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鄉村教師的散文

鄉村教師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她是一位鄉村女教師,一個人,一所學校,30多個學生,是她生活的重心。

鄉村教師的散文

她用33年的堅守來詮釋一個師者的品行。她用知識放飛孩子的夢想;她用善良塑造孩子的靈魂;她用堅韌托起山村的脊樑。

2014年9月29日,她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

她像一棵白楊,高大挺拔,不折不撓,爲莘莘學子遮風擋雨;她像一朵蓮花,不畏酷暑,盡情綻放,爲鄉里鄉親送去馨香。

品高如白楊,德馨如蓮花——楊萬蓮,她的名字大山知道,小溪銘記。

品高,高山仰止;蓮香,香遠益清。讓我們在心碑上鐫刻上這美麗的名字。

【品高如白楊堅守深山33載】

1982年,楊萬蓮第一次邁上三尺講臺時,她才18歲,高中畢業的她,成了瀘溪縣解放巖水卡村的一名代課老師。代課老師,意味着她隨時會失去這份工作。然而,她還是覺得從未有過的幸福,因爲做教師這個夢想早在她幼年時就在心裏生根發芽了。

1990年,她來到了解放巖鄉牛場小學。從牛場村出發,蜿蜒3公里到解放巖鄉,再顛簸77公里穿越6個鄉鎮才能抵達縣城。這裏山高路陡,遠離縣城,沒人肯到這窮鄉僻壤來任教,即使來了一兩個,呆不了一年也想方設法離開。唯有楊萬蓮,是這個村小的守望者,在這裏一呆就是25個春秋。

學校雖簡陋卻整潔,一棟教學樓,一根旗杆,一塊操坪。聽說採訪楊老師,操場上這羣高矮不一的孩子們圍攏了過來,有的穿着破舊的不合體的衣衫,有的黑色的腳趾明晃晃的露在鞋外,有的一雙鼻孔下流淌着粘稠的鼻涕,童稚的臉上帶着真誠的笑。

“這些孩子多半是留守兒童,如果連我也離開了,這些孩子就沒有老師教了,我曾經有多次機會調離牛場小學,但是,想起這些淳樸善良的鄉親,看到這些充滿希望的孩子,我不忍心走。”她這樣說.自小土生土長於此的楊萬蓮目睹了山裏人吃盡沒文化的苦頭,她只想讓和自己一樣的山裏娃念上書,走出大山,過上幸福的日子。

她每天早早地來到學校,打開校門和教室,她會抓緊時間整理教室,或者批改作業。八點鐘,朗朗的讀書聲響起,她開始了一天的教學。

楊萬蓮從事小學複式班教育。她先給一年級上課,然後安排他們自習;接下來給二年級上課。正常的課時是45分鐘一節課,但她上一堂課至少要一個小時才能休息,不然,完不成教學任務。一個上午,語文、數學輪着教,四節課的重擔讓她沒有時間去想累不累。

她是全能老師,雖然學校條件簡陋,她還是開設了美術、音樂、體育、思想品德等課程,這些課大多安排在下午完成。她這樣說:“我希望學生有一個美好的心靈,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一萬多個日夜,楊萬蓮在教室裏放飛了希望,守巢的是自己;在黑板上寫下了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粉筆下畫出了彩虹,灑下的是汗滴,任憑歲月染白了她的雙鬢,任憑時間在她的臉上過早地刻下了年輪。

【護生如護犢護送孩子22載】

牛場村藏在蒼山翠林深處,山勢陡峭,溪流交錯。兩條小溪從叉田壠和田山坪兩條峽谷逶迤而來,匯聚于飛山廟下,又順山勢奔騰而去。小溪把牛場村分成了大寨、小寨、衝板三個寨,溪上有三座獨木橋,是小寨與衝板學生來大寨讀書的必經之路。獨木橋長約5米,寬僅30釐米,溪水在橋下奔流,成年人走在上面,也得提心吊膽。

