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油渣包子的散文

油渣包子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前兩天去超市,因爲最近一直吃的是羊肉,冰箱裏放着的除了一塊兒雞脯肉外便全是羊肉,妻便特意叮囑讓我買點豬肉回來,這樣也好搭配着炒菜。畢竟那羊肉能與蔬菜搭配可供炒制的花樣是極少的,縱使你廚藝再好,老是吃那幾樣難免也會厭煩。

油渣包子的散文

到了超市,直接先奔賣豬肉的攤位,可看到案子上分割擺放的豬肉,光是這挑撿都讓我犯了難。售賣人員將豬肉按豬身上各個部位進行分割切好,什麼前腿、後腿、肋條、五花、裏脊、排骨、精瘦肉等等,部位不同,價格也各不相同。我拎起這塊兒看看,再瞅瞅那塊兒,不是這個看着太肥,就是感覺那塊兒有點過瘦,思量着肥了油膩,瘦了太寡。一翻挑撿,連自己都覺得有點兒太過優柔寡斷,幸好那女售貨員有着極大的耐心並未心生厭煩。一番挑撿下來仍未找到一塊兒我認爲合適的豬肉,最後我心一橫,索興來個一刀切,讓售貨員順着肋條切下一長條來,這一條大概有五六斤重的樣子。這一刀去,將切下的那條肉拎在手上一看,肥的瘦的全有了:下面的那部分是五花,準備做紅燒肉;中間的部分肥瘦各半,計劃醃成鹹肉,正好搭配着最近上市的冬筍,來個冬筍燉鹹肉;最上面的部分是裏脊和板油,裏脊我取下來留着做炒菜用,板油麼我準備着切下來煉成豬油。心中一番計劃之時,售貨員早已經熟練地裝好稱過,我看一眼標籤後放進菜籃,便去蔬菜專區轉悠,搭配着再買些其它的菜品。

回到家裏,將各樣蔬菜放進冰箱,我便着手對買回來的豬肉進行分割整理。五花肉切成小方塊裝袋兒放入冰箱冷藏,準備着明天中午給兒子做他最喜歡吃的紅燒肉;中間肥瘦各半的切成三塊兒長條形,加鹽醃製,置大碗內,待醃出水份後,抹老抽上色,然後掛起來陰乾,醬鹹肉指日可待;裏脊切割下來放冷凍室,備用着以後炒菜時搭配使用;最後要做的就是將那一斤左右的板油切成簿片狀進行煉油。分割切好後,將各類肉品一一入冰箱放好。一切收拾停當,接下來便是煉油。其實在內心裏,現在我對這動物油脂是有些排斥的,畢竟現在生活好了,身體已經不缺營養,加上鍛鍊逐漸減少後,這身材便開始有橫向發展的傾向,所以對這些動物油慢慢開始敬而遠之。可從小窮苦的生活又使我養成了極爲節儉的生活習慣,縱使對這肥肉再排斥,可還得想辦法把它吃掉。於是便將這塊兒肥肉進行煉油處理,這樣做其實是有兩方面原因的:一是我幾乎從小就是吃豬油長大的,內心裏其實對豬油還是有一種情結在裏面的,尤其是母親烙的豬油蔥花餅和蒸的油渣包子;另外一個,看電視時一些膳食營養專家講,人還是要將植物油與動物油搭配食用,這樣更有益於健康。

豬板油切好了,炒鍋放火上略加些植物油,待溫度升起來後,放入切好的豬板油,調中火進行翻炒,不一會兒肥肉片兒上的油脂便被慢慢融熔浸出,炒鍋裏的油脂逐漸多了起來,那肥肉片兒在炒鍋內被油脂浸潤融化的過程中還會偶爾發出輕微的“嘭,嘭……”聲,濺起星星點點熱油。隨着油被熱鍋浸出的越來越多,那板油切成的肥肉片兒也從當初的豐腴飽滿慢慢變得乾癟起來,直到裏面的油脂全被浸出後,便完全飄浮在那滾燙透明的油鍋上層,這便是我們所稱之爲油渣的東西。待油渣從白色略轉向焦黃色時,便可關火,用笊籬(笊籬,一種發源於中國的漢族傳統的烹飪器具,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像漏勺一樣,有眼兒。在烹飪時,用來撈取食物,使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即過濾、篩分、瀝水,跟漏勺的作用差不多,但又有不同用途。)將油渣撈出,剩下的熱油倒入大碗,冷卻後便成爲米白色凝固狀的豬油了。

在我們家鄉小鎮,因爲鎮內有回民聚居,爲了尊重回民的民族習慣,我們平時都是儘量少用“豬”字的,而是習慣性地將豬肉稱之爲“大肉”,去集市上買豬肉也都是說“割大肉”。自然,這豬油也就被我們叫做“大油”,爲了與植物油脂進行區別,有時候也會叫它“脂油”,意爲動物脂肪所製成的油脂。我們小的時候,平時炒菜所使用的油絕大部分都是這種肥肉煉成的“大油”,因爲那時候市場上所賣的豬肉還都是依靠各家各戶散養的土豬收上去後宰殺販賣,那些豬未經過改良,也沒有餵過現在人所發明的有害瘦肉精,所以瘦肉率極低。一頭豬殺掉後,很大一部分都是肥肉,也就造成了市場上肥肉充足,這樣的結果也就導致了肥肉相對較爲便宜,況且用豬油炒出來的菜品比菜籽油更香,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買不起瘦肉,有大油炒菜吃也算得上是不錯的享受了,更別說是用大油烙出來的蔥花油餅和油渣做餡所蒸出來的包子,想想都能流口水。

