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詩歌散文: 我的故鄉在贛江旁

詩歌散文: 我的故鄉在贛江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我的故鄉在贛江旁

詩歌散文: 我的故鄉在贛江旁

祖先傳下的青磚青瓦房

跨進大門左右各有一間耳房

庭院左邊是花壇,右邊是個大廚房

穿過庭院走進正屋天井和寬敞的廳堂

天地師親的牌匾掛在正中央

堂屋兩邊整整齊齊四間臥房

祖父母與三叔父母右邊各有一間房

二叔父母與我父母左邊各有一間房

關上堂屋大門,天井仍可透氣採光

金秋十月庭院桂花飄香 此時大人就會拿長竹竿輕輕敲打或把樹幹振動搖晃

孩子們就牽着牀單 兜接掉落的花朵 然後分給各家去做桂花糖

黃澄澄沉甸甸的柚子掛在樹上

柚子成熟的季節柚香襲人撲鼻難擋

吸引孩童們貪讒的目光

經常會催着各自家長採摘柚子品嚐

大門前有個寬廣的公用曬穀場

也是我們兒時玩耍的好地方

在那裏曾多次眼見老鷹兇猛俯衝曬穀場

用腳爪抓到小雞後迅速拍着翅膀得意騰空飛揚

我與小夥伴們急忙手持竹竿勇敢驅逐救援常遭失敗而失望

一片小竹林就在祖屋左前方

兒時常去採挖鮮嫩的春筍給母親燒菜做湯

竹林附近一口老井水清透亮 養育了周圍男女老少百人以上

盛夏酷熱打上井水用薜荔果做成純天然涼粉解暑

說它可與當今果凍媲美並不誇張

闊別三十多年時我首次回到故鄉

特地去到老井旁 滿懷深情的照了一張相 飲水思源不能忘

祖屋左側的菜園,是我母親和嬸嬸家務以外另一大顯身手的地方

全家一年四季各種新鮮蔬菜自給自足不必去菜市場

祖屋左後成片的樟樹軀幹粗壯、葉冠寬廣

夏天人們在這裏避陽乘涼

曬穀場往前通過樓門牌坊走過大路是個大堰塘

小溪沿着堰邊而過日夜潺潺流淌

把遠方的山泉清水送到堰塘 人們在這裏打水澆菜洗衣裳

我還曾帶領小夥伴學着大人的模樣 把竹箕當漁具將樹葉蓋上作僞裝

堵放在小溪最淺窄的地方 把順流而下的小魚攔截阻擋

傍晚提起早上堵放的竹箕 收穫小魚時夥伴們欣喜若狂

晚餐桌上增加的油炸面裹小鮮魚自然是難得的美味佳餚格外香

數千年的《築衛古城》遺址就在不遠的地方 站在村口可遙遙相望

古代文明一直在遠近民間頌揚

夜晚月光下老人們圍坐在樟樹下穀場旁

講述着《築衛古城》的神祕故事一樁樁

先民爲保衛家園築起土城與強敵頑強抵抗

老人們說:深夜仍可見古城周圍有流動閃爍的`星火亮光

那是陰兵出操訓練巡邏放哨換崗

精彩的故事孩子聽得津津有味又有些緊張

現在想來當年的神奇星火 不是螢火蟲或許就是自燃的磷火發光

陰兵的故事 可能是歷代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演義和想象

相距不遠的閣皁山道教聖地已修繕開放 供奉歷代醫聖藥王的香火興旺

歷史悠久的江南藥都,就只數裏之遙 是傳統的中藥材集散市場

加工、炮製、經營中藥材的優秀人才遍佈在周邊十里八鄉

成就了經久不衰的藥幫商號聯繫着全國四面八方

我的父輩爲了生計也跟隨前人遠走他鄉去開闢中藥材新市場

我的故鄉歷朝歷代先民創造了無數的文明輝煌

此地人傑,許多英雄豪傑美名經久傳揚

著名民主革命烈士楊杏佛與我外婆家是同姓同村莊

香港著名學者何敬羣教授是我的同宗伯父早年也置身藥材幫

曾經是藥都與港澳東南亞以及海外中藥材貿易聯繫的紐帶和橋樑

本縣《地方誌》裏收載了他倆的事蹟和文章

這裏地靈,祖先開墾的大片良田養育着千秋萬代子女兒郎

據說這裏的水田旱澇保收,就是得益於有山泉的灌溉保障

田好水好、稻穀優良,使這裏成爲遠近聞名的酒鄉 還有春絲米粉也遠銷名揚

大山裏的野生板栗,奇特的薜荔果,物產豐富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除了歷史悠久的藥都,傳統的中藥材集散市場

聞名遐邇的酒鄉 已具規模的磷礦及磷酸鹽化工廠

附近發現並正在開採建設高品質的鹽礦 工業產值又有新的增長

鹽化工業將會帶領當地全面致富奔小康

藥都市區原本就只數裏之遙

城鄉一體化工農業互補是不久就可實現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