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通用16篇)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鄉村戀的散文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通用16篇)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

來自鄉村的人心頭中必盛着鄉村戀,比如我,對於生我養我的衣胞之地,就有着生漆桐油糯米汁膠着般的戀情。用現在的目光打量記憶中的鄉村故里,她是貧瘠古舊、質樸無華的。

矮而窄的民居三兩布落於塘邊埂頭,多爲土牆草蓋。屋裏是置神的櫃,睡覺的牀,放糧的缸。沒有什麼家用電器,倒是一隻廣播匣子掛於樑中,每天“東方紅”開始,“大海航行靠舵手”結束播送三趟縣廣播站的節目。平頂的楝樹,散栽於屋周,枝椏間跳躍着灰色的山喜雀,側着頭尋覓着稀少而幹僵了的樹果。屋後,有低於主屋的豬圈羊窩,豬兒哼哼,似乎永遠吃不飽。羊子側臥,閉嘴挪腮無休止地反芻。散養的雞鴨隨地拉撒,因爲它們下蛋可換油鹽醬醋而得到主人的寬容。不愁吃的人家興許會養條把狗,但鄉下的狗與時下城裏人家養的狗是有天壤之別的,它們不僅要看家,還得防守萬一竄進雞羣偷襲的黃鼠狼或偷雞賊。家家戶戶都有灰堆茅坑,髒,是必然的。四周布有小塊的菜地,菠菜綠油油的,韭菜、椒茄、豆角什麼的,主人勤勞侍弄它們便肥沃,裝點一日三餐的鍋碗瓢盆。多數人家堂屋(橫向砌的屋)或丁頭戶(豎向砌的屋)門外會有一或大或小的場地,中央多數人家會做一缸醬油接受着陽光的暴曬,缸邊有遮雨的斗篷,缸內是煮熟的大豆拌麪發酵後用鹽滷泡成的豆瓣醬,缸邊時不時地會飛臨一兩隻碩大的綠頭蒼蠅,你可得看着趕它或滅掉它,不然過不了兩天,那醬油缸邊會涌動起堆堆白色小生命……

緊挨着主屋之邊或是斜側便是廚房了。其內支一兩眼或三眼竈,置一水甕,放一飯桌。竈堂口堆着穰草麥稈,毛頭小夥或癟嘴老人拉着風箱或搖着蒲扇,讓遞進火塘的秸草燒成暗紅的火苗舔着漆黑的鍋底,炊煙或灰白或褐黑,順着煙囪冒出,有風隨風飄,無風上青天,襯托於青天白日中,延綿昭示着鄉村農家一天又一天平實無奇的日子。鄉村曠達而博大是因爲有村民日復日耕種守護的土地。土地上有春天的豆麥,夏天的玉米,秋天的稻棉和冬天兀立的秸稈;有可以吃到肥肉鮮魚的年節;有透着喜氣的結婚生子;有夫妻幹架拿調皮孩子跪三角磚;也有因病因窮鬥不過困苦纏不過病魔的上吊死人,昨天還看見其活着,今天枕頭便被拋上屋面……

在農人的汗水與號子聲中;在牛哞、驢嘶、雞鳴、狗叫聲中;在風車吱扭、春風蒔雨、鄉道陌阡裏,時光的巨刷悄悄地把爺爺奶奶們、爸爸媽媽們的臉兒塗成了古銅色,然後老朽,染病,逝去……終歸於離村落不遠的另一個村落。成了魂的列祖列宗們,在清明、在過年,默默接受來自後輩的香火與叩拜,村莊中嫋嫋的炊煙與墳冢間飛旋的紙焰傳承着生命的鮮活與情感的相聯,磕了虔誠的響頭,爬起來撣撣膝彎上的泥土,領着後生提起祖宗未食一口的供品竹籃走回鄉間草屋,那是一幅清明上墳圖,是一個民族的亙古千秋。如今的鄉村已不是我腦海中鄉村的樣子。她雖然一如古樸的舟楫被時代發展的浪潮漂成了歷史,無論你站得多高多遠,定格於你記憶牆上的鄉村都清晰可見。

兒時摸魚摳蚌的莊塘早已被填平,用兩根木棍以巴釘嵌鋦的木橋早已被可以過十幾噸卡車的石橋取代,界河邊的葛鐵匠已佝僂着腰不識我是誰,當年唱樣板戲的翠姑的孫女兒考進了上海戲校;煙雨中錯落的茅草屋哪裏還有、羊腸子似的泥濘小路哪裏還有喲……全都得讓記憶的文字去描述。不過,站在黃昏夕照的老屋旁,舉目南望,我“依然”迎來扛着大鍬“放工”回來的疲憊的母親,並咬上了一口母親用衣角爲我拭去了泥巴的小山芋,牽回牧歸的羊兒……看來,年輪的圈圈無論迭加到何時,我那生活了16年,給了我無數青澀回憶的鄉村戀情已成刻板漆畫,隨時都可以拿出來,指點其間,娓娓道來……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2

春節過了約一個月,父母去遙遠的成都走親戚了,鄉下老家的雞、鴨、小貓和小狗“花花”就託付給我們,每天從城裏放學的和下班的都奔向五十里外的田野。

在鄉間泥土裏長大的我們,可能由於習慣了城裏的乾淨、細緻和數字的生活,以往節假日回老家也只是吃過飯就回城了,移居城裏後就很少在老家過宿。這次接受了任務,所以必須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房子裏過夜。重溫兒時漸漸遺忘的歲月,順便體驗一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晚年生活。我一直夢想退休後能“解甲歸田”,因爲老家房子一直沒有翻新,仍然散落在田野裏,非常向往這裏的田園生活。

夕陽西下,車子剛停在院門外,雞、鴨、貓、狗就說着各自的語言來迎接我們回家。到田間鏟幾棵青菜,再挖幾根進了城後才愛上的胡蘿蔔,兒子也特別高興地與“花花”戲耍,到雞鴨窩中收拾新下的蛋,當然也沒耽誤他最愛的在井上壓水,供我們洗菜燒飯。雖然有液化氣竈,但我還是喜歡燃起燒柴草的土竈。夜幕降臨,屋頂的炊煙要麼就是冉冉升起,要麼就是縈繞在老屋的四周,保持與地面平行的等高線上圍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肯散去。