孩子放學過橋回家,是楊萬蓮最擔心的一件事情。她總是把孩子送到橋頭,看到家長在橋頭等着,她才放心的讓孩子回去,有時在橋頭看不到家長的身影,她便大手拖小手,護送孩子過橋,這一送就是22載。

遇颳風下雨,溪水暴漲,橋面溼滑,她用脊背搭建一座安全的橋樑。風雨裏,她挽起褲腳,背起孩子站定,看一眼腳下湍急的溪流,對背上的孩子說:“別怕,抱緊老師。”她小心翼翼地提起腳,一步步踩實了才挪過去,背過去一個,她又返回去背第二個,直到所有的學生都安全地踏上回家之路,她才深一腳淺一腳地摸黑回家,兒子王彥常埋怨:“媽媽,我都餓壞了,你對你的學生比我們姐弟還好呢。”

2013年,清明時節雨紛紛。楊萬蓮把住在小寨、衝板的孩子送過橋,回到家準備生火做飯,此時,陳水龍的阿婆跑得上氣不接下氣,人還沒進屋,就焦急的嚷着:“楊老師,我家水——水龍還沒回到家啊。”

“他會到哪裏去呢?”楊萬蓮知道陳水龍的父母長年在外地打工,和年邁的阿婆,失明的阿公相依爲命,她安慰阿婆:“我馬上去找他,你莫急。”她拿上手電筒衝進了雨幕中。

漆黑的雨夜,她奔走在村頭寨尾。“水——龍,水——龍......”她一聲又一聲的呼喊着,她焦急的聲音驚動了鄉親,鄉親們加入了尋找陳水龍的隊伍

一個小時過去了,村莊,田野,公路,廁所,都沒有他的蹤影。兩個小時過去了,有個村民從一塊油菜地裏撿來了陳水龍的書包,大家的心揪得更緊了,書包丟在地裏,莫非是被人販子拐走了?

夜越來越深,寒氣越來越重,擔心越來越深。一聲聲呼喊聲,在山谷裏迴盪,一道道手電光,在大山裏閃爍,她喊啞了嗓子,扭破了鞋子,一次次摔倒在崎嶇的山路上。

深夜,相距5公里的萬山村村民打來電話說,陳水龍跟着一個大孩子到親戚家裏走親來了。知道了孩子的去向,她那根繃緊了的神經才放鬆了下來,回到家裏她才發現肚子餓得咕咕叫,腳還痛得鑽心。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把左腳踝崴到了,腫得老大......

2013年,一座3米寬的水泥鋼筋橋連通了山寨,橋那一頭的孩子們再也不用過獨木橋了。小溪在汛期還是會發大水,每當雨下得大些,楊萬蓮還是會去送送孩子,看到他們安全的過了橋,她才離開。她說:“我已經習慣了,不然不放心。”

楊萬蓮書教得好,護生如護犢的美名傳遍了十里八寨,周邊村寨的孩子紛紛轉學跟到她讀書。鄉親們說:“跟到楊老師,放心。”

陳奇和田小雨是吉首市河溪鎮渝溪村人,父母想出去打工,又不放心孩子讀書,比來比去還是覺得楊老師關心學生,於是把孩子送到外婆家,託付給楊老師。

5月15日,臨近放學,突然暴雨傾盆,溪水陡漲,漫過了新建的大橋,楊萬蓮看大雨難停,把孩子接回了家,打電話告訴了孩子的外婆。

晚上,楊萬蓮爲孩子們端來飯菜,輔導他們做作業,又打來熱水,讓他們洗涮睡覺。田小雨睡在牀上輾轉反側,楊萬蓮問道:“是想媽媽了嗎?”楊萬蓮撥通了遠方的電話:“媽媽,今天下雨,我在楊老師家裏睡覺,楊老師家的菜可香了.....”小雨甜美的笑聲在小屋裏迴盪......

