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被忽視的人,如何愛自己現代散文

被忽視的人,如何愛自己現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被忽視,可能會有以下情況:

被忽視的人,如何愛自己現代散文

父母忙碌工作,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多子女家庭,父母分配在每個孩子身上的時間精力很有限;

父母彼此之間鏈接很緊密,讓孩子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

……

但無論家庭上演着怎樣的劇本,對於被忽視的小孩來說,他們的內心是會感受到孤單、無用甚至是恐懼。但是他們不會向外界表達自己真實地感受,即便是成年後也不會主動傾訴自己的不快和不幸。比起那些反叛、焦躁、將攻擊性外化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容易將攻擊性(痛苦)內化,這是殘酷而又真實的自我寫照,是他們對於自我的投射,即把憤怒、難過都藏在心裏,而不會認爲是別人或者環境有問題。

這樣的孩子成年後,他們可能將挫折轉化爲自我的貶低和壓抑;再就是反向形成,把自己變成他人期待的樣子,迎合、討好;還有就是把自己和痛苦隔離開來,更願意用邏輯、理性替代體驗,如此來面對外界環境。

自我攻擊的背後是恐懼,亦是期待?

從客體關係的視角看,這些自我攻擊,將痛苦內化的人內心深處有着很深的.對客體喪失的恐懼。

嬰兒一出生就帶有各式各樣的、難以控制的焦慮,克萊因的觀點認爲這來自於“死亡本能”。人在出生的時候死亡本能是很強烈的,對嬰兒來說生存是核心,因爲外界那些不穩定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被迫害焦慮的存在。

嬰兒自己是無法處理這些焦慮,就會把它們丟給母親,而母親本應該在嬰兒所幻想的母性中要“遏制”這些焦慮,並且不會被攻擊力量摧毀,這也就是比昂所說的“容器”的功能。通過母親這個容器,將焦慮的、壞的部分轉化成好的部分還給嬰兒,幫助嬰兒在內部建構好的客體、好的體驗,以此來壯大嬰兒的自我功能,對抗死亡本能。

但是現實中的母親就像我們前面提及的那樣,她們除了需要面對來自嬰兒的焦慮之外,還需面對很多生活的其他壓力,所以有的時候母親未能承載住孩子的負性情緒,充當一個“容器”的功能,而在嬰兒這裏會被喚起無名的恐懼,他認爲這是自己攻擊了母親後,遭受的懲罰——被拋棄。假如孩子在早年累積過多這種體驗容易引發創傷,在成年後認爲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是不能表達體驗的,因爲沒有人會聽見,沒有人願意和他建立情感聯繫。

當嬰兒體驗到客體喪失的焦慮時,他會選擇將那些原始的、帶有迫害性、壓抑的焦慮全部自己消化,就如同自我懲罰一樣。這一切都只爲了內心深處對母親的期待——不要拋棄我。孩子深深地,不顧一切地愛着母親,把母親看得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寶貴,所以在面臨考驗時,他想變得好一點兒,以期待贏得母親以及母親的愛和認同。

如何自救?

當我們體驗到被忽視的時候,就會激活潛意識裏無助小孩的感覺,這種感覺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內在,於是它會在我們的生命裏一再重複。想要打破強迫性重複,就需要察覺自己潛意識的願望是什麼,使它們不再在暗處操縱你。而這個過程自己獨立完成不了,需要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幫忙。

在諮詢關係中移情會很快呈現,來訪者會“勾引”諮詢師和他一起上演熟悉的劇本——忽視他,扮演他早年關係中的“壞”客體。那麼在諮詢中如何去幫助來訪者呢?作爲心理諮詢師,我們的目標在於幫助來訪者越來越從內在活出一個一致性的自我。和來訪者共同創造一個關係,這個關係能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體驗,更多地去感受“在一起”,以及更深入地、更舒服地與他人相處。

這就需要諮詢師啓動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論,首先允許來訪者表達負性情感,無論他的想法和感受可能會多麼讓人不舒服,諮詢師對於它們都是開放的。這樣的開放性會有助於來訪者的內在整合;其次將這些負性的、難以想象的焦慮以一個更有序的、可容忍的形式反饋給來訪者。如此循環往復,在一個安全、穩定的情景裏,幫助來訪者逐漸地放棄對母親的幻想,還原母親本來的樣子,完成與母親的分化,到外界去建立新的關係,這就是自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