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仙岩之行中的山水田園散文

仙岩之行中的山水田園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四月十五日,是兒子三週歲的生日,適逢雙休,我便與愛人合計給兒子過個山水同樂的生日,讓他親密接觸一回真山真水。

仙岩之行中的山水田園散文

仙岩風景名勝區,位於瑞安市東北,素有“五潭二井之秀,九獅一象之奇”的美謄。早在南朝時,仙岩已是着名的旅遊勝地。我國山水詩人鼻祖謝靈運曾遊此地,並寫了《舟向仙岩尋三皇井仙蹟》的詩篇;唐代姚揆題了“維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的《仙岩銘》。

下了車,羣山環抱,滿目蔥蘢。迎面是一座大理石牌坊,上面有南宋理學家朱熹“溪山第一”和唐人杜光庭“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的題字。

進入景區,首先見到的就是浙南最大古剎-聖壽禪寺,愛人領着兒子在菩薩面前虔誠地跪下,雙手合一,愛人說一句,兒子跟着說一句:“菩薩保佑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看着兒子一臉肅然,我也在心裏爲他默默地祝福。

出了禪寺,走在林蔭道上,一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吸引了我們的視線,還未等我們走近,一位中年男子就上前招攬生意,原來這匹馬是生意人拍照用的道具,兒子在電視裏也看過馬,今天見了真馬還是有點發怵。雖然不能揚鞭策馬千里草原,爲了讓兒子體驗一回騎馬的感覺,最後由愛人摟着拍了一張“駿馬靜立林蔭道”的快照以作紀念。

正當我們邊走邊欣賞着快照之際,耳畔響起潺潺的溪水聲。我們循聲來到一泓潭水邊,潭水在周圍蔥綠的草木映襯下,碧若翡翠,莫非這就是朱自清先生所寫的“梅雨潭”!

我正納悶,兒子大呼:“小船!”原來這叫“三姑潭”。當地人利用這塊幾百平方的水域,做了十多個卡通形態的塑鋼材質的腳踏小船泊在水邊,遊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船形在水中自由泛舟。不一會兒,這裏便成了水上樂園。

我們踩踏着一隻紅色頂蓬的小船在碧波盪漾的水面上遊弋,看着兒子手舞足蹈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兒子銀鈴般的笑聲在水面的上空飄蕩。我和愛人都感覺到這纔是孩子應該享受的生活啊!

因爲還有下面的遊覽行程,我們只好停船靠岸。

按照景點導引的指示,我們沿着青石鋪就的臺階向上攀登,不一會兒就聽見“嘩嘩嘩嘩”的水聲,擡眼便能看到朱自清先生在《綠》中描述的那幅“整齊而平滑的布”;我們低頭穿過幾塊巨石的間隙就與梅雨潭來個親密接觸了。

也許是朱先生的文字太完美,以致當目光觸及每一處景物,腦海裏便會縈繞着朱先生那些堪稱絕唱的語句。我和愛人靜靜地佇立着,任油油的綠意充盈着我們的視野,任“楊花”般的“梅雨”恣意地濺溼我們的衣襟。

兒子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在他的眼裏,三姑潭的泛舟更具誘惑。最後,我們還是讓兒子坐臥在潭邊的岩石上,用相機記錄下這個瞬間的永恆。

潭畔,歷代名家的題詠也不少,且多摩刻在巖壁上,“四時梅雨”、“白龍飛上”、“洗眼來”等字句留在記憶裏的印象很是深刻。

品賞完摩崖,我們拾級而上,階畔築有三角形的“自清亭”,亭中立有朱先生的傳世名作《綠》的全文碑刻。當我和愛人再次吟誦這篇美文的時候,也跟着朱先生又一次驚歎在這梅雨潭的'“綠”裏。

再往上,就是玲瓏小巧、飛檐翹角的梅雨亭,亭址據說就是朱先生當年的觀賞之處。憑欄而眺,瀑、潭盡收眼底,回想着朱先生的文字,心底只有歎服。

在去伏虎洞、伏虎寺的路上,我們碰見三個當地逃票進入景區的十來歲的女孩子,在我們身邊歡呼雀躍,她們天真無邪的笑臉很是可愛。當我們在路邊小憩的時候,她們終於開了口:“小弟弟的水可以給我們喝一口嗎?我們渴死了!”哈,原來她們是衝着兒子那瓶礦泉水來的啊!

