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烏鎮散文隨筆

烏鎮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1K 次

烏鎮散文隨筆1

“苕溪清遠秀溪長,帶水盈盈匯野礦,兩岸一橋相隔住,烏程對過是桐鄉。”一首熟悉的小詩,引入烏鎮,名氣隨之馳名中外。

烏鎮散文隨筆

從西柵入,一條彎彎窄窄的小河,盡入眼簾。自西而東橫貫小鎮。據當地老者說,此河水的水質相當優越,可飲食之用。水,清澈見底,潺潺而流。坐於船頭,環顧四周,木質閣樓,此乃茅盾故居,聞名遐邇。

遊玩東柵,彷彿進入夢鄉,石頭是青青黃暈,房子依河而建,有木樽插入河中,據說每年漲水時,水過小腿,屋裏可捕魚。於水分叉處,有茶樓,常有人坐此飲茶做樂,看河對岸,兒童戲水。

古鎮內藏江南歷史文化。古老而又寧靜,時光似水,畫詩留傳至今。值得人們無限追憶、感慨、懷念。不經心散步,踏着青石小板路,聽船孃歌聲,美妙優揚。聲聲入耳,沁人心脾。過石橋,看小船入橋洞,嘎吱嘎吱,緩緩慢慢,悠悠閒閒。見遊人在橋上,私語,從容,閒適、愜意。

小雨點順着青瓦彙集起來,細打在石板上,發出頓頓琵琶曲,亦或無聲?滴答滴答,形成一條條美麗細小的圓弧,行走於細雨中,轉出青磚黛瓦間。不經意間,耳邊隱約傳進二胡聲,按着聲音,踱步而行,不遠處見一位老者,坐於橋頭,悠閒着拉起二胡,頭略低。雙眼輕閉。他的身邊,另有一位老者,手裏端着一個紫砂壺,呡了一小口,品茶,品雨,還是品古鎮的詩韻。細雨打溼了他的衣襟,但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神態,他好像已經陶醉其中,古鎮,琴聲,細雨,老者。正當我入神時,腳下不知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低頭髮現是一條小黑狗,穿越而過,急奔到那位老者身旁,只見慈祥老者,微微睜睜雙眼,後又閉起,輕撫着那個小黑狗。一段段是那麼熟悉,是那麼多情,還是一百年前,一千年前,原也這樣,不曾變過。

繼續前行,河側柳依依,水瀲灩,小舟掠起河面,形成一道道水紋,夾着細雨,蕩起圓潤而豐盈姿態,很美很美。不知從何時起,雨點已經停了,西邊泛出微微彩虹,呈斑馬狀,紅暈河在河面上,映入眼簾。夕陽的烏鎮,意境迥然!

烏鎮散文隨筆2

烏鎮的美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的。

在烏鎮,雖然身邊是遊人如織,我卻體會到了一種安靜,和家人一起照相,一起嬉鬧,但奇怪的是,我依然覺得好安靜。鑽到橋洞下,我聽到了淙淙的流水聲,坐在橋墩上,我聽到了烏蓬船搖櫓的吱嘎聲,可是我還是覺得好安靜。

是因爲心的安靜嗎,是因爲烏鎮將古典與現代串接的如此完美,讓我縱貫古今,洞徹世事了嗎?

我知道此刻烏鎮深深吸引到了我,因爲它和諧的原生態,因爲它的本該如此。

有人說,烏鎮人爲的東西太多了,可是能將人文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觸手可及,難道不值得我們發出由衷的讚美嗎?後梁太子能在此獨居著書,絕不僅僅是因爲這裏迷人的風景吧。

烏鎮,還保留着大量的原住民,他們是不和遊客做生意的,甚至不和遊客們做過多交流,我想這是管理者有意爲之,因爲,你靜靜的看他在屋裏紡織,你靜靜的看他們做定勝糕,看她用最古老的方式做各種銅飾,銀飾,看她編筐,洗衣,做酒,你會覺得,何必打擾它們,因爲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是你人生的參照。

