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蓑衣”散文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蓑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蓑衣”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蓑衣”散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很小的孩子都會背。蓑和笠老師都會解釋爲蓑衣和斗笠,蓑衣和斗笠是什麼樣子的呢?恐怕老師也未曾見過。

蓑衣就是以前的雨衣,我小時候蓑衣已經不多見了,老外公有一套,用棕做的,非常厚實。笨重的蓑衣小孩子不會去穿,似乎也引不起好奇心,因此對蓑衣的構造記得已不真切。外公穿着蓑衣,肩膀兩邊支楞着像翅膀微微有些張開,前面和後面似乎還各有個簾子擋雨,使得蓑衣也可以擋住下身的雨水。穿蓑衣、戴斗笠像披掛盔甲那樣麻煩,卻怎麼也沒有盔甲那麼英武。江南的早春是農忙春耕的時候,也是多雨的季節。外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趕着牛在水田中耙地,牛不緊不慢地低頭拉着耙,外公兩隻腳一前一後站在耙的兩塊橫板上壓着耙。外公是個急性子,可由不得牛這樣慢吞吞,不時揚起鞭子抽一下牛背,那牛將腳步加快起來,拉着外公在水田衝起一排濁浪,牛尾巴甩出來的泥水沾了外公蓑衣一身。耙完地,外公要把蓑衣洗乾淨,晾曬在家裏陳舊的木板牆上看上去很有些歷史的滄桑感。儘管已經有了輕便的`雨衣,外公還是喜歡他的蓑衣,尤其是做農活的時候,外公走了,那件蓑衣也不知所終了。

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我小時候看見的蓑衣是棕做的,棕有本來的顏色被稱爲棕色,蓑衣怎麼會是綠色的呢?有了萬能的網絡很容易解開疑團。原來蓑衣以前是用龍鬚草做的,龍鬚草顧名思義如須一般細細長長的,最長可以長到一米五,古人拿來做雨衣。張志和的《漁歌子》寫的是桃花盛開的春天,是不是用新鮮的龍鬚草做的蓑衣,所以蓑衣的顏色是綠的?龍鬚草曬乾後是否依然是綠色的?這個兩個疑問在網絡上暫時沒有找到可靠的答案,不能胡亂做猜測。用龍鬚草做的衣服爲什麼叫蓑衣呢?原來龍鬚草又叫蓑草。不過後來人們更喜歡使用棕來做蓑衣,棕是在棕樹上長的,棕樹在老家很常見。

我們讀到的兩首古詩,同時都提到蓑和笠,蓑是蓑衣,笠是斗笠,張志和的詩稱“箬笠”,我們老家叫斗笠,斗笠也是雨具。蓑衣和斗笠一般要配套使用,蓑衣穿在身上,斗笠戴在頭上。斗笠是用箬竹葉及竹篾編成的帽子,因而叫箬笠,大小及樣子類似草帽,只不過草帽是頂是圓的,斗笠頂是尖的。箬竹的葉子比較寬大,長有一兩尺,寬有兩三寸,襯墊在斗笠裏就可以防雨。小時候農村還很窮,雨傘不夠用,有的小夥伴們上學還會帶斗笠,斗笠沒有配套的蓑衣,只能遮擋不把腦袋淋溼,雨稍大一點全身還是會淋溼,小夥伴們只能用身體去慢慢烘乾衣服。箬竹還可以包糉子也叫糉葉,箬竹葉包的糉子有清香的味道,儘管北京的超市也有賣,但是總覺得從老家拿來的纔是正宗。

蓑衣在很古的時候就有,《說文解字》就收錄了“蓑”字,並且解釋爲:草雨衣。蓑衣不僅中國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也曾廣泛使用。然而再悠久的歷史,再廣泛的使用終究會有被淘汰的時候,這是任何事物都逃脫不掉的進化規律,寫此文以便孩子們在讀古書時知道蓑和笠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