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精選六年級包糉子作文合集九篇

精選六年級包糉子作文合集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包糉子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六年級包糉子作文合集九篇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1

快到端午節了,葛老師告訴我們的學校要舉行包糉子活動,我一聽一蹦三尺高,心想:糉子我還不會包,應該很好玩吧!

星期五的早上,我一進教室,就發現教室裏掛滿了綵帶,黑板上畫了兩個小孩,手上都拿着糉子,好像在說這糉子真好吃吧!前門和後門都掛着氣球。一派熱鬧的景象。

開始上“包糉子課”了,我們組的老師——徐碩淵的奶奶。只見徐奶奶兩鬢有些斑白,年齡也有些高,但是她包糉子的技術卻超一流的,是個包糉子的高手。只見徐奶奶把一片糉葉捲成漏斗型,然後放一些糯米,再摺好,最後用繩子包好,我看着徐奶奶包的糉子,心想:原以爲包糉子何其難,現在一看簡直簡單的不得了。便拿起一片糉葉包了起來,把糉葉弄成漏斗型,放些糯米,要折的時候,這糉葉像和我過不去似的,捏左邊,破右邊,捏右邊,破左邊,真是這小小糉葉都欺負到我頭上來了,豈有此理!老虎不發威當我是病貓。我便兩邊一起捏,“嘶”的一聲,淘皮的糯米娃娃跑了出來,躺在桌子上,好像在炫耀“真沒用,連糉子都不會包。

我不氣餒,一不做,二不休,再接再厲,接着做,第二次,糉葉在我的”高壓政策“下,聽話多了,可繩子怎麼弄呢?我絞盡腦汁也不知道怎麼弄,沒辦法,只好請教徐奶奶,只見徐奶奶拿起我還沒完成糉子,三下五除二綁好了繩子。”高人,真是高人啊!“我十分崇拜徐奶奶,接下來,我樂此不疲,按照徐奶奶的”獨門祕方“做了許多糉子。

包糉子真有趣!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2

今天我起了個大早,陪媽媽到菜市場採購包糉子的食材,準備到外婆家聚會,順便大家一起包糉子。我們買了五花肉、蝦米、香菇、糯米及糉葉等材料,全家一同開車前往外婆家。

今年的端午前夕雖然吃了各式各樣的糉子,但還是覺得外婆包的糉子最好吃。爲了不讓這種美味失傳,媽媽特地爲了我們親自學習這項手藝,這樣我們在每一年的端午節,都可以吃到有“媽媽味”的糉子,而我也希望能把這項技術學習起來,才能讓美味傳承下去。

首先我們先把糯米泡水,糉葉清洗乾淨。接下來爆香紅蔥頭,放入切好的餡料在鍋裏炒香,再加入鹽、醬油和胡椒粉調味,這樣就完成了餡料的製作。比較特別的是,糉葉是選用綠色的新鮮竹葉,這樣才能夠將糉葉的香味蒸進糯米中,而且非常清爽不油膩!糯米也在鍋裏炒過產生黏性,接着就正式開始包糉子囉!

別小看這小小的三角形,要包得漂亮還真不容易呢!我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媽媽說:“別急!這對你來說太困難了些,長大再慢慢練習也不遲。”我們將包好的糉子蒸來試吃,果然美味可口!不但享受到“自已動手做”的樂趣,也不用擔心食材的安全與衛生,真是一舉兩得!以後每年的端午節,我都要和媽媽一起親自動手包糉子。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3

暑假裏,有一天和媽媽逛商場,忽然看到商場裏有熱騰騰的糉子,就突發奇想,纏着媽媽要包糉子,媽媽實在拗不過我,就買了一些糉葉,糯米,大棗……

回到家,媽媽首先給我講了吃糉子的習俗,我知道了愛國詩人屈原被趕出國界,當他得知自己的國家被毀掉了,心情悲憤交加,一氣之下投江自盡。爲了不讓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人們就往水裏扔糯米糰,久而久之就有了吃糉子的習俗。