晚上,西柵的夜色濃烈起來,橋上,河邊都掛滿了彩燈,在水的倒影下,溫暖而燦爛,讓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忽然有了一種“奢華”的感覺,沒有汽車,沒有高樓,不看電視,不看手機,然而這喧鬧的市井,卻折射出來最簡單最直接的情感,顯得格外熱烈,更顯得格外的奢侈。

將我兒時的記憶還原就是烏鎮最大的功用。 因爲怕買不到一早去上海的車票,我竟然清晨6點借了房東的自行車飛奔向汽車站,晨曦中烏鎮的大街異常靜謐,晨霧絲絲清涼,自行車輪沙沙作響,遠遠看去,錯落的屋檐就是她的睡姿,她還沒有睡醒,我卻要走了。好奇怪,我並未生活在江南,此刻我竟然體會到了茅盾先生離家的感覺,可惜我遠沒有他老人家的遠大抱負,只是在這裏我找到了一種小時家鄉的味道。

烏鎮散文隨筆3

江南的古鎮歷來是最能體現百姓生活富足的地方,小橋流水,水域阡陌,曲徑迴廊,如詩如畫。

烏鎮在江南古鎮中,稱不上最大,卻以獨特的方式享譽世界。20xx年世界互聯網大會在小鎮召開,讓小鎮蜚聲中外。從全世界各地來到小鎮的精英們,無不讓小鎮和小鎮上的人們激動萬分。

烏鎮和江南所有的小鎮一樣,青石,粉牆,黛瓦,雕樑畫棟,石巷。走進小鎮,凡是古鎮所有的風貌和氣息都可以迎面撲來。小鎮有七千年的歷史,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出現過許許多的人。光陰荏苒,那些事,那些人,如同小鎮街上的青石板,與小鎮上的人們相依相偎,不僅讓小鎮上的人們無法忘懷,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人進進出出,讓小鎮好不繁忙。

明清年間,小鎮就是官商和兵盜竟佔之地。而小鎮的後人,卻是學而優則仕,仕而歸則商,豪門巨宅,庭院,畫舫,藏書樓比比皆是。最爲顯赫的是,小鎮一共出了64名進士。至今,那棵唐朝的銀杏樹,依然布葉垂蔭,鬱鬱蔥蔥。

在小鎮的一條街上,有一處清代的江南民居,是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茅盾,出生在小鎮,在小鎮上生活了十三個春秋。他的《春蠶》、《林家鋪子》就是以小鎮上的人物爲背景而創作。如今,當年的老人都已經漸漸離去,老屋經過整修,小鎮經過修飾保護,卻顯得門庭若市。

小鎮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但無論走得再遠,走得再久,卻仍然走不出江南,走不出小鎮。該回來得,還是會回來。

木心先生,十五年後從美國重回小鎮,看到老屋被拆除改造成了工廠,寫文發誓,“永別了,我不會再來。”20xx年應家鄉竭誠邀請,他回來了,定居小鎮。

晨曦是小鎮最美的光景,薄薄的晨霧透過狹長的石巷,照射在青石板上,溼漉漉的石板帶出幾塊青苔,寒氣中偶爾會有趕早的人,而最早冒出熱氣的是點心店,照例是豆漿糉子。

晨霧中,木心先生趕早,食不知味地吃完。

木心美術館跨越小鎮的元寶湖水面,遵循老人在彌留之際,喃喃,“風啊、水啊、一頂橋。”成爲了小鎮西柵一處寧靜的風景線。美術館簡約,時尚,與水中倒影相伴,也與幾千年的小鎮相隨。

烏鎮有許多美食,冬天的紅燒羊肉必不可少。烏鎮的羊肉是用土竈木柴大鍋燒製,一般要燒一晚上,先用大火燒開,然後用文火煮。羊肉肉嫩脂肪少,蛋白質遠比豬肉多。民間說,“一冬羊肉,賽過幾斤人蔘。“有了肉,必然有酒。烏鎮人喝黃酒,加熱不加糖。冬天,夜來得比較早,溫差大,空氣中裹夾着溼氣,寒意陣陣。一杯黃酒下去,一份暖意油然而生。

小鎮的河道就像小鎮人的經胳,阡陌縱橫。烏鎮的河流,東西對應,北三條南二條,鎮中間的是市河,鎮南有“金牛”、“白馬”兩條河穿鎮而過。交織的水網撐起了烏鎮的街巷,環繞在小鎮內外。由此,小鎮被稱之爲,“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