我坐在鍋門口的小凳子上給鍋堂裏添柴草,兒子搬來一張大凳子硬要坐在旁邊看我燒火,覺得非常有趣。妻子把切好的香腸、肉片、魚片分別攤在鐵鍋上,我控制好火候,她就負責看好肉烤熟的程度。我們一邊燒烤一邊享受這美食,完全把城裏韓式燒烤料理店裏的那一套學來了,兒子直呼“好吃”,等不及要鍋里正烤着的。我順便在鍋堂內的火灰中埋入兩隻紅薯,火灰烤紅薯曾是我兒時最美好的記憶,現在也成了兒子的最愛。裏鍋也沒閒着,先燒開水把熱水瓶灌滿了,再煮麪條或菜粥作主食。餐後,帶上手電筒在田埂上散散步、聊聊天,只是兒子好奇於滿天的繁星,我們總被深奧的問題難倒。

早春的清晨,寒氣依然襲人,在雞啼聲中我們陸續起牀。田野上,綠油油的菜葉和麥苗都鑲上了銀色的霜花,霧氣朦朧中只有遠處墳塋上的柏樹鬱鬱蔥蔥,頭頂白果樹的嫩芽仍裹在枝頭含苞待放,不知名的鳥兒歡快地歌唱着,東方的一輪臉盤大的紅日正徐徐跳出地平線上的村莊,攀上柏樹的枝頭。“花花”跟着兒子前竄後蹦,待我們從田埂上回頭時,妻子已將黃豆、黑豆、紅豆、綠豆、花生和現剝的幾顆白果,變成一壺熱騰騰的豆漿糊,又煮幾隻昨天的新鮮雞蛋……

安頓好雞鴨貓狗一天的美食後,它們不約而同地目送我們回城讀書、上班,嘴上還唧唧喳喳地,彷彿叮囑:“晚上早點回來!”。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3

我喜歡在冬日裏眺望遠方,最好是居高臨下,朝着故鄉的方向,把視線推遠,再推遠。只有在冬季,視野纔會如此開闊,纔會順着心的方向落到遙遠的家鄉。

冬天的鄉村,像極了一幅詩意悠遠的水墨畫。橙紅橘綠都已謝幕而去,豐腴的鄉村瘦了下來,瘦成了簡潔而淡然的水墨畫。高遠無邊的天空,坦蕩開闊的大地,巍峨起伏的羣山,參差錯落的房屋,一切都是墨色勾勒暈染的樣子,黑、白、灰,組成了韻味十足的圖畫。這樣的時候,鄉村像一隻睡着的小獸,讓人不忍打攪它的酣夢。

村口的`幾棵大楊樹,早就落光了葉子,它們挺立着筆直的身軀,傲然迎戰着冬天的寒風。這幾棵大樹,不知在村莊紮根多少年了,連村裏年齡最大的長者都記不清樹是何時種上的。它們像村莊的守護神一樣,屹立在村口,目送着遊子遠去,也迎接着歸人的到來。冬天,它們只剩了一身枯枝,孤單而又堅強,永遠朝着同一個方向,也像是在眺望什麼。

鄉村的房屋錯落有致,像是在一張偌大的宣紙上,點染出了煙村四五家,分外有一種曠遠安寧的味道。房屋安靜了許多,也會傳出雞犬相聞之聲,不過不再那麼喧鬧了。我知道寒冬之時房屋裏會有多暖。天寒地凍,房屋雖然簡陋,但極爲暖和,就像一個暖暖的結實的巢,帶給我們無盡的暖意。這種溫暖,綿長持久,是我們一生的懷戀。

田野裏空蕩蕩的,所有的生靈都躲進了冬天的夢中。空闊的原野,有幾分憂傷和落寞,似乎在等待什麼。土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寂靜和遼遠,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就這樣綿延開去,綿延到無際的遠方,讓人感到天地之大,更顯得人是渺小的,渺小到有一個小小的家就足夠滿足了。

傍晚時分,一輪夕陽掛在枝頭。冬天的陽光一點也不刺眼,太陽就像一個溫厚的長着,收斂了萬丈光芒,變得無比慈愛。如果你願意,還可以與這輪橘紅色的夕陽對視一會兒,感受它的內斂與柔情。

偶有一些不怕冷的鳥兒,在村莊裏飛來飛去,它們叫着,鬧着,讓這幅水墨畫有了些許靈氣。冬閒時節,人們的腳步也慢了許多。只有這時,鄉村纔是悠然自得的。

如果來一場雪就更妙了。雪後的鄉村實在是美啊,田野、屋頂、枝頭,到處白雪覆蓋。這時候,鄉村的構圖更爲簡潔,用墨更爲儉省,一切都是淡淡的,淺淺的,像夢一樣輕盈。水墨鄉村,更加詩意盎然。

我的水墨鄉村,在記憶中綿延着,悠遠而寧靜,美麗而深情……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4

想持一根仗藜,竹杖芒鞋,一蓑春雨;想陌上徐徐,看春綠楊柳,賞鮮花滿蹊;更想約你們,在這個春天,去我童年那個安寧的小山村,找尋春天的足跡。

奔波久了,久到都快忘了桃花開的正豔,油菜花正隨着春風搖曳金黃色的花浪,印山紅正悄然的要露出花骨朵,山茶樹快要結出兒時的美味—茶包,荊棘下長出了脆嫩的刺生子,痠麻竿悄然的豐盛水渠的兩岸,蕨菜已經吸引農婦們進山尋覓,遍地的蒿子變成了鍋裏飄香四溢的蒿子粑粑...幼時的山村總是我們的天堂,可惜太多的東西都老在了童年的舊時光裏,一枯一榮已沒有多少人關注。物慾橫流的今天,孩子們的零食早已變成了超市貨架上精美包裝袋裏的誘惑,玩樂的地方也早已是諸如遊樂場,動物園等等高大上的所在,也許就連我們都快忘了那片山野,那片童年被歡聲笑語充滿的大自然樂土。