於是我們開始包糉子,沒想到媽媽可是包糉子的一流高手,只見媽媽把浸泡好的葦葉一片搭在一片上,然後一折,再一擰,就把葦葉變成了漏斗形,再倒上米,把三四個棗填在米里,再撒上一層米,把蓋蓋上,三纏兩繞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弄得我眼花繚亂,我驚羨不已。我不甘心,於是決定自己也包一個大糉子。

我開始包糉子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葦葉一片搭在一片上,然後一折,再一擰,也成了一個漏斗,我不禁暗暗得意,覺得自己有包糉子的天賦,沒想到自己沒注意,漏斗下面有一個洞,往裏裝米時,“譁”米全從下面的洞裏漏了出來。媽媽笑着說:“真是一個大漏斗啊!”

我不甘心,做不好,再來。我再一次把葦葉折成漏斗形,。“呀”!不行,下面是不漏了,可上面連一棵棗也放不進去了。這回我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終於把葦葉做成了一個讓人滿意的漏斗形了,接下來我往漏斗裏放米,再把棗填進去,又撒上一層米,,該蓋蓋了,我把蓋子往前一繃,這次挺順利的,可蓋上蓋之後,我發現米少了,我想加米,可是沒加好,又多出來了。這時我小心翼翼的把多出來的米倒了,然後出出一根馬蓮,一圈一圈的繞上,最後打結了,兩隻手不夠用, 我忙的忘了手還要扶着糉子,兩支手都用在了繫繩上,差點米都撒出來了,幸虧我眼疾手快,又扶住了糉子,最後我在牙的幫助下終於把結繫上了。慢慢地我也越抱越嫺熟。

我學會了包糉子,也體驗到了勞動中無窮無盡的快樂!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4

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又值得回味的'日子。在“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我們的教室裏迴盪着一陣陣爽朗而經久不息的笑聲,教室裏迴盪着一股清新的糉子香。我們包糉子了。

今天我們都按照老師的安排,帶來了各自需要帶的東西:米、蘆葉、餡、勺子、線、盆子……

我也不例外,拿起搭好的蘆葉,小手輕輕一扣,一個糉子的“餡地”就出來了,我心想“嘿!這一點小活對我而言是小菜一碟。”接着,開始放餡了,我拿出勺子勺了米,放入餡地,就在我得意之時,一個疏忽,米都逃了出來。哎!只好重來了!

這一次,我謹言慎行,征服重重“關卡”,來到最後階段——綁線,綁線是包糉子中最難的,它講究方法,技巧。一開始,我也亂了手腳,心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我極力讓自己冷靜下來。開始試驗,找出技巧,通過多次試驗,我終於明白,綁線時要紮緊,還要把一些口紮緊,才能保證糉子在煮時不會變成蘆葉粥。

老師把我們包的糉子送到食堂去煮。傍晚,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真開心呀!與此同時,我終於體會到了包糉子的麻煩,也明白了外婆平時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包糉子給我吃有多麼不易,我以後一定也包糉子給外婆吃。

到了傍晚,老師端來了一盆糉子,糉子的香味飄滿了教室,也飄進了我們的心裏……

通過了包糉子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冷靜,要去試驗,要去發現。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5

又到了傳統節日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糉子。

傳統節日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6

星期四是端午節,我媽媽早早的起來了。她把紅棗和大米泡在了水裏,然後又拿來了竹葉。這時我醒了,我看見媽媽在包糉子,就對媽媽說:“媽媽,我可以和您一起包糉子嗎?”媽媽說:“可以,不過你得把手洗乾淨。”聽了媽媽的話,我就去洗手了。洗完手,我就開始學包糉子。我學着媽媽把竹葉捲成了一個圓錐形,先把一顆紅棗放進去,然後再放點米,我讓媽媽幫我包好,我再用五絲線把糉子捆好,這樣連續做了很多,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放在箅子上蒸,過了一段時間,香噴噴、熱騰騰的糉子熟了。

我們開始吃糉子了,咬一口,可好吃了!