河水拍打着岸灘,回家的人撐着小船走上河埠頭,迴廊中的燈亮了起來,燈光在河水中反射出點點。便是小鎮人一天的日子。

西柵是小鎮最精彩的一地兒,需要坐渡船出入。由72座古橋連接12座小島而形成,並有保護完好的明清建築。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到了夜晚,這裏便成了光影的世界。燈光與水色相互交融,水波微漾,倒影婆娑。站在橋頭,河道兩岸的燈光,“真美啊!”

燈光在晚上十點後被熄滅,剎時間,小鎮恢復了平靜,曲終人散,這纔是原本而真實的小鎮。偶有一扇窗戶亮着燈,那燈影下的人,便是一代又一代的小鎮人。

烏鎮散文隨筆4

若回想起來,那只是一場晚風。

徜徉在烏鎮的墨色光影中,時光彷彿不曾走,只是一陣陣軟軟的江南晚風吹來。北方的風,清冽、躁動,是馳騁的馬背上一躍而過的快意恩仇;江南的風則清潤、溫和,敘說祕密再合適不過。我倚着黃昏,坐在藍青色石拱橋上,望着天空一點點暗下去,直至與青黛遠山交融在一起。以爲世界要這樣沉下去,忽然,啪一聲,溢彩的燈火齊齊亮了起來,彷彿是柔和的夢境,終於睜開了眼睛。

我向來不怎麼記路,在旅途中更愛憑直覺行走。還好烏鎮的每一條路都是風景,每一朵花都有名字,每一杯咖啡都氤氳着特別的香氣,容我隨意遊玩。在左家店拎一塊色澤紅亮的東坡肉,又捧了味醇汁濃的椰汁相思糕,看右家的民宿敞着大門,就蹦躂到桌椅旁,津津有味地坐下吃起來。是因了這軟軟晚風的緣故嗎,烏鎮好像跟誰都自來熟,無需言語,卻道盡千般風情。我故意走奇妙的路徑,常常以爲到盡頭了,一個拐角,竟又是片開闊的天地,跌宕的心境瞬間歡快、敞亮。

我不由感謝晚風饋贈這欣喜,其實,生活本就充滿驚喜!走着,波光是緩緩的,璀璨的燈火落進去,閃耀成燦燦星辰;望着,漁舟是悠悠的,銅鈴般的笑聲灑滿垂柳擁抱的銀白月光。

岸邊的店笑吟吟的,我一頭扎進這琳琅滿目中,試這個、戴那個,忙活大半天,轉身,老闆還在低頭做着自己的活兒,熱鬧或冷清,都不曾打擾到他們。我停駐在步步蓮花酒吧前,點了杯亂世佳人。

我總是認真且擰巴地活着,一副北方糙漢子老跟日子較勁的姿態;可現在醉在江南溫柔的晚風中,我發現,原來所有的跋涉與滄桑都在等候那一低頭的嬌羞。

江南的晚風見我如此愛它,俏皮地送來豐沛的雨水。身披彩色披肩、頭戴藍色方巾的遊客們反倒更來了興致,在雨中盡情嬉鬧!

我忽然覺得,這雨來得真妙,這纔是真性情的烏鎮,這纔是最江南的晚風!

歡歌笑語中,來到了茅盾先生的故居。早已閉館了,但我們還是準備進院子走一圈,以表尊敬。這冥冥中的指引,卻讓我在入門的屏風前怔住,再挪不開腳步。那屏風上寫着:歲月磨洗過的輝煌。

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若回想起這次的際遇,那是一場晚風,抑或是一個夢?誰知道呢。

烏鎮散文隨筆5

誰說過來着,到蘇杭玩,一定要在下雨天。江南夢一樣的感覺,必須是煙雨中,那浸潤在發上絲絲縷縷的雨,會打溼人的心。因爲如煙如霧的雨,才適合等人。那些年,白娘子就是在雨裏,纔有了傳奇。

