒女成長的路,短短的57個春秋,您滄桑走過,匆匆走完短暫而辛勞的一聲,八口之家,您一個人的肩膀,本就不是地道農民半路出家的你,躬耕近百畝的農田,農閒時,趕着馬車走街串巷,賣農產品,爲的就是給兒女們多換點學費,少時不知事的我們,除了上學以外,能幫您多少是多少,你始終無怨無悔的奔勞。

可是,當病魔把你擊倒時,你卻流淚了,滄桑的臉老淚縱橫,你擔心滿窩的雛燕,從此沒了可以依賴的根。

本來能寫得一手好字的手,卻在病魔降臨的一刻,笨拙,僵硬,乾裂,你哭,從此再也無法梳篦兒女緩慢成長的年輪。

而今,飛出的雛燕想歸巢,覓那一直未曾荒蕪的老根,可是,您卻不在了,那種,子欲孝而親不待的蒼涼,讓我以贖罪的心抱憾今生。

半輪月,一懷鄉愁,不是遊子,又怎知人在天涯的憂?

多少次,午夜夢迴,淚溼青絲。

多少次,夢迴故里,哭倒在老爸的墳冢前,雜草與星星零落的野花迷斷遊子的眸光。

一份大愛深埋在千層土壤下,一份思念借長風,送天路,一縷幽魂,您在那邊可好麼?

老爸,又是一年中秋時,秋蟬聲聲,秋露盈盈,大紅高粱,又飄起酒杯的香純,引誘着貪杯的你……

你可知,你的離去,一直是我無法釋懷的痛,十年前的那一天,那一次,還有兩天就中秋,多想留你過那個中秋,可是,你執意回故里,在送你踏上歸途的一刻,怎麼也想不到,那是最後的別離,從此陰陽陌路,人鬼疏途。聽老媽說,給您買的月餅,你小心的包裹到家,旅途中,一口未動,就爲了給家人分享異鄉帶回的月餅香,你也許垂涎過那甜甜的美味,可是到您驀然離去,竟然不知道那月餅的滋味。知道麼,我好恨,恨自己未能將您老安然送回故里,聽老媽在一訴說,心碎片片,泣不成聲,心痛無法言喻。氾濫的淚水,決堤而泄……

老爸,你是否還記得回家的路,我曾笑問過你,你罵我混,誰都逗,可是,那次你走後,我夢裏哭醒,你知道麼?夢裏,你真的走丟了,半個月過去,惡訊傳來,你舊病復發危在旦夕,我與妹妹在千里之外,拼命的往回趕,然,你卻無情的走了,沒有等女兒的到來。知道麼?那一刻,女兒痛斷肝腸。

從此,你真的永遠的走丟了,我再也觸摸不到你長長的眉毛。再也找不到老爸暴怒時那種吹鬍子,瞪眼睛的恨與愛。

而今,又是八月金秋時,還有兩頁就是與你最後訣別的日曆,我抱着那一頁泛黃的記憶,久久不肯離棄,只因,那一頁有你最後的氣息。

十三年了,我的雙腳始終在外遊離,故鄉的雲和月,始終照不到我凌亂不堪的足印,只有我一顆思鄉的心,穿越空間,於夢中掬一捧您長睡地方的黃土,掩埋自己裸露的白骨,想與您一起完成異域旅行。

可是夢醒時分,我依然沒有勇氣去拾故鄉的風沙,來填埋自己虛空的靈魂,也許,是世俗的虛榮吧!我始終不願回自己曾夢裏千迴百轉的“家”,因爲我不能榮歸故里,不能風風光光的給您行百孝大禮,因爲我很失敗,讓您很失望,多年的打拼,最後是一無所有。

貧瘠的靈魂,貧瘠的情感,再視金錢如糞土,我是真的貧瘠之極,愧對您的諄諄教誨,至今在那本泛黃的日誌本上,依然保留着您激勵女兒的那首詩:

革命前途萬里程,

前進途中放光明。

希望吾兒努力學,

一往無前當先鋒。

看着那淺淺的幾行字,感覺那沉甸甸的父愛,真的無顏回鄉面對曾經對我期待之深的老師和父輩們。

“露從今夜起,月是故鄉明”每每月圓,心都會攜一縷鄉愁,輕輕長嘆,也許,真的該回故居看看了,少小離家,走在鄉間的路上,也許連追蝶的少年都不會有了,能知我是那鄉人的,就只有那坐山,那條河還有那一方熱土……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20

一想起“時光如水”這個詞,就會想起小時候。小時候的我,喜歡坐在小河邊,靜靜的聽河水的潺潺流動聲。一個水波一個水波,輕輕的打過小河裏的每一塊或大或小的石頭,發出或渾厚或清脆的聲音。那時候,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了。

稀疏的樹林邊,一個小小的小姑娘,旁邊放着採蘑菇的小編筐,坐在小河邊,投出落寞而清寂的身影。那個地點,那個小小的身影,一定是我的。爲了這大自然的音樂,聽的早已忘記了一個人的恐懼。靜靜的,靜靜的,只有我自己,癡迷着。那個時候沒有聽過輕音樂,只覺得那個水聲啊,勝過多少嘈雜的歌聲。聽了,安心、安靜、安定。

當斜斜的夕陽映紅了淡淡的河水,耳畔響起羊倌趕羊的吆喝聲,纔想起該回家了。這時候,田裏勞作的媽媽該是拖着疲累的身子回家了,她還要爲我們老老小小做晚飯,而慈祥的爺爺、奶奶,應該也在侍候那些長着嘴巴叫嘎嘎的雞鴨鵝了。

屋頂上,暖暖的炊煙該升起了吧。混着柴草和煤塊的煙火味,飄飄蕩蕩的,已經鑽到了我小小的鼻子裏。拎着小筐筐,更加快了走路的速度,太晚了會挨媽媽說的。記憶裏媽媽從來沒有打過我,頂多晚了告誡我們一下。就連筐筐裏多少的收穫,她也不會過多的責問。不過我的小筐筐裏面總是裝着或多或少的蘑菇啊、野菜啊,實在沒有這些的時候,甚至是車軲轆菜(車前草)也要象徵性的裝上幾棵。再小些的時候,沒少爲這個換了雞蛋鴨蛋吃。其實,那個雞蛋鴨蛋不知道能換多少斤野菜呢,那時候的野菜蘑菇不值錢。當時吃着稀缺的雞蛋鴨蛋,心裏美美的,更是多了好多的成就感。感覺能爲家裏做事了,好驕傲的女孩,長大了。

眨眼間,出去上學了。記得十七歲去赤峯農校讀書時,軍訓完了回家的時候,是十一假期合併中秋節。我回家那天正好是中秋,已經快傍晚了。看着跑到家門口的我,媽媽笑了,又哭了。晚上吃的是煮羊骨頭,哥哥說是特意留着那天做給我吃的,因爲媽媽說我會饞的,老說學校的伙食不好。桌上吃完,我跑到廚房拿調料的時候,媽媽也跟去了,疼愛的看着我。我問媽媽想我了沒,媽媽落淚了,看着媽媽,我忍不住抱着她哭了。記得幾天後去姥姥家,姥姥幾句話後說的就是,我上學去的這幾天媽媽回家兩次哭兩次,怕從來沒離過家的我不會照顧自己。曾經帶着不情願的情緒入學的我,以爲媽媽不疼愛我。可媽媽永遠是媽媽,愛我的媽媽。

在我開學到第一次回家,一共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裏,12歲的小弟曾經給我寫信,告訴我想我了,要我好好照顧自己,他會懂事,會照顧爸爸媽媽,不惹他們生氣,而爸爸媽媽也想我的時候,簡短的幾行字,宿舍裏,我哭得噼裏啪啦。信紙溼了又幹了,幹了又溼了,想家的思緒瘋長。