“油菜花兒黃,油菜花兒香,油菜花兒滿山崗...”歡快的旋律飄出車窗,夫人說我們去看油菜花吧,都說婺源的油菜花好看。我一怔,是呀,春天了,油菜花該開了,那滿眼的黃色似乎從記憶深處涌上瞳仁,突然多了期待,也突然多了鼓衝動。“收拾東西,帶上兒子,走,我帶你去看油菜花”,心情突然變得雀躍。剛出了市區,夫人便驚訝的問道,這不是回你家的路麼,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當車終於進入小山村的地界,我們的視野便被路邊黃燦燦的一片吸引了,縣道兩旁綿延的田野開滿了油菜花,找個合適的地方停好車,帶上她,抱着兒子我們走進了那花間依稀可見的田埂,夫人興奮的像個孩子,淺嗅輕撫,歡笑跳躍,完全沉浸在這美麗的景色裏,還拿出手機不停的拍着她認爲美麗的地方。待夫人興奮稍減,接過兒子,“怎麼樣,看油菜花不必要去婺源吧,就我們自己家鄉也挺好的呀,這裏車少人稀,空氣清新,民風淳樸,這裏花開正豔,最重要的這裏是我的家鄉,承載我所有童年的地方!”

尋了塊乾淨點的地方席地而坐,夫人邊逗弄着兒子,時而叫幫她拍拍照,一邊還聽我說着童年的趣事,屬於我們80後的童年。那大自然賦予我們童年的各種野味美食,各種天然的遊樂場所,各種驚喜在細心尋覓後。交流着地區差異時代差異的童年差異,回味着那段依然鮮活在童年春光裏的時光。

輕風,花浪,馨香,春天裏,最美在家鄉!

讓我們回家鄉和春天一起約會吧。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5

上次回老宅子小住,準備烙韭菜盒子吃,舀來兩碗白麪攤在面板上發現一隻只蟲繭,用手捻開是白色的蟲子!婆婆在世時,家裏篩米篩面的活兒都是她來做。如今,搬到城市好幾年了,回去的次數越來越少,面羅篩子早就擱淺不用了。

從閒屋找出面羅篩子,邊框發黑了,篩子那層細密的紗布也暗黃了,一戳碎了一個窟窿。

鄰家嬸婆隔着火牆抻了一聲:“侄媳婦,用我家的面羅篩子!”

她家買的面羅篩紗布更細密,篩子剛買不久,還散發着竹子的馨香味兒,表層鋥亮。篩面的時候,輕輕一晃,麪粉雪花樣落下,面蟲黑甲殼蟲便篩在面羅裏。

嬸婆關照說,小心篩子,掉地上恐怕篩邊破損呢。

我臉像被抽了一巴掌似的,等羅好了面,還了嬸婆,轉身騎自行車去距離村子七里路的鎮子,選了一面新羅篩。

我們小時候,家裏經常推磨,磨出的苞米碴子,穀子,必然過幾遍面羅篩子。

母親很珍惜這幾面羅篩的,攏共是三隻,一隻粗麪篩子,用它過第一遍苞米碴子,這面羅篩子出的大碴子,母親隔三差五燜一鍋吃幾天,爲了讓家裏人對大碴子不膩歪,通常,母親切了削皮的紅薯肉,摻雜在大碴子飯一起燜上半天。做的紅薯大碴子飯香噴噴的。

粗麪羅篩是最辛苦的,除了篩苞米大碴子,糜子,大豆,稻米,也是它過的第一遍手,拂去上面的渣滓,沙粒,塵土。

中面羅篩的功用也很大,糧食進了倉,稻米在石碾經過幾次碾壓,有些殼兒尚未脫去,中面篩就上陣了,母親是選在黃昏的光景,廄內的驢慵懶的叫幾聲,陽光斜射進房間,母親在簸箕裏篩動中面羅,那些沒脫殼的稻米乖乖的留在篩子上,簸箕亮晶晶的泊着去殼的米兒。

母親晃動面羅篩,腰肢輕輕擺動着,啵啵啵,沙沙沙的聲音,彷彿天空飄來的微雨,每次篩面羅,我和弟弟就清楚,會有一頓香氣四溢的米飯等着一家人。

第三隻面羅篩是最細緻的篩子,紗布質量好,右眼看不出篩子眼兒,過出的苞米麪,也細膩。母親一般要把這苞米細面摻在小麥粉裏發酵蒸饅頭,蒸出來的饅頭又香又扛餓。

如今,回母親家,會看到她保存很好的三隻面羅篩子,安靜的掛在西屋的牆上。而且,每隻面羅曬子繫着一綹綢布,粗麪羅篩子是紅包的綢布,中面羅篩子是綠色的綢布,細面羅篩子是黃色的綢布,篩布儘管很久了,篩子框結實着呢。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6

2006年5月的一天,蜚聲海外的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之一的西遞村,以非常明淨的天空,迎來了聯合國祕書長安南。穿行在西遞古老的街巷之中,欣賞着讓他感到陌生而又親切的明清古建築,安南感謝西遞村民爲全人類保護了世界文化遺產。

西遞村地處黃山南麓,黟縣盆地的東北一角,村落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高處俯瞰,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築羣,呈現出一隻船形。徽州村落的建造,大都有着風水方面的考慮。走進西遞村,但見屋宇錯落,街貫巷連,醒目的粉壁黛瓦馬頭牆,起伏頓挫于山區明麗的高天之上,彷彿流動的音樂。

對於西遞名稱的由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西遞古名西川,很早就爲交通要道,設有驛站,以傳遞公文,和供往來的官員休息。古時候,驛站又稱“遞鋪”,所以西遞又名“西遞鋪”,簡稱西遞;另一種說法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人面蛇身的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不幸戰敗,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從此,天傾西北,使天上的星辰集中於西北方向;地陷東南,使地上的流水均由西向東流去。然而流經西川村的一條溪流,卻超乎自然力地從東向西流淌,“東水西遞”,西川也因此被稱之爲西遞。

西遞村中,有大小三條溪水流淌,它們分別是前邊溪、後邊溪和金溪。三水並行,自北而南,匯合於村口,而後便開始了它違反常規的“東水西遞”。我們現在看見的,就是那條三水匯合後的小溪,古名西川,今曰“西溪”。

