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汲泉散文

汲泉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同學汪澄一個電話,就催我提壺攜桶,趕上他的車子,一同去山裏汲泉,這是我們幾個老同學退居後的日常生活場景。

汲泉散文

是的,退居久了,喜歡上山中的每一個日子和山中細微的生活情景,就連山中的空氣和山澗的流泉都是那樣些微入目,肌膚可親。我漸漸喜歡且習慣於這山泉煮茗、把盞遐往的日子,既是一種宿命,也是一生的地緣。

廬山多泉,且久負盛名。康王谷中的谷簾泉,源自漢陽峯下,一水中流,二分瀑泉,東向是香爐飛瀑,南往就是谷簾玉泉。這一瀑一泉,都沒有躲過唐人的法眼。李太白遙望香爐飛瀑,不禁驚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陸鴻漸月夜汲泉煮茗,硬說是此水煮茗當爲"天下第一泉"。由此,"世上無雙夢,天下第一泉"的標籤就這樣與廬山過往劃上等號,密不可分。站在谷簾泉下,終年煙霧迷離,如雪紛雨飛,一道陽光穿過,五彩繽紛,花團錦簇。激流處,轟然作響,細微處,涓涓如滴。每一滴水珠粒粒晶瑩,飛金濺玉,大珠小珠落玉盤,讓你眼花繚亂,耳不遐聽,倏而又匯珠成流,前赴後繼,奔涌而去。由桃花源管理處前行數十米,有一處崖壁,上書"谷簾泉"三個大字,隸書筆意,宋人朱元晦款。據專家介紹,原刻在第一泉下,此處是後人移拓。邊崖下,一泉如線,日夜不息,管理處的老九找來兩截水管,一長一短,一粗一細,過往的行人至此總是喜歡駐足觀望,我幾次來此汲水,讓涓涓細流注入壺中,站在一旁,亦能聞出山泉的甘滋清冽。靜靜觀望成線成流的山泉注入壺中,水位沿壁一點一滴在不斷升高,慢慢接近壺口,滿了,逸出,又習慣性地去合上水龍頭,找了半天也沒有龍頭配置,不禁啞然失笑。只好任由山泉自由而往,匯入溪流。心想,山裏太奢侈了,泉流太浪費了。

太乙峯下的觀音橋也是廬山著名的旅遊景點。觀音橋始建於宋熙寧年間,至今已逾千年,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石拱古橋,橋頭一泓清泉,千年不涸,無論春秋,無復寒暑,石壁崖縫間的泉水,是一臺永生的機器,終年汩汩,後人緣壁建有石亭,上刻唐人題句"天下第六泉"。至於玉簾泉、冰玉泉、靈秀泉、聰明泉、聖澤泉、珍珠泉、一滴泉、飛錫泉、櫓斷泉、觀音泉、醒酒泉、臥龍泉、雙瀑泉、香泉、醒泉、楚人泉、九奇泉、滴水泉、玉液泉、玉井泉等等不勝枚舉,與山中有名無名的山泉一道,構成廬山水泉洋洋大觀,終年爲當地的百姓及文士們送來無限的清涼與杯中的'慰藉。

中國茶文化研究會的專家,檢測了這裏第一泉、第六泉等地的水質,得出的結論是:廬山山南諸多泉水呈中性,每升水中約溶解有70毫克左右的硫酸鈣,因而入口甘爽。水體礦物含量較低,每升水中礦化度只有134毫克左右,硬度低,屬軟水。水體潔淨,透明無色,水溫四季不變,流量穩定,爲山泉中之優質飲用水,更是宜茶好水。專家們並認爲,山南諸多泉水符合泉源活,泉質清,泉味甘,泉溫冽,泉品輕的佳泉標準。因此,用這樣的山泉水泡茶,實乃是人間絕品,難能可貴。

習慣了山泉煮茗的日子,口感也變得刁鑽而敏感,對水質的要求幾乎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苛刻。一次在共青城市和幾個朋友一起品茗,把盞聞茗的過程中,鼻子透過茶葉的馥郁而開始體味水質的清芬。我笑着說,這水不錯,不是井水,亦非湖水。主人笑道,依您看是什麼水?我略加沉吟道,應該是山泉水。主人詫異,好鼻力,未償而識水味,品茶猶得泉香,佩服,佩服,是我每週去漢陽峯下汲的山泉。一句話,說的衆人哈哈大笑起來。

我在廬山東林大佛的工作室內曾懸之手書的自撰聯,引來不少來客的熱議,當然,不是我的書法如何如何,而是對聯語感覺有趣。"品茗泉堪煮,觀石硯欲言"。玩硯的人,對自己的硯臺心有靈犀,自不必說,石不能言最可人嘛。更多的是,杯盞之間,對煮茗的山泉水頗有幾份自信與得意,那一招一式,一瞋一笑之間,那份自負與自足難以掩飾,倒是不言而喻的事了。是啊,也許是天緣地份的等待,也許是前世今生的修爲,讓我等獨自享受着這山中清靜,水邊清涼,感覺也不枉此一生。

距硯人草堂北去五六公里就是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書院四面環山,一水中流,是讀書修養的絕好去處。一千多年來,從書院走出了多少士子學人,朝中棟樑。書院的入口處有一泓山泉,生在崖縫之間,傳爲當年朱熹發現並開掘此泉,成爲書院學子們的“源頭活水",書院一直對此泉保護有加,當地人亦把此泉當作讀書人的灌頂醍醐,飲之便靈臺透亮,文似噴泉。我生愚鈍,卻也常常汲泉烹茗,甚至煮飯熬湯。有詩爲證:午後白鹿書院汲水有作。

閒賦東皋已月餘,草堂無礙雀羅枝。

午窗殘夢歸雲靄,汲水烹茶煮沸時。

不過我飲此泉,不求功名,亦非利祿,卻是退居後無所事事,享一分清閒罷了。

每天早起,燒水,清杯,泡茶,看輕煙繚繞,水氣氤氳。鐵壺煮水,發出嗞嗞聲響,輕啓茶罐,細分茶末,聞一縷茶香,辨一抹茶色。壺水泡茶的衝動與聲響,第一縷晨光透窗後晃動杯盞中的水溫湯色,碧綠、金黃、橙褐,紫砂細壺,青花杯具,麻衣素裳,盤坐蒲墊,眼似微閉,目有遐逸,滿壁書卷,或硯或帖,窗外花香鳥語,春光如泄,門前一聯赫然在目:"端居觀衆妙,靜坐引天和"。

一杯在手,一冊展卷,讀幾行文字,想過眼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