早上坐上大巴車,直接到了烏鎮,一路上竟然無雨。看來,這兒沒有我要等的人,準確說,沒人在秋天等我,雖然有點點期待,我不知道那個人會在哪個地方發呆。也許烏鎮西柵區石橋下的水,發呆人曾經深情地望過,隨風飄下的秋葉,不定就是手上摘下,輕輕把葉柄一捻,葉就旋轉落入水裏,承受着今秋的相思,漂來。今日無相遇,只等秋再來。

烏鎮,水鄉古鎮,六千年的悠悠歲月,寄託了多少離別情仇。還好,今日無雨,趁天晴,讀讀這春秋時期就有史載的古鎮。

烏鎮地處江南水鄉,隸屬嘉興市,西臨湖州,北接蘇州。屬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其一爲周莊,甚幸甚幸)。典型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因河流沖積沼多淤土,色深肥沃,呈青色,青與烏與黑相若,古稱爲烏墩,也叫烏鎮。也有一說法,道早早些年,是吳越邊境,吳國駐兵以防越國,導遊說領兵將軍姓烏,逐稱烏鎮。

烏鎮分爲東柵、南柵、西柵、北柵。西柵因旅遊居民全遷出祖居地,其它三柵均有居民居住正常生活。柵,意思爲用竹木鐵條等做成的阻攔物。柵欄,地方用這稱乎,可以想向水鄉風貌了,十字形的內河把鎮劃分開來,成了四個區塊。叉河道之多,渡船出入其間,有河即有橋,難道還成不了一幅巨大的圖畫?

還是一步步地來,隨我走起。

我們一路緊跟導遊,聽她說,西柵有古橋72座,河道密度和石橋之多爲全國古鎮之最,街道有保存精美明清建築,末遭破壞。橫貫西柵老街長2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2公里。街區內有古勝名跡,手工作坊,經典展館,民俗風情,等等等等,自然風光美不勝收,會讓人流連忘返,也可以乘渡船遊覽。沒等她喋喋不休地說完,我們先行一步進入心臟地帶的老街上。

老街,青石板路,屋一半挑在水上。街道很窄,遊人不多,街很乾淨。陽光擠了進來,把街變成明喑兩半,很靜。這時,可以聆聽當年凝固的繁華,觸摸時間的印記,心中的江南應該是這種纖塵不染的樣兒。彎彎的街邊橫着連接石橋的巷子,一眼過去,看見橋的那一邊,假若真的有人等,那橋上就是最動人的老地方。

轉過一個角,能看見一座橋。無論你在那座橋上望。還是坐在橋是看,必爲另一橋的風景。轉了無數小巷和轉角,只有三二麗人,沒有我的遇見。但那踏磨光滑的石板路面上,肯定有她走過,不管是雨裏,還是高跟鞋,都溶在石街的時光裏。與時光一同默默地等我出現,堅信在某個燦爛的日子裏,到來。今天,我來了,坐在石橋的石欄上,能體會到你曾在這兒坐過,不會錯,一定就是這兒。站在街房木壁旁,也能拭出你曾依在此處,望着街囗,癡癡地等我,走進來與你一起在老街漫步。

街面上染房、當鋪、醬油作坊、岸邊唱戲的舞臺等等,都留給導遊講給身邊的人吧。我不再站在橋頭眺望,因爲無雨,在這陌生的地方,不見你是一種寞寞熱鬧,雖然,不遠處,會有你的眼關注着,但怕起風,吹散逝水年華。

雖然喜歡留在原汁原味窄窄的石街。看麗人走過,看她在長長的巷子裏走,我想總應該有一絲雨該下了,不然那木柄的油紙傘,到了晴天有什麼用。這念想終敵不過,朗朗萬里碧空,麗人依然走過,無風裙襬依然飄逸。夢一樣的江南,不會畫。更不會寫詩,詩一般的情,寫不出半句。讀書少,方知受傷不分環境,連在這最柔軟的江南,心也會一痛,那怕身披鎧甲也是枉然。

我們4人包了一葉烏蓬船(烏蓬船肯定是這種樣)。櫓動水響,沒人划槳,細看是馬達替代,也是現代的底子了。艙位不多,我們可以船頭船尾地看,也側身透過窗格看岸邊行人。

那個小孩一手拿着糖葫蘆,一手抓住他母親的短裙左顧右盼,仿若也在等同行的小阿妹。

船象一條魚,滑過一座橋又一座橋。那是誰家院牆上開着己枯萎的美人蕉,分明看見2只鳥跳進去不見了。垂柳梳下細長的柳條,害壞了河裏的水,變成水在柳條上起波紋。那是誰家的院落啊,涼起的衣服還在滴水?這是誰家窗戶無人還打開窗?又是誰家姑娘坐在岸沿,讓那個小子盡情地拍照?