但是不論何種說法,遞鋪在西遞這個地方,原先卻是切切實實存在過的。西遞古鋪,位於長演嶺北麓的寧池古道上,在這裏,寧指寧國府,池指池州府。

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桃源洞未開鑿之前,寧池古道由漁亭經棧閣嶺、石墨嶺、長演嶺,石羊山而至羊棧嶺,是古徽州一條重要的驛路。寧池古道久已廢棄,但是石橋、石徑尤在。

西遞成爲胡氏聚居的村落,是在北宋元豐年間,據《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記載,胡氏壬派五世祖胡士良,有一年因公務由婺源赴南京,途徑西遞鋪,見其地山多拱秀,水勢西流,緣西溪上溯數裏,更是土地肥沃,豁然開闊,不由得心生歡喜。後來,他請了一個“地師”也就是風水先生前來勘測,先生稱此處有天馬涌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且東水西遞,其地主富,胡士良遂舉家從婺源遷到了西遞。

西遞明經胡氏900年繁衍生息的歷史,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7

學生畢業了,在城裏閒悶得實在無聊,於是回到鄉村老家。 老家的夏日美得難於描述,美得讓你不知道哪裏更美 。那是種被他人忽視了的美,那種美只有生長在那裏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那美中,我不知種下了多少童年的夢。

穿行在山林之中,當年護林、打柴、放牛的山路已佈滿了雜草枝葉,幾乎行走不通。沿着小路艱難地前行,一路上不時傳來兒時的歡鬧。

記得那年打柴時,因爲貪心,砍得多了些,又捨不得扔掉。勉強支持,走到這山路時,又困又餓,實在是沒了力氣。天快黑了,大人們也還沒收工,不會來接我的。坐在柴上,哭了一場,然後睡着了。

在夢中,我來到了城市,吃着大肉,穿着新鞋,整天不用去打豬草,不用去撿牛糞,不用去砍柴,不用去推磨......我們幾個夥伴踩着高蹺,在馬路邊數經過的汽車,數汽車有多少個輪子。那時,覺得天下最好的事就是開車,不用走路,不用揹着重物,還有那麼多的人來求“幫忙捎一程”。夢中有人抱起了我,醒了,我正在父親的懷裏......

就在當年睡着的地方坐下來,那一幕歷歷猶昨,聲猶在耳。父親挑着柴,我疲憊地跟在後邊,消失在前面山路轉彎處的樣子總在眼前幌來幌去。

林子裏的鳥兒歡快地叫着,自由地追逐穿行,天上悠閒地飄着幾朵白雲。

驀然回首,瘦小的我卻已便便大腹,鬢掛秋霜,路邊的小樹,也不知被砍過了幾茬,都陌生地在微風中各自搖擺。我也早已實現了當年的夢,來到了城市,吃足了大肉,鞋沒穿壞便扔了,米麪是現成的,煮飯燒天然氣,風雨不驚,寒暑不虞,出門可以開車,見過了有幾十個大輪子的汽車......

可是,我卻感受不到當年夢中的那份快意!相反,我內心滿是煩厭。

我煩那兒的喧囂,煩那兒的浮躁,煩那兒的冷漠,煩那兒的市儈,煩那兒的騎牆,煩那兒的墮落,煩那兒把人世間一切醜惡骯髒的東西聚集在一起,造就一個滿是污濁惡臭的染缸,把去過的人,住過的人,都染成了沒有禮義廉恥,沒有良心道德,沒有誠實信用,沒有熱血真情的怪物。在那裏,只貫徹着一個字:吃!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吃小蟲,小蟲吃泥,泥互相吃。

在這微風中,靈魂得以在兒時的夢中獲得點點慰耤。慶幸自己還能尋回舊夢。

陶公有詩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終於領會那種境界了!

可是,我夢中的快意在哪裏呢?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8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山村,幾戶散落的人家,掩映在大山的褶皺裏,很偏僻也很安靜。那裏有我兒時的歡聲笑語,有我奔跑嬉鬧的記憶。自從隨父母住到縣城,忙於學業,回去的日子倒是越發的少了。

在一個秋日的週末我回老家去看望年邁的爺爺。中巴車一路顛簸,走走停停,半路上陸陸續續的搭載一些乘客。一位老奶奶顫顫巍巍的扶着欄杆艱難的走進車內,緩緩的放下物品。還未站穩,便聽見售票員冰冷的提示音:去後面坐。她聽見,沒有作聲,依舊緩緩地彎下腰,提起物品,緩緩的向車廂後挪動着。奶奶原本便是佝僂着的,這時就變得更加的矮小瘦弱了。

從頭到尾,我只是看着她,我至今都沒明白:在那一刻,我爲什麼沒有伸出手幫她一下。儘管對老奶奶充滿同情,儘管不滿於售票員的冷漠,可從頭至尾,我扮演的只是一名旁觀者。我一直在想,她的兒女呢?老人家這麼年邁,還讓她獨自出門,她的兒女放心嗎?萬一路上發生了點什麼,行動極爲不便的老人該如何面對?車子重新啓動,似乎也發出了沉重的嘆息。回神的自己,望了望周圍的乘客,有幾個不是年邁的老人呢?看着一車的乘客我突然間覺得,家鄉老了。

到站下車,走進村裏,只有寥寥的幾戶人家。村裏人很熱情,看我回來都微笑着寒暄,我禮貌的迴應。我見到村裏只剩下十幾位老人,年輕一點的都外出打工了。唉,他們要怎樣熬過這漫長的秋冬,要怎樣耐得住這噬骨的寂寞。看着雜草叢生的小路,出於好奇的我問爺爺:原本村中的小路,現在怎麼不見了?原來有年輕人在家,他們去割草、修路,現在村子只有幾個老人家,路早就讓雜草給毀了。聽到這個答覆,內心感到壓抑,無端的想起那句名言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而今,人們各自外出謀生,人走了,也帶走了鄉村原本的活力。

家鄉老了,老了的村莊是留不住年輕人的,我明白。年輕人出去謀生是生存的必然,而老一輩對故土的執著也合乎情理,可萬一老人在家中生病了,身邊連個照應的人都沒有,豈不是晚景淒涼?誰能使他們老有所依?

