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水秀烏鎮散文隨筆

水秀烏鎮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烏鎮是水秀的,大運河的水在這裏輕輕地旋了一個窩,打了一個結,便多情地摟住了大唐銀杏、六朝勝蹟和一片明清古建。

水秀烏鎮散文隨筆

當船靠近安渡坊時,一種永恆的水姿風韻,似一羣溫婉、端莊的古典美女從小巷深處款款而來。緊接着,古橋、水閣、牌樓、木坊、馬頭牆,青門匾,於水中脫穎而出,將烏鎮麗而不媚的美演繹到了極致。在初識的那一刻,烏鎮那迂迴折曲百川環繞的水,就如一曲老歌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

沿着或寬或窄的街巷閒步,踩着或長或短的青石板前行,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屋室民居,躑躅在蕭疏淡雅的樓閣迴廊,拾遺長河中的古鎮之夢,會不由自主地溢出一心水香,披滿一身清淨,會自然而然地感嘆天造地設的水,成就了古鎮這水墨丹青的生命畫卷。

水,拱起了古鎮的橋。有水必有橋,水多橋也多。水滋長靈氣,橋平添神韻。水是自然的造化,橋是古人的傑作。不大的烏鎮,竟有“百步一橋”之說。古橋遍佈,且式樣不一,或拱形,或樑式,或單孔,或多孔,或飛越於河港、橫跨於街面,或盤旋於要津、點綴於園林。細看這些橋,有青石紫石砌的,有花崗岩壘的,有小巧玲瓏的,有高大雄偉的,有露於清波之上的,有藏於綠樹叢中的,有橋連着橋的,有橋裏有橋的,有裸露着精美雕刻藝術的,有蘊含着對聯這一古老文學形式的……歷經千百年的座座古橋垂虹一樣伏臥在河面上,每一座都有一個短短的名字和一個長長的由來。怪不得人說烏鎮最美的.風景是古橋。而最美的古橋是“橋裏橋”,它是由通濟橋和仁濟橋組合而成,令人叫絕的是,兩橋一呈南北方向,一呈東西方向,直角相連,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均可以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如同井中觀月。若站南河岸觀看,兩橋半圓形的橋孔倒映水面,虛虛實實,似圓非圓,歎爲觀止。若佇立在橋上而望,岸上人家炊煙裊裊,水中輕舟悠悠盪盪,一派詩意盎然、怡情悅性的水鄉風光。觀賞這些或恢弘雄偉或纖巧玲瓏的橋,登步這些或挺拔高聳或曲折逶迤的橋,不禁心曠神怡、思緒萬千,從心底裏讚歎:水造就了橋,橋美化了水,水橋相映,美哉,烏鎮!

烏鎮河港交織,以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依着一條條水路而建,曲曲彎彎,盤繞迂迴。沿河民居大多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邊用石柱或木樁打在河牀中,上架橫樑,擱上門板,成爲一種別具風格的建築,當地人稱爲“水閣”。水閣是名副其實的“枕河”,是別有洞天的風景,三面開窗,木板底下就是潺潺流動的河水,太陽的光影從水中折射到水閣的木壁上,成波紋狀慢慢地盪漾開去,帶種千年的滄桑和寂然,平淡中有了些幸福的滋味。遊烏鎮的人,水閣一定是要看的。晨看,水霧輕拂,恬淡靜謐,宛若妙齡,羞中帶嬌;日觀,古樸風雅,玉樹臨風,猶如紳士,儒相畢呈;夜視,河水悠悠,燈光閃閃,迷離幽遠。在那岸邊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條幫岸上,在幫岸的每一條廊棚裏,在廊棚的每一個美人靠裏,你往往會看到年輕的女子,洗衣淘米,挑花繡朵,一個個含情脈脈,儀態萬方。這個時候,坐在水閣,看着風景,再品一品烏鎮男人用白水白麪白米配製的“三道白”酒,品一品烏鎮女人手擀的姑嫂餅,烏鎮的滋味就全了。

水,滋養了烏鎮的人。水是烏鎮演進之源,生存之基。水利萬物而不善其身,水居賤下而獨生其貴,水性柔美而化“萬銳千鋼”,水性清廉而淡泊世事名利。這樣的水性滋養出的烏鎮人,心如止水,清淨明澈;智慧淡定,平等博愛。行走烏鎮,耳聞目染,溼漉漉的空氣裏滲透着水的味道、古籍的味道、三白酒的味道、青花瓷的味道、藍花布的味道,最沉香的還是烏鎮人的味道,不張不揚,不卑不亢。就說徐家廳、朱家廳、張家廳那些大戶人家,家內雖有幾進幾齣的宮殿氣派,家外仍如貧民百姓一樣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與整個烏鎮渾然一體。由此,不論走到哪裏,不管怎麼看,烏鎮人都有幾分平淡幾分儒雅幾分紳士。打鐵的,唱戲的,釀酒的,開茶館的,辦染坊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經意間透着一種平和、一種文氣。茅盾先生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秋收》等鉅著也許就是這麼來的,他筆下的那些人物也許就是這些鄉親。是的,烏鎮出了不少人物,但有一個茅盾就夠了。不然,“茅盾紀念館”裏,怎麼會有那麼多熙熙攘攘的人羣簇擁着先生呢,也想成爲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物啊。

行走烏鎮,真的覺得:水,是烏鎮的血脈,靈魂,是烏鎮斬不斷的根,割不了的筋。水,生動了烏鎮的滄桑歲月,千年古鎮,越老越周正,越老越硬朗;水,生動了烏鎮的景緻及文化,使烏鎮以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穿越時空,揚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