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風地裏的燈的散文

風地裏的燈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莊子今年五畝梨園,忙忙碌碌的弄了一年,才賣了一萬多元,除出農藥、化肥、水費,你算算他能賺幾個錢,還不如人家利娃八個奶羊的羊奶收入多。”栓鎖哥蹲在門前的臺階上說。

風地裏的燈的散文

說起果園,從九十年代初,村裏就開始大面積的發展果園。給人的感覺是一夜之間,村南村北的農田裏栽滿了果樹,祖祖輩輩依靠了一輩子的糧食,終於有了新的依靠了,也有了新的希望。人們也勤快了起來,幹勁十足,整天在果園裏,除草、施肥,夜以繼日的不停的在果園裏忙碌着,他們停不下來,也不敢停下來,他們把對美好日子的追求都寄託在家裏的幾畝果園上。但是,還沒等到結果的時候,有時樹滿爲患了。這就註定了忙碌一年,到頭的收入是“牆倒坑平”。但是,日子還得繼續。慢慢的,村子裏有些人就開始想辦法了,換品種,從黃元帥,秦冠,喬納金、嘎啦、美八等等。但是,不管換啥品種,村裏人都是一窩蜂的一家不拉,他們的步子都是相當的協調,而且這樣的步伐總是跟市場慢一個節拍。所以,折騰了一圈,還是沒有賣到錢。接下來,他們又開始改栽棗樹,柿子樹,核桃樹,折騰來,折騰去。期間,村裏也有些能人,開始搞起了養殖業,從養豬,到養羊,後來又不知從哪掛起一股養殖布爾山羊能賺錢的風,大家又都一窩蜂的飼養布爾山羊。但是,最後,也沒見一家養成賺錢的,說是繁殖三代,就能繁殖出純種布爾山羊,一隻純種的布爾山羊羊羔就能買到一千多塊,但是,還沒等繁殖到第二代,農民就把羊全部賣了。這是農民的悲哀,是農村的悲哀,更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我從北塬的地裏回來,看見老李坐在自家玉米地的田埂上,一把鋤頭放在旁邊不遠處,老李頭嘴裏叼着旱菸鍋,吧嗒吧嗒的抽着,整個玉米地裏都已經沉寂了。我跟老李頭打了招呼說:“天快黑了,你還不回家呀!”,他笑着問我:“你啥時候回來了的?你大給你把房子蓋好了麼?你麼看蓋的咋樣?這次回來總給你大拿些錢麼?”,我笑了一下,沒有回答,問他:“幾年梨賣多錢?”老李頭唉了一聲說:“農民斃了。”我笑了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實,“農民斃了”這句話我不是第一次聽,也不只老李頭一個人說,這句話包含着顆粒無收的無奈和對命運的羈絆的抗爭,但是,千百年來,他們和他們的祖先以及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一茬又一茬,他們守着幾畝薄地,每天都在爲靠地吃飯而傷透了腦筋。他們只有用無休止的勤勞去換取收穫的'希望。他們在一句嘆息,一句謾罵之後,手中緊握的鋤頭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狠狠地扎進了土裏,似乎是要斬斷與土地的一切羈絆,斬斷着吸血的窮命。但是,他們總是能看得清過去,卻看不清未來。

栓鎖哥說:“莊稼就像是風中的燈,說不準那時就滅了。”農民在地裏伺候一年,忙活一年,可能被一場冰雹打的七零八散,還有可能價錢賤如糞土,顆粒無收,這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他們依然堅持春播秋收,種地似乎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選擇的無奈。他們握在手裏的鋤頭不丟,不是他們不想丟,是他們除了老祖宗留給他們幾畝的賴以活命的薄地,還種地的手藝,他們不知道何去何從。而今,他們一個又一個的老了,想果園這種繁重的活已經幹不動了,只能種一些簡單的農作物。每次回家,我都能看見,誰家的果園又挖了,改種小麥了,誰家的梨樹也挖了,種上玉米了……就這樣的,農民的日子就像睡覺翻身,不停地變換着姿勢,他們企圖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好好地睡一覺,但是,翻身到天亮也沒有找到那個姿勢就又醒來了。就這樣從老子翻到兒子,從兒子翻到孫子,最終都翻進了那一堆黃土裏,算是有一個結束了。