端午節到了,我們一家開始包糉子。首先,爸爸去菜場買了糯米、糉葉。爸爸一買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說:“快點開始,我等不及了!”我和爸爸負責包糉子,媽媽負責把包好的糉子用繩子綁起來。爸爸先準備好了一個盆,接着,就開始包了。爸爸非常熟練,包的糉子像模像樣,我呢,有的像曲奇餅,還有的像只有一塊橡皮那麼大,那麼扁,不是糯米太少,就是包的太小,媽媽就像傳送帶一樣,接一個捆一個,漸漸的盆裏的糉子越來越多,堆得就像座小山。但是我偶爾也會包一個好糉子。我又趁爸爸媽媽不注意又包了一個空糉子,還好媽媽沒察覺到。終於,糉子包完了,該煮了,我時不時地向媽媽問:“好了沒?好了嗎?”好不容易糉子煮好了。媽媽拿起一個糉子笑着說:“好了,小饞貓,可以吃了”。我急切地拿一糉子撕開糉葉一看,是我包的顏色還有點發亮呢!我一嘗大叫:“嗯,好吃!”看着我狼吞虎嚥的樣子,爸爸媽媽都笑了。啊,這個端午節過的真有意義啊!

今天是放假第一天,我早早就起牀了,因爲我今天有一個特別任務,那就是爲明天端午節包糉子,媽媽昨天就把糉葉、花生、蜜棗、糯米,都準備好了。今天,媽媽早早地吃過早飯,就包起了糉子,經過我的瞭解,我得知媽媽包的是“五角糉”,因爲上下左右有五個角,所以被人們稱爲“五角糉”。

開始學包糉子了,只見媽媽左手拿糉葉,右手拿勺子,她先把糉葉捲成漩渦狀,又飛快地用勺子舀着各種餡料,有糯米,有蜜棗,有花生……看得我眼花繚亂。

但我還是硬着頭皮包起了糉子,先卷一個漩渦,然後放餡料……在我的精心努力下,一個“瘦子”閃亮登場!

和媽媽包的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接着,我和媽媽包的糉子出鍋了,媽媽包的個個挺着“將軍肚”,而我……哎!我就不說了。

雖然我包的糉子個個都“瘦小”,但是我嚐起來格外香甜。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早上,我非纏着媽媽教我包糉子。媽媽無奈,只好叫我這個“冒失鬼。”

我先看着媽媽包,只見糉葉、糉米在媽媽嫺熟的手法下完成了。媽媽又叫我自己包一變。

我照着媽媽的樣子,先拿起糉葉,做成糉子的雛形,緊接着,我抓起一把糯米往糉葉裏放,剛放進去,糉葉像一個頑皮的爆竹一下子爆開了,一顆顆糯米像雨點似的掉落在地上,發出動聽的聲音。

我不敢怠慢,趕忙把地上的糉葉撿起來,洗了一遍(因爲我媽媽很節約糧食)。我有拿起糉葉包了起來,這次,糉葉在我手裏乖乖的,一點也不像是剛纔的那一片脾氣暴躁的糉葉。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包好了一個糉子。

接着,我幫着媽媽不一會兒就把所有的糉葉和糯米全部包完了,媽媽高興的自誇我好樣的。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7

聽說,端午節人們要把糉子投到江裏來紀念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我可捨不得把香噴噴的糉子投到江裏,這多可惜呀!

今天,終於到了端午節。我決定自食其果,大顯身手一回。

我抱着虛心的態度,準備向家長學習。我換好衣服,舉起乾淨的雙手,佔領了最佳位置,一板一眼地準備包糉子;媽媽看着我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準備給糉子做手術嗎?”我看着自己,不禁也跟着笑了起來,包糉子活動就在笑聲中開始了。