沒有同齡人的相伴,我也覺得無聊,習慣地爬上了家對面的山頂。坐在石頭上,微冷的山風吹動着身旁的樹葉也吹動着我的頭髮。山裏的天黑的早,太陽開始一點一點西沉。夕陽下的遠山就像啼哭的孩子的臉,先是脹成了紫色,然後慢慢消散,再一點一點隱沒。我彷彿聽見風中有個聲音對我說鄉村老了。是啊,大凡時間裏的事物終究會老,可如果有一天鄉村真的消失了,那麼何處能安放我們的靈魂。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9

有的人喜愛寬敞的房子、高雅的別墅,然而,我只喜愛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屋。我深深的喜歡它,因爲這片天空是屬於我的,因爲在我孤獨暗自傷心時,它給我一份心靈的寧靜和安慰。 題記

在那不遙遠的地方,有個美麗的村莊,小橋流水的河岸上,樹立着我心愛的小房。

這個小屋是我的,我可以在這裏獨自享受陽光的燦爛和溫暖,獨自享受寂靜、落寞與迷惑......在這裏有春天和煦的陽光和細雨,有夏天的鳥語和花香,有秋天的落葉和寧謐,有冬天的雪華與靜寂。

在這個小屋裏,我捕捉春夏秋冬。

在小屋裏,我感受着春天的生機勃勃。一天天看着小草那柔嫩的身軀奮力的鑽出厚實的土地,看着枯萎的樹木又重新染綠!我喜歡坐在小屋裏靜靜的手捧書本,細細地咀嚼書的味道,任柔和的春風肆意的掠過身體。看着柳絮在空中自由的飛,彷彿內心的不快也被帶走了,心也隨着柳絮飛得好高好高......

在小屋裏,我感受着夏天的紅紅火火。四樓的高度,足以讓我看到我最愛的蔚藍的天,但同樣看到狂風暴雨。從這裏看到,天空一次又一次劃過閃電,一次又一次落下雨點,整個城市都浸泡在水中,綠綠的葉子也溼溼的,眼前的一切茫然而透明。心情也自然開朗起來。有時,會有幸看到美麗的彩虹,內心便如彩虹般變得美麗而多姿。

在小屋裏,我期待秋天的碩果累累。這個角度的秋天似乎什麼也沒有。沒有累累的碩果;沒有滾滾的麥浪;沒有霜葉紅於二月花;沒有無邊落葉蕭蕭下......卻有無盡的愁。愁什麼?我也說不清。或許是爲曾經輝煌的綠葉黯然失色而感到惋惜吧。我唯能看到那飄飄搖搖的落葉,在空中爲自己跳最後一曲舞步。雖然有着蝴蝶般的美麗姿態,然而它的生命卻那樣短暫,不禁使人感到悲涼與悽美,這時的心情總是朦朧的,有些問題便想不清,也不想弄清。

在小屋裏,我看到冬天的銀裝素裹。坐在窗前,我看到頑皮的小雪花快樂的跳舞,然後暈暈的落到地面。越積越多,越積越厚,眼前的世界純潔而清晰,不用分辨什麼,也分辨不清。因爲一切都平坦而雪白。卻有幾個頑皮的小孩跑來跑去,打破了這片寧謐與神聖。於是,自己也按耐不住,便走出小屋,踏一串深深的足跡,再按幾個屬於我的手印......

在這個小屋,我獨自享受我所喜歡的一切,用各種語言和音符來形容多彩的四季。在這個小屋裏,時時刻刻都有清新的氣息,我每天都在它的懷抱中快樂的成長,幸福的成長,我永遠愛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屋。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0

家鄉盛產紅薯,冬天,是加工紅薯粉條的最佳季節。如果這個時候你到鄉村走一走,一定會爲路兩旁綿延不絕的晾曬粉條的風景所吸引。

製做紅薯粉條是個很費力氣的活兒,一般都是幾戶合夥才能幹得了。他們的分工非常明確:有和紅薯粉芡的,有燒火的,有端瓢子下粉條的,有從鍋裏撈粉條的……和粉芡是個基礎活兒,需要好幾個人一起幹:只見他們繫好圍裙,擼起袖子,在一隻圓形的搪瓷大盆裏倒入粉芡、明礬和溫水,“呼哧呼哧”地攪和起來。和得差不多的時候,下粉條的師傅就會抓起一把粉芡泥,反覆地進行試驗,直到它們能順暢地從指縫中流出來。

我覺得製做粉條技術含量最高的,就是下粉條的那份活兒了,而且也最累人。技術不夠精湛的話,粉條就會變得粗細不等,而且常常會從中間斷裂,影響品質。如果技術好的話,一瓢粉芡可以下成一根長長的完整的粉條,就像做拉麪一般。當粉芡和到軟硬適中以後,挖起一大塊放到下粉條的瓢子裏面,下粉條的人左手端起瓢子,右手輕輕叩擊左手手腕,柔軟的粉芡泥就從瓢子下面的細孔裏均勻地流出來,落到滾燙的開水裏。撈粉條的人根據火候,把煮熟的粉條撈出來,整齊地繞在提前準備好的細木棍兒上,再掛到外面的架子上。由於那隻裝滿粉芡的瓢子足有五、六斤重,又是一隻手端着,時間一長,誰都受不了,就得隔三差五地換人。

過去,紅薯粉條按形狀分主要有兩種:圓形的和扁形的。圓形的很常見,像米線一樣,晶瑩剔透;而扁形的卻有幾分像麪條了。這種形狀上的區別,祕密就在那隻下粉條的瓢子上:下圓形的粉條時,用的是帶圓眼的瓢子;下扁形的粉條時,用的是帶方眼的瓢子。可別小看形狀上這些細微的差別,扁形粉條只有具有超高技術的人才能下得成,這就是爲什麼扁形的粉條少見的原因。

掛在外面的粉條,入了夜就開始結冰了。等第二天清晨,原本柔軟的粉條,就變成了僵硬的冰板。人們將這些結冰的粉條懸掛在太陽底下,讓他們慢慢解凍,對那些粘連在一起的,還要一一梳理。經過冰凍程序的粉條,既筋道又耐煮,風味很獨特。如果是在冬天以外其他季節做的粉條,人們叫它們“熱粉條”,味道自然要差一些。

