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扭秧歌陝北的一道節日大餐散文

扭秧歌陝北的一道節日大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一過大年初五,陝北的大街小巷,溝溝峁峁裏的大小村莊,凡是人員密集處,便到處扭起了秧歌。整個陝北,呈現出一片更加熱鬧、紅火的節日氣氛。

扭秧歌陝北的一道節日大餐散文

提起陝北秧歌,以前只是在電視上看過,聽人們說過。可是,當你親自目睹了那宏大的場面,真正置身於嗩吶聲聲、綵綢飄舞、歡聲笑語之中的時候。你才能強烈的被吸引、被感染、被震撼。

正是這道節日大餐的吸引、感染和震撼,使我不止一次地走上大街、進入村莊,一遍遍地享受和品味它的濃香、厚重和甜美。尤其是今年正月十五晚上剛剛觀看的那場綏德縣城廣場秧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歡跳、閃現和回味。

觀看之前,我就聽當地的老人說:陝北秧歌全國文明,而綏德,更陝北秧歌的中心。每年從臘月開始,各村秧歌隊就着手排練起了秧歌。過完大年初五,秧歌隊便紛紛的上街扭開了。而正月十五的晚上,就是綏德縣城秧歌表演場面最大、人數最多、喜慶氣氛最濃的一次。有這麼強烈的誘惑力,吃完晚飯,我們便早早的感到了縣城。

正如那位老人說的,今晚的綏德縣城確實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整個縣城的大街小巷、河岸廣場聚滿了前來觀看的男女老少和穿紅着綠的秧歌表演者。我們來的正是時候,只見近百人秧歌隊,在傘頭的率領下,個個踏着鏗鏘的鑼鼓,和着嘹亮的嗩吶,盡情的扭着、擺着、走着、跳着、轉着。而扭腰則是整個動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把秧歌又稱爲“扭秧歌”。在扭腰的同時,頭和上體都隨着雙臂大幅度扭動,腳下則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再合着紅紅綠綠的秧歌服和男的頭包毛巾、女的手持彩肩、漢巾裝束,伴着歡快的歌唱,更顯得上下諧協,步調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整個街道、廣場沉浸在一片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之中。

我們一邊看着、欣賞着,旁邊的當地朋友一邊不停的給我們介紹着。比如那個站在最前面,一手撐個大花傘,一手拿着絲綢扇,扭得最起勁起統帥作用領頭人叫傘頭。何謂“傘頭”。過去這個領頭人由於一手持傘,一手持“虎撐”,兩種道具都有吉祥的含義。傘,寓義庇護衆生,風調雨順;虎撐與唐代名醫孫思邈有關。據說孫思邈曾爲老虎治病,爲便於觀察和治療,曾用一鐵圈撐開老虎的嘴,這鐵圈就叫“虎撐”。後來,虎撐演化爲串鄉治病民間醫生手中發出聲響的“串鈴”,成爲民醫的標誌。它在傘頭的手中,則成爲消災卻病的`象徵物,又是指揮秧歌隊表演和變化隊形圖案的響器。傘頭的名字便由此而來。他通曉傳統秧歌唱段,能即興編唱新詞,根據場地氣氛或各家的情況出口成章。演唱時,他領唱,衆隊員重複他最後一句,形式簡樸、熱鬧,詞句生動、易懂,唱得觀衆皆大歡喜。

當你沉浸在這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的歡快舞蹈之中的時候,你會忘記了一天的煩惱和疲勞,你會一羣淳樸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所感染,你的整個神經也會情不自禁跟着這歡快的舞曲活躍起來,沸騰起來。

是啊,在這塊有着厚重地域文化的陝北,秧歌無疑是一道豐盛的節日大餐。節日裏,尤其是春節,如果沒有秧歌舞助興,節日將不再熱鬧,陝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讚美之情就不能完全的表達。如果說燃放煙花炮竹爲陝北春節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那麼,到處鑼鼓喧天、嗩吶聲聲、歡聲笑語的陝北秧歌舞就更使這節日氣氛達到了鮮花着錦、烈火噴油的高峯。難怪老一輩延安文藝工作者那場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爲這支古老而流傳至今的秧歌舞增添了新的豐富的內容。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十二把鐮刀》等。而其中的“翻身秧歌”、“勝利腰鼓”等新秧歌在全國得到普及,深受羣衆歡迎。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你聚人心、鼓舞鬥志的作用。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已月上中天。此時,舞已停、歌已息、人將散。但不時升起的煙花依然把天空照的如同白晝一般。我們踏着皎潔的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總有一種心難靜、意難平、血在涌感覺。

多麼有意義的一個元宵佳夜。

多麼回味無窮的節日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