媽媽給我做了示範,包好的糉子棱角分明,大小適中,可以和商店裏的媲美;我基本看清了動作,找了兩張糉子葉落在了一起。左手拿着寬的一頭,右手拿着糉子葉中間,把寬的一頭向中間一彎,底部形成了一個尖角。這時,糉子葉成了一個錐形小碗。只要放上米和棗,把它們包起來,用繩子拴起來就OK了。我開始往小碗裏裝米,忽然發現米總也裝不滿,原來糉子的底部成了無底洞。糉子葉也七扭八歪了,不管我怎麼擺弄就是弄不嚴底角。我靈機一動,又拿了一張糉子葉,把底角包住;不管三七二十一,米和棗一起放了進去,再用上面的葉子包住,雙手死死地攥着。接下來,捆繩子又難住了我,一隻手使勁捏住糉子,另一隻手拿着繩子,好歹捆在了一起。可我又該怎麼繫上呢?我恨不得把雙腳也用上,最後參差不齊的牙派上了用場。終於包好了一個“時髦”的“怪胎”,和媽媽的相比,簡直是太“酷”了。不管怎麼說這是我勞動的成果。在我不斷的努力與實踐下,終於還算包好一個個的糉子。最後再經過煮,就可以品嚐我的傑作了;吃着我的“怪胎”,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想想象中那樣簡單,必須經過努力與實踐才能成功。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8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當聽到這樣一首首端陽節歌謠的時候,五月初五,端午節就已經悄悄地來了。

在6月19日,我有幸被邀請到食堂包糉子,我的心情如浪花一般歡騰:我終於能嘗試一下包糉子的感覺了!糉子有三角形、四角形、方形等等,各種各樣。首先,老師先要我們看食堂阿姨們怎麼包,他們用熟練的手腳,不一會就完成了一個糉子,看着這一幕,我真打心眼裏佩服她們,同時也默默地記着他們每一個動作。不久,就輪到我們自己嘗試着包糉子了:看着像小船兒一樣的一堆糉葉,我拿出兩片,把它們圈成一個漏斗形,再裝上一半漂洗過的糯米,可是正當準備放蜜棗的時候,突然,糉子漏米了,我手忙腳亂,誤打誤撞地把包到一半的糉子拆了,心情頓時失落極了:怎麼會這樣?該怎麼辦呀?這時,阿姨笑着走過來說:“你啊,裝餡的時候手抓太緊了,所以纔會導致糉子包到一半就露餡了!”然後,我又繼續包起糉子來,可是這個難題解決了,另一個難題又“攻”過來了,綁繩的時候綁得太鬆了,又讓糯米“逃走了”!眼見着別人一個個都快包好了,我緊皺着眉頭,焦急萬分,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不行,我得冷靜下來,得細心,好好檢查有沒有不嚴實的地方……然後,我拿起一根細繩,輕輕地,慢慢地綁緊。終於,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算把糉子包好了。一個,兩個……越來越熟練了。我細細地端詳着糉子;它有棱有角,象徵着屈原正直的一生;糉子中間的蜜棗則象徵着屈原一片熾熱的忠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蒸煮,糉子出鍋了,我輕輕地打開糉葉,暗香四溢。

吃着這圓潤香甜的糉子,我不禁爲能成長在中國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而感到自豪!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9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由於端午節和兒童節捱得非常近,因此美術老師教我們包“糉子”,一方面是讓我們學會怎麼包“糉子”,另一方面嘛,就是爲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做準備。

剛開始包時,我們都以爲非常簡單,就沒聽老師的“教程”,自顧自的包起來,沒想到第三部時就弄不起來,但是就住在這個時候,陳洋包起來了,我們有的就去請教陳洋,有的讓陳洋幫他包。陳洋忙的不可開交,我在旁邊一邊看陳洋包,以便自己摸索着,結果還是失敗了,我還是沒有放棄,把紙拆開來以次一次的重新折,一次一次的重新包,接着我總結了經驗(其實是失敗的經驗):每次做第四步的時候,老是折不立體。我只好讓陳洋幫我折了一個。

後來我仔細觀察了陳洋幫我着的那一個“糉子”,原來是要把那個上去,我若有所思。後來,我又折了幾次,但是還想剛開始時,邊對不齊,氣得我火冒三丈。

回到了家,想到還要做一串糉子和一串千紙鶴,就暈菜了,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摸索,或者去請教大人。