在我兒時的記憶裏,母親的手永遠都是神奇的,她能利用日常生活中極其簡單的食材做出無盡的美味,其中便包括那煉過大油後所剩下的油渣!油煉好倒出後,母親會將那撈出的油渣撒上一些細鹽放那兒備用。對於我們來說,吃不上瘦肉,這撒了細鹽的油渣也是難得的美味,拈上一塊兒放進嘴裏細嚼開來,那鹹香的口感絕不輸於炒肉片。母親也樂得看着幾個孩子吃得極爲享受的樣子,再一人分給兩塊兒油渣,讓我們拿着吃,揮手趕我們讓我們去院子外面玩。

我們拿着油渣高興地往門外走去。邊走邊吃,享受這難得的美味,而後便去各自找尋自己的快樂去了。我們出去後,母親依然忙碌着,她要利用這剛煉出來的油渣,給家人制作一餐美食。一切都是母親早就在心中計劃好的。今天母親將要帶給我們的美食是油渣包子,蒸包子的面早已經和好,只是放在面盆裏靜靜地進行發酵。粉條,每年冬天都早早的買上一大捆,放在家裏備用,隨用隨取。蘿蔔是農家極普通且最便宜的蔬菜,此時只需要切了用水氽好,然後撈出晾涼擠出水份。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紅薯粉條在鍋內加適量的水充分煮軟泡漲,而後倒在案板上剁碎。粉條剁好後,切蔥、蒜未兒,將方纔煉油的炒菜鍋放火上舀入一勺豬油,燒熱後放入蔥、蒜未兒熗香出味兒,而後倒入方纔剁碎的粉條,加鹽及調和麪翻炒,炒勻入味後端鍋放通風處放涼。這時候再將方纔煮熟並擠過水份的蘿蔔及油渣全部倒在案板上,一起剁碎成餡狀,一番“叮叮噹噹”之後,那邊炒過的粉條基本也就涼了。這時母親會將方纔所準備的幾種餡料全部放入鍋內攪拌均勻,進行適當調味,這包子的餡料便準備妥當了。

這邊餡料準備停當,那邊的發麪也基本上開了。撒面布,放鹼面,揉麪,搓條,制面劑兒,擀麪皮,包包子,諸多工序母親一氣呵成。包好的包子褶皺好看,如模子脫出來的一般,被整齊地擺放在大案板上,只等包夠一鍋的,放籠屜上蒸就是了。那邊放籠上蒸着,這邊繼續包着,間或再往火裏添點柴禾。爐膛裏火焰通紅,蒸籠邊上水氣升騰,母親那邊雙手不停地忙活着包包子。十五分鐘後包子熟了,撿進平時放饃的盆子裏,這邊再將已經包好的包子放到籠屜上入鍋再蒸。我們家孩子多,通常每次都得蒸三、四鍋才行,一鍋兩籠屜,這麼多包子都是母親一個人完成,連擀帶包且蒸,難度可想而知。感覺那時候的母親極利索而不知疲倦,她的雙手,便是我們無盡的衣食之源。母親蒸好一籠包子時,在院子外面玩耍的我們早已經循了香味兒跑回家來,顧不得擦手便拿起一個熱包子吃將開來,那熱熱的香氣直撲入口腔,豬油特有的香氣,和上粉條那略彈的口感,被調和麪香料調合出來的油渣包子,趁熱吃起來那是格外的美味,還未等開飯,我們每人已經吃下去四個大包子,剛蒸熟的一鍋包子此時將近見底兒。縱是這樣,母親仍是開心的,她自己這大半天的勞碌換來一家人這極其簡單而滿足的幸福,我想這怕是做母親最大的驕傲吧!

煉完油後,我也將那不多的油渣撈出放進碗裏,撒上點鹽,端到外面桌子上,兩個孩子看到後圍了過來,問我這是什麼東西。我沒有告訴他們是什麼,只是讓他們自己捏上一塊兒嚐嚐,他們吃了一塊兒後,並沒有如我預想中的那般興奮,問他們味道咋樣,他們只簡單地回了句:還行!然後便接着玩他們自己的去了。留下忙碌了半天的我木然地立在那裏,稍傾,我緩緩坐下來,拈一塊兒油渣在嘴裏嚼着,味道還是原來的味道,入到味蕾之上鹹中泛香,依然可以讓我回味起童年所吃油渣的那種特有的味道,唯一不同的就是變換了時間和空間。那煉出來的多半碗豬油還未凝結,依然透着絲絲琥珀色的光亮,凝視之下,依稀彷彿能照見我童年的模樣……

看着那碗裏剩着的泛着焦黃色的油渣,我在想:時代在變化,早已不再是我們想象中的模樣。在這變化裏,孩子們對幸福的感覺也世移時移,不再只侷限於吃飽穿暖那樣的微幸福,我又怎可用自己的思想感受來強加到他們的身上,使他們得出同我一樣的幸福感受?

孩子們在他們自己所創造的遊戲中快樂地玩耍着,而我什麼也沒有,只剩下一堆漫長而遙遠的回憶,那回憶裏有我苦澀而快樂的童年,還有母親那不知疲倦的身影和她靈巧的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