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十六夜的民俗的散文

十六夜的民俗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在蘇北興化市的農村中,元宵節的這一天感覺不到有多少節日的氛圍,倒是在第二天即正月十六有許多民俗活動。因爲這些活動大都是在晚上進行,因而都習慣將正月十六這一天叫十六夜。

十六夜的民俗的散文

十六夜的民俗之一:這一天晚上必須要吃餈粑,餈粑的做法是先將糯米粉調成厚糊,再攤在油鍋中剝熟(“剝”是方言,即“烙”),剝的時候灑一點鹽,起鍋時再加上青蒜花,是一道十分可口的農家美食。吃時盛一大碗置於飯桌中央,吃的人一邊喝粥一邊用筷子夾餈粑吃。過去有幾句童謠說:“十六夜,剝餈粑;餈粑黏,買塊田;田不耕,買根針;針不彎,買只雁;雁不飛,買個龜;龜不爬,買條蛇;蛇不遊,買頭牛;牛沒角,買個破書桌;破書桌沒有腿,打你個好吃鬼……”因爲興化方言“夜”的讀音同“丫”,因此讀起來既押韻又琅琅上口。

民俗之二:這一天家家都要炒一點蠶豆花生之類的炒貨,叫炸老鼠眼睛。說是這樣做是利用炒鍋中發出的噼噼啪啪爆炸聲將老鼠的眼睛炸瞎,其目的是爲了減輕當年的鼠害。

民俗之三:這一天的晚飯後要敬菩薩、舞火把、跨火堆。敬菩薩雖沒有除夕和初一那樣隆重,但也同樣是點燭。焚香、放炮仗,只是炮仗的個頭小一些。據說這一活動是爲了迎竈神。各家各戶的竈神在年前的臘月廿四上天去彙報工作,到了十六夜就都會按天庭的指示重新回來上班。舞火把是孩子們一年一度的狂歡活動,孩子們一過了年就盼望着這一天的到來。火把是用齊稻草捆紮在竹杆上,有的孩子還在裏面夾藏着拆散了的小炮仗。過去莊上大都是草房,爲了防止發生火災,舞火把都是在田間進行。有時候,兩個村舞火把的隊伍在田野裏碰到一起還會發生“戰爭”。大人們特別上心的是跨火堆,鄉下土話俗稱“滑吞事”(“滑”是跨的意思,“吞事”是方言,指倒黴晦氣的事)。據說,從火堆上跨一下就能將身上晦氣全都丟進火裏,這一年就會平平安安好運不斷。

民俗之四:這是一項有點神祕色彩的`民俗活動,叫請灰堆姑娘。那時莊戶人家煮飯全是燒稻草,家家都有一個灰堆塘,穰草灰在當時有兩種用途,一是可以堊田(灰裏含鉀),二是用新鮮的草灰濾出來的水可以用來當肥皂洗衣裳。傳說灰堆裏有個神叫灰堆姑娘,十六夜請她出來預卜未來的事情相當靈驗。於是就有幾個小媳婦大姑娘點上一柱香再拿上一個盛灰的奮箕,到一個老灰堆塘旁邊將她們的閨密“請”到家中。此時還必須將門關上,不讓生人特別是不讓男人進來,據說是灰堆姑娘怕羞,如果有男人進來就不靈了。問卜的時候兩個姑娘各用一根手指擡着奮箕的邊框,讓奮箕可以靈活地作“點頭”的動作。這時旁邊就有人開始發問,如問:“灰堆姑娘,灰堆姑娘,今年的稻子收成好不好?”此時如果奮箕動了一下就表明是她點了一下頭,今年稻子會有一個好收成,如果奮箕紋絲未動就表示今年稻子的收成不會好。有人問到在場的一個姑娘的婚事,說:“灰堆姑娘,灰堆姑娘,某某今年能不能嫁到一個如意郎君?”,此時,活動的奮箕如果動了,大家就會向那個姑娘祝賀,那個姑娘的臉上也會飛起幸福的紅暈。其實這種活動是有許多遊戲的成分的,那兩個擡奮箕的人有可能是灰堆姑娘的托兒。

這天晚上還有一項特別重新的民俗就是“送樁子”。“送樁子”是一種迷信活動。莊上如果有一戶人家接連生了幾個丫頭,十六夜就希望有人送個樁子給他,據說收到了樁子就很有可能在當年懷上男孩。於是便有幾個平時處得好的哥們就商量着給那家“送樁子”,用作道具的樁子必須要從男孩比較多的人家去“偷”。系船用的樁子和籬笆上的樁子都可以,實在找不到樁子也可以用其它物件代替。送的時候一般要湊齊六個人,其中還要有一個半大的男孩子。當包着紅紙的樁子送去後,那家主人就要誠心誠意地焚香點燭敬菩薩,跟着去的那個男孩子還要在主人的牀上象徵性地撒一泡尿。如果那戶人家正巧當年生了男孩,乳名就叫樁根子或者叫莊夥。以後每逢兒子滿月、過周直到結婚成家都少不了要請當初送樁子的人去喝酒。

現在,十六夜的這些民俗大都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了,只有吃餈粑和“滑吞事”好像在農村中還頑強地保存着。可能再過些年,就連這兩項民俗也都將會成爲歷史。本文的目的只是想爲這些已經消失或行將消失的民俗留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