我從來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上學了,所有的事情都要改變。生活、處事、點點滴滴,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習慣了爸爸媽媽和姐姐無形關照的我,連弟弟都怕我處理不好事情挨欺負。不過我的校園生活是善良的、美好的,所有不光明的一切離我遠遠的,還是讓我生活得開開心心、公主似的。只是感覺自己在外面的生活好瑣碎,事事要親力親爲,沒有大樹一樣的爸爸、慈愛的媽媽可以依靠了。

在外面的時候,我依然想念家鄉的小河。第一年放假回家的時候,依然去小河邊玩耍。只是冬天了,小河結了厚厚的白白的冰,她不再奏起清脆的音樂了。我已經會和我最好的朋友小梅去河邊談心了。耀眼的冰面上,兩個小姑娘翹翹的走着,笑着。生活就像冰一樣潔白,未來像冰一樣純淨。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

畢業了,上班了,轉換工作崗位了,又換崗位了,好像上班十幾年換的還很頻繁。太陽天天的東昇西落,爺爺老了,奶奶老了,而媽媽,也頭髮漸漸的灰白。從來沒有想過我的生活有一天會失去他們的陪伴。當時間帶走了我的青春的時候,卻也無情的相繼帶走了我最親愛的爺爺奶奶媽媽。心靈在一點點的坍塌,又一點點的重建。還好,我有了自己的家。有一天,當時年僅六歲的兒子搬着相冊告訴我,“想姥姥的時候,你就看照片’’。小小的他眼睛裏滿是疼愛。我的眼睛淌出了小河,心裏的冰山在一點點的融化。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家鄉的小河,現在再也沒有兒時夏天響叮咚的水聲了,再聽不到獨屬於我的“輕音樂”了,也沒有我兒時小河那寬厚的胸膛可以承載我們的嬉笑打鬧了,曾經淌着小河去對岸摘酸棗、在夕陽的餘暉裏用撈水的小手拿着大人給的小棗子端詳、品嚐的傻傻模樣,也一去不返。當我進入我人生最好華年的時候,小河,家鄉的小河,卻老了,老的只剩下溝溝壑壑。好想給兒子講講流水的清脆、洪水的雄渾,都不能了。曾經幼小的我自豪的以爲:溪水不過比她窄,黃河不過比她寬。可現在,我不能再這樣描繪她了。

在我真的長大的時候,在我已經是一個媽媽的時候,多想聽她再奏響我兒時美妙的音樂。那怕是溪水的叮咚聲。可我長大的時候,她老了。

想念。懷念。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21

當歲月的風霜拂過睫毛,並留下一層銀痕,才猛然意識到,原來我們已經遠離故土半輩子了。當初一心想逃離的那片土地,如今卻成了魂牽夢縈的歸宿。依稀記得年少時離別的決絕,立志要脫離農村,做個城裏人,可當這個當初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變得唾手可得時,我們的心卻更加空虛了,並不是因爲缺吃少穿,而是那份綿綿的思鄉之情隨着歲月的流逝越積越深,最後演變成了一種病。多少人帶着這種病遺憾離世,最後孤魂也得不到寧靜,仍在四處漂泊者……

故鄉,是一個多麼溫暖親切的稱呼。它是我們生養死葬的地方,與我們的感情穿插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稱呼,卻時刻攪動着我們的回憶,任我們在外活的多麼瀟灑,當一提起故鄉時,無不低頭深思。並不是因爲故鄉對我們有恩我們卻沒有回報而產生的羞愧,而是那種滲透進了我們血液無論身處何處都擺脫不掉的情愫,如同在我們心上繫上了一根長繩,時刻牽動着我們的痛楚。不管你是心地善良的好人還是心狠手辣的歹徒,當一回想起把自己哺育成人的故鄉時,人性都回到了最初的狀態。