女孩子都很合羣,不一會兒,我們便熟識了,相互問詢着對方的情況。她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打工,現在跟着爺爺奶奶在家裏讀書。她們也問起一些日常用語在我們的方言裏怎麼說,我們一一說與她們聽,她們開心的笑聲在山林裏迴盪。

走着走着,一個女孩大叫:“我們迷路了!”我笑了,“有我在,你們別擔心!”

伏虎寺是新闢的景點,一些配套的道路銜接設施還不完善。我帶領他們穿過一條雜草叢生的小道就找到了去“龍鬚潭”的方位。我們在路邊石凳上歇腳的時候,有一羣野炊的中學生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其中有個女生望着我們身旁的孩子,驚訝得張大嘴巴,還情不自禁地舉起四個指頭:“四個耶!”我和愛人四目相對,然後哈哈地笑出聲來,他們把這三個女孩子也當成我們的了。

我們順着修竹簇擁的小路繼續前行,一條清澈的小溪隨着道路的蜿蜒起伏,在耳畔傳來抑揚頓挫的水流聲,如鳴佩環,叮咚作響。

小溪的上源便是龍鬚潭。龍鬚潭有很多美麗的傳說。一個傳說是:當年軒轅黃帝曾在此山修煉多年,他得道昇仙後,乘龍飛昇,不料,一綹長髯被峭壁撕下,遂成了此間的瀑布。另一個傳說是:一東海老龍私逃入凡,見仙岩溪清竹麗,山色絕佳,就賴着不肯回去了。看來也是識得風雅之靈物。住下也就住下罷,不料又爲非作歹,荼毒生靈,引得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親臨降魔,爭鬥中,一綹龍鬚被撕扯掉落,就成了仙岩的一處名勝。

不過,傳說歸傳說,龍鬚瀑的瀑水,絲絲縷縷,飄飄灑灑,確實像極了古人的長鬚髯。特別是山風吹來,竹蔭婆娑之時,縹縹緲緲的,彷彿一童顏皓髮、仙風道骨的老者,在捋須長嘯。

我們駐足觀賞,那絲絲縷縷的瀑水更像輕盈飄逸的綢帶,凌空萬尺,隨風飄舞,熬是美妙。這龍鬚潭的潭水也與梅雨潭不同,它因龍鬚瀑的輕盈飄逸而顯得更加柔媚動人。

這時對面的山道上走來一個年輕的僧人,我上前招呼,不料這位小師傅倒很健談,對仙岩的三個瀑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的龍鬚瀑爲之最。

我們詢問去“雷響潭”的道路,他很熱情,願意作爲我們的嚮導。一路上我們一邊傾聽他關於佛學理論的自我領悟,一邊問他一些我們凡人眼中認爲很蹊蹺的問題,諸如“四大皆空”啊、“出家人眼裏的‘色’”啊、“現代的和尚可否結婚啊”之類,他都毫無避諱地一一作答。

說話間,我們走上一座石橋,小師傅朝橋下一指說:“這就是雷響潭。”

我們隨階而下,剛一轉彎,一陣陣雷鳴聲直逼耳鼓,稍近雷門,一股透骨的涼氣浸漫全身。我們貼着巖壁踩着石頭來到潭邊,俯仰雷響潭,上小下大,洞形呈瓦甕狀,一道瀑流飛下,直落入潭中,撞擊聲如洪鐘,迴音在巖洞內若雷聲滾動。

如果說梅雨潭以醉人的綠而讓人歎服,龍鬚潭以輕盈的柔媚給人遐思,那麼雷響潭便是以雷鳴般的氣勢震撼人的心靈。

步石階出雷響潭,往上,不一會,就到“聽雷亭”。聽雷亭極爲素樸,綠樹映襯下,僅四根石柱數根石樑。我們稍作休息,眼看天色已晚,便與小師傅告別,對他一路上給予的幫助表示由衷的謝意。

下山的時候,我們也與三個小女孩說了“再見”,並叮囑她們早點回家,以免爺爺奶奶擔心。

回到車站,我們已經感覺到一身的疲憊,看看兒子紅撲撲的臉蛋上也滲出汗珠。我問兒子:“今天開心嗎?”

“開心!”兒子說這話的時候,我看見他的眼皮也在打架了。

“生日快樂!”愛人在兒子的面頰上親吻了一下。

兒子報以一個甜甜的笑靨,便進入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