又是誰家的小店飄出香味,同伴居然能說出名字叫東坡肉。

船在水上緩緩地飄,眼晴有點顧不過來,船在風景裏劃過,不知道船裏的人又會成爲誰的風景,一不留神,卡在誰的心裏成了永恆,這畫面裏不是我,但一定會有人。

上岸見一店對聯:一杯兩盞今逢漁家美食,三碗四碟淵源百年風情。喔,千年歷史,千年風韻。不知醉過多少人,更不知多少人醉臥他鄉。

土木結構的淺屋深宅,演義過多少往事,茂林修竹中有過多少傳說,還有孤獨的遊子,寂寞地看着落花。

我知道,巷子不寬,水巷太窄,恰巧能讓遊子走進,只有走進江南,纔是浪漫的開始。

烏鎮散文隨筆6

烏鎮是水秀的,大運河的水在這裏輕輕地旋了一個窩,打了一個結,便多情地摟住了大唐銀杏、六朝勝蹟和一片明清古建。

當船靠近安渡坊時,一種永恆的水姿風韻,似一羣溫婉、端莊的古典美女從小巷深處款款而來。緊接着,古橋、水閣、牌樓、木坊、馬頭牆,青門匾,於水中脫穎而出,將烏鎮麗而不媚的美演繹到了極致。在初識的那一刻,烏鎮那迂迴折曲百川環繞的水,就如一曲老歌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

沿着或寬或窄的街巷閒步,踩着或長或短的青石板前行,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屋室民居,躑躅在蕭疏淡雅的樓閣迴廊,拾遺長河中的古鎮之夢,會不由自主地溢出一心水香,披滿一身清淨,會自然而然地感嘆天造地設的水,成就了古鎮這水墨丹青的生命畫卷。

水,拱起了古鎮的橋。有水必有橋,水多橋也多。水滋長靈氣,橋平添神韻。水是自然的造化,橋是古人的傑作。不大的烏鎮,竟有“百步一橋”之說。古橋遍佈,且式樣不一,或拱形,或樑式,或單孔,或多孔,或飛越於河港、橫跨於街面,或盤旋於要津、點綴於園林。細看這些橋,有青石紫石砌的,有花崗岩壘的,有小巧玲瓏的,有高大雄偉的,有露於清波之上的,有藏於綠樹叢中的,有橋連着橋的,有橋裏有橋的,有裸露着精美雕刻藝術的,有蘊含着對聯這一古老文學形式的……歷經千百年的座座古橋垂虹一樣伏臥在河面上,每一座都有一個短短的名字和一個長長的由來。怪不得人說烏鎮最美的風景是古橋。而最美的古橋是“橋裏橋”,它是由通濟橋和仁濟橋組合而成,令人叫絕的是,兩橋一呈南北方向,一呈東西方向,直角相連,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均可以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如同井中觀月。若站南河岸觀看,兩橋半圓形的橋孔倒映水面,虛虛實實,似圓非圓,歎爲觀止。若佇立在橋上而望,岸上人家炊煙裊裊,水中輕舟悠悠盪盪,一派詩意盎然、怡情悅性的水鄉風光。觀賞這些或恢弘雄偉或纖巧玲瓏的橋,登步這些或挺拔高聳或曲折逶迤的橋,不禁心曠神怡、思緒萬千,從心底裏讚歎:水造就了橋,橋美化了水,水橋相映,美哉,烏鎮!