故鄉,那裏藏存着我們孩提時最美好的記憶,生長着我們兒時親手栽種的花花草草,居住着血肉相連的親人,親如至親的鄰居夥伴。脫離了故鄉,人生就是有缺憾的,哪怕我們已經在外安家落戶,並擁有幾輩子也花不完的金錢。如果說一個人完全忘卻了自己的故鄉,那麼這個人將是多麼悲哀,縱使他豐衣足食,可在他的精神內心永遠會有那麼一塊空缺,也許生時毫無察覺,但到他奄奄一息之時回顧自己的一生,他肯定會含恨而終,只要他還還沒完全喪失人性。

故鄉這一話題,從來就不缺乏讚美它的詩詞。從耳熟能詳的“舉頭忘明月,低頭思故鄉”,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無不表達了在外漂泊不定的遊子的思鄉之縷。張籍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的發又開封”,更是將詩人的內心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故鄉並不是爲了展示遊子才華的載體,而是一種牽絆,一種寄託,一種解藥,因爲在這類詩詞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存有哪怕藏有任何的文字手腕,句句甚至是字字都簡單樸素自然,表達的也只是一種純粹的濃濃鄉情,而與功名利祿無任何瓜葛。最喜歡孔紹安的那首《落葉》: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憶故林。每當讀到此詩時,似乎都能看見作者如秋葉遲遲不肯脫離枝頭的那種對故鄉的依依不捨,猶如在訴說着自己的故園情懷。

又是三月春暖花開時,故鄉家門前的那條小溪應該又響起了潺潺的流水聲吧,當初親手栽種在門口的那棵蠶樹應該也已經綻綠了吧,還有那時在清早總停在門前棗樹上唧唧喳喳的喜鵲也從冬眠中甦醒過來了吧,是否還吟唱着當初的那首歌。只是,那一切的旖旎,恍如昨日,卻已相隔萬里。

落葉總是要歸根的,我們這些生在故鄉已被當代文明衝擊得陌生的時代裏,只要我們的心不死,對故鄉獨有的情懷就不會衰竭。

無數個夜晚,夢見了自己拋棄了耗盡半輩子才得來的金錢,爬了半輩子才攀到的地位,不顧一切,向那片只生養了自己十幾年的故土奔去……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22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裏……”每當聽到鄧麗君這首優美的《又見炊煙》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家鄉,想起家鄉的炊煙。

在農村,清晨的炊煙風輕雲淡,清靈疏朗,伴隨着雞鳴犬吠,送走黑夜,迎來黎明,揉開人們惺忪的睡眼,喚醒整個寧靜的村莊。中午的炊煙,急速升起,瞬息消逝,那是鄉親們匆忙的步履,也是孩子們放學歸來時飢腸轆轆的期盼。晚上的炊煙,持續時間較長,就像一幅水墨畫,塗抹着安寧與閒適。

我是在炊煙里長大的孩子。

炊煙是我童年時最美麗的風景。那炒菜聲,那風箱聲,那竈膛裏的火苗,那熱氣騰騰的香噴噴的飯菜,還有母親竈上竈下忙碌的身影和父親被火苗映紅的臉龐,無一不構成淳樸而和諧的畫面。

在兒時的記憶中,大雪紛飛的冬天,我穿着單薄的棉衣、踩着厚厚的積雪放學回家,手和臉被凍得通紅通紅的。走進村子,看到炊煙裊裊,心就一下子暖和起來了。

在假日裏,我和小夥伴在外面瘋玩兒。每當看見炊煙從煙囪裏升起來,婀娜着飄向高高的天空,漸漸地瀰漫成一片氤氳的霧色時,我就聞到一股股噴香的味道,緊接着,便聽到母親那親切的呼喚聲。於是,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端起碗,大快朵頤。

記得當年我考上大學,父親送我去車站。那是個初秋的清晨,當走出村莊時,我突然有一種想回頭望望村莊、看看炊煙的衝動。站在那高高的山坡上回眸整個村莊,看着那一縷縷飄向天際的乳白色的炊煙,我想起了勤勞而慈祥的母親,想起了炊煙裏的歡聲笑語。那一刻,我潸然淚下。

