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古城盈川散文

古城盈川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2K 次

1】

古城盈川散文

盈川是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新置的一個縣,南北朝時稱刑溪,梁元帝承聖三年(公元554)改爲盈川,即盈滿之意。盈川村不大,但地理位置獨特,風景非常優美。天藍、地綠、水清,景色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賞心悅目,心醉神迷。

盈川是座古城,歷史文化名人較多,最突出的是初唐四傑之一楊炯。楊炯在公元692年秋,從華麗的洛陽皇宮來到盈川當首任縣令,與盈川人民有過一段感人至深的生死緣,留下了一段綿延千年的不了情,爲盈川增色添輝。

楊炯愛民如子,視名如傷,因求雨不成,投井殉職。武則天得知後,題寫:其死可憫,其志可嘉。清朝詩人陳聖澤題詩:一代盛名傳四傑,三衢遺愛獨千年。清河南孟津縣令祝其曾遊盈川城隍廟後留詩:生前爲令死爲神,廢縣常留廟貌新,地界衢龍爭報賽,千秋遺愛在斯民。據《衢縣誌》記載,“以歲旱祈雨不得,遂赴井死”。“是日大雨,民稱其德。”這位首任縣令爲民求雨,奉獻了自己的血肉之軀。盈川百姓更愛楊炯這樣的好清官,爲了表彰這位愛民如子的縣令功德,在公元696年,在他捐軀的地方建起了楊炯祠,塑像奉祀,一直保留到今天,默默地對這位父母官的深切懷念之情。

盈川置縣120年,到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撤消,什麼都沒留下,連確切的城址在哪兒都無法肯定。唯一留下來的,是楊炯這座古祠,且香火燎繞,燭光普照,千年不衰。

2】

盈川的深秋,不似深秋,絲毫沒有蕭瑟之狀,是一年中最美的色彩,正值桔子成熟的季節。那滿坡滿畈金果累累的桔樹,在陽光照耀下,色彩斑斕,美如瑪瑙,把整個盈川的田園丘陵點染得宛如一片紅浪在洶涌。

未進盈川村,無邊的橘林已熱情地將我擁進它的懷抱。那清新無塵的秋風,繞着我揮也揮不去,滿樹的桔子吸引着我的眼球。我踩着溫馨恬靜的陽光,鑽進桔林。矮矮的橘樹上空的幾縷陽光,也使勁地與我一起擠了進去。聞着空氣中瀰漫着醉人的橘香,看着累累果實綴滿枝葉間,我飄飄欲仙,恍若置身世外桃源,挎着個小籃子,將橘子累累的橘林逡巡。

悠悠漫行,來到盈川的古街上。歷史悠久的盈川,給了我一番別樣的味道。街上很熱鬧,來來往往的鄉人,有出來買菜的,有路過的,也有閒逛的,我踱着碎步也融進了這支隊伍中。閒走閒看,很是愜意,覺得一個人徜佯在古城中,孤獨也好醉人。

熱鬧非凡的老年活動中心,就座落在街旁,原來的大會堂。老人們悠閒自得,理髮、娛樂,談天說地,黝黑的臉上流露着喜悅之情,讓我感受到老人在活動中心“一片丹心無限美,晚霞情暖古稀人”的場景。

慢悠悠地逛上一圈,我發現這裏的角角落落,處處盪漾着和諧美,這種美是發自人們的心靈。農人賣菜,不用人守候,畚箕上掛一個錢袋貼一張紙條,寫明多少一份。買的人把錢放進錢袋,拿菜走人。一位老伯說,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鄉風,沒人敢破壞。歷史是一面鏡子,是教科書,是啓示錄,我們的祖先告戒我們,人與人的關係,要互相信任,要和諧相處。現實告訴我們,不僅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要和諧相處,不然,天就變了,霧霾橫空,誰能自強不吸?

古城深處,那縷熟悉的炊煙,輕展飄來。印象裏,炊煙漸起是村莊中最溫馨的時刻。嫋嫋升騰的炊煙,愜意地繚繞,漫步在空中,在無聲喧鬧,溫馨了古城。融古代和新貌於一村的亦和亦美的盈川,在這片深厚古老的.土地上,千百年來書寫着屬於自己的村史,改善着這片土地,將它變得更好。

不知不覺中我已將記錄着太平盛世的唐朝古縣城丈量了一遍。讓我欣賞唐朝古建築的精美雕刻和盈川文化的同時,還讓我感受農耕人們的生產勞作與休閒文化。

3】

來到盈川,是爲了瞭解古城盈川的歷史,學習歷史文化名人楊炯的高尚品德和高超文才。沒想到這位初唐著名詩人楊炯離我那麼近。

楊炯是初唐四傑之一,他學識廣博,文思敏捷。他的《盂蘭盆賦》一文,武則天看了後讚道:文詞極爲華麗,結構合理,對仗工整,平仄標準,不愧爲大唐文場的領導者和主將,吾大周第一才子,四傑之首啊!