農村的天一直再變,這幾年變得尤其快,相比於過去農民的日子,國家的政策的的確確讓農村富了起來,農民的日子也好了起來,農民更是緊跟時代結合自身的地域優勢開啓着新農民的篇章。果園裏的水果產量增加了,多到讓人發愁的地步,遠道而來的客商將村裏的水果一車又一車的遠銷國內各大城市。但是,水果並沒有賣到農民心中的價格。從花蕾到碩果,從採摘到入口,如果算一個細賬,那肯定是不賺錢的,但是,農民沒有辦法,這是唯一的銷路。雖然說,現在提倡電子商務,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產品利潤。但是,對於一個農民來講,電子商務只不過是一個羨慕的眼神。這些事年輕人才能幹的事情,但是,現在村裏的年輕人分化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上學的,通過考試進入城市;一部分是打工的,通過工作臨時落腳在城市。新的農業方式普及了農村的時候,農民卻沒有了,留在農村種地的,並不是他們想種地,而是他們在城市找不到安身之所,或者就是家裏離不開。但是,他們雖然繼續種地,卻對新的農業根本就不感什麼興趣。

由於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農產品價格漲了,種子化肥價格也漲了,勞動力也漲了,對於,農民的來講永遠都是水漲船漲。祖祖輩輩對農村的認識,對農民的認識,對土地的認識始終是吸命的惡鬼,能躲多遠就是多遠,都期盼着子孫後代趕緊離開這一片黃土地,他們是實在躲不開的人,就跟着惡鬼糾纏了一輩子,直到吸乾自己身上的血汗,人也變成了鬼。所以,村裏留不住年輕人,不只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城鄉間的巨大差距,這差距有基礎設施建設,也有精神觀念的轉變。有一次,我回家的時候,看到我兒時的玩伴已經成爲如今的中年婦女,她正坐在屋子裏再給上幼兒園的兒子輔導作業,一邊翻着書本,一邊嘴裏罵着,說娃是個豬,又說娃把先人虧人……我站在大門外的巷道里和他父親在聊天,只聽見她大吼着給我娃說:“張大嘴巴aaa……”,我一驚,我感覺她嘴張的把娃都能吃了,我從大門裏往進看了看,她娃一臉無辜的低着頭,也不說話,也不看她。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走進去。此時此刻,我想起了尷尬兩個字。

現在農業投入越來越高,種田的效益下降;農田耕種收益比較低,農戶種地積極性不高;城市化推進,勞動力轉移;農業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要想改變農村的現狀,硬件設施完善的同時,改變人的思想也是同等重要的,有了電腦就要有會用電腦的人,有了網絡就要有會利用網絡的人,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網絡,有電腦,但是,那只是一個玩具而已,並沒有發揮它應該發揮的作用,大部分人用來聊天、看電視、看些沒意義的網站,將這樣大好的資源白白的浪費掉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不是他們想去浪費,裝了網絡的人,弄到底也不知道網絡是個啥玩意,買了電腦的人,玩到底也不知道電腦的作用是啥。其實,網絡、電腦都是一種工具,就跟你手裏的車一樣,他是你致富的工具,你完全可以利用它獲取一些信息,銷售農產品也好,獲取市場信息也好,這就是網絡的根本所在。它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作用,可惜,我們的農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有的或許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不懂得根據這些信息去分析,去預測,終究也是看看熱鬧而已。

莊稼就是風地裏的燈,國家的政策給你一個防風的玻璃罩子,農民卻把它撇遠了其實,並不是農民想把它撇遠,而是,大部分農民就根本不知道這頂罩子如何戴。只能獨留下一盞燈在地裏隨風搖擺,而且,這盞燈隨時都有熄滅的可能,這就是很現實的問題。

市場開放的大背景下,農民思想的解放其實就是一種選擇,一種利用。而這一點,卻無人問津,無人引導,最終也起不到當初的效果。正如海南大學農學院林電教授指出。“從農作物開始播種到培養到收穫到銷售,要有一整套農業保障系統。”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