一次和朋友談起做紅薯粉條的事情,他說現在省力氣多了,和粉芡有攪拌機,下粉條有專門的機器,他的那些手藝已經沒有多少用處,生疏了。我問他,現在用機器做的粉條跟手工的有什麼區別,他笑了笑:“都一樣,只是人們的感覺不同罷了!”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1

山村以巍峨的姿態呈現在我的夢裏,夢裏夢外都有品味不完的故事。

我一直認爲大山很堅強,祖先在艱難的歲月裏繁衍一代代子孫。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大山永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經歷風霜雪雨,雷電洪水。依然巍然不動,雄偉健壯。祖先在族譜裏寫下了躲避戰患的歷史,使我突然間對他的崇拜有了降溫。原來大山只是爲了與世無爭,才保持沉默,就是天塌下來,他也無救世之心。

他爲什麼這樣?他徒有巍峨的身材。默默承受着時代風雨的欺凌,碌碌無爲遭受嘲刺。山村有一片片松濤,有連綿不斷的山脈,有參天的古楓。白雲飄過藍天,落日掛在峯巒,晚霞染遍層林。炊煙裊裊,牧笛聲聲,蟬鳴悠揚。我陶醉於絕美的山景,忘了發揮大自然賦予的靈氣和智慧。待到幾度風雨,幾度挫折時,看到山村也有孤雁哀鳴,秋蟲呢喃。登高臨遠,望山村渺茫。此刻,誰會有心情領略風光?美景虛設。

山村永遠沉默着,寂靜的山谷流淌着大山受傷的淚水。那清泉就是山的血液,就是受委屈山民的淚滴。

我想起在貧困山區耕耘的教師,他一生守望着山村,終生不遇,白首未封。臨近退休還肩負重擔,把關初三主課。一年年的汗水,一滴滴受傷的淚。在一次次的會議上總無法聽到一句安慰的話。最傷自尊的一句:“教師如何向山村人民交代?”然而,教師叩心自問:我們有愧於誰呢?羣衆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嗎?

山民希望想讀書的孩子能升學,不想讀的孩子不必強求順其自然,發展個性。不想讀書的孩子初中畢業就可以脫貧致福,孩子可以到鞋廠、電子廠、製衣廠、理髮等,一年有上萬元收入,對貧窮的山區人民來說已經是很可觀的數目。許多家長對想讀書而成績又不是很好的學生,表示很不滿的說:“孩子真不懂事,家裏這麼困難還想讀書,父母幹活的吃都成問題,看病都沒錢,帶病去幹活。孝順的孩子早就爲我父母着想,賺幾塊錢也好。”------這些都是羣衆所需的,教師做到了,也就是教師向山村人民最好的交代。

但是,這不符合全民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符合領導的要求。山村還在沉睡中,智慧還塵封着,靈氣還沒有飄逸到山外。人們還只是守望着愛和家園,謀求生存還是一生中的最重。

時代在召喚,潮流在昭示,山村追潮的風越來越盛。我堅信山村一定會趕上時代的步伐。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2

久居城市,倍思親人,休假時我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鄉村。

鄉村裏粗茶淡飯,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點點收穫都是由汗水浸泡而成的。頭頂是毒辣的太陽,就算頭上的草帽曬着火也得幹活。大雨傾盆時要通溝排澇,哪怕雨點擊穿了頭頂上的斗笠也得勞作。春夏秋冬,他們用整個生命“親吻”那黑黃的土地。我就在這片黑黃的土地上用一顆無憂無慮的心,一天天歡笑着長大。

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常常擡起頭呆看湛藍廣袤的天空,凝神一望無邊的田野,頭頂上有鳥兒三五成羣飛掠而過,嘰嘰喳喳的,彷彿在爲我唱着一支動人的歡歌。

田野地頭縱橫着一條條羊腸小道,小道旁靜靜佇立的一棵棵小白楊,那是父老鄉親從集市上千挑萬選回來的。他們說等小白楊長高長粗了,孩子們也都長大了,會離開家去遠方尋夢了。每每說起這些話時,我看見父親總是一臉落寞的神情,用手不停地擦拭着眼角,不懂事的我還調皮地問他,眼睛裏是不是飛進小蟲子了,隨即就被身旁的母親用目光狠狠剜了兩眼。

鄉村,是無比愜意的。晨風夾着野草的芳香,遊走鄉野,掬清泉而暢飲,沁人心脾;放圓喉而盡歌,縈山繞水。一杯酒,說不完流年往事;一袋煙,道不盡耕耘收成。即使是窮山僻壤,也不乏田園風情。鄉村的愜意來自清幽靜謐的自然,門前可聽鳥語,田裏能聞花香;裊裊炊煙柔柔地書寫生活的五味,潺潺流水輕輕地述說人間的變遷。

當鄉村最後一縷炊煙從煙囪中緩緩飄出,被夕陽襯托得更白,似乎在我的眼中變成了另一種說不出的顏色。煙霧不停地繚繞,盤升,直到不見了蹤影,彷彿變魔術般的,夕陽也在脫離炊煙的那一刻消失在我的視線裏。雲錦般的晚霞開始漸漸褪去華麗的外衣,由紅到紫,再由紫變黑,直到與那黑漆漆的天空融爲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黑夜就這樣悄悄降臨,天空中碎銀般的星辰爲大地籠上了一抹靜謐。

田地中忙碌的人們都紛紛回到自己溫暖的家。一家人圍坐在飯桌邊,辛苦了一天的長輩們天南地北地拉着家常,等待飯菜端上桌,卻又沒有了聲音,只聽見電視中咿咿呀呀地唱着戲曲!飯後,女性長輩大多搬着椅子出去了,剩下的則圍坐在電視機前,一句話不說地盯着發光的屏幕。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電視關了,電燈關了,大門也閂了,鄉村裏的一切都沉寂在夜色中了……

從城市的喧囂中抽出身來,回到這寧靜安詳的鄉村,我突然有了返璞歸真的感覺,這才明白,生活中所謂的苦與美,愜意與無奈,我們都能領受。但能盛裝我安然內心的,只有最愛的鄉村。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3

我很久沒有赤腳走過路了!

