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三年級作文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三年級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 新年”,是 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 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三年級作文,歡迎閱讀。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三年級作文

  篇一:元旦節的飲食習俗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爲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爲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說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着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說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爲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爲送竈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作爲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敷於散。是一種中藥,藥方出自葛洪《煉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粉碎成末,用乾淨井水飲服。

卻鬼丸。《荊楚歲時記》隋注講的處方是: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和,使之像彈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會逃避的。不過《荊楚歲時記》說的卻鬼丸是服食的,與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後起的風俗。南朝梁的文學家庾肩吾《歲盡應制》中有“金簿圖神燕。朱泥卻鬼丸”之句,說明除夕夜有準備卻鬼丸的活動。司空曙《酬衛長林歲日見呈》有“朱泥一丸藥,柏葉萬年杯”的詩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個雞蛋地習俗,在吳晉間地《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爲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爲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樑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地雞蛋。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地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麪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地“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地長引。長引是說拉長地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地餅,兩個名稱講地都是形狀細長地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麪條之類地食品。

流傳至今地元旦食品要數餃子和年糕了。

餃子。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麪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戶錄》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說:“今俗餃餌,屑米麪和飴爲之,乾溼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說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爲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爲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說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爲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爲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爲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爲“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篇二:元旦節的習俗

中國元旦有什麼習俗?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爲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爲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爲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爲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篇三:元旦習俗

過兩天就是元旦了,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元旦習俗是放煙花。那麼大家知道別的國家的元旦習俗嗎?下面我就跟大家來說說其它國家的元旦習俗吧。

摔瓶打罐扔臉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爲這時人們都要把屋裏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杯盤碎片送朋友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爲號,爭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鍾,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着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婦女坐上市長椅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羣結隊地衝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長權力。

喝光餘酒交好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餘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爲,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餘的酒,新一年裏交厄運。

大家都記住這些元旦習俗了嗎?是不是你覺得元旦習俗很有趣?

  篇四: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元旦的含義

元旦的“元”是開始、最初的意思;而“旦”表示太陽剛剛出地平線之際,也就是一日的開始。故“元旦”就是指一年之初、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的由來

古代中國的元旦,並非如今的公曆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爲歲首,到漢代定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期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爲“順農時”,定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把公曆1月1日稱爲歲首“新年”,但仍稱爲“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爲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爲“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爲“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爲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的習俗

美國

除夕之夜,人們在外開篝火晚會。夜十二點,大家一起把舊物扔進火裏燒掉,並圍火歌舞,狂歡至黎明。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聖誕節那樣熱鬧。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鐘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着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英國

在英國,公曆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開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着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黴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會”,便是其中之,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餚和點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打開收音機,聆聽教堂大鐘的新年鐘聲,鐘聲鳴響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着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傑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羣,還雲集到各個廣場,圍繞着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臺還在廣場做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法國

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爲元旦這一天地天氣預示着新地一年地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地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欠收年。

德國

德國地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週。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地婦女在新年裏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地喜劇小品。在德國地農村流傳着一種過新年地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着光禿禿地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爲“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昇。

意大利

意大利人的除夕是狂歡之夜。他們對新年除夕遠比其它任何節日都要重視。當夜幕開始降臨,人們紛紛擁向街頭,燃爆竹放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一直跳到午夜時分。這時,各家各戶把家中一切可以打碎的破舊瓶瓶罐罐、盆碗碟盤,乃至花盆、澡盆等,扔出窗外,認爲這樣可以去掉煩惱和惡運,以示吉祥如意,除舊迎新。另外,元旦這天,各家各戶都燃起一爐火,日夜不息。這樣在一年裏一切都會順利興旺。據說這種風俗是從古羅馬時代承襲下來的。

日本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爲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爲 “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爲“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託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爲“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鐘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鐘”,鐘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牀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爲“正日”。1—3日爲“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裏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麪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裏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麪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裏,健康長壽。

新年裏,日本各戶門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條草繩或用草繩編的圓圈,稱爲“注連繩”或“注連飾”。有的還擺上一些松竹,叫做“門鬆”。許多公司大廈門口和街頭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設計新穎、別具一格的牌樓,以示慶賀。人們還將鶴、龜等象徵長壽的動物剪紙貼在住宅內外,祈禱平安。同時還根據十二生肖,刻個年肖,相互贈送。郵政省還大量發行繪有年肖的“賀年郵票”。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之間,互贈賀年片成了最熱門的祝賀方式,日本人稱它爲“飄舞的風箏”,遙致深情。在新年裏收到誰收到的賀年片多,誰就會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財運亨通,格外喜悅。新年裏,街坊四鄰、親戚朋友、孩子之間拜年的習慣仍然盛行。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就是“恭賀新年”。

韓國

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風箏,女孩子則跳跳板。

  篇五:元旦的由來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

我國曆代元旦地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爲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爲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爲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爲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地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地舊曆年則稱春節。作文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地。元是“初”“始”地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地日子”,也就是一年地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地陽曆,爲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地“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地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爲“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爲“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爲全國人民地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爲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