楊萬蓮的女兒楊柳回憶說,每到颳大風下大雨的時候,她們家晚上總是擠滿了孩子。家,是孩子們心裏最溫暖的港灣,楊萬蓮也成了孩子們的“臨時媽媽。”

【愛校如愛家全家齊心獻熱忱】

楊萬蓮結婚了,她的丈夫王氣龍是吉首公務段利略公區的職工,她把家安在了學校附近。1991年,她懷上了第一個孩子,臨近預產期,她還挺着大肚子去上課。“她的心裏時刻裝着孩子。”王氣龍回憶往事時還窩着火。可是又拗不過她,只好護送着她,早出晚歸。

孩子剛滿月,她又堅持着回校上課。她講完兩堂課,利用課間的時候小跑回家給孩子餵奶,喂完奶又匆匆地去上課。學區的領導看她這麼辛苦,說她晚婚晚育可以多休一些假,楊萬蓮說:“我休了假,這些孩子就拉下了課。”

1995年,隨着第二個孩子的出生,老人們忙不過來,照顧孩子的任務落在了楊萬蓮的身上。她兩頭兼顧,像梭子一樣穿行在學校與家庭之間。這一年,她因工作出色,轉爲了公辦老師。

楊萬蓮的言行,帶動了一家人。王氣龍把學校當成了家一樣愛護,鄉親們稱他爲“半個老師”。學校的屋頂漏雨了,他爬上瓦背撿瓦;水管壞了,他動手修理接通;操場凹陷了,他挑沙挖土填平;玻璃裂了,他用膠布仔細粘實......

山裏孩子玩泥巴,楊萬蓮在2009年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在外求學的女兒和兒子給孩子們送來了精美的少兒讀本、羽毛球、跳棋。孩子們的課餘也像城裏的孩子一樣變得豐富多彩。

【視師如母親深情厚誼永不忘】

王朝保說:“要不是楊老師,我的一隻手就殘疾了。”原來淘氣的他,週末和小夥伴嬉鬧時,不小心摔斷了左手。王朝保家窮拿不出錢去大醫院治療,只請了村裏的草藥師給他敷了草藥。楊萬蓮看他一天沒來上課,去他家看個究竟。

一進屋,她看到小小的王朝保蜷在牀上,佈滿草藥的手臂腫得老大,一碰他的左手,他就直喊疼。她心想:“這孩子的手一定是沒接好,用土辦法不行。”環視着這個家徒四壁的家,她掏出了身上的錢,和他家人商量:“這孩子得儘快送到州醫院去治療,萬一殘疾了會害孩子一輩子,錢不夠,我來想辦法,落下的課,我來替他補上。”

王朝保及時的得到了治療,出院以後楊萬蓮堅持每天晚上到他家幫他補上落下的功課。

現在的王朝保打球搶籃板,提水掃教室,生龍活虎......

羅兵是楊萬蓮的學生,從中南林科大畢業,現在在湘潭當教師。

他真誠地說:“沒有楊老師,就沒有現在的我,我遇到她,我的人生就發生了改變。”

羅兵小時候特別搗蛋,他把書本一頁頁撕下來,折成小小的四角形片子,趴在地上和同學比誰摔得響,一個學期還沒完,他的書本就已經撕完了,老師看到他就直搖頭。

2002年,他轉到楊萬蓮班上學習。開學的第一天,他就感冒發燒了,楊老師帶着他看了醫生,把他揹回家,給他餵了藥,給他講故事,直到他媽媽荷鋤而歸,楊老師才離開。

羅兵說:“想不到過了兩天,楊老師又來看我了,還帶着糖果,我就喜歡上了這個說話和氣的楊老師。”

羅兵開始不撕書了,楊萬蓮表揚了他;羅兵開始認真聽課了,楊萬蓮鼓勵了他,慢慢的,羅兵聽話了,愛學習了.....