我酷愛楊炯的詩,睿智而雋永,只可惜,今存詩36首,散文、雜文等54篇。伴隨我多少個安靜晨昏、朝陽和晚霞啊!詩中寫景、詠史、抒情和議論十分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層次分明,深刻妙論,一氣貫注,主題突出。有豪放的氣魄,有自然單純的風格,那種渾然天成的高潔,不是一般的人都能擁有的才情能夠達到的境界。他描寫的邊塞詩氣魄雄渾,氣勢軒昂,感情激越,風格豪邁,頗爲動人,尤爲出色,在唐代整個邊塞詩創作中佔有先驅性地位的詩作。他的代表作《從軍行》已編入《歷代邊塞詩詞選析》一書,作爲當代軍人文化道德修養叢書。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當時爲崇文館學士,針對突厥的侵擾,寫下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希望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和奮發激昂的心情。

4】

呈現在我眼前的盈川城隍廟是一派唐代的建築,洋溢出曾經的神祕和輝煌。楊炯千年,盈川不老。

盈川城隍廟,又名楊炯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座落在村邊一座突兀在江邊的赭色山崖上,坐北朝南,崖下是開闊的盈川潭,古埠碼頭。在晉代時,古埠碼頭熱鬧非凡,被稱爲“浙西小上海”。

盈川的景色秀麗,不僅在於古老而恢弘大氣的楊炯祠,還在於靈動而清澈的衢江水。江水浩蕩,碧水丹崖,鷹擊長空翱翔,江鷗翻飛,風帆數點,漁歌牧唱,終日不絕,被志書稱爲盈川勝景。

站在楊炯祠門前的山崖上,美麗的衢江兩岸風光迷人。衢江水波熠熠,崖下滿目的香花野草樹木復疊在江水中,泛着溢彩的流光,沒有明顯的秋韻。悠悠船隻,順水而來,伴隨着呀呀擼聲,抒發着水鄉夢一般的情感,彷彿在找尋夢中的唐朝。白鷺時不時地用翅膀拍打着水面,戲嬉舞翔,自我陶醉。約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古渡,不緊不慢地在來來回回。隔江相望的村莊,黑瓦白牆,詩情畫意,顯得清幽而雅緻。滿江的秋色秋聲秋韻讓我目不暇接,恍若真的來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空靈、靜謐、安詳的意蘊在心裏慢慢地散開。著名文人王亦巖詩:“盈川渡口水漫漫,十幅浦帆鬥激湍,舟子彎腰牽百丈,最難上是佩風灘。”楊萬里曾駐足此地,賦詩一首:“下灘一日抵三程,到得盈川也發更。兩岸漁樵稍燈火,滿江風露更波聲。”

衢江千百年來默默地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盈川兒女,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更替興衰與村民的喜怒哀樂。她似一面清澈的明鏡,照亮着村民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5】

秋風拂過,吹來楊炯祠的燭香味道,我迫不及待地跨進楊炯寺,環顧祠廟,城隍廟沒有畫檐翹角的風貌,沒有描金瀉影的壯麗。但從現存鑲嵌在正殿東牆裏那塊移建盈川楊炯祠的殘碑看,古祠原先規模宏大,正殿三楹二廡,後宮三間,西廂十間,四合院式。隨着歲月的流失,原建築早已被歷史的長河湮沒,沒有了那種畫檐翹角的風貌,沒有了那種描金瀉彩的壯麗和飛閣流丹的氣勢,只是讓我們來這裏憑弔者對歷史的追憶和遐想。

看了前殿柱子上寫道:“壞官污吏臺前那個不憎嫌,孝子忠臣世上是人都愛敬。”的楹聯。讓我想起楊炯的詩:“宮徵諧鳴石,光輝掩燭銀。山川遙滿目,零露坐沾巾。友愛光天下,恩波浹後塵。懦夫仰高節,下里繼陽春。”大意:我們看着盈川北部大好江山又被災難折磨得不成樣子,整夜睡不着,只好坐着嘆氣,零零落落的淚水和露水溼透了衣巾。我想,我們這樣關愛着天下百姓,必將影響後來的人,一般的人會敬仰我們的氣節,也必然有人會象我們一樣去做,而且會做得更好。楊炯任盈川縣令期間,對下屬要求極嚴,嚴懲貪利衙役,與犯罪進行鬥爭。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爲政循良,秉公辦案。因處罰他們卻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只有以淚洗臉,也許這就是他爲什麼投井殉職的主要原因吧!

中殿柱子上有兩對青龍盤柱,甬道的木架上擺着個大銅鼓,還有一個大鐘和一口非常精緻的大紫香爐。千年的風雨,靜靜傾聽楊炯祠的鐘聲,用淡雅的手筆,書寫着楊炯的名字。我漫步其中,聆聽深沉而悠遠的鐘聲,品味盈川文化,閱讀楊炯的感人事蹟,別有一番意境。

天井柱子的腿上雕刻唐初開國元勳程咬金等人的像。兩個園門上書“三衢勝地,四傑完人”八個大字。正是,盈川盛世增輝,楊公恩澤於民。

正殿十三間,門上有“敕封仁祐伯,盈川城隍廟”十個金字。以無聲的語言向我們訴說着盈川文化。

跨進正殿,神龕裏供着身穿大紅蟒袍的楊炯坐像,眉清目秀,妙像莊嚴,雄健端莊,令人產生敬畏之情。當年楊炯坐衙的大堂,吟詩作文的書齋,一切的一切都已在歷史的長河中了無痕跡。惟有時間的江,依舊浩浩蕩蕩,從楊炯的年代一直流到今天。左側爲地藏王殿計十六間,有描金地藏王盤腿合十像和十八羅汗像。這些佛像姿態萬千,神情不一,無不透現出藝術的無窮魅力。

徜徉在楊炯祠中,追尋古人留下的蹤跡,總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那些遺蹟和古風把我的靈魂和思想吹拂得漣漪陣陣,將我的思緒也拉進了唐朝。我彷彿看見一位光輝峻潔、品性高雅的楊炯,因求雨不應,滿懷惆悵,而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投井以殉。又彷彿看見,夫人詠燦攜拯兒、揆兒急速趕到盈川,哭倒在地。一代名人殞落,蒼天爲之沉哀,衢江爲之流淚,衆鄉親悲痛欲絕,哭泣不止。好友宋之問爲之寫下《祭楊盈川文》沉痛悼念……

盈川是令人心動的,讓我不想返程。再回眸,楊炯祠披一身金光,竟如此的輝煌。別了楊炯,別了衢江,別了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