參加工作後,我離開了家鄉,也離開了炊煙。但是,每當出差或者乘車遠行,經過一個個村莊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趴在車窗上,睜大眼睛,無限神往地尋找着村莊上空飄起的炊煙。這時,我的腦海裏也會隨之浮現出籬笆牆、雞棚、豬舍、羊圈,還有那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倍感溫暖和美好。

我喜歡鄉村的炊煙,喜歡炊煙瀰漫的純樸,喜歡炊煙升起的寧靜,喜歡炊煙飄蕩的空靈。鄉村的炊煙是一道風景,它從大山深處升起,飄逸、繚繞;鄉村的炊煙是臨摹的畫筆,在天地間揮毫潑墨,揮灑自如。鄉村的炊煙更是一縷縷鄉情,讓漂泊異鄉的遊子魂牽夢繞。

多少年來,不管我走到哪裏,只要看到升起的炊煙,聞到柴草燃燒產生的煙味,心中就會生出一種別樣的激動,工作中的煩躁和無奈、生活中的不易和煎熬,統統煙消雲散,心情也會變得越來越好,因爲炊煙的味道是我童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親人的味道,是故鄉的味道;守着一縷炊煙,就是守着家,守着一份樸實,守着一份感動,守着一份幸福。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23

一親情

電話裏傳來的消息讓我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以最快的速度了結一段工作。飛。從長汀直抵福州,經上海虹橋機場中轉飛往蘭州。飛機下的景色從綠到黃,恍若從春到秋。

滿弟來接機。一路上色彩單調,只有一種黃土的黃。沒有回家的喜悅興奮,一種痛的滋味反反覆覆。父親病了,因爲血脂高導致中風面癱。離家越近越是心怯,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英俊的父親面癱後的樣子。淚,涌上來悄悄滑落,風,吹不幹。

呼喊一聲“爸……”已是泣不成聲。父親聲音哽咽着一連串說沒事,不讓你回來的。怎能不歸?守在父親病牀前端飯喂藥,陪父親散步,聽父親講過去的事,和父親下一盤棋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這些年,父親喜歡回憶,故土、親人、同事還有他曾經參與修建的一條條鐵路都是他的快樂和自豪。父親經歷過的歷史、人生誰來記載?

家,已經陌生,進了廚房,找不到柴米油鹽。

醫院裏,一枚枚鋼針扎進父親的臉頰,父親緊蹙着眉不哼一生,我的心,疼的出血。痛,不能替代。淚,跌碎在冰涼的瓷磚上。

生命的衰老誰也無法抗拒。這些年,每有老人走了的時候,父親感嘆、感慨,情緒受到打擊,一連幾日精神不振,絲毫不掩飾對生命的惶恐、珍愛和戀世。

祈問上蒼,有長生不老藥嗎?夢裏我飛,尋遍千山萬水。

二戀情

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相聚在這個城市。我先來,你再來,經過七個小時的顛簸。

分別三年,你依然年輕,一身風骨,面龐清癯,站在紅山根的紅裏含笑看我東張西望尋你。幻想過千遍的重逢實現在我童年的家園。你,爲了尋找我的足跡曾經一個人來過,然後把一首詩封存在帶鎖的文件裏,記得有這樣一句:“紅山根的紅是你詩意的背景。”我因此而透明、飛翔,情意綿綿。