烏鎮河港交織,以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依着一條條水路而建,曲曲彎彎,盤繞迂迴。沿河民居大多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邊用石柱或木樁打在河牀中,上架橫樑,擱上門板,成爲一種別具風格的建築,當地人稱爲“水閣”。水閣是名副其實的“枕河”,是別有洞天的風景,三面開窗,木板底下就是潺潺流動的河水,太陽的光影從水中折射到水閣的木壁上,成波紋狀慢慢地盪漾開去,帶種千年的滄桑和寂然,平淡中有了些幸福的滋味。遊烏鎮的人,水閣一定是要看的。晨看,水霧輕拂,恬淡靜謐,宛若妙齡,羞中帶嬌;日觀,古樸風雅,玉樹臨風,猶如紳士,儒相畢呈;夜視,河水悠悠,燈光閃閃,迷離幽遠。在那岸邊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條幫岸上,在幫岸的每一條廊棚裏,在廊棚的每一個美人靠裏,你往往會看到年輕的女子,洗衣淘米,挑花繡朵,一個個含情脈脈,儀態萬方。這個時候,坐在水閣,看着風景,再品一品烏鎮男人用白水白麪白米配製的“三道白”酒,品一品烏鎮女人手擀的姑嫂餅,烏鎮的滋味就全了。

水,滋養了烏鎮的人。水是烏鎮演進之源,生存之基。水利萬物而不善其身,水居賤下而獨生其貴,水性柔美而化“萬銳千鋼”,水性清廉而淡泊世事名利。這樣的水性滋養出的`烏鎮人,心如止水,清淨明澈;智慧淡定,平等博愛。行走烏鎮,耳聞目染,溼漉漉的空氣裏滲透着水的味道、古籍的味道、三白酒的味道、青花瓷的味道、藍花布的味道,最沉香的還是烏鎮人的味道,不張不揚,不卑不亢。就說徐家廳、朱家廳、張家廳那些大戶人家,家內雖有幾進幾齣的宮殿氣派,家外仍如貧民百姓一樣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與整個烏鎮渾然一體。由此,不論走到哪裏,不管怎麼看,烏鎮人都有幾分平淡幾分儒雅幾分紳士。打鐵的,唱戲的,釀酒的,開茶館的,辦染坊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經意間透着一種平和、一種文氣。茅盾先生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秋收》等鉅著也許就是這麼來的,他筆下的那些人物也許就是這些鄉親。是的,烏鎮出了不少人物,但有一個茅盾就夠了。不然,“茅盾紀念館”裏,怎麼會有那麼多熙熙攘攘的人羣簇擁着先生呢,也想成爲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物啊。

行走烏鎮,真的覺得:水,是烏鎮的血脈,靈魂,是烏鎮斬不斷的根,割不了的筋。水,生動了烏鎮的滄桑歲月,千年古鎮,越老越周正,越老越硬朗;水,生動了烏鎮的景緻及文化,使烏鎮以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穿越時空,揚名中外。

烏鎮散文隨筆7

江南水鄉,自兒時起,就是一種如詩如夢的存在。

無數次見過它的樣子,在詩歌裏,在電視裏,在夢裏。

白牆烏瓦,流水小橋,青石街道,嶙峋老樹。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輝映,漁米人家。都是它在我腦海裏的印象。

有緣在江浙待了五年,卻從未去過烏鎮。決定去的時候,有朋友說古鎮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好看。

我笑笑,還是奔烏鎮去了。

從上海出發,兩個小時光景人已到了烏鎮。乘着假期來出遊的人,還真是不少,車站和景區門口熙熙攘攘都是人。好在對於烏鎮來說,似乎早就做好了高效應對的準備。旅遊巴士一輛接着一輛,景區裏多種購票方式並行倒也不擔心會等待太久。

景區的外圍,看上去如同其他的景區大門沒有什麼區別,接待大廳和圍牆透露着蘇式建築的雅緻,建築內部乾淨明亮而又現代化。

去之前,一心計劃着在景區買買買、吃吃吃,優哉遊哉的度一天天。就去之後卻發現,一切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沒有街道上的人聲鼎沸,沒有路邊的商戶雲集,甚至沒有顯眼的店門招牌。一路走過去,零零散散的一些人,漫步着,說笑着,駐足着,拍照着,各有各的節奏。