12年過去了,羅兵依然記得楊老師掰開藥片時的小心翼翼,依然記得楊老師在他牀頭講故事時的繪聲繪色。

每次回家,羅兵都要去看望楊老師,就像兒子回家看媽媽一樣。

【德馨如蓮花力促民族大團結】

牛場村因村裏有一塊大石頭生得像一頭黃牛而得名。這是個多民族聚居地,苗族居多,民風彪悍。

一個秋天的黃昏,落霞孤鶩,秋水共長。楊萬蓮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稻田裏的金浪涌動着豐收的喜悅。突然傳來一陣吵鬧聲,發生了什麼事呢?她一路小跑,看到一對中年夫妻扭打在一起,女的`張牙舞爪,男的臉紅脖子粗。突然那男的彎腰掄起一塊巴掌寬的柴塊子狠狠地砸在妻子的小腿上,妻子腿一軟,倒在地上,鮮血直流,楊萬蓮衝過去死死抱住那男的,及時阻止了一場打鬥。

楊萬蓮勸說他:“夫妻要相互心疼,她跟着你到這窮地方,你怎麼還動上手了呢......”丈夫慢慢的冷靜了下來。原來這對夫妻,這些年辛勤勞動攢了錢,在建新房子,暫時借住在村裏的油坊裏。現在村裏要榨茶油,要求他們搬出去,妻子連日勞累想明天早上搬,丈夫偏要連夜搬,一言不合就吵了起來,甚至大打出手。

楊萬蓮扶起女的去醫院敷了藥,又勸說她夫妻要相互體貼,才能和和美美,一路挽着她回了家。王姓男子見楊老師忙前忙後,羞愧得低下了頭,紅着臉走上來說:“我錯了。”楊萬蓮見她夫妻和好,默默地幫他們搬起家來......

“楊老師不容易,她書教得好,人又謙和,這寨子她教了兩輩人,兒子、孫子都是她學生。她爲人正直,寨子裏發生矛盾糾紛,她也不偏袒誰,以理服人,凡是寨子裏盤好事,都要請楊老師喝喜酒......”69歲的老支書王鐮傑對楊萬蓮讚不絕口。他家與學校僅一牆之隔,他見證着楊萬蓮從青絲到華髮的堅守,感嘆着楊萬蓮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以德服人的高潔。

楊萬蓮情繫孤寡老人,她經常帶着學生來幫助吳妹和崔婆婆打掃衛生、整理傢俱、梳理頭髮;寒暑假裏,她惦記着老人們的冷暖食宿,她上山砍來柴、下河挑來水;逢年過節,她買起東西去探望,陪她們聊聊天,讓老人們感受到有人牽掛的幸福......

楊萬蓮用自己的言行贏得了村民的愛戴和尊敬。樅菌香了,柑橘紅了,筍子冒尖了,村民上山採摘回來,都要分些出來給楊萬蓮嚐嚐鮮。

楊萬蓮組織了一支業務舞蹈隊,她們自編自導一些羣衆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村寨裏演出。文化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誠信,團結,和諧,唱歌跳舞的多了,喝酒的少了,友愛互助的多了,打架鬥毆的少了.....

每到華燈初上的時候,她和大媽們來到村部樓前,歡歌勁舞,優美的旋律激盪着靜謐的夜空,自如的舞蹈澎湃着悠然的鄉村。她們跳出了鄰里和睦,跳出了妯娌情深,跳出了鄉村風貌......

楊萬蓮沒有振奮人心的豪言壯語,沒有震撼人心的驚天動地,沒有令人稱羨的豐功偉績,她只有一方黑板三尺講臺的嘔心瀝血,只有一言一語帶理、一舉一動帶情的言傳身教,只有紮根鄉村的平淡清貧。

33個春華秋實裏,她以教師爲志業,她勤奮的耕耘,她熱情的守望,她執着的堅守,她在寂寞中用忠誠、信念和大愛描繪着屬於她的鄉村教育夢想,她讓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她站成了孩子身後的大山,樸實無華而又堅強有力。

質樸的楊萬蓮有一個心聲:“教了一輩子書,快要退休了,可是捨不得這些學生。村裏的孩子讀書不容易,希望有更多年輕老師到農村來,教他們讀書,帶給他們更多的新知識。”

一顆顆白楊茁壯成長,一朵朵蓮花含苞待放,綠化田野,美化鄉村,鄉村需要蓮,需要成千上萬的“楊萬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