鐵路設計院、鐵路局、皋蘭路、東方紅廣場,我們並肩走過。

詩歌是你的旗幟,文字是你的生命需要。你拿出一本書說作者的文筆和我的很像,你讀,我聽,幾次以爲出自我的手,你熟悉我的文字就像熟悉你自己的文字,你坐在那裏讀,渾身散發着文字氣息,動人心絃;你拿出小小的MP4翻閱,我看見《釵頭鳳》,你說讀過,我說還要聽,你的聲音磁性、悠揚,極富魅力,牽引我回到了百草園,我在你的聲音裏醉去;一個U盤串在鑰匙上,是誰如影隨行?;你打開手機,幾年來的短信,即使是最簡單的問候都被你保存,吃驚、意外、感動。你本是轉道而來,沒有機會和時間精心準備,這些,時刻伴隨着你?珍惜、珍愛你一直這麼做。對坐,你播放下載在手機裏的歌,男聲,聲音纏綿深情,我聽過無數次,早就會唱這幾句:你是我今生最美麗的相遇,尋尋覓覓茫茫人海終於找到你,一路有你天涯海角不是距離……

你明顯地感覺到我的疲憊、憔悴,力不能支。知道病魔正折磨着我,你黯然神傷,潸然淚下,心疼、心傷、心碎。連聲說對不起,不能照顧你。

淚眼相望。這世上,有誰如你?得之,我幸。

點一盞燈,牆上的花,一生一世無怨無悔地盛開。

生活在凡塵的塵中,太多的俗事沒有改變你,你堅持着你的堅持,熱愛着你的熱愛,你的詩歌和靈魂在光芒中飛翔,濡溼我的眼睛,浸潤我的靈魂。

只是,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別時,我在車裏張望,你在路邊揮手。我看見你玉樹臨風,目光深邃。

三同學情

女子監獄。一張網、一塊隔音玻璃隔着你我。

你,頭髮花白,臉色黑紅。看見我們時,你滿臉是笑還有意外,你想不到我會千里迢迢來看你。拿着電話對講,三言兩語已是聲音哽咽淚流不止。

送你一本我的書,伴你度晨昏。

人生啊,誰知道走到那步就會一個閃失,一個趔趄?人生,在蹌踉中葡伏前行。

你說一切都好,宿舍住十八個人,高低牀就象學校那樣。你努力工作,還投稿、寫黑板報,爲的是多掙分,掙夠360分就可以減刑,早日回家,然後申訴。你目光堅定,依然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總有一天還你清白。

依然是你,我熟悉的你,外柔內剛不服輸。

想起畢業時,你工作的單位本是我填報的第一志願。是不是命運在關鍵的時候讓我拐了個彎?我不敢確認,如果我如願以償,是不是能躲過此劫。冥冥之中誰是我的貴人。

坐在你對面我忘記起來,其它的同學沒來得及說話,二十分鐘的會面時間眨眼就到,你微笑着揮手,消失在一扇門後,門裏門外兩重天。我們惘然若失,只後悔沒有一來就申請吃會面餐,錯過了面對面說話的機會。

上帳處,我們留下名字,給你一份溫暖、信任還有支撐。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霜雪雨,同學情永不褪色。

徘徊在門裏門外,我們無可奈何地離開。車窗外黃土飛揚。

曙光,是生命的希望,生活的光芒,也是你,我比任何時候都深深地理解了這個屬於你的詞。持着心中的念,認真過好每一天,十年並不漫長,不過彈指一揮,我們一起期待,春暖花開時我來迎你。

四兄弟情

結拜。這個詞遙遠的有點陌生。誰,還會有狹腸義膽,豪情滿懷?

二十五年前,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我們五人跪在我父母親面前磕頭、行禮,結拜成兄弟,我是大姐。全校譁然,衆人皆議。我們相約,一生不棄,視若手足。

我走了,留下你們。你們實踐着我們的諾言。父母親病了,你們到了;家裏有大事,你們到了;逢年過節,你們到了。隔千里,我感受着你們深深情意。

我們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中艱難跋涉,每個人都經歷了迷茫、痛苦、掙扎、奮起,我們先後成家,生兒育女。箇中滋味,甜酸苦辣。平日裏疏於溝通,一切在心,從不曾忘記。