烏鎮散文隨筆8

剛剛進園時,木頭鋪就的路蜿蜒曲折,傍着兩旁高低錯落、形狀姿態各異的樹木,也傍着開闊的河面景色,輕柔的春風吹過,溼潤的清甜的味道鋪面而來,有種曲徑通幽的感覺。

小街道,也很有味道,在窄窄的高牆中間穿梭,有的通到了深處的院落、有的是到了花田裏、有的在一柯古樹或者岸邊停住。

主建築沿着兩條小河分成平行的幾排,主幹道也平行相對,中間由一座又一座的石橋相連。路由一塊塊質地堅硬的石頭或石板組成,路面光滑乾淨,縫隙間有少量青苔,如果鞋子硬一點,就會在石板上留下一陣噠噠的聲音。這不經讓我想起初中時學過的一首詩。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噠噠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也正好是三月,青石的街道上,年輕人來來去去,柳絮不時地在空中飄着,所有的樹木均披上了一層嶄新的顏色。

景區的商業——民宿、飯館、小吃、手工藝展示店、絲綢製品紀念品店,消消地分佈在遊覽的途中,不密集、也不吵鬧,不仔細甚至看不見招牌。

走到哪裏餓了渴了,便四處尋找,看到印象不錯的飯店或民宿便走進去,找個八仙桌一坐,若是靠近水的那一面就更好了,河面上陸續飄過的烏篷船、對岸的房屋樹木輪廓盡收眼中。

傍晚時分,景區的民謠酒吧熱鬧起來了,看着古鎮將要入夜的景色,跟喜歡的朋友或者心愛的人在這裏坐坐,聽上幾首好聽的歌,還是十分愜意的。

三月時分,有好些民宿或者青旅門口都爬着紫羅,都開了,紫色的一串串小帆船垂掛着,很是喜歡。在這裏休息一晚,什麼也不想,看看兩岸景色、看着石橋下劃過的烏篷船,心情也會大好。

自古江南經濟就領先其他地區,文人墨客雲集,烏鎮更是如此。整個景區有許多個名人紀念堂,著名作家孔另境、文化名人孫木心、文學巨匠茅盾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史料展示。

作爲絲綢的重要產地,景區也分了多個區,向人們展示了繅絲、織布、印染等工藝。看到傳統的大型印染曬場、作坊裏異常複雜的織布機,布匹的製作精美與機器的複雜結構對比,無不顯示着江南人民的智慧。

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它們在那裏呢?在我看來,也許不用跋山涉水,車馬勞頓,這樣的小鎮也可以。

烏鎮散文隨筆9

我對浙江烏鎮的嚮往,緣於中央電視臺和網絡對烏鎮作的廣告,那小橋流水,那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身着藍印花布的農婦搖着的烏篷船,那穿流不息的遊客,這些無不深深地吸引着我。前不久,我終於有幸來到烏鎮,漫步在烏鎮的石板路上,一睹烏鎮的風采。

據資料介紹,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北端,地處杭嘉湖平原中心,屬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織,京杭大運河依鎮而過,典型的江南水網平原。烏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5A級景區,素有“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之譽,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鎮史。 典型的中國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十字形的河流將全鎮劃分爲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爲“東柵、南柵、西柵、北柵”。 剛進烏鎮,但見遊客如織,來自大江南北和國外的遊客,進街巷,上游船,欣喜異常,歡聲笑語。

腳踏在烏鎮的石板路上,看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築,雖歷經滄桑卻完整的保存着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讓人讚歎不已。據導遊介紹,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面積有30餘萬平方米,橫貫景區的西柵老街長達1.8公里,縱橫交錯的河道近萬米,河上的古石橋72座。我坐在古石橋上邊休息邊看河上的風景,看到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河中不時有載着遊客的烏篷船往返,搖櫓的中年婦女穿着江南特有的印藍花布衣,與小橋的水中倒影迭印在一起,呈現出典型的水鄉特色,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味,是那樣的賞心閱目,透着詩意的美。