昨夜夢見自己赤腳走在鄉間土路上。那是趕集回家,我和三五鄉親都赤着腳,一路上有說有笑。是初雨後的土路,小草上的水珠晶亮晶亮的,赤腳走在上面好舒暢……

醒來,夢中的美感還留在腦際,真想再重溫美夢,然而卻再也睡不着了。

小時候,生活在鄉間,多半是赤腳在泥路上走,在泥場中玩。上學後也經常是赤腳走進學堂。通往學校那條土路的兩邊是稻田,路邊還有一條歡快的小溪,終年細水長流,不分晝夜。放學歸來,有時一挽褲腿就下溪摸魚捉蟹,從學校到家,有時能收穫不少,那鄉間小路上撒滿童年多少笑聲和歡樂。

在鄉間不光小孩愛赤腳,大人們也是如此。赤腳送肥、挑糧,越陌度阡疾步如飛。特別是麥收時節,父老鄉親們揹着捆得像山一樣的麥秸,從山坡走回村子,從背影只能看到兩截細小的腿和那雙大腳板在移動,那負重的情景,令我感動不已。

進城上學、工作後,我再也不能赤腳行走了,我必須整齊地穿上襪子、皮鞋,向城裏人靠攏。誰知這樣的日子天長日久,那雙腳竟然變得臭不可聞。接着,腳起泡了,腳趾間腐爛了,長雞眼了,生腳氣了,常常使人難以忍受。那雙曾經健康、自由的雙足,竟變得如此不堪了!望着城裏那寬廣平整潔淨的柏油路,綠草如茵的草坪、廣場,我常常衝動地脫掉鞋子就想赤腳在上面走一走,而又每每趕緊穿上鞋子。我怕人們罵我有病,犯神經。

一次出差,汽車在戈壁陷進沙子裏拋錨了。我們下來推車,沙子都往鞋裏灌,於是我索性踢掉鞋來推,沙子從腳趾間擠上來,一種久違的快意襲擊了我的身心……一步,一步,我賣力地推着,在沙漠裏跋涉,我希望車子就這樣永遠地被我推着!回到城裏,腳上的臭味消退了,雞眼竟奇蹟般地好了,我歡快地在房間旋起了芭蕾。

那年,我得了一場病,在醫院裏躺了兩個月,醫師們一輪又一輪地忙進忙出,卻沒查出個所以然。於是我又被送進一個療養院休養,也不見好轉。鄉下老母親着急了,來信說,你回來吧!於是我回到家鄉,走在滿是牛糞的泥土路上,在青山綠水的鄉村漫遊一遭,我變得神清氣爽,病很快就好了。所以每年我在城裏感覺身心不適時,就請假回鄉,到鄉間去尋找兒時赤足行走的愜意和舒適康樂。

如今,人們丟失了許多美好的東西,只有在更深夜靜的夢中憶起,我在城市就常常懷念鄉村那赤腳行走的風情,今夜,我又夢見自己赤腳行走在鄉間小路上。我的靈魂彷彿又回到了青山下的小山村。

赤腳的鄉村,慈母般的樸實,天堂般的溫暖!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4

母親是鄉村教師。10歲以前,我一直跟在母親身邊,像個地道的農家娃。

許多年過去,記憶模糊,歲月濾過的斷片中,卻還是留下了許多的快樂甜蜜。

真正對鄉村的印象,是從四五歲開始有的。

袁家,離那時的“城裏”才8里路,用現在的距離概念,說不上名副其實的鄉村,事實上,現在袁家早已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回溯到我的童年,那裏可還是地地道道的鄉下。池塘、溪流,茅屋、竹園,土坡、田丘……無論跑到哪裏,都能嗅到濃郁的被稱作鄉土氣息的味道。我雖然生活在校園裏,但母親從來沒有給我定過禁區,喜歡去哪就去哪,喜歡玩什麼就玩什麼。趴在地上幫螞蟻打架,泡在溪水裏摸魚捉蝦,躥進桑園地裏抓知了逮麻雀……不曾無法無天,也無拘無束。

10歲那年進城,新環境沒讓我對遠去的鄉村產生強烈的依戀。日子長了,淡淡的思念卻繞上了心頭。好在那時弟弟寄養在袁家,我還可以隔個把星期去那裏過過癮頭。這樣的日子一直延續到弟弟回城,我去了紹興。

城裏,嚴格地說,那時其實與農村也差不了多少。除了三四條窄窄的街道、十來家商店外,無論房舍還是地塊,無一不帶着土氣。特別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本來就是名曰“暨一大隊”,生活方式似乎與農村無異,可感覺總有很大不同。比方在我家附近,雖然也有一條小溪兩個水塘,卻見不到田田荷葉;雖然也有桑園地高粱園,卻見不到哪怕是一隻的白白胖胖的蠶寶寶。

有一回,鄰家的大姐姐帶我去城西(可能是三都)摸“藕塘螺螄”,我看到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葉荷花與蓮藕,哈,這下好,我哪還有心思摸螺螄?使得大姐姐後來再去摸螺螄時,不管我怎麼求她她都不肯帶我。我真想獨自去找荷塘,無奈膽子太小。

初中時,有不少高几屆的校友去了農村,這使得我的同學大爲恐慌。我嘴上不說,心裏卻很不以爲然。我早就有個願望,畢業後去一個有山有水的所在,要多美氣有多美氣。

可是我病了,一切的計劃、嚮往全被老天爺擊得粉碎。我的天地命定只有十來平方。

現在想想,17歲那年去泌湖治病真是上蒼對我的額外恩賜。短短四個月的水鄉生活,定格在了我一生的記憶之中。那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離城10公里遠的範圍,泌湖,是惟一的突破……

我的夢,除了學校書店,最多的與孩時的鄉村有關。連天接地的紫雲英田裏,我穿了一個又一個的紫色花環,掛在脖子上,傻樂。

會有那麼一天嗎,讓我再在迎着鄉野的風奔跑,在地頭,在田間?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5

