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不想再過孤獨的生活散文

不想再過孤獨的生活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小時候,經常跟着姐姐後面問:“什麼是熱鬧,什麼是孤單?”

不想再過孤獨的生活散文

直到有次放學回家,屋子裏沒有一個人,空空蕩蕩的,都不敢發聲,因爲總有迴音,還有小狗發出的汪汪汪……

那一瞬間,第一次知道孤單是沒有父母的陪伴,獨自一人呆在空蕩蕩的房間不敢作聲。

長大後,讀過盧梭的瓦爾登湖,加上自己的生活體驗後。

才漸漸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那麼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並且這是客觀存在的孤獨。

有一句話說:“越長大,越孤單。”

你是否也感受到,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新結識的大部分人,很多還僅限於點贊之交。

曾經,我們也是很容易和別人成爲好朋友的啊,我們可以和朋友一起徹夜暢談,我們也曾在聚會上喝喝酒說說心裏話。

長大後就開始發現,越來越難交到朋友,強關係越來越強,弱關係越來越弱。那麼,爲什麼會如此呢?

過去,我們處在封閉的學校、固定的.教室。學校裏穩定的分班制、規律的運行規則,決定了你我要在學校呆上一整天。

既然呆上一整天,自然就有故事發生。有故事發生,自然就產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動。

說白了,在學校,在教室,想不發生點什麼都難。學校就是一個大型友誼加工廠,那是一個每天都在不斷生產愛情友情的地方。

在大學,沒有固定的教室,沒有固定的同桌,大班上課的模式,讓我們連自己班級的同學都叫不上名兒。

課上,各自玩各自的手機;課下,各自回自己的宿舍。

再也沒有高中時代的“過命交情”,上課一起偷偷說話、偷偷吃零食、偷偷看小說……班頭訓話的時候總是成雙成對……

上課是和室友一起,吃飯是和室友一起,甚至有的人連和個別室友都從不相來往。

越來越難交到朋友到底是怨自己,還是怨別人!

上大學,是我人生第一次住校,但我發現宿舍與宿舍間的關係不如我想象的那個樣子。

原本我以爲住在對面隔壁的寢室,應該都像自己家的鄰居那樣親密。

但我發現,一年多以來,我連對面寢室住的是哪幾個人都不眼熟,校園的某個地方碰見了,我一定認不出來。

不認識同班同學,不參加社團組織,和室友關係處不好,朋友又從何而來呢。

整天呆在宿舍以手機爲伴,被窩爲友,這就是我們大學時代孤單的原因。

每一段關係的開始至延續,其實都是因爲兩個人有共同經驗、共同經歷,共同克服了一些困難,纔有成爲好朋友的可能。

或是共同經歷一次生死攸關的考試、或是共同完成一個使命重大的項目、或是共同度過一段驚心動魄的旅程。

哪怕是一起玩過遊戲,也能稱做有共同經驗。所以沒有單向的感情,每一段感情的交流都是雙方共同承擔的,你不主動,你就不要想着有人會主動來找你。

紐約時報中文網發過一篇文章《年過三十難交友》。其實大量調查顯示,“難交友”的狀態,從23歲就開始了。

那麼,爲什麼是23歲呢?

23歲以前,之所以我們能成爲朋友,因爲原來我們有資本浪費大把時間折騰青春。

人生短暫,繁華易逝,大好青春多和三五好友約約吧!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趙麗華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年齡越大者,所結交的人也就越少,同時和既有的朋友之間則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她的觀點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枚鬧鐘,到人生的某個節點,就會鈴聲大作。

趙教授認爲,人們會開始全心投入在情感上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不再有興趣參加各種飯局和聚會,而是更願意把時間花在親近的人身上。

強關係越來越強,弱關係越來越弱。對個人而言,這種心理,會把許多“有可能發展爲好友的人”拒之門外。

歸根結底,23歲以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新的身份,叫“社會人士”。一週五天工作日,每天下班只想回家好好休息。雙休日兩天,也大有安排,日程滿滿當當。

有空閒的日子,只想在家好好呆着,根本沒時間分配給不親的人。這樣,一沒時間、二沒慾望、三沒激情,絲毫不會再顧及交朋友。

越長大越孤單就是一個我們都不願意接受的事實,但路都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孤單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一名普通二本大學生,跌跌撞撞來到大學,在摸爬滾打中學會走路,養成了自主學習、靈活溝通、勤于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