爲了體驗古鎮的細節美,我不乘烏蓬船,徒步穿街巷,走走停停,這兒瞅瞅,那兒瞧瞧,看古商鋪鎏金的牌匾,欣賞古人書法藝術。看街區內的名勝古蹟、經典展館,宗教建築、民俗風情,門前的古樹,各具特色的民俗館和各種手工作坊。有古老的蠟染作坊,民間釀酒作坊。染坊後院的曬布場上,一片片藍印花布從五六丈高的竿上飄落下來,迎風飄動。遊客們甚以爲奇,以此爲背景拍照留念。

導遊帶領着我們,邊走邊介紹。她告訴我們,烏鎮地傑人靈,名人大家薈萃,烏鎮自宋至清千年時間裏出貢生160人,舉人161人,進士及第64人,另有蔭功襲封者136人。

中國近、現代也是人才輩出,其中文學大師茅盾就出生在烏鎮,其小說如《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是“五四”以來優秀文學的典範。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誕生至年春離鄉求學,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以後數十年間仍然心繫烏鎮。在茅盾的故居,我看到茅盾親自設計翻修的書齋,手植的南天竹 、棕櫚,還有葉聖陶等人的題字。茅盾曾經讀過書的立志書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東側,現在已改爲茅盾紀念館。

漫步在三河古鎮的街道上,感受着古鎮昔日的繁華,今日的輝煌。人們常說“水是江南的靈魂”,悠悠河水如香甜的乳汁,哺育了烏鎮的文化,哺育出數不勝數的名人才俊,讓千年古鎮大放異彩,讓我一飽眼福。

烏鎮散文隨筆10

初冬季節,我作爲一名導遊再次和團友一起來到烏鎮和杭州。雖說以前也是領略過烏鎮和杭州的美,但季節的不同,收穫的美也是不同的。

我們的第一站是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南潯區、北接江蘇蘇州吳江市的烏鎮。烏鎮原以市河(車溪)爲界,分爲烏青二鎮,河西爲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爲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一條流水貫穿全鎮,它以水爲街,以岸爲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水中不時有烏篷船依呀往返;岸邊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

走進烏鎮,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就會讓人有一種親切

自然的感覺,它體現着一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沿着滴着雪水的小道我們參觀了染布坊、江南木雕館、餘榴樑錢幣館、茅盾故居、古戲臺等景點。每個景點都有它獨有的美,但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裏面的小商品店,幾乎每家店都有他們用當地染的印花布做成的一些小工藝品。對我來說總是忘不掉那個藍色的帶有白色小花的布,用它做成的手捂很漂亮,還有許多絲綢做的服裝。食品呢有很出名的姑嫂餅、三白酒、芽糖等;墨香味十足的文化用品……走累了的話不妨去聽聽當地特色戲。

提起杭州呢不由讓人想起西湖,那說到了西湖呢不由得讓人想起雷鋒塔和那個家喻戶曉的《白娘

子傳奇》。迎着晨光我們開始泛舟西湖,欣賞着水天一色的美景,水波隨着船兒的開動慢慢加速起來。瞧!新雷鋒塔就在眼前。它位於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峯下淨慈寺前。雷峯爲南屏山向北伸展的餘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鬱。雷峯塔曾是西湖的標誌性景點,舊時雷峯塔與北山的保塔,一南一北,

隔湖相對,西湖上呈現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到明朝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燬。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塔於1924年9月25日倒下。我們現在欣賞的新雷鋒塔是由政府後來按原貌修建而成的塔。沿着河水我們欣賞一元紙幣背面的山水圖———西湖的三泉映月,它是由當時的杭州太守蘇東坡修建的。路過“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中的樓外樓,據說它最出名的菜餚是別

具有杭州特色的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化雞等。沿途經過杭州一代美女蘇小小的墓,繼而欣賞‘斷橋橋不斷,長橋橋不長’,《斷橋殘雪》中的斷橋,許仙與白娘子就是在這斷橋上相遇相愛,留給我們的是遺憾的美。那長橋就是我們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十八相送的橋,故稱長橋橋不長……流連忘返地欣賞着一路鬱鬱蔥蔥的美景,身臨其境感受着西湖給我們帶來的美的震撼。

圍着西湖周圍的還有嶽王廟、靈隱寺、花港觀魚、雲棲竹徑等等美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挑一些景點來觀看,大家意猶未盡地帶着幾許不捨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休閒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