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海蝕林奇觀散文隨筆

海蝕林奇觀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離開梅林湖,驅車往西行約一公里處,是名聞遐邇的海蝕林景區。

海蝕林奇觀散文隨筆

在一片白茫茫的水面上,兀立着星星點點的海蝕石。露出水面的海蝕石,均呈黑褐色,或點綴着斑駁白點。海蝕石分佈排列呈不規則狀,或獨立,或成串珠狀,石大小不等,或高或低;石多呈動物狀,似蛤蟆、似飛鳥、似伏黽、似蛇行,更多的是呈蘑菇狀,上寬下窄:讓人稱奇的又是形如船體,或大,或小;有的已然蝕空,露出大小不一的洞眼。一望無際的海蝕林,蔚然大觀。在時而雨霧,時而春風吹拂中,撲朔迷離,使人眼花繚亂。

棄車沿路西行,邊賞邊談。突然,一褐色巨大海蝕石屹立路旁,巨石一面臨水,一面靠路,東西二面底座被土堵淹,被茂盛的野花簇擁着。駐足流連,賞心悅目。出於好奇心,我們從不同角度審視,竟出現不同的視角效果:像一顆巨型蘑菇,像一艘將遠航的輪船,也像一隻蓄勢待發的鯤鵬。奇哉!

海蝕石,顧名思義,就是被海水侵蝕過的岩石,曾聽說過這樣的論述,說是海水既對各種金屬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對自然界的各種物體也然。包括岩石。當海水在鹽度、水溫的自然環境下,產生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便產生了一定的腐蝕作用,尤以海洋大氣區、飛濺區的全浸區爲甚。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臆測,梅林湖景區的海蝕石,應是上述三者兼之。

從面前衆多海蝕石的形態上,我們似可以這樣斷想:約五萬年前,這些原來沉睡於海底的岩石,由於地殼的變動而凸出海面,之後又成爲飛濺區。從蘑菇狀和蝕空石上大概可以得到證實。或許,一些被強度腐蝕的岩石早已化爲泥沙,永遠與這片原來的海灘爲一體。由於海洋的退去,這些岩石卻幸運地保留下來。一千年、一萬年過去了,它們在喋喋不休地訴說着那永遠難以破解的謎團和故事。

不久前,與楊啓獻兄在茶敘中,談及梅林湖畔的海蝕林,他告訴我們,梅林湖海蝕崖出露高度大致可分爲四級:基底座高達3—4米,高達3—8米,海蝕喉高達1.0—2.9米,深度0.6—1.2米,海蝕平臺寬約3米,地質年代爲全新世後期,從晚世中期和全新世早期,曾發生過二次規模較大的海浸,由於海陸變遷,使梅林湖海蝕崖遠離了現今的海岸線。啓獻兄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使與座者莫不從心底佩服他對海蝕林的卓識。

又據《潮州市志》載。廣東迄今存在的可作爲研究地質變遷依據的海蝕景區並不多見。現僅存的海蝕林,可分爲古代海蝕林和現代海蝕林兩種,計有古代海蝕林(崖)二處:一處在潮州市區的金山,一在梅林湖畔,都集中在潮州市,而且海蝕遺蹟清晰可見。潮州二處海蝕景區又各有特點:湘橋區的金山海蝕崖是歷經海水沖刷而成的,線條清晰;梅林湖畔的'海蝕林分佈廣闊,出露海蝕石形態各異,歎爲觀止;現代海蝕崖主要分佈於汕頭市礐石和潮陽市海門鎮蓮花峯及南澳縣車角山。

潮州市的二處古代海蝕景區之所以能較爲完整地保存至今,與市區內各處古自然生態環境一樣,是由於韓江三角洲逐步向前堆積,造成海岸線向外推移,使原來這海洋一角逐漸變爲陸地,梅林湖景區的地貌就自然地保留了下來。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海蝕林,原來屬於桑普山麓的這片低窪地,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衝擊、分割後而成爲湖,後來又依自然條件分離爲梅林湖和海蝕區,又有人稱海蝕區爲海跡湖。梅林湖以其秀美而成爲人們蕩槳、觀光、悠閒的去處;海跡湖則成爲研究韓江三角洲海陸變遷不可多得的珍貴自然資料,同時也可從其形成去探索可考證自然沉積規律。

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這裏曾出現過一種極不和諧的聲音,鑿石、炸石的巨響,打破了桑浦山麓的寧靜,人們對這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進行貪婪的攫掠。海蝕林景區在縮小,海蝕石數量在不斷減少。面對這些不可再生自然文化遺存遭到的浩劫,海跡湖在低泣,桑浦山在怒吼。保護歷史,保護自然文化遺存,是潮州人民發自肺腑的強音。

歷史出現過的事物總會是那麼雷同:在某個危機時刻,總會有一批有識之士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1982年初,有一位來自北京地理系的地質專家,在視察這片海跡湖時,時而爲這潮汕大地僅有的自然奇觀所震撼,時而爲這飽受創傷,隨時有湮滅危險的海跡湖而痛心疾首,於是他秉筆直書,求助媒體。1982年6月9日,《汕頭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爲《救救桑浦山麓古海蝕地貌》的文章。正是這篇不足800字的傲文,迅速出現在有關領導的案頭,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海跡湖從原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姑娘,終於揭開了神祕面紗,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引來一片驚豔,聲聲讚歎。而真正得到保護並向海內外遊人開放的應是從上世紀的九十年代。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梅林湖景區與那位發出“救救桑浦山麓古海蝕地貌”的大智大勇者、地質學家陳傳康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一起。或許在那麼一天,人們會把那些爲保護梅林湖景區而做出貢獻的人們樹碑立傳,哪怕是微小付出的人們也一樣記上,與海蝕林名字共存。

潮安梅林湖景區的海蝕林,一個爲世人怦然且爲之驕傲的寶貴自然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