春天,是鳥語花香的季節,也是美食的季節。在我有關春天異彩紛呈的美食記憶裏,香椿芽佔據了很大的空間。在鄉村,最好吃的,風味最獨特的春菜莫過於香椿芽了。

香椿樹在鄉村是最常見的樹木,幾場春雨過後,老家的房前屋後,粗壯高大的香椿樹紫色的枝幹上,探出紫色的芽苞,羞羞答答的像暗自懷春的少女;又宛若嬰孩剛睡醒的樣子,似綻未綻,半開未開,惹人愛戀,給人一種含蓄內斂的美。一小撮紅頂在枝頭,像一朵花兒在凌寒的春風中搖曳。初長出的香椿最好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但母親是不捨得吃的,一定要等它多長一些纔可以食用。過幾日,葉便輕盈地舒展開了,綠葉紅邊,望去,猶如瑪瑙、翡翠。一股淡淡的馨香,那股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濃郁的味道被風一吹,就瀰漫開來,總會讓人們內心激動。

大人們在春天是很忙的,要播種,要耕耘,能有時間摘椿芽的就只有孩子們了。夠得着的用手摘,夠不着的用帶鉤子的長杆去鉤椿芽。一朵一朵地飄下來,飛撒得滿地都是,每次都有一大抱,一朵朵粉嫩嫩、鮮茸茸的綠,芳香得真是可愛,嗆得鼻子直髮癢。拿回家的時候,總能看到母親臉上欣慰的笑容。

“嚼之竟日香齒頰”,椿芽是餐桌上的綠色食品,其入饌,可烹調出好多種美味菜餚。單拌椿芽簡單爽口;椿芽炒蛋,鵝黃柳綠,清香氤氳;記憶之中,椿芽炒臘肉是母親的拿手好菜,椿芽似白泛紫,臘肉微微帶紅,實在是色香味俱佳。臘肉的醇香和椿芽的清香相互融合,是大自然賜給人間的美食,那一定會突然使你眼睛爲之一亮,食慾頓時萌生,吃到嘴裏,慢慢嚼一嚼,那種香,沁人心脾,全身的毛孔,淋漓痛快,沒有一處不舒坦。現在回想起來,那哪裏是吃椿芽,根本就是在品椿芽,感受春天,在咀嚼中脣齒間四溢春天的汁液和香氣,彷彿把春天都留在了舌尖上。

椿芽的時令很短。“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後椿芽生木質”穀雨過後,香椿的葉子就變了味道,雖有香氣,已不可食,父親似乎不甘心,他會叫媽媽把椿芽醃起來,夏天來臨,我家的餐桌上常會有醃香椿這道菜。醃香椿裏多了份陳香,味道亦美。

一茬新葉一茬香。椿芽的香,是清香,但又不是一般意義的清香,咀嚼中,香氣會變得悠長而濃郁,春光裏,有了椿芽兒芳香的浸染,心底流淌着的是濃濃春意、融融暖意、深深情意,幽香的椿芽葉彷彿在書寫着一個春天的童話。春風裏,陽光下,在這個繁花似錦的季節,我們走進春天,敞開肚皮,去品讀美麗香甜的春天。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6

很早便有聽到海那邊引擎的聲音,那時天還沒亮,有好多“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星星,而路卻可模糊看清的。

那時大多都還賴在牀上,可能四五點左右父親便起牀悶了一鍋粥,有時吃上幾口,好多時候是什麼都沒吃便一人上海去了。我偶爾也跟父親一起,天矇矇亮,但還能聽到夜蟲的叫聲,遠處的山以透出太陽紅色的光,象一朵含苞待放的桃紅。但我還是喜歡賴在牀上胡思亂想,或是帶上耳塞聽音樂,然後心無雜念地感受着。待到窗外逐漸明亮時,便起牀走上陽臺去。此時的天空相對還是有些暗,象將要天黑時的黃昏一樣。這時的天氣還有些微涼,就算是夏天。遠處的山還是灰濛濛的一片,只能依稀看到上樹木被微風吹拂後搖曳而透出稀疏的光,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樣一閃一閃的。此時的鄉村還很靜謐,靜得連幾百裏外的海潮聲都聽得很清楚,有時甚至還雜着幾聲人們交談的聲音,在這樣的清晨顯得格外愉人和神祕。

漸漸地,鄉村便熱鬧起來了,人們說話的聲音慢慢地從每一條巷子裏飄了過來,像樂譜裏蝌蚪一樣遊了過來,又如海上的浪花般泛了過來,然後又有了狗的叫聲,又有了公雞的鳴叫,又有了人們刷鍋做飯的響聲~~~~真是一首美妙的音樂啊/

天已然亮了,星星再也看見了,連月亮也褪去了那冰霜般的面紗,像一面鏡子似的掛在天空了。遠處的山已經可以看出海浪般飄動的葉子,紅色~綠色~黃色~~五采繽紛,亂人耳目。風兒亦也不在涼快了,逐漸流着熱量,陽臺上植物葉子上還殘留着許多珍珠般的露水,映着天地萬物,閃着早晨的陽光。

這時海上的波浪聲和引擎聲在遠處已然聽不到了,只有上海邊去,在海邊,太陽以徹底從地平線上升起,在海上鋪上了一條金色的大路,就像鋪上了一條黃地毯,波浪前推後幾擠,像是一條條金色的魚兒一斑。漁人們輕輕地擺動着木舟,或引吭高歌,或彼此說笑,或垂釣灑網,悠然自在,無拘無束,過着簡單清貧卻又神仙般的生活。真乃世間最快活者也。

天以完全亮了,空氣以透着悶熱。屋頂上的煙囪以冒出縭縭的炊煙,小鳥兒嘰嘰喳喳地在電線上跳來跳去,好是快活。窗口以有陽光透了進來,灑在書桌的小植物上,甚是美好。坐在書桌旁,隨手打開桌上的收音機,嫋嫋的音樂從裏面飄了出來,讓人陶醉其中。翻開一本昨晚看不完的書,想在細細品味一斑,忽兒外面又傳來了賣包子的叫換聲,由遠而近,很是誘人。無法,合上書本,走下樓臺,直奔賣包子的所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