而今,你們每個人事業有成,家和子成才。

這次,你們從各處趕來,我們相聚西固,小園溫馨雅緻,兄弟們情深意場,我們舉杯,一切都在不言中,只要你們過得好。

有人問我,你的書裏出現了那麼多人,爲什麼沒你的結拜弟兄們。啞然。一切解釋都是多餘。爲什麼這段生活在我的文字裏被忽略?沒有任何理由。只因爲不知該如何寫,即使到現在我也不能把這段經歷用文字完整表達。幾十年來你們每個人給我及家人的關照、關懷讓我感動、感念,我得到太多,付出太少。總有那麼一天,我會蘸着海水用文字的方式記載。

五友情

短暫的假期,謝絕邀請,只想多陪父親一會兒。

醫院三樓。父親睡了。坐在走廊的長凳上,想起英,讀書時英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前年過年回來時我們錯過。拿出手機撥通英的電話,英竟然在醫院二樓她父親的病房。

只一會英奔到三樓,穿着紅毛衣,咖啡色外套,和我一樣。擁抱,訴說,我們一起去看我父親,去看英父親。然後英告訴我靜還在這裏工作,給了我電話號碼就匆匆趕去單位開會。相見十分鐘。

和靜二十多年不見。當靜穿着白大掛,戴着口罩快步走來,我還是一眼認出靜。看過父親後和靜在走廊上說話。工作、家、孩子、同學、健康是我們最關心的話題。意外聽靜說舒已經從日本回來,依舊定居上海。囑咐靜一定把舒的電話號碼短信給我。舒,是我的閨中密友,自從她去了日本我們就失去了聯繫,一份牽掛又長又遠,不明白朋友怎麼可以丟失。靜在工作中,匆匆道別。相見十分鐘。

相見雖短,我已經滿心歡喜。意外的逢,遠比一場盛大的約會更加快樂。

離開蘭州,去中川機場的路上,收到靜的短信。立刻給舒發短信:我正飛往上海。

剛到虹橋機場,電話響起,舒說:籤票,在上海住幾天,我來接你……

老鄉情隨筆散文 篇24

以前,在家鄉看着身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總感覺它的生存沒什麼意義,只知道,擡頭望着那遼闊的天空,猜想山的那邊多麼美麗,多麼令人心曠神怡。故鄉,鳥兒在叢林中歡快飛舞,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小黃狗在身後搖頭擺尾,路上一對老年夫婦並排齊走,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當時看着這一切,我又是一陣心煩意亂,這本是一幅故鄉充滿溫馨的美圖,可我還是不滿足,生在福中不知福,知道離別了這個我生活了十七年的故鄉,在他鄉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知道,那一刻是多麼的溫馨,多麼美好。

剛到四川幾天,時逢中秋,望着中秋圓月,我獨自一人奔流他鄉。我才知道“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有多深刻,對親人的思念,對朋友們的思念,甚至進入夢鄉都會想到這些,一行男兒熱淚順着臉頰上流淌,第二天站在鏡前看到臉上的淚痕,對故鄉的感情又濃厚幾分。

在故鄉,我的這個年齡根本不算小,甚至親人朋友們都開玩笑說:“我是該結婚的時候了”。面對這些,我只能強壓着蠢蠢欲動的心,專心學習,我深知,沒有本錢是不能在這個弱肉強食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更別說什麼談婚論嫁了。

但在自己的內心還是認爲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獨擋一面了。經過這一個多星期的實踐證明,我錯了。至今才知道,我還是個幼小的孩子。我就像一隻脫離羣體的小螞蟻,獨自亂闖,我像一隻與父母分散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幼鳥,不知東西南北的亂轉;我又像大海中的孤舟,時刻擔心會有風暴來臨,此刻,我才知道故鄉是多麼的溫馨,家是多麼的溫暖。此時此刻的心情,我想念同學們或許有過,或許還沒來得及品味。

同學們,好好珍惜在故鄉的時刻吧!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別等到失去後才珍惜,那時已無任何意義。養育了我們十多年的故鄉